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浅谈“坐腕”的重要性
“腕”是梢节,“坐腕”形容腕根要如坐的形状,把近“腕”尺骨处掌根下沉、手指微微上 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将劲贯至掌根,手指也会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 于手指”,内劲才能节节贯穿。但坐腕必须同时将肩、肘拔长(即前伸使之由屈变直),一般人都 误认为坐腕是仅指腕部掌根的前伸与竖指,而不知道坐腕是手臂的统一行动,与整条臂部的贯劲 一致,使臂部充满棚劲,没有肩、肘的前伸配合,想孤立的仅从腕部去做,是达不到这个目的 的。太极拳的手型可分为掌、拳、勾三种,手最为灵巧,手法的变化最多,太极拳虽名为“拳”, 但“拳”在整个套路中所占比重很少,出现的次数也不多,亦不叫拳,而是叫“捶”,常说的太 极五捶为“进步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进步栽捶”、“搂膝指裆捶”;还有五个拳姿虽 然是“捶”,连“捶”的名称也不叫了,如:“左右打虎”、“双峰贯耳”(据吴图南说为杨班侯所 加)、“上步七星”、“弯弓射虎”,“右转身左肋捶”(此势是接在“扇通背”后与“撇身捶”前的 过渡动作,有拳照,但一直没有名称,故作者据其运转程序与技击功能加以命名)。整个套路用 掌的拳式比捶多得多,所以说太极拳是以掌法为主的拳,因此怎样正确使用好掌法,显得格外重 要。杨式太极拳中的掌型是采用“荷叶掌”形状,即外型要像六月间盛开的荷叶那样,掌心微 凹,四周边缘既挺拔又松弛,既柔软而又有弹性,手掌心要空,微呈凹形,注意不能过多下凹, 五指均自然舒展,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隔略大一些,掌心与掌背都处在宽舒 状态。既不可用力挺直,亦不宜过分弯曲,若手指用力挺直,则掌心会立即变成扁平,凹形消 失;如掌心过分凹陷,必然会使手指过分弯曲,过分凹陷后的掌形,要求手指伸直,在生理上是 无法做到的,这是由于手指的关节与肌腱之间密切相连的缘故。正确的方法是先将手掌与手指挺 直,然后快速的放松手掌与手指,即为所需要的掌形。当你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掌形以后就应当研 究如何运用正确的掌形练拳。现将分散在套路中的各种不同掌形,根据手掌的方向和形象可以归 纳为七种:正掌、立掌、垂掌、侧掌、仰掌、俯掌、反掌。掌与腕是手臂密不可分的整体,腕是 连接手臂与掌的桥梁,腕部在全身关节中最为灵活,旋转度很大,要想正确运用好掌,就必须研 究“坐腕”。对于手腕,一般人只注意腕的旋转,只从松柔灵活上考虑。忽视“坐腕”的重要性, 就会练成腕力软弱,近于舞蹈式的揉腕,使内劲不能贯注到手指的尖端,手上的两张弓不能相互 呼应,形成不了 “两膊相系”的关系,影响到手臂棚劲的积累与增长,无法理解技击时的劲整要 求,影响到推手时按、釆、拿的运用和解脱采、拿并从而反采、反拿的作用。“坐腕”要求在手 臂伸缩缠绕过程中,腕部既不强硬,也不软弱,而要柔活,有韧性地运转;到定式时腕部应沉着 下塌而有定向,这就叫“坐腕”,也叫“塌腕”。坐腕不但与手掌动作的定向有关,能“坐腕”才 能将内劲由脊背、而肩、而肘、而腕地传送而达于指尖,坐腕还可以避免内劲的断续与丢失。因 为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能“坐腕”方能“劲贯指梢”。因此,不管是掌的前推、下按、 上举、侧分都需坐腕,掌根沉住动作才能有定向,但要时刻注意“蓄而不张”——虚掌。
现将整个套路中根据手掌的方向和形象分类的七种掌形,分别举例并讲解其“坐腕”的方法 与要点。
- 正掌:指尖向上,掌心向前方,都为正掌。
【坐腕方法I掌根前伸,手指微竖,劲点在掌根,意念也在掌根,肩、肘关节同时向前伸展、 拔长,背部有微微绷紧的感觉。
