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手法和身法都要立足于中定,推手的基本战略就是使对方失去中定,而自己却保持中 定。

中定不是指某一拳式,但却是来自每一招式的正确桩步与拳姿,以及全身关节的节节松沉与 贯穿,随时以不变应万变,起于中定,落于中定,守于中定。

练太极拳就是练“中定”。

必须批判与纠正两只脚踩在一条线上的“叠步”现象,无论前进,后退,人体的重心与中心 所在地都应当是百会穴与裆,留一条对准“川字步”中间一直的位置,否则身法就不中定了。

十、“川字步”是最佳“中定”步法

“川字步”是太极拳套路中使用得最多也是五行步中最重要步法之一,无论是弓步、虚步、 侧行步、前进步、后退步都应当将这一步法加以贯彻运用。“川字步”是太极十三势中五行步的 最佳体现。“川字步”的宽窄是以每个人的双肩宽度为标准,(个别拳姿,如“野马分鬃”、“斜飞 式”例外),左右两足的位置正好等于“川字步”两则的一撇一竖,中间的一直必须与头顶百会 穴与尾闾对准,对齐。这样的步法,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都能圆转如意,得机得 势,中正安舒,重心稳固,支撑八面,化发都能左右逢源,得机得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年 老体弱者由于腿部支撑能力较差,步幅可比肩再窄一些,但中间一定要给“川字步”的中间这一 竖直留有位置,否则就犯了底线太窄,重心不稳的毛病。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练拳时两只脚都踩在一条直线上的步法,这种步法叫“叠步”, 犹如自行车的两只车轮都在一条直线上一样,重心不稳,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川字步”是纠 正“叠步”的最好的方法。

套路中弓步的后蹬腿足尖与虚步的后足尖都应外撇45度,其定式时膝尖必须对准后足尖, 如膝尖朝里拐会形成“夹裆”,如膝尖朝外撇,则会形成“尖臀”,“夹裆”与“尖臀”都是错误 的。无论人所站位置“正”或“隅”,其前弓之足与虚步之前足尖也都应当与脸面的方向一致, 足尖要正对前方,这样腰胯才正。

人迈步时的前进与后退应当是将身躯“平移”,但一般人都是“斜向前移”、“斜向后退”都 是朝实腿的支撑腿方向斜移,这样就违反了中定的原则,使中心偏离“川字步”的中间一竖直, 身躯的平移会增加支撑腿的负荷,犹如练习桩功,能迅速长功,应朝这方面努力,是本讲座特别 强调的内容之一。所以必须将“川字步”的理论贯串在整个套路演练的全部过程中。

十一、“吸胯”在“弓步”中的重要性

人们在做“弓步”时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前弓的膝盖常超过足尖。从技击角度讲,前弓的膝 盖超过足尖时,人体的重心前倾,易被人“捋”或“采”,导致跌扑。从拳架的形态看,会出现 双臀一前一后、身胯不一致,别扭、出劲也不顺畅,减弱发劲的力度,又不美观。纠正的方法 是:前弓腿的胯根向内(向后)收敛,似有将小腹压在胯根上似的。胯根内吸后,全身重心稳 定、牢固,犹如锁住一般,你再想将膝盖前倾,也成为不可能了,对方就难以“捋”“采”了, 原来高低不平的双臀亦平整了,双腿的“两张弓”也就形成了,身胯相合,出劲顺利。因此说 “吸胯”是全身劲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现象:虽然你吸胯了,但你的命门穴部位可能还是前挺与僵硬的,还没 有放松,仍然达不到“劲整”的要求,应该在“吸胯”的同时,再将命门穴向后微突,这样身弓 就形成了,身躯的侧面外观形象成斜坡直线就对了。拳架规范以后,全身的劲就完整了。因此说 “吸胯”与身弓的形成及全身的“劲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很多练拳者都不知道的奥秘 与诀窍。我曾从学于一位老师三年,才授我这一诀窍。说穿了很简单,但不少人练拳一辈子也不 一定知道“真传一句话”就是这个道理。

