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开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人民经济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武 术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全国武术馆校的大力发展和"武术之乡”的 大量兴起,为大众武术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发展挑 战,大众武术需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坚持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不断突破 创新。

(一)大众武术普及的基础


  1. 武术馆校的大力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武术运动在工人、农民和学生中 大力发展。后来,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78年,十一届三 中全会的召开,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大众武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武术活动, 允许民间开办武术馆校授拳传艺等政策,给大众武术活动指明了方向,充分调 动了与会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大众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许多农村、厂矿、 企业、学校、机关都组织了不同形式的业余武术锻炼小组、辅导站等,武术的 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频频举行,大众武术开始发展起来。

1979年以后,随着群众性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武 术社团等开始建立,形成了一个宣传武术、传播、推广武术,组织群众开展武 术活动的宽阔而坚空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建立的武术馆校、武术社团 有一万多个,入校习武的青少年、儿童有几百万人,全国参加武术活动的群众 约六千万人。

1989年,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湖南株洲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武术工作 座谈会,讨论了武术工作、建设武术基地、办好武术馆校、评选“武术之乡” 等问题,规范了武术馆校和武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保证了大众武术的健康发展。

武术馆校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大 众武术的普及。

  1. “武术之乡”大量兴起


随着全国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之乡”大量兴起,“武术之乡”是大 众武术发展的产物,是大众武术蓬勃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也进一步推动了大 众武术的发展。为了表彰那些武术活动开展得好的地区,树立典范,总结和推 广经验,以推动全国城乡武术运动的深入发展,国家体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 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

1991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武术之乡”评选活动的通知》,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各级体委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 全国掀起了争创“武术之乡”的高潮。“武术之乡”的评选活动,不仅促进了大 众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大众武术文化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1.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大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人民的体质 与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全民健身工作被社会和国家所重视。为进一步增强 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 发展群众体育。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宗旨是“国 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武术因其健身和医疗养生功能,逐渐发展为一种健身运动,被普通大众所 喜爱。其中太极拳被很多人奉为养生之道,尤其是中老年人。太极拳打起来体 舒心静,缓慢柔和,动作连贯,圆活自然,动作、呼吸和意念相结合,既可以 健身,又可以陶冶情操,并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促使大众武术进一步发展,为大众武术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大众武术普及的发展方向

当前,在经济时代冲击下,武术的创新和发展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武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普及率低是其发展受限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大众武 术发展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但相比于竞技武术其发展形势是处于劣势 的,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社会化是大众武术普及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具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武术馆校的大 力发展和“武术之乡”的大量兴起,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传统武术的迫 切需求,也是传统武术走向社会化的具体体现。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是大 众武术普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大众武术特色普及,必须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形成多样化的社会经营机制,才能使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地方传统的学校传承

国家长期以来对武术教育十分重视,1961年国家将武术内容列入中小学体 育教学大纲,要求从小学、初中开始就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础套路,高中阶段 安排单练或对练学习内容,在初、高中阶段还有武术选用教材。20世纪50年 代体育院校的武术还只是一个项目,到80年代武术己经被确立为专业,原国家 体委属下的各所体院也先后成立了武术系,国家教育部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采取了一贯制的武术教育。武术的学校教育迈入正轨,学校教育成为武术良好 的传承媒介。

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术课,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中,因多种原因,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武术的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枯燥,基本上是以初级长拳、初级剑、 24式简化太极拳和五步拳为主,这些内容不符合现代体育课教学丰富多彩、生 动活泼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武术的学校教育是统一的,带有 一定的强制性,不论学生是否爱好武术,都必须学习。种种原因导致武术的学 校教育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武术教学缺乏生机。

其次,教学内容不易于学生掌握。由于是班级授课制,教课老师无法照顾 到每一个学生。同时,武术教材中每一个套路所对应的动作较多,学生的学习 时间较短,对于要求严格的武术套路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更别提去领会其 中的精髓了。从而使武术教学不能很好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不利于培养学 生终身的武术锻炼意识。

再次,学校武术教育缺乏必要的师资。不少体育教师在体育院系学习时, 由于武术难学、难记、难做、难练,没有认真地将有关的内容学好,无法胜任 武术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大纲就表现出了执行上的随意性,也就决定 了武术教学大纲没有创新和新意,无法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考评制度不合理,多以技术考试为主,缺乏对武术精神的学习和传 授。学校武术课注重对技术的评判,以技术的优劣作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标准。 考评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老师和学生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无法很好地传授武 术的文化内涵、拳种流派等知识,使学生对于武术精神和文化缺乏了解,不利 于武术的传承。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健身性等 特征,如何将武术的这些特征保留并传承下去,是武术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纵观武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和种种问题,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地方传统的学校传 承模式。地方传统的武术学校传承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 有利于地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不同地域的武术,具有不同的流派和拳种。建立地方传统武术学校,可以 使各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和流派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传播,还可以把优秀拳种逐 渐融入到学校教学中,丰富武术教学内容,进一步促进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二) 有利于传承武术文化精神

地方传统武术的特色性,保证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学习。 同时,学习范围相对缩小,也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武术理论知识,有 利于传承传统武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魅力。

(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武术具有健身和医疗功能,武术套路的学习和练习,可达到强身健体 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武德的修养,防身技能的学习,可培养 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地方传统武术的学校传承模式,是武术发展的时代需求,是当代武术传承 文化精神,寻求创新和发展之路的可靠出路。

浏览5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