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到位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们每一次练拳都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练拳、清醒状态下学 拳、练拳,不是等学生们养成错误习惯以后再去纠正他们,“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错误姿势形 成后,再要改正那就难上难了,有些坏毛病形成以后,有的人很可能一辈子都改不过来了,所以 说:太极拳一旦离开了理论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了,它的生命也就终止了。“妙手一手一太极” 这是练太极拳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多少年来,千百万太极拳爱好者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一境界,不 是不能达到,原因是缺少明师指导,很多教师掌握的太极拳知识残缺、分散,再加上武林中间的 陋习一保守、封闭、缺少交流、自以为是,阻碍了正确的传播。太极拳博大精深,是很难能在短 时间学好的,有些人仅参加几期学习班,自己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教人了,有的人学的是外 家拳,还没有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将外家拳的习惯与内容溶进太极拳进行教学,弄得不伦不 类,外型虽象,实质未改,因此以讹传讹的现象很严重。经作者努力与再创造,终于使这个以前 认为是髙不可攀的目标,成为短时期内就可攀登的现实,只要按照本书的要求组织几个爱好者共 同学习、相互纠正、再面对镜子自我纠正,不断提高鉴别能力,严格以拳理要求自己,估计有 两、三年时间就能达到前人梦想的目标,“妙手一手一太极”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在你身上实现。
十九、“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是一种健身、技击、自卫的高雅拳术。“松”是太极拳的入门途径,也是检验太极功 夫髙低的重要准则,人完全的放松和不用力是不可能的。人要站立,肢体要运动,就必须用力, 否则人就站不起来,手亦抬不起来了,然而太极拳锻炼所需要的力很少,只要求能维持拳架的姿 势和运动时所需的力就够了,只需维持双手抬起运转时掉不下来即可,有多余的力就是放松程度 不够,要学会“丢力”是不易做到的,但必须将多余的力“丟掉”,肢体放松,不用力就能使感 觉灵敏,要达到灵,就必须轻,轻也就是松,松就是不用力,只有轻才能达到灵,因此“轻”与 “灵”是一对孪生的姊妹。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松”的程度,我们所追求的是舒松自然,绝不是 “松懈”的松,如果肌肉松散到头抬不起来,连手腕都不敢伸直一下,那就把“松”理解错了, 成为“懈”了。人体运动是主要靠肌肉的张与弛牵动骨胳来实现的,这些肌肉大致可以分为屈肌 和伸肌两群,屈肌是伸肌的对抗肌,伸肌是屈肌的对抗肌,所以我们在练拳的初期就应当把架子 展开来,将肩胯大关节舒展、拔长、拉开,在大开大展中追求松柔,肢体舒展了,关节间的扩量 增大了,韧带血管拉开了,伸缩机放长了,各种阻隔和障碍就容易排除,毛细血管开放量增多 了,神经末梢的灵敏度提高了,气血充盈了,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也就容易实现了。因此说“松 柔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是练拳的基石,是产生一切效益的源泉,太极拳的生命力就是从“放松” 中产生的。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在运动时身躯、肢体各部位要“彻底放松”,不许有丝毫僵劲存在,这是 重要的法则之一。从健身治病的角度来探讨,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躯体只有在全面松驰状态 下,才有利于内气运行、畅通无阻,能松才能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动作才能实而不浮,以缓 慢、柔和的拳姿引动体内的真气运行,调理内脏、平衡阴阳,使细胞的分子结构排列从无序到有 序,达到内外兼修、疗病健身的目的。
