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浅谈“圆裆”的重要性
“裆”字旧作“滔”,是指两大腿根之间以会阴穴为中心的骨盆底肌部(经络学认为任督二脉 都是从会阴穴开始)。“圆裆”,有的书上称作“吊裆”、“调裆”,只是称呼不同而矣,含义都是一 样。裆贵圆、贵虚,不虚的一定不圆。圆裆的方法是:将两胯撑开,略成拱形,双膝稍弯曲,两 膝有微向里扣的意思,两腿如果像人字形的站立,双膝不微屈,就会尖裆,也一定双重。“人字 裆”是尖裆,使裆部不松不沉,既僵且浮,会引起全身沉劲不足,人字裆的两足距离再宽,而裆 不能下塌,两条腿如同“木架”,从前后方向稍微一碰就会倒下的。要想使裆虚,只要在两胯撑 开后将会阴穴虚虚上提,使这部分皮肤有不使下荡之意,裆就自然虚了,心意一开,裆即开矣, 但用意也不可太深,要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胯骨节周围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足,能增加双腿的 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这样下盘抗压力和负荷力就远较尖裆为大,两脚踏地也 显得稳健有力,这在将来推手时的化发伸缩关系极大,固旋余地会更充分,化得更净,发得更脆 而有力,只有在屈膝圆裆后,方能劲起脚根,发于腿,节节贯串上升至腰脊,形于手指。圆裆前 必须腰胯向下松沉,臀部微敛,垂直,裆劲就产生了,两膝关节会更加有力,足底也更平实踏 地,使粧步更加稳固,小腹更加充实,身体重心也更为下降而稳定,当腰向下松沉时,两胯撑 开,放宽,裆部就圆了,“膝开裆圆”,裆劲自然会从尾骨上升,但下蹲时裆的高度不能低于膝盖 太多,要是开胯太过,太低就成为“荡裆”,是错误的,荡裆使裆部拉力松驰,反而使腿的基础 浮而不固,伸缩力减弱,降低了运动量,裆劲就不能收敛上升,两脚外侧也成虚浮,虚实变换也 就不灵了,退而后进的速度减慢了。圆裆与膝的关系紧密相连,无论是弓步还是虚步,其后足尖 的最恰当夹角为45度,而且膝尖必须与足尖一致,如果足尖向内撇就会“夹裆”,向外撇便会 “尖臀”,都会使裆不圆。前足的足尖也必须要正直□陈式太极拳的双膝顺逆缠丝与圆裆的要求关系更加密切,膝部的提落旋转都只有在圆裆下进行灵活变化,使身躯的稳定度增强,因此说,裆 不圆,则腿无劲,桩就不稳。太极新的弓步规范姿势,必须做到“裆下有桥”,按照力学原理起 来的桥,有其科学的形状,能承受千钧,两腿建造起来的“圆裆弓桥”有牢固的桥桩,稳固、结 实。圆裆与身法的中正是密不可分的,都需要在开始学拳时就予以重视。否则积习就难改了。
十四、以眼领手
It聚于眼”,“眼为心之苗”,“眼是心灵的窗户”,“发令在脑,传令在眼,精巧处全凭眼 法”。这些精辟的语言都说明眼睛的重要性。都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可以通过眼睛里看出来,因此 戏曲、舞蹈、以及其它表演艺术都重视眼睛的传神作用,太极拳也将眼神作为练好拳架的重要要 领之一,要眼顾三前(眼前、手前、脚前),注目七星(即敌之肩、肘、腰、胯、膝、头、足)。 眼法是武术手、眼、身、法、步五法之一,极为重要,初学者练拳时往往表现为没精打彩,眼皮 下垂看前方地面;有的则死盯着前手看;也有人漫不经心地随便乱看;甚至还有怒目圆睁。杨澄 甫老师教导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因此练拳时精神先要提起,眼 神要平,眼平则意正,根据拳式变化之需要,目视前方较远处,或者动作的方向,并关及前手”。 日常生活中,心里想拿一件物品,眼睛总是先看一下要拿的东西在那里,然后才伸出手去拿,凡 是动作向预定的方向去,眼睛总是稍先于手到达完成动作时的方向。练拳时一般的规律都是注视 前手食指尖或中指尖,意贯指尖,有许多转体动作,眼神要结合“左顾右盼,但左顾右盼也不是 没有原则的左右乱看,而是应该与身体转动的方向一致,要防止为了追求左右视线的灵活而产生 摇头晃脑的现象,眼神虽然先到了,但同时要关顾着手的动作,配合着手的动作,使手、眼、 身、法、步协调一致,配合动作的眼神运用,对于练拳时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动作显得精神贯 注、生气勃勃,是有其特殊作用的,不仅仅只在定式时才注视,视线应随主要动作的手移动,避 免低头或歪头,要保持头容正直,目光基本平视,定式时也不要死盯着手看,那样会显得呆滞, 而应将视线基本保持平移远视,方可保持头容正直。所谓“顾手”即是当手(或其他部位)走到 “视区”时眼神顾它一下,超出了“视区”亦就不再找它,否则会出现低视、仰视、斜视和近视 的交替出现,破坏了头容中正。练拳时目光随着动作转移,而向前方远处凝视,既能使眼球神经 获得训练,也有助于视力的提髙和增强。
