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并影响到社会的一切领
域,任何人的言论和行为都严格地受到道德价值观的制约,也就是用道德标准 去衡量一切事物相行为的善恶、美丑。道德是指人们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心情念、 情感取向和行为方式。古人所提倡的“立德”是指要修高尚的为人处世之道, 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行为方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一武术,必然会受到 这种价值系统的影响,从而被注入道德的理念。
武术道德也可以简称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 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术道德强调习武和修养的统一,包括道德 情操、精神境界、治学研究态度、心性修养、武术礼仪等,贯穿于武术拜师择 徒、施教、学研以及用武的全过程,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种活动。
从古到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武术团体、组织都极为注重对习武者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并极力从社会的道德水准上去影响和培养习武者的“武德” 思想。《左传•宣公十二年》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武德记载的文献,提出“武有 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在武德理论形成 与发展过程中,儒家仁学对传统武德的影响是深刻的,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其所提倡的“仁义”精神成为武德的核心内容。孔孟仁学的基本思想是以 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虽然武术的本质是 技击,必然包含着残酷与暴力,但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主 要体现为:第一,注重练武与修身的统一,要求习武者具有高尚的品德、非凡 的气魄和博大的胸怀。第二,在武技的运用上,以武会友,点到为止,尽量避 免杀人取命。
武术的灵魂在于武德,“尚武崇德”被不断继承,逐渐形成了尊师重道、讲 礼守信、见义勇为、不逞强凌弱、学之有恒、精益求精的道德文化。不仅培养 了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更磨练了他们顽强不屈的道德意志,成为武术教学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道德的内容
武德的理论很丰富,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武德的内容主要 概括为:
- 尊师重道
"尊师”是指尊敬师长,虚心求教;"重道”是指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
时,接受师傅的传授,在其指点下探索练武的规律,不断进步。其中“道”的 含义比较丰富,包括道德修养、教授传授和练武规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 武术的各拳种流派,都订立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等,要求本门派的 弟子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背,否则将被“清理出门户”。同时,长幼尊卑也有 很大差别,“礼”在门派中占有很高的神圣位置,武术中的抱拳礼就深刻体现了 这一点。
抱拳礼是一种代表性的礼法,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 (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根据抱拳礼的动作可以分析出其具 体涵义:左手代表“文”的意思,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 备,象征高尚的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代 表“武”的意思,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 滋乱”,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 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总体来说是文武 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的意思。
- 仁爱正直
“仁爱"是指习武者的道德涵养,在武术中,由于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免 不了残酷与暴力。“仁爱”思想的提出,是受孔孟仁学的影响,是指仁慈、善良、 宽厚和爱心,在武术中的运用,是约束习武者以仁爱来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 仁爱面对敌方,避免杀戮。
“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正气凛然。提示习武者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要具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富 贵低头。而正直的思想基础正是独立意识,独立意识的培养使习武者不醉心于 封官进爵,大多甘心过清苦的日子,漂泊四方,与天地万物为伴。
武术“仁爱正直”的道德理念充分体现在了武技的运用上,成为保家卫国、 除暴安良的有力武器,舍生取义和爱国情结是“仁爱正直”精神的深层提炼。 历史长河中,关羽、岳飞、戚继光、秋瑾等正义之士,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 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为被人们赞扬的民族英雄。
- 重义守信
重承诺,守信用,是武林人士必须遵守的行为方式,是他们崇尚的美德与 人生追求。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就 是归纳了 “侠客之义”的含义,这是一种国家民族的观念。对于封建专制社会, “侠客之义”无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量,使武林人士冒生命危险为平民百姓除 暴安良、扶危济困。这种精神的推崇和宣扬,逐渐形成了 “舍己助人”的伦理 道德观念。
重义守信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 要方式,是武术与个人品格、涵养的综合体现。重义守信不仅包含着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也包含着抗暴意识,为武林人士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邪恶势力的 惩罚提供了道德支柱。
- 谦和含蓄
“谦和”是习武者尊崇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含蓄是一种不自夸、不自 傲的态度,要求习武者诚实沉稳、虚心求教。“谦和含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基本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主要的道德品行,表现出 人与人、人与社会宽容的人生态度和美的关系准绳。习武者即使有了一定的武 术技能,也不能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与他人以礼相待,谦虚诚 恳,不能得意忘形,败坏武德。
- 自强不息
《易经》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武术练习要求"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而三伏又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盛夏酷 暑,即使挥汗如雨也要苦练不停;三九隆冬,即使冒雪迎风也要苦练不辍。不 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气魄,深刻体现了不甘屈服、自强拼搏的精神。有了自强不 息的精神,一个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兴旺发达,自强 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武术的根本宗旨。
(二)新时期的武术道德观念
传统武德精微而博大,是在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必然受封建伦理思想的 影响,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武德中的一些内容已经 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带有三纲五常的“惟师命是从”的思想行为,为朋 友两肋插刀的“哥们儿义气",以及“争正宗排异己"的门派观念等,已经阻碍 了社会的正常有序进行。我们应该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其优良合理的成 分,批判过时落后的观念,并树立新的武术道德观念。
进入新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武德中的精华部分,对前人和长辈的 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在武术教学中, 把武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恪守"武以德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 操。同时,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 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为人民、为祖国伸张正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 有宽广的心胸,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待人处事光明正大。努力磨练出勇敢无 畏、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为社 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同时,现代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 度相统一、相一致。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也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 现代科学文明,形成更具现代文化内涵和体育精神的武术道德观念,以适应社 会的发展和文明的需要。
浏览1,2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