从技击意义来探讨,只有肢体的彻底放松才能有最大的灵敏度,才能有利于“听劲”,有利 于化解敌人的进攻力,松又是节约体能消耗的好方法,因此可以毫不夸大的说:“松”是太极拳 的灵魂,是练习者长期与终身追求的目标。要达到全身206块骨头,每一节都要放松,拳经云: “节节放松”就是这个意思,尤其是当技击上达到高级阶段时,功夫愈髙,松的程度愈深。练习 者通过长年累月的拳架放松锻炼以后逐渐产生一种柔中含刚的韧劲,确切地说是一种弹簧劲,这 种劲是一种“按之则落,放之则起”似有似无的劲,松是蓄劲的过程,紧是骤然发力的结果,只 有放松得愈彻底,劲力的发放才完整。松、活、弹、抖、闪、战、腾、挪诸劲的运用与发挥都是 建立在平日长时期全身彻底放松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相传陈长兴的全身各部位都能发人,挨着 何处,挨着部分即能发人,这都是长期放松练习的结果。
在各部位肢体放松中,最难最重要的是身法的放松,很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身法却仍然放 松不了,不是不想放松,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放松,现介绍一种自我纠正身法放松的方法。
体会身体放松时的感受。
找一平整墙面或方形柱,上身背面轻贴墙面或柱面,要求背、腰、臀三点轻贴,尤其是命门 部位不准有空隙(可将命门穴后突),在三点轻贴墙面情况下,逐渐弯曲双膝,使身体逐渐下蹲, 体会一下身躯在正确形态下的感觉,速度要慢,可以连续升降几次,加深体会,陈照奎老师曾 说:“打拳时身体要像坐在小板凳上那样”。[大意如此]。
上述的方法也可在每次练拳前作为常规的准备活动内容加以练习。
太极拳所要求的松,不仅是躯体放松,而且精神上也要求放松,周身放松是肢体各个局部放 松的综合结果。生理与心理是全息对应的,面含微笑,能使心脏放松,心理上放松了,也必然会 影响生理上乃至整个身体的彻底放松,反过来,如果我们将肢体放松了,生理上放松了,同样也 能影响乃至促使心理上的放松,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相互调节与影响,也就是练气功时的“调身”、 “调心”。常见一些练拳者表情严肃、板着脸孔,有的甚至眉头紧锁,这是心理没有放松的结果, 既不利于健康又不雅观,脸部肌肉的放松也是全身心放松的组成部分,应当脸带微笑,使心理与 生理从内到外都彻底放松,因此要把放松的原则贯串在练习太极拳运动的全部过程中,是练好太 极拳的基础与关键,偏柔或偏刚的都不能称作太极拳。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外兼修”就是这个道 理,练习久了,程度深了,架子就成为次要的了,以意领身,一片神行,至此境界,妙不可言。
二十、“小松小软”与“大松大软”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根本特征之一,松是太极拳最为重要,也 最为根本的一个要领,是每一位学练太极拳者终生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能松才能沉,能沉 才能柔,能松柔才能轻灵,能轻灵才能炼就虚无气势,“虚无”是太极拳的上乘境界。不仅练习 拳架时要节节放松,推手时也同样要放松,只有放松才能有敏锐的感知,才能达到舍己从人,体 用合一。推手时的松是从日常练习拳架时感悟得来,孕育而成,一般人练拳只能做到“小松小 软”或“部分松软”,太极拳的放松要求特高,要求全身206块骨骼都要放松,是彻底的放松, “节节放松”,定式、单式做到节节放松还容易些,练拳时要在不断变动的拳姿中,随时做到节节 放松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练拳一开始就应当树立起“大松大软”的目标,从小松小软开始,将全身的僵劲逐步加以摧毁。“求软摧僵”是必经的阶段,尤其是曾学过外家拳的人,改学太极 拳时放松就更为重要,丢力的过程就是追求放松的过程,就是其“脱胎换骨”的过程。要用最小 的力量来练拳,如果你的臂膀重三斤,你就不要用四斤、五斤的力气去练,只要用三斤二两的力 气练就可以了,只要能举得起而不掉下来就行了,因此要研究用你最小的力量举起臂膀。用力少 就是轻,“轻”是“松”的前提,是走向“松”的必经的“桥梁”,不能“轻”也就不能“松”, “轻”是力度,“灵”是指触觉,不“轻”就很难“灵”,“轻”与“松”都是培养“灵”的手段, 所以练拳必须“轻”,以培养灵敏的感觉,“虚灵”是太极拳的重要功夫之一。没有这一艰苦过程 想练好太极拳是纸上谈兵。随着放松部位的不断扩大,也是拳技不断进步与理解逐步深人的进 程,最好是从单式,定式做起,在固定不变的拳架姿势上感悟松的感觉容易些,逐步积累起对全 套每一个拳姿的松柔要求。只有做到大松大软,
浏览4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