武术中的眼睛运用远比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重要得多,技击是生死搏斗,你死我活的斗 殴,防止被对方打击与击打对方,是一刻不容轻视的,是胜负的关键,在技击作用上为了要识透 对方的动向与意图,要紧盯着对方的眼睛,寻找、察觉出其动机,以利于自己的先发制人,“察 机在目,敌情预晓”,目之所注即精神所聚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只有做到手动、腰动、足 动、眼神亦随之而动,方可谓之“上下相随”,离幵眼睛的配合,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眼神还有威慑敌人的力量,功夫好的人目光如电,能使敌人视而丧胆,不战而胜,都说明眼 睛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练拳一开始就要重视眼睛的练习与动作的配合,做到“以眼领 手”,从而做到精神贯注、意动势随、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神态自然之境。
十五、身法五要素
(一) 虚领顶劲
“头顶”是百会穴之所在,项竖则头容正直,百会亦随之中正,“顶”犹如渔网的“纲”。“纲 举目张”,又如拿衣服首先应抓提衣“领”的部位一样。自我检查的方法是将颈项轻轻左右转动, 以不感觉僵硬就是正确的,可以再配合意想,自己的头颅好象是“悬”挂着一般,即常说“顶头 悬”,此时虚灵的感觉就会出现,再加上微微向上顶的意念,这个要领就做到了。提顶竖项能使 脊椎骨垂直,任督两脉贯通,气息流畅,虚灵是头部放松的体现,但不是软搭搭,要有精神,要 神气饱满,才能满身轻利,拳经云:“精神能提得起乃无滞重之虞”。
(二)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太极拳对身躯姿势的要求。“含胸”就是将“心窝”微向内凹的姿势,双肩微 向内合,但注意只能“浅含”不能“深含”,含胸可使横隔肌下降,有利于沉气。“拔背”与“含 胸”是密切相关连的,能含胸则自然拔背,能拔背则自然能力由脊发,反之,挺胸则易使肺肌紧 张,胸部发闷,气拥胸部,从技击方面讲,易成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其势不顺,易受制于 人。“含胸拔背”与气功中的静坐要求一致,有利于气息的出人,由于含胸后肺部放松,脊柱骨 也随之正直,相互虚虚对准,节节贯串,使脊椎骨中间的脊椎神经,始终处于松驰、畅通状态, 使全身机气活跃、真气畅行。
“含胸拔背”不可误以为是固定的姿势,练拳时如果自始至终都是含胸拔背的状态也是错误 的,因为练拳过程中拳姿是在不断变化,应根据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之,及时调整,但极大多数时 间都应保持含胸拔背的状态。
(三) 松腰松胯
外家拳主张挺胸、拔腰,挺腰使气上提,重心上浮,松腰能使气息下沉,两足增加力气,下 盘稳固。与人交手时,上下肢之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可以通过松腰、转腰加以补救,松腰可使 腰部肌肉感觉灵敏,因此在练拳架时每一个姿势的衔接处,开始前都要先“松腰、松胯”,要养 成这一良好的习惯,松腰可增加腹式呼吸之容量,松腰能使肾脏、肠处于松驰状态,有利于气息 的周流全身,正如拳经云:“腹中松净气腾然”。
(四) 尾闾中正
“尾闾”即尾骶骨,在脊柱之最末端,尾闾如不中正,则脊柱之垂直度必受影响,精力就难 于上达,松腰松胯亦无法体现。尾闾与百会穴必须垂直对准,身形就正了。
浏览8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