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 风格别异的武术流派,各个流派都有各自的特色与长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们的闲暇、娱乐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武术比赛,注 意将各门派之特色技艺传承和沿袭,将其精髓发扬光大,在提高传统武术知名 度的同时促进娱乐事业的发展,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传统武术的健身练 习中来。逐渐打破传统的模式,发展特色技艺,达到传统武术动作编排的简单 化,竞赛形式的多样化,媒体宣传的趣味化,以及包装的丰富化,以适应大众 休闲,促进传统武术的娱乐化发展。

第四节 武术文化的精神与载体价值

一、武术的生态理念

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与传统 文化有着深厚的血缘和形神相依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价值。其中道 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影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的核心思想,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态观点,被武术文化吸收借鉴,形成 了武术文化的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 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武术文化的 生态理念主要体现在:

(一)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其中“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受这一思想影响,武术也认为“道”是武 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主张从大自然的生物与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武术 套路中很多动作都是受自然界万物的启迪衍生演变出来的,如大鹏展翅、白鹤 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神龙摆尾等拳术术语。又如五形拳是根据虎、蛇、 猴等五种动物的攻防动作创出的。同时,武术理论中“一招变万招、万招归一” 也是受"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的影响,武术动作由原始单一的进攻防守 动作,按--定的路线演变成千万个技术动作,而千万个技术动作又通过长期演 练最后达到武术训练的最高境界,即形神合一。

“道法自然”充分体现了生态理念,提倡一切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折 射到现代社会,武术文化中蕴含的这种生态理念,就是要倡导我们做自然的保 护者,在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保护地球上更多的资源, 尽可能保留原始生态和原始物种,顺应自然发展,因势利导,不做自然的破坏者。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是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阐述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其主旨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武术练习中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只有严格遵 守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变化,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也只有顺应四时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练习,才能获得更好的锻炼 效果,从而达到“形神合一”。

同时,武术讲究“武德”,注重对自身的修养,以达到处理好各种关系,更 好地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的。武术追求的这种“和谐”,恰恰反映了道 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主张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观点。

“天人合一”是武术文化从道家思想中提炼出来的生态理念,教导人们必 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 和谐;同时,也必须达到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寻求人类自身的最大发展。 即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世间一切人和事,都应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 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才能够获得生存,谋求更大的发展。

现代文化是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典范的,也称为工业文明,现代文化具有反 自然的特征,有明确的反自然意识,所表现出的就是最强烈的反自然倾向,从 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文化大背景下,中国 武术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态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可以为世界文化注入 新的生态理念,对世界文化与经济而言都是一种贡献。

二、武术的哲学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 程中,实践和理论都受到了中国哲学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哲学中以《易经》 《易传》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武 术文化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影响,运用 古代哲学思想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 种。武术中的很多拳种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如太极 拳原理中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从而归纳出朴素辩证法的哲 学思想;“自然门”总口诀中“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则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

(一) 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太极拳中,充满着这种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对任何外来施加的力, 采取不抵抗的态度,引出对方弱点,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同时,中国武术讲 究“四两拨千斤”,即用小的力去战胜大的力,反映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 律。“力小”与“力大”是矛盾的双方,从常规上看,应该是以大胜小的,但中 国武术却用“用劲之通”的转化途径,使这一对矛盾相互转化,做到了以小胜 大。两方所包含的“借力”思想和矛盾转化思想,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的深 刻体现。

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天人合一”是道家文化的精髓,达到天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道的完 美结合是其追求的目标,强调的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 技近乎道的一种基本要求。形与神是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中的重要命题,早 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围绕形神问题有所讨论。哲学意义上的形神观是人们关于 精神、意识与物质、肉体关系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是一种指向人的生命存在的 价值系统。而形神兼备观念的形成,促进了习武活动中内外兼修的出现。内外, 就像形和神一样,要相互依存,传统武术在具体实践中提出了 “由身至心,由 外至内”的训练观。

这种充满辩证关系的哲学理念,对传统武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武术中, 早期习武者模仿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创编成为仿生拳套路,成 为象形拳类的主要拳种之一;而太极拳中又讲究“气”与“力”的融合,追求 的也是一种内外的统一,都深刻体现了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 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

阴阳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用来作为拳理的哲理依据。中 国哲学中认为,阴阳是独立不改的基本质料,任何事物离开了阴阳,它其中所 蕴含的“道”,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阴阳之说,是古人对大自然万象万物 长期观察的总结,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关万物生长变化的关联点,同时中国文字 的形成也是起源于它。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 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 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四) 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 的个性和相对性。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的事物有不 同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第三,在 同一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表现为矛盾 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中国武术中有的派别讲究"有招无式”,有的派别提出“后发制人",既有 套路的威力,又可具体攻敌弱点,灵活使用,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而一 些制敌策略也很直观地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哲学理念。根据不同对手的特点及 同一对手不同招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回击与防御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达到制敌的目的。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各个不同的事物,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五) 量变与质变的哲学理念

唯物辩证法指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发展 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传统武术太极拳中力的“弱与强”的控制就是 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很好说明,太极拳从柔中突出“奇力",突破量变,从而达到 质变,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使敌方受到重创,达到制敌的目的。

同时,武术中蕴含了一个“度”的把握,一掌、一拳的力该用到几层,一 推、一抓的程度有多深,都关系到''度”的如何使用。例如:虚招的力不可太 大,太大有可能会错过制敌的最佳时机,而太小又起不到佯攻的作用,需要掌 握好“度”,不轻不重,才能起到作用。这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不谋而合,唯物 辩证法指出,要注意“度”,有时须把事物发展控制在“量变”的范围内,有时 又要突破这个“度",将之推向质变。武术的学习中所也强调的"循序渐进”, 从而达到“悟”的境界,就是量质互变的思想体现。

浏览5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