十二、谈谈外四合的重要性

“外三合”又称三尖相照,是前辈们宝贵经验的总结。根据我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发现 “膝尖与足尖的相合”也很重要,如果膝尖与足尖相合了,裆就圆了,因此我在这里又增加了 “膝尖与足尖相合”,名为外四合。演练拳架停势时四合齐,身形布局就合理自然,动作就完整一 气,更符合力学与技术的含义,能使全身上下协调,配合完整不乱,发劲时达到全身劲整。如果 不重视“外四合”的话,就会出现上下身脱榫,人体重心的垂直线偏向底盘的边缘,使人身常处 在不稳定的状态,在推手时就易犯跌扑之虞,因此在练拳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使任何姿势都必须 做到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膝尖与足尖相合)。

(一)膝与足合

膝尖与足尖的合不合,与裆的开合关系最大,太极拳的理论要求“圆裆”(针对外家拳的尖 裆加以改进)。现以身体重心后坐的虚步为例。

后腿膝尖如向里偏时就会形成“夹裆”与上身前倾的折腰现象。腹部肠道形成挤压、紧张, 不利于腹肌的放松,因为气的仓库就在腹部气海穴,影响内气的流动,拳经云:“腹中松净气腾 然”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松是太极拳的灵魂,只有在全身彻底放松下“真气”才能在体内无阻 碍的流动。

如果膝尖向外撇,将会出现尖臀现象。臀部肌肉群及肛门肌肉均受挤压、紧张,两者都妨碍 松腰、松胯,胯部蹩住,以及臀部外突,都将影响腰胯的转动,影响化劲的正常发挥。事实证 明,只要有一条腿的膝尖与足尖的不合,也必然会引起另一条腿的膝尖与足尖不合。以弓步前弓 的腿为例,如膝尖与足尖不相合,不管是偏向左还是偏向右,发劲时都会削弱发劲的力度,使发 劲不顺畅,达不到劲整的要求。另一个体会是:前足弓出踏实时,膝尖不可超出脚尖,以免失去 平衡,也不宜使膝尖与小腿成垂直线,这样会影响到下一个动作的灵活性。困此,凡前足弓出 时,膝关节应略向前伸越出垂直线一点点,而以不超过脚尖为度。

(二) 肘与膝合

太极拳要求“松肩坠肘”。能“坠肘”,肩也就随之而松了,肘能坠也就与膝相合了,肘也就 不扬了(即上抬的意思)。手是两扇门,既用来进击敌人,又用来防守自己,从防守的角度讲, 门户不能开得太大,太大了易为人所乘,太小了又显得拘谨、不大方。实践证明:肘与膝相合时 的距离是双手的最佳距离,无论是进攻与防守都最适宜,得机得势。

(三) 肩与胯合

肩胯为什么必须相合?肩胯如不相合,必然会引起腰部的扭曲现象,这种现象常见于转腰 时,是由于只转肩不转腰胯所致。太极拳的转腰动作要求“平圆转动”,转动时身体中正、安舒、 松腰、松胯,腰胯与肩同时转动,同时配合着双膝的微小升降(陈式太极拳称之谓膝部顺逆缠 丝)。以“左搂膝拗步”为例,“白鹤亮翅”的定式方向为正东方,接做“左搂膝拗步”时如果腰向右旋转90度,将胸转成正南方向,肩胯就不相合了,腰部扭曲了,两乳与两肚角上下也对不 齐了,会感到很不舒服,从技击角度讲,自己的视线已经看不到东面的敌人,眼法没有了,必将 挨揍,是违反攻防技击原则的。

以“左捋为例”,“左捋”定式时应面向西南,常见的练法往往是后坐时身体过分向左旋转, 成为胸朝南了,肩胯不相合,出现扭腰,从技击角度讲,过分转腰易造成将对方的劲引向自身, 易被对方借劲,趁机挤、靠。

以“云手”为例,“云手”时产生肩胯不相合的大致有两种现象:


  1. 身体过多向左、右转体,或转腰不转胯出现扭腰。

  2. “云手”过程中移动虚腿时,由于实腿腿力不足,身躯过多向实腿一边倾斜,虚腿的移 动不是采用“提膝”的方法,而是随便将腿挪移过来,造成肩胯不合、身体不中正、重心偏离不 稳。


(四)手与足合

常言道:“手是两扇门”,手的开合是门的大小的具体体现。门开大了容易遭袭击,自卫的速 度就慢,手足相合,门户就紧,防守就严密。如“提手上势”的右手与右足;“倒撵猴”的前手 与前足;“金鸡独立”的前手与前足等。但不是所有的拳姿都必须手与足合,要根据具体情况区 别对待。

浏览4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