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浅谈呼吸应如何配合拳架练习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拳架是练的外形、外功,俗语说“外练筋骨皮”,而内功则 是指呼吸,即俗话说:“内练一口气”,练气的呼吸方法采自“吐纳术”和“导引术”。因此它的 呼吸方法和气功疗法的呼吸法是同出一源的,也就是在练习拳架的同时兼练气功,以外动引动内 动,外因促使内因起变化,引气催血、内外兼修,所以强身健体,疗病保健的效果特佳,练拳几 年以后,每当你练完一趟拳后,你会感觉到遍体暖和舒泰,轻松愉快时,你会觉得练太极拳是一 种美的享受。
初学太极拳的人呼吸可釆取鼻吸口呼,呼吸纯任自然,想吸就吸,想呼就呼,不理它,不想 它,坚持练拳一、二年后,待拳架已经熟练,练拳时已不需要再担心会记不得拳姿或中断,此时 就可以将“呼吸”这内容加人练拳时一起练习,进入“内外兼修”阶段。太极拳的呼吸采用“腹 式深呼吸法”,有顺式与逆式两种练法,都是“以意调息”的腹部深呼吸运动,是通过横膈膜 (即膈肌)的不断升降和胸、背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向脐内“丹田”和脐后“命 门”之间的神经丛加强作用,使“命门火常炊”、肾上腺素常旺,因而促进了内脏作自我按摩运 动,加强了血液循环,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有利于增进健康,对防治慢性病有良好的作用。
顺式呼吸法又名“腹式正呼吸法”,即用鼻吸气时同时用舌尖轻抵上颚,小腹渐渐向外鼓出 (自然外突)、肺部自然向下舒展,横膈膜下降;呼气时口腔略为张开,舌尖也随之离开上颚,小 腹部自然内收下瘪,用意念想象我吸进去的那口气已缓缓向下送入小腹就行了(切忌过分追求、 迸气、奴气、憋气),这就是常说的“意注丹田”(丹田的位置在脐下1.5寸处),练习套路时呼 吸要有意识的想象所有的呼吸都是从丹田(小腹)进出的,这样的意念有助于“真气鼓荡”,在 呼吸时要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静”六字诀,要追求“吸之绵绵,呼之微微”的意 境。顺式呼吸只适合于定式桩步练习与静态练习,不适合与动态拳架相配合的练习。逆式呼吸法 与顺式相反,吸气时小腹逐渐内收、下瘪,膈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胀,呼气时膈肌下降,肺部自然向下舒展,胸廓自然平正,胃部复原,口腔略为张开,舌尖也随之离开上颚,用意 念缓缓送气到达丹田(小腹),小腹部渐渐向外鼓出(自然外突)不可硬压丹田。以上介绍的二 种呼吸法,逆式比顺式要难些,如果用顺式呼吸法配合拳架练习,就只能始终是“气沉丹田”, 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但逆式的呼吸规律与推手技击中的发劲相一致,因为进攻动作都要借地 面的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出,哪能有劲要往前发出去打击对方,而自己 呼气时小腹却内收之理,以前小说书中常用“大喝一声人头落地”来形容发劲时除了口中快速呼 气,使气沉丹田推动腹部外鼓,“以气催力”,同时嘴中发声以增强外放的劲力,就是一种很形象 的发劲与呼吸的配合,为此建议一定要练逆式腹式呼吸法。其他内功拳种的呼吸方法如:“形 意”、“八卦”也都用腹式逆呼吸法,太极拳与呼吸的配合是比较难的,因为它是动功、练拳架时 身体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拳姿不断变化、手足的运动路线又长短不一,不象气功是静功易配合, 气功虽也有动功,但动作简单,老是重复单一的姿势,所以也较易配合,现在将“动功”与“静 功”结合在一起,融化、揉合起来,使之动中求静,虽静犹动、动静兼备,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创 造,练完一趟太极拳后“虽流汗而不喘气”,这是任何其他拳种都办不到的。
太极拳的呼吸规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蓄吸发呼
蓄劲是吸气、发劲时呼气。例如:“搂膝拗步”——转腰时手臂向后绕圈的过程是蓄劲,应 当吸气;手掌前推出击时是发劲,应当呼气。
(二)起吸落呼(升吸降呼)
拳势中身体时有升降,遇到身体下降时就呼气、身体上升时就吸气。例如:“金鸡独立”,身 体上升提膝时是升,应当吸气,屈膝下蹲换步时是降,是呼气。
