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手段是为了实现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而采用的具 体的方法和措施,是组成各种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单位和内 容。训练方法则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为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 的途径和方法。散打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上具有鲜明的项目特 征,对运动员技、战术的掌握和有机体的训练适应都有严格的 要求。散打训练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但训练任务是多方面 的,要解决的训练问题也是多层次的。散打的技术看似简单, 动作结构也不十分复杂,可是在比赛条件下运用这些技术形式 和技术动作时,受场上情形和对手情况的影响,却有较大的变 ㈣)

化,因此比赛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技战术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同时,也决定了散打训练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尤其对初 学者来说,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全面提高专项竞 技能力,训练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则更为重要。

散打训练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运动员自身的身 体状态及场地、器材、气候条件,外来的一些不可抗拒的其他 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散打训练的正 常进行,这也就决定了散打训练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性的变化之 中,因此,如何对训练过程的变化加以有效的调控就显的十分 重要。首先对可能出现的一些影响训练的因素要及时发现、了 解,以便对预先制定的训练计划作以调整和修改;其次,在实 施预定训练计划中难免会出现偏差,要注意及时反馈;最后,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和不断的再反馈,调控训练过程,使运动员的状态向预定的目 标发展。

运动训练原则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施科学化训练中, 必须遵循运动训练基本规律和科学原理而确立的基本准则。散 打训练的原则一般有:有效训练控制原则、深入专项化原则、 针对性和个体化训练原则、一般与专项训练统一的原则、竞技 状态周期性原则科学调控运动负荷的原则。这些原则集中的反 映了运动训练过程对运动员的作用因素,在这些作用下出现的 效果和使用这些作用的条件之间的客观联系,以及反映了各部 分训练内容之间的客观联系。

一、有效训练控制原则

有效训练控制原则是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依据,以最优化训练控制为目标,以立体化训练控制为基础,以信息化 • 训练控制为条件,以模型化训练控制为基体方法,对运动训练 : 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优化控制,以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街立最优化训练控制目标,实施最佳化训练  控冒

首先应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在全面获取运动员信息的基

础上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诊断;再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技术特点确 V 立最适宜的训练目标,在训练方法、手段上才可能进行最优化 • 选择,以定量化的科学训练为主,做到科学训练与经验训练相 结合,定量化训练控制与定性训练控制相结合,重视各训练过 程的反馈调节,及时调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以保证训 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最后还应注意提高教练和运动员实施科学 化训练所需的知识和智能,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化训练的手 段,为实施科学化、最佳化训练创造良好条件。

(二)垛合训练U程的各种田素,全方位墙实it立 体观练控制

在散打训练中,教练员应在训练内容的安排,训练手段、 方法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大小及恢复措施等方面,一定要考虑 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的进行安排。要将除在训练场上进 行科学调控外,还要将影响到科学化训练的各种因素都综合起 来一起进行整体的科学调控。在实施立体化训练时一般应按以 下程序进行:树立整体化的训练控制观念…分析影响训练的各 种因素及其内在的纵向、横向联系…设计纵向系统化训练方案 -设计横向综合训练方案组织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训练反馈

调控。

(三) 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建立科学的综合 监洲系兢,实施信危化训练控割

散打训练过程的状态和特征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 训练状态和特征就是运动训练信息,获取训练信息,有助于教 练员客观地认识、评价和调控训练过程。教练员要充分利用各 种信息手段提高信息传输的效果。比如:利用对运动员训练过 程状态诊断的信息,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掌握训练的进 程;利用赛前获取的情报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赛前训练和制 定比赛的策略等。

(四) 骨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建立科学的训练控羯 模型,实施模型化训练控制

在科学诊断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运动员建立理想的训 练目标,并针对训练对象、训练目标和训练过程,建立起定量 化的训练发展指标体系,即训练模型。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 个体化训练,为每名运动员都建立起符合其个体特点的训练控 制模型。注意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计划性,在全 力保持训练计划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应根据训练情况的变化, 灵活的调整训练计划中相应的训练控制模型。

