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是成语中的贬义词,往往是用来讽刺、挖苦有些人在事业上、学业上及其他方 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或是超常的收获时,形骸放浪、举止失常,骄傲不可一世的形象。这里借 其风趣而幽默的字面含义来作为练太极拳者初级阶段已经结束,即将进人中级阶段时所追求目标 的形象提示。练拳人所谓的“形”指的是拳架、拳姿,是初学太极拳者的追求目标,按照准确示 范动作与太极拳的原理、要领,时时规范自己的动作,并在拳姿中努力体现出太极拳的各种拳理 与要领。外形与内气是息息相通的,形正才能气顺,这个阶段是以模仿拳架的外形为主,要求模 仿得越像、越规范、越好,类似学书法过程中的楷书阶段。
这一阶段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拳谚云:“拳打千遍自然熟”,有了千遍的拳架功夫(这里指 的是传统套路,简化套路则要增加几倍的量),练拳时已经不再需要去想拳架姿势的衔接、担心 中断、停顿等问题,已经“得形”,就有条件“忘形”了。忘形必须得形,只有得形才能忘形, 才能有更多的时间考虑用“意”,以意念练拳。意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物质的气化,它 可以通过思维系统的修炼产生一种“脉冲力”或者叫做生物电,它可以在意识导引下,循经络走 向运化气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祛病除邪、强身健体的作用。太极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 彩,是靠不断的琢磨、思考、逐渐悟出来的,悟多少,进步多少,经常要为自己制订追求目标, 自己不清楚时可以请教明师、益友。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功夫,内重于外,以外动引动内动(内 动指的是真气在体内的运行)。以传统套路为例,当练到第二段终了时体内的内气已经发动,身 上已微微出汗,内气充盈全身,手掌发热,胀麻感已出现,全身自我感觉很舒适,这时的医疗治 病的效果开始出现,有病的人则内气冲击病灶,自动治疗、修补、调整、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 能,无病的则强身、健体,精力更加充沛,在练拳当中也同时在练气功,医疗保健效果十分明 显,这也是它与外家拳根本区别的地方,已被无数事例所证明。老幼妇孺,体弱多病者都可学, 适应范围广,是“全民健身计划”最适宜推广的运动项目,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 民的伟大贡献,太极拳已经走向世界,也必将越来越被重视。
“意”是什么?如何才能得意呢? “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心去感 悟,具体一点说:“轻、重、沉、松、柔、速度连随、协调、均匀、静、自然、轻松、大方、舒 适、优美、圆润、潇洒、轻灵、呼吸与拳架的配合等。这里所提示这么多内容,开始时不能一起 练,要分项练,决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有的内容是终生追求的目标,要反复练习、循环进 行、交叉进行、触类旁通,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有时是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相互启迪,每循环一次,就有一次收获,循环次数越多,进步越快,人之越深则 进之越难,其境界也就越奇妙,在不断追求中,您将得到健康与快乐。
二十七、“太极拳”运动是圆形的运动
太极拳运动也可以形象地说是圆形的运动,《太极正功解》中论“太极”圆也,在内外上下 左右都不离圆也。圆的种类很多,有平圆、立圆、椭圆等,因为它对各种动作的开合、收放、上 下、里外、前后、左右,都要求成圆弧形线条,螺旋形状,避免直来直往。圆是曲线,视觉形象 上的曲线,直观上会产生美感,所以太极拳两手的动作都呈弧线运动,差不多每一最小的分解动 作,都是用手在空中划大小程度不同的半个圆圈或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不一,一般的f圆是 阴、是虚、是柔,另半圆是阳、是实、是刚,由于动作处处都呈圆形,人肢体上的圆形才能产生 棚劲,才有弹性。