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感应神明,变化莫测,妙用无穷,推手 时松、活、弹、抖劲才能充分施展出来。“大松大软”的理论是李雅轩老师十年间致其学生张义 敬信函中再三告诫其重要性的内容之一,他强调练习拳架时必须在舒适稳静,大松大软的精神状 态下练习才能有好效果,是通向功夫成熟的必由之路。要以神领,以气化,以意走,因杨家的拳 是崇尚无形的东西,是神气意思上的功夫,是玲珑剔透的功夫,是上乘的功夫。他用两个“大” 字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后人的重视,要求松得整,松得均匀,松得一致,不能有此松彼不松,不能 有断续,劲力要均勻送到,每一个拳姿都要到位,就象书法中的“隶”书那样要笔笔送到,所谓 一致即意到、气到、劲到。只有用“大松大软”的练法才能逐渐步入佳境,是向上乘功夫迈进的 必由之路,将来才能出好的散手人才。

【附注】本文中所提到的“软”字,笔者认为易引起误解,“软”与“柔”常易混淆,“软” 在太极拳中是作为“病”来理解的,“软”无骨、无力、无质量,犹如手帕,无弹性;“柔”有 骨、有力、有质量、有弹性,犹如钢丝,虽细却有洋性,遇力则弯,松之则直,类似太极拳中的 “棚劲”,我认为以“柔”字来理解其所用的“软”字含义较为恰当,质诸高明者。

二十一、“松、沉、直”是腰的三字诀

学太极拳开始就要注意腰部的放松,这是它区别于外家拳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放松的基础上 要求“直”和“沉”,是对腰部的整体要求,缺一不可。腰部的位置恰好在身躯的中间,承上启 下,是上下肢体转动的关键部位,是调整身体重心,稳定重心,起到推动劲力到达肢体各部位的 主导作用。全身放松以后,腰部以上的体重就下沉,重量全部由腰部负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 方能坚强有力(这里所指的“直”是“松竖”,不是向下硬压或往上硬拔的直,更不是外家拳的 肚子前挺的“挺直”)。腰部要有微往上伸和拔长之意,这样的直腰才是正确的。腰好比是机器的 中轴,中轴不弯,转动时不摇晃,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功用,不俯、不仰、不歪斜。 松腰的小窍门是:小腹脐窝微微后收,与之相对的腰脊命门处虚虚后拉,而且主要是意念的收和 拉。

任何拳种都十分注意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提髙发力的速度和质量, 可使周身的力量在最短的一刹那间集中于一点,打击敌人,所以前辈常说:“拳要练在身上,不 要练在手上。”就是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腰是指挥官,腰不动则停,腰一 动则周身无有不动,全身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腿)。因此 会不会使用腰,是用“腰打”还是用“手打”,是区别真假太极拳的重要标志之一。

《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还曾将“变换在腰”作为十项重要练习方法之一提出来,傅钟文先 生也强调练太极拳要以腰为主,他举“云手”及“搬拦捶”的动作为例加以说明,云手动作的完 成靠腰左右转动,带动胳膊与手左右上下弧形转动,带动腿的提、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 各部位都在做弧形运动;“搬拦捶”的“搬”是腰带动右拳左转,接着是腰带右手右转,带左手 推出,然后腰带右拳打出,不能只是动两手,也不能右拳、左手离开腰的运转而乱动。太极拳就 是必须以练腰为主,用腰领,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

每势定式时,腰和胯都要微微松沉、垂直后,臀部就不易突出了,尾闾也就中正了,腰下塌 后,气就下沉,气沉丹田后,身体重心也就更加稳固了,劲也随着贯注于四梢,(手足尖端,称 作四梢),桩步也就更加稳固了。

腰部之所以重要,还在于肾脏就在腰部,拳论《十三势歌》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 隙”就是两肾,也称“腰眼”,中医认为:肾是人体精气之源头,“气由肾发”,肾壮则精足,气 充、神清、目明。所以我们应当刻刻留心在腰间,运动时由于拳姿的不断变动,身体的升降,使 左右腰隙不断交替抽换,相互按摩,对强健肾脏,改善肾脏功能是大有好处的,有肾病的练习者 只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调整其运动量,对治疗慢性的肾脏疾病是极为有效的。