二、训练过程的章统化和不间断性原则

这个训练原则是指运动员从开始从事武术散打训练直至结 束武术散打训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都应进行 系统的、持续不断的训练,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在多年系统、 连贯的训练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稳步地提高竞技能力的训练 水平。

© 散打训练是一个多年训练的过程,训练中的各个环节都是

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因此,在这个多年的训练 = 过程中,每个时期和阶段的训练任务的确定,具体训练内容的  安排和选择,以及训练手段、方法的使用等,都应该根据它们 1 之间内在的联系,系统的持续的合理安排。

散打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不断的训 > 练,才能使训练后产生的训练效应相互累加,以便对机体产生  更强的作用。因为一次训练课或一个小周期的作用往往不足使 机体引起必要的适应性变化,所以需要前后几次课或几个小周  期的训练效应累加起来,这样才能使散打运动员无论在身体形 > 态,机能运动水平,技、战术等方面都产生一系列适应的变 . 化。 .

散打运动员的训练,不仅要求训练课,训练课小周期的重 复不仅在工作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的情况下,而且也要在不同 程度的疲劳情况下进行。但必须保障训练效率的正确,严防 “过度疲劳”、“适应过度”等现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如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等,以保障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适应 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统一原则

在散打训练的过程中,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两个部分,同时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可根据训练的 不同时期防的任务,合理有效的安排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比 例关系。

运动训练中,一般训练是指以多样化的身体练习、训练方 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和发展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一 般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一般训练在练习内 容、手段方法上数量多、范围广,主要是对专项竞技能力的提 高具有基础和间接的作用;专项训练包括专项本身的动作和与

专项动作性质机能的训练,同时在于通过专项练习发展提高专 项运动等特殊需要的能力,它对专项竞技能力以及专项运动成 绩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但其相对一般训练来讲,训练的内容 和手段相对针对性强,主要是最大限度的提高专项运动能力。

在散打训练中,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没有严格的区分界 限,很多的练习既具有一般训练的特征同时又能称为专项训 练,有些练习在基础训练阶段是专项训练内容,但在高水平训 练阶段却成为一般训练内容,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内容是互 为前提的。专项训练的内容取决于由一般训练所建立的前提, 而一般训练的内容也具有专项的某些特征。随着深入专项化, 散打运动的训练也就越来越专项化了,但是,应当指出的是一 般训练与专项训练是不可归一的,必须在运动训练过程遵循一 定的比例(图4-1)。

但是在确定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相互比例时,必须考虑 到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个人特征和年龄特征,以及所处的训练 期和阶段。

四、科学调控运动负荷的原则

科学调控运动员负荷原则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的

任务及个体的情况,并按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大负荷  为核心,坚持长期的、系统和有节奏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员  训练水平的提高是负荷量与剌激强度的直接结果,运动员在训  练中承受了一定的运动负荷后,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训练效应。 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的好坏有着主要的影响。机体对适  量的负荷产生适应,而在过度负荷作用下则会出现劣变反应。在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与劣变性,是训练过程的一对基 I 本特性。

运动训练中逐渐增加负荷的量和强度,有时不能对运动员  的机体产生很强的作用,为促使训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训练 I 周期中具体安排训练负荷时,有必要定期使用最大训练负荷对 .

机体产生较强的剌激作用。而在使用这一最大训练负荷时,首 先要注意这一最大负荷是否符合运动员的训练程度、训练年限 及个人特征等,而最大负荷也不能够连续使用,因为在最大负 荷作用下,机体恢复过程和适应过程的持续时间比较长,连续 使用可能使形成训练效应的不合理叠加,从而导致适应过度的 现象产生,所以在实践中使用最大负荷总是与中、小负荷交替 进行,在训练内容方面、负荷的作用方向方面也相互交替进 行。

训练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调控运动负荷,能有计划的提 高运动能力,并在最佳年龄时期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但是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如果过分采用大负荷训练,会给他 们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

浏览6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