(三)幵呼合吸
以拳姿的外形开合为例:“斜飞”从“右倒撵猴”转“斜飞”时身体略左转,右掌弧形向左 降落下抄至左掌下,两掌相照成抱球姿势,为合,为吸,•继而身体向右转身右掌自下而上向右后 侧上方分出,为开,为呼。
C四)逬呼退吸
是以身体的进步、退步为例,如:“揽雀尾一棚式”,身法由虚步双手抱球变为弓步向前,是 进步,为呼;棚过以后转为捋式时,身法由前弓步变为后坐虚步,是退,为吸。
(五)实呼虚吸
是以内在劲路的虚实为例,如:“搬拦捶”,搬压的右拳是实,收至腰部时是虚;拳的劲路由 实到虚的过程恰好是一呼一吸;从腰部的拳到向前伸出打捶过程,劲路又变为由虚到实,又要以 呼配合。
只要能遵循上述的五条原则以呼吸去配合拳势,就基本上能够配合得上,个别拳姿运行路线 较长一次呼气与吸气不够配时(不要憋气配合),中间可以加一个稍快的“小呼吸”,或者分为两次勻速的呼吸去配合动作,如果把“足”比喻成拳势,“履”比喻成呼吸,就是要以呼吸去配合 动作,而不是用动作去配合呼吸,要“削履适足”,根据作者的体会,整趟拳架在演练中不是每 一个拳姿都能完全配上呼吸的,只要有绝大部分能配上就行了。总之要有灵活性,因为每个人的 肺活量大小不同、练拳的速度也不同,肢体的运行线路长短不一,配合的过程中是会遇到困难 的,但一定要牢记:能配得上的就配,配不上的就自然呼吸,不强求,免得身体受到意外伤害。 现将与呼吸同义的对待名词列一对比表供练习时参照之用:
刚开始练习呼吸配合拳势时,也可以有声的大呼大吸,以引领腹式呼吸,促使腹中松净气腾 然,待练到呼吸基本上能配合上拳势时,则应逐渐将声音放轻,直至减弱到不闻其声,此时已 “气息绵绵”向深、长、细、匀、缓境界迈进,最后达到忘却呼吸。
当你以呼吸配拳势熟练以后,建议在每次吸气结束时提一下肛门,呼气时放松括约肌,这样 的配合对改善泌尿系统功能、辅助治疗遗精、脱肛、便秘等病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太极拳的拳势呼吸是在意识指导下的“呼吸与动作的完美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外相合 的过程。对健身与技击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内功拳的必修课。
也有另一种流派理论提创“呼吸任自然”,李雅轩老师是一位积极提创者,作为学术研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现将其观点抄录如下以供选择与参考。“太极拳呼吸之道, 主要是气沉丹田,鼓荡丹田内息,以与连绵不断之动作相应C因内息之鼓荡不停,亦自能抽动外 面呼吸之气往来不辍,且深长细匀,如胶似漆,但我们并不去注意它,须让它自然出入,出则势 开而放,入则势合而收,且身势开入收合到极点,或转换时,更往往与呼吸首尾相应。详言之, 如身势由合而开,气即随之由吸转呼,当开到极点时,则为一呼之尾,可能为一吸之首;当身势 由开而合时,气即随之由呼转吸,当合到极点时,则为一吸之尾,亦可能为一呼之首,但有些姿 式亦可能有开时反而气息吸入,合时反而气息呼出,又还有一开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须加一吸 (即一开势呼起吸止),或须再加一呼(即一开势之中,两头呼中间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 吸,须加一呼,或须再加一吸。总而言之,动作不断,呼吸亦不断,动与息应,息与动连,如是 而已。若必因定某一动作配合吸,某一动作配合呼,则必机械呆板,恐非太极拳行气之道也。又 曾说:“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 了,一定会很自然,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 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努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 在地上,它自然地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 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大不自然了……。”
浏览1,4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