“正掌”坐腕方法举例:“揽雀尾一按'“搂膝拗步(前手)”、“倒撵猴(前手)”、“玉女穿梭 (前推手)”
- 立掌:指尖向上或者偏向上方,掌心不向前方而向其他方向的,都为立掌。
【坐腕方法】要求同正掌说明,唯劲点变为小指掌根外缘,意念也贯注在此。“十字手”的劲 点在双手腕背的关节处,即双手腕关节重叠处。
“立掌”坐腕方法举例:“单鞭(左手)”、“十字手”、“肘底捶(左手)”
- 垂掌:指尖向下或者偏向下方者,不问掌心向着何方,都为垂掌。
【坐腕方法】劲点与意念均贯注在右手小指下面掌根部位。其余四指微上翘。
“垂掌”拳势举例:“海底针(右手)”
- 仰掌:掌心向上或者偏向上方者,不问指尖向着何方,都为仰掌。
【坐腕方法】“倒撵猴(后手)”的劲点在掌根的腕背处,腕背稍向下沉,手指尖再稍向上翘 一点点;“斜飞(右手)”劲点在大拇指向下掌根的腕背处,近桡骨的地方;“十字单摆莲(左 手)”劲点在已上举头顶上方左手掌根处,与肘关节同时向上伸托,手指则略含反翘意。
“仰掌”拳势举例:“倒撵猴(后手)”、“斜飞(右手)”、“十字单摆莲(左手)”
- 俯掌:掌心向下或者偏向下方的,不问指尖向着何方,都为俯掌。
【坐腕方法】“高探马(右手)”的劲点在右掌根外侧边缘处,肘与掌根同时前伸,其余五指 在前伸时略向左旋转一点点,形成指尖斜向左;“搂膝拗步(下按手)”与“野马分鬃(后手)” 的劲点都在下按手的掌根,肘与掌根同时伸展下按时注意不要让指尖反翘。
“俯掌”拳势举例:“高探马(右手)”、“搂膝拗步(下按手)”、“野马分鬃(后手)”
- 侧掌:大指指尖向上,手掌侧立者,不问掌心向着何方,都为侧掌。
【坐腕方法】“提手上势(右手)”劲点在小指掌根处,只要肘与小指掌根处向前伸展即可, 伸展时手指尚需微上翘;“转身撇身捶(左手)”劲点在左手小指下侧掌根处,肘与掌根前伸,手 指向后微仰即可;“云手(在上的手)”劲点在上举手的大拇指根部外侧与腕部交接处,大拇指要 竖起,虚虚的领住劲。
“侧掌”拳势举例:“提手上势(右手)”、“转身撇身捶(左手)”、“云手(在上的手)”
- 反掌:栂指在下,手掌侧立的,都为反掌。
【坐腕方法】劲点在右手拇指及拇指掌根处,虎口也略含有棚劲,在右手后缩到左肋窝处时 小指掌缘应稍后仰,指背略有绷紧之意。
“反掌”拳势举例:“高探马带穿掌(右手)”
以上所说的掌形都应是“蓄而不张的虚掌”,在伸、推、托过程中把“虚掌”变成“实掌” 那就错了。“过”与“不及”是练太极拳的人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的事情。所以要注意掌握坐腕的 分寸。
为了提高大家识别错误的能力,现将练拳中常见的四种错误掌形介绍如下:
- “八字掌”,食指和拇指对称拉劲,形成僵滞,另三指“丢掉”处于懈态,手示如“八” 字;
- “兰花掌”,五指不在一个平面上,有的翘起僵滞,有的卷曲回勾松懈,形同兰花的叶子 形状,七倒八歪,五指不是一个劲儿。
- “抓物掌”,五指屈曲太过,象抓握实物之状,掌指全懈;
- “蒲扇掌”,五指僵直,掌心不窝,象一面蒲扇,满掌处于紧张状态。
二十五、“提膝”能使迈步轻灵
我们常见练拳的人迈步时不论是前进、后退、侧行,他们的腿都不怎么提起来,脚掌离地面 很近,大都是擦地而过,近于拖步、移步、挪步;除了不明白提膝的道理与好处以外,主要还是 怕苦、怕累,或不知道它的重要性。例如,一般人在提左腿迈步时,往往将身体站起来,再将左 腿跨出去,身躯后仰,而且肚子还朝前挺,臀部就没有了,身体也不中正了。在平日练拳时就要 养成“提膝”的习惯,能经常做到“提膝”,久之会使迈步轻灵、沉稳、文雅、大方,太极味儿就浓,更具有观赏性。
正确的提膝方法以“左搂膝拗步”为例,迈步前要先松右面的腰胯,在提起左腿的同时,身 体继续微向下松沉,左膝向上提时左胯根里收弯曲,左脚前迈时不要中断身体的继续向下松沉的 过程,一直到前迈的左脚跟轻轻落在地上时为止。
注意:这里所描述的腰胯松沉是贯穿在提膝迈步缓慢的全过程中。
浏览2,1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