从技击角度讲,劲力发放的正确路线与传导过程也应当从“腰”开始,劲发于腰、通于肩、 达于臂,贯于四稍,因为太极拳的总虚实在腰部,腰部在动作时,左右腰隙的交替抽换来分虚 实,腰隙管两条腿,腰隙实的一面,下边的腿也是实的,腰隙虚的一面,下边的腿也是虚的,这 是“下连于两腿的相随锻练方法”,但仍需要贯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原则,使实不是完全站 煞而偏沉,虚不是无意而偏浮。陈式太极拳中的腿部膝盖缠丝更能体现腰隙抽换与腿的紧密关 系,使膝圈、胯圈、腰圈的相互套叠,圈中有圈,上圈套下圈,下圈承上圈,相互推、拉、牵、 引,有机协调,相映成趣,虚实变化,妙不可言。

二十二、如何转腰

太极拳的转腰要求是“平圆转动”,有点类似于餐馆中餐桌中间的转盘一般,转腰时,腰与 胯要同时转动,不能只转腰不转胯,这样会形成“扭腰”,不单是腰胯一起转,还应当包括膝盖 在内的同时微微转动配合(膝盖转动的外观形象为上下高低的微微升降,就是陈式太极拳的膝盖 缠丝,只有这样的配合一致才能保证身躯的中正旋转,保持重心的稳固。转腰前还必须松腰,还 要放松腹肌,松腰还必定与含胸松腹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如果腰肌能够松沉,动作做到节节贯 穿就比较容易。

“腰”在太极拳中的地位是“统帅”,太极拳对“腰”特别重视。拳经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 动”,虽然说的是练法,全身各部位关节、肌腱的密切配合,但这里的“一”实则是指的“腰”, 只要“腰” 一动,全身所有关节、肢体、眼神都要随之而动,松腰的诀窍在于“含胸”。“腰为车 轴”,这是又一形象的比喻,就像钟表的轴心一样,轴心一旋转,各个齿轮都随之而转动,仅仅 是动度的大小不同而已。太极拳演练时没有独立的四肢动作,都是以腰带动四肢运动的,在动作 转换方向时,不是以实腿扭转的,要求实腿变虚后,腰带虚腿转,虚腿是以脚跟为支点,前脚掌 随腰转动,没有独立的转脚掌(脚掌外撇内扣)的动作。因此凡有转体的动作,都是腰、脚、手 一起转,由腰带动手脚转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但要力求自然,切不可故意做作。 《太极拳论》“……主宰于腰”,将腰放于主宰一切的地位,腰不动则一切都静止,腰一动则周身 倶动,腰是总指挥,只有这样才能将拳练到身上,而不是练在手上,《十三势歌》“刻刻留心在腰隙”都是在提醒学习者要重视“腰”的作用与重要性。练太极拳若不从腰去练,永远也练不成, 腰是全身上下的枢纽,腰不动,根力就很难上达,影响了内劲的完整,在推手应用时发劲就成了 单纯的手部力量,内劲就不完整,威力不会大,局部的力量不如整体的大,如果将练太极拳比拟 为舞龙灯的话,龙头就该在“腰部”。会不会用腰,可以用来鉴别太极拳练得好坏的一条重要标 准,可以判断一个人拳艺水平的高低。

为了增强识别能力,现将“扭腰”于“晃腰”的错误现象与练法介绍如下:


  1. 扭腰:腰与跨是相连接在一起的,有些人腰胯不分,统称为腰,其实腰椎是不能转动 的,腰的前后左右活动范围很有限,只有依靠大腿上面的股骨节(俗称胯)转动,转腰一定要同 时转跨,转腰不转胯就必然会产生“扭腰”的现象。最常见的拳姿为“云手”、“倒撵猴”、“搂膝 拗步”(左右转腰换手时〉,扭腰时一定会出现肩胯不相合,与腰胯未松沉也有一定关系,有时腰 胯转动幅度较大时,膝关节也要相应的随之转动一些。

  2. 晃腰:练杨式太极拳时晃腰的不多见;练陈式太极拳的人“晃腰”的多,屡见不鲜。原 因是练拳的人在拳势变换时由于腿部的功力不足,腿部的虚实变换跟不上,腰胯的移动度过小, 上身肩膀部分左右前后移动过大过快,出现了倾斜转动,以晃动代替了腰胯的垂直平衡移动与平 圆转动,使身躯失去了中定、中正,平稳端庄的形象,不是以腰为轴、肩胯同步,而是以肩为 轴,以肩为中心带动手臂的挥舞。晃腰习惯形成后会影响今后正确的发劲与拳姿的形象美。

浏览5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