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较为完整的传统武术套路库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既 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 要意义。中国武术包括技击和套路两种运动形式,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 础的,根据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变成的整套 武术练习形式。
武术套路又称为“套路动作”,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 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所以既有攻防的特点,又具有健身 意义。由于套路是由许多连续活动的技击动作和艺术动作构成,所以套路也充 分体现了武术的观赏价值。人们不仅能从动作中获得外在形体美的感受,而且 还能从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节奏的沉浮中获得意境美的感受,从而 得到情感的抒发,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所以,套路自萌芽起就得到人们的认 可,并不断发展。
(-)传统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
中国武术套路的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人类在与自然和禽兽 搏斗的过程中,学会了奔跑、踢跳、翻滚等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法则,逐 渐形成了攻防的姿势与动作,并产生了自觉运用这些技巧的观念。
进入阶级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兵器随之改进,武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 期。为适应战争的需要,武器数量增加,武术的攻防格斗技术也有了明显的提 高与发展。同时,出现了武舞分化的现象,武术开始出现表演的功能。由于武 术套路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所以决定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初期,多以“武 舞”或“健舞”的舞蹈形式出现。理论学说的运用促进了套路演练风格的改变, 古人的阴阳哲学渗透到武术中,形成了 “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的 套路节奏转换的特点,从而使套路充分表现出攻防技击含义的艺术效果和感染 力,使其更符合人们健身和审美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产越来越丰富,套路的内容和演练技巧也越来越 多样化。尤其是隋唐两代,武术套路获得了充实与丰富。套路紧密围绕着攻防 格斗技术发展,重视突出套路的技击性和攻防实用性。同时,吸收了戏曲、舞 蹈的演练技巧和手、眼、身法、步等表现形式,发展了套路的演练艺术效果。
(二)传统武术套路的作用
- 武术套路具有技击攻防的作用。武术套路的动作保留了技击的特性,以 踢、打、摔、拿、击、刺等为主要动作,表现了套路技术核心。无论什么拳种、 何种套路,都通过一招一式表现出攻防技击的特性,都以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 主要内容。
- 武术套路具有表演观赏作用。武术套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表演观赏的 需要。古代宫廷表演中,武术是主要的表演形式,为了增加美观性和欣赏价值, 表演者设计了套路。套路动作以其节奏美、方法美以及和谐美,给人精神和视 觉上的享受。而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和敢打敢拼的斗志,又给人精神上 的激励和冲击。
- 武术套路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不仅能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因其涵盖 了运动学、经络学等原理,可改善人体身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武术 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和心理都有调节作用,经常练习可达到壮内强外的效果, 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 武术套路具有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的作用。我国古代武术重视武德 教育,提倡“习武以德为先”。在武术练习中,练习者要有吃苦耐劳和坚持不解 的精神,长期以往,可培养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可以达到修身 养性的目的,武术教育者着重培养练习者讲理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 尚道德情操。所以,武术套路在现代社会,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和高尚 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武术套路库的建立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特有产物,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 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纵观国外的武术,我们熟知的泰拳、拳击、 柔道、跆拳道、合气道都是没有套路的武术,中国武术的大部分拳道等都是十 分注重套路的。
武术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殊产物,这与我国特殊的历史土壤和文化环境有 关。武术具有娱乐观赏功能,在古代封建社会,常用于宫廷表演,为了表演形 式的美观性,表演者开始编创各种套路动作。同时,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 国人对于事物的态度都是采取综合把握的态度,表现在武术中,就是将武术分 解为最基本的技法,并以此为核心进行学习和训练。所以,套路作为中国武术 的特殊表现形式,需要继承保护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自1924年民国第三届全运会上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开始,武术套 路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套路运动进入发展时期,开始向规 范化方向发展。
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 “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文件,要求“各 地一定要对武术的继承、发掘、研究、整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有号召,有要 求,有措施,作出成果”,并组成武术调研组到13个省市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 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全,来 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等地的284名运动员表演了各种访派 的拳术达510项之多。这次大会表演了多年被埋没的拳种,技击对抗的“散打”、 “短兵”也在大会上作了尝试。自1983—1986年间,动员了全国近8000余人, 耗资数百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共收集有关文献 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丰富了武术文物资料库,为建立较为完整 的传统武术套路库,为弘扬武术文化和促进武术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传统武术套路开始走向创新,跨入新的发展。如何在最大限度地保 留继承传统武术套路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发展大趋势结合,与世界体育文化 接轨,是传统武术套路面临的问题。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团中的 武术表演队震撼欧洲,是武术走向世界的第一声呐喊。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 议,正式吹响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号角。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 此后无论是文化交流,还是竞技比赛,武术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9年 6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单项协会组织正式接纳,武术发展又迈上 了--个新台阶。