圆的别名是“圈”,陈式太极拳则更将拳架练法升华为缠丝形的练习方法,即 一种是掌心由内往外翻“逆缠丝”(逆缠丝劲绝大多数是棚劲),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的顺缠 丝(顺缠丝劲绝大多数是捋劲),将这两种缠丝交替运用于整个太极拳套路的一切过程中,全身 九节劲,节节走螺旋。缠丝就是画圈,缠丝劲是由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所组成,缠丝劲 练到熟练以后,肩圈、肘圈、腕圈、腰圈、胯圈、膝圈、脚踝圈,全身都是圈,互相套叠、相互 连接、时分时合、双分、双合,协调一致的绞来绞去,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则 是旋踩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 的空间旋转曲线,这是何等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全身各个关节,在松弛状态下,不停的画 圆、转圈,肌肉、肌健的相互绞来绞去,促使全身各个关节、节节贯串地推动着全身一切组织器 管以及内脏器官、肌肉群的相互按摩。从生理上说,人的关节更适合于作圆转的运动,它比直形 运动更能使全身大小关节和肌肉群得到锻炼。由于随意肌的大量活动,也必然促使、带动、改变 不随意机能系统活动的作用,证明随意肌与不随意肌不是相互不相干的独立体,而是互相影响、 互为表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整体。太极拳无论在练功和技击上都强调螺旋、缠 丝运动,即圆运动,在方向上是任意的,任何方向的运动都是圆运动,也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划 不同的圆,又象是球在滚动。推手时在任何时候都须保持“沾、连、粘、随”无处不圆的要领, 使对方的来劲被动地处于我圆运动切线之中。
练拳时在外形运动上体现的是不同形状的有形圈,而意、气、劲则在体内划无形圈。内圈和 外圈形成一体划成一个总圈。
太极拳由初级到高级都离不开圆运动(就是划圈),无圈就不是太极拳,要无处不圆。过去 认识的错误在于是从表面上的肤浅地去理解、看待这些现象及其相互的关系。云南省气功学的开 拓者、先驱者王伽林同志,对自己内脏的研究实验,以大量第一手科学数据,以及论文《气功与 胆汁分泌》、《气功意识内作用过程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 他的另一篇论文《气功态时的意识内作用过程,能明显改变不随意机能活动》,指出了太极拳运 动治好了很多医药无法医疗的疾病的道理。因为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用意不用力的运动,不用 力就是放松,用意念就是练气功,以外动引动内动(包括随意肌与不随意肌),因此我们倡导要 以“气功态”的精神状态练太极拳,因为当人处于气功状态时,人的身上会出现并产生特殊的生 理、心理反应,医疗治病的效果会更好、更突出。
从技击角度讲,动作只有“圆”,才有利于“化劲”,圆才能将对方加于己身的外力卸掉, “化”与“发”的关系,可以从“双鱼太极图”中得到启示,半圈化,半圈发,没有顶撞,纯任 自然,太棱拳又是“方圆兼备”的运动,曲以运化,直以发放,刚柔相济,“大道至简至易”即 此谓也。
初练太极拳的人,应把手脚架子尽量放开,圆圈走得大一些,圆一些,要大开大展,功夫熟 练以后则架子可以逐步缩小,圆圈也慢慢变小,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退而藏于密,这是一条必 经之路,最后圆圈越练越小,极小亦圈,小到不见圈,乃至无圈,一触即发。综上所说,圆的作 用可谓大极了,因此我们平日练拳时就要注意追求动作的圆润,努力在一招一式的拳架中体现出 圆的形象,圆的意境,并在实践中去发现、感悟、研究圆的作用与奥妙。
注:有关王枷林文章摘自“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会刊”一九九六年(五)期,第五页,〈〈走 在全国前面的省——云南》。
二十八、太极拳有无“真”、“假”?要不要打假?
我一生热爱太极拳、迷恋太极拳、追求太极拳,曾看过大量的图书、照片、录像资料、教 材,其中表演者的拳姿、招式能使我感到满意的不多,经不起拳理、拳法的衡量与推敲,错误不 少,有的书籍封面或录像带的封面,是作者的得意之作,本是用来示范后学与显示自己水平的像 片,恰巧曝露了他们的错误与无知,因此我常发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指杨式太极拳 而言)?
浏览7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