社会转型期,我国当代武术的创新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不 仅要保留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精髓,及时整理遗产,进一步规范武术套路动作, 建立较为完整的传统武术套路库。同时也要积极争取机遇,打破门户和流派的 界限,进行动作的创新,使武术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促进武术套路在当代 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设置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体制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载体,在传统社会 中以教育的方式,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 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当进入社会转型期,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武术 如何发展成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社会趋势下,武术要获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设置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体制,既要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的性格,又要 适应现代社会,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更长久更广阔的发展。
当代我国武术文化传承主要有两种策略,即“原生态”传承和"活态”传 承。“原生态”传承是指传统武术竞赛或者交流活动要体现传统性,完全杜绝使 用现代竞技武术的竞赛体系,包括规则、裁判等等。而“活态”传承,则是针 对现实中“非活态”传承现状而言的。“活态”传承指出,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 武术只有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 接交流。
在武术的传统传承中,我国己作出了相关工作,例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撰武术书籍、建造博物馆等,但这些只是传承的方式,不能从整体上对武术 以及武术文化进行继承。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真正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 活态、动态的传承,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十分重要。我国武术传承方式, 目前多以''活态”传承为主。武术活态文化的传承关注的主体是人,文明是由 人创造的,也要靠人来继承延续。所以,武术传统传承应该从发现人、鼓励人 和培养人方面着手。可以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建立 民间武术拳种流派名录体系,确立民间武术拳种流,并根据2006年9月颁布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申请专项资金,资助传承 人,发展武术教育。
(一) 武术的传统传承
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下,武术的传统传承是以宗教、宗派和门户为基本 模式,以师徒传承为基本方式,以武德教育为核心的。主要是小范围的传授方 式,是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后来,受西方的“外来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出 现了大批的武术会社,同时武术逐渐被纳入现代教育的范畴,传承方式有单一 的“师徒制”过渡到“学校班级授课制”。但此时的武术传承只局限于小范围, 属于一种市井的文化。
(二) 武术的现代传承
进入现代,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环境的改变,使武术的性质、地位 和作用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立健全了国家武术管理机构,武术成为民族传 统体育,被列入体育教育中,武术开始走向大众化。同时,武术的功能价值开 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竞技武术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竞赛体系。 其他武术功能,如健身功能、娱乐观赏功能的明显增强,也促使着武术逐渐走 出中国,走向世界。社会环境的变化,决定了武术传承走向现代化,武术传承 方式开始多样化,传承范围逐渐扩大。
随着学校武术教育的展开,武术学习者的人数和范围扩大。竞技武术的发 展,使武术融入了西方文化的特征,武术的竞技、健身和娱乐观赏功能增强。 传媒、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武术传播的手段增多。文化的发展和融合,不仅 使武术的文化得到传播,也催生了相关的武术和武术文化产业,为武术的传承 提高了更多的途径。
但是,武术的现代传承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现代武术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人数较多,相比于传统武术师徒制的 教学方式,现代武术无法做到“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同时,精力的分散,也 使教师没有办法兼顾武德教育,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不利于 习武者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
其次,学校教育使武术的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并根据社会需求设置相关课 程,技术动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这位武术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但是,传 统武术都是分门别派的,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套路,都凝聚着本门本派的精髓。 由于学校教育动作的规范化和人数的扩大化,无法使学习者学到武术的精髓, 不利于武术各拳种各门派的传承。
再次,武术流派是受中国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思维的影响发展形成的,在 一定程度上受封建宗派的制约,发展上受局限。学校教学囊括了各拳种各流派, 促进了交流与发扬。但同时也削减了流派的独立性,不利于拳种和流派的专业 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武术的传承体制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两种方式可取 长补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设置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体制,不仅有利 于武术各拳种各流派的长远发展,突出武术的独特优势,使武术以其独特的文 化魅力立足于世界;也有利于武术利用多样化的传承手段在更大的范围中更好 地传承,使武术的影响力扩大,与其他体育文化交流融合,获得不断的创新与 发展。
浏览5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