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对中华民族的气质和心理构成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进入当代社会,武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 珠,仍然对世界现代文明和我国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 出永不被历史淘汰的先进性特征。

首先,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其能集中体现我国的传统民族精神。中国 文化在宗族和宗法关系长期存在的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了 “家国同构”的意 识形态。“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正如梁 启超所说的:“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 而后国治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尤存也作为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也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的传 统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习武的本意首先就在于保家,“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一国

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它是爱亲爱家情感的升 华”,所以“保家”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保国”。当宗族、民族遇到危难之时, 习武者的“保家”情怀就升华成保家卫国的情感,进而升华成自觉地捍卫民族 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国家意识。回顾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事迹,抗金英雄岳飞 努力收复祖国河山;忠臣文天祥面对元兵的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留下了 广为传诵的爱国诗篇;还有近代的冯三保父女、剑侠秋瑾和武术名师霍元甲等,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不畏牺牲,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洒热血。 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云:“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这是对习武者的报 国要求,也是千百年来各武术流派形成的爱祖国、爱民族、重大节的优良传统, 是我国武术志士的“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中华 民族巨大凝聚力集中体现,也成为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依然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

其次,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培育出勇于进取、 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一个民族的个性如何体现, 民族精神很重要,民族精神是塑造民族性格的前提。世界文明的竞争,最根本 的还是民族国民性格的竞争,具有强悍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对于一个民 族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建立起先进的民主制度并不断发 展科学技术,都是以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为基础的,所以我国想要在世界民族 之林立足,想要赶超西方,就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从中汲取有效营养以 改造民族性格。

武术作为一项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身体运动项目,在练习过程中能形成 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精神信念,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培育国民进取 向上的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实力。1925年,罗廷光在《国家主义与中 国小学课程》一文中指出“增加武术之内容,以养成尚武的精神和奋斗的气概”。 1935年范振兴在《我对于国术的所见》中说:“现代战事利器日进千里,战事 日渐趋于科学化,于是好多人便说国术是没有用的东西了,其实他们未免太浅 视,他们忘记了国术足以养成国民英雄振作之气,而那亦实是战事胜利上必要 的一条件,众志成城,尚武之风实为国防的利器孙中山先生提出"处竞争剧 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并指出欲求“自卫之道”就应提 倡“尚武精神”。可见,这些革命先驱们已充分认识到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 振兴,一个国家的强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仁爱、诚信、正直、勇 敢等武德精神。仁爱是一种包容博大精神的反映;诚信即诚实、不欺骗、遵守 诺言,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 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正直、勇敢是习武者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集中体 现。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着道德缺失的问题,武术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能及时扭 转这种局面,改造民族性格,增强我国在世界文明竞争中的实力。

最后,武术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其是一种大众的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反映了中国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闻一多曾引用英人威尔斯所著《人类的 命运》中一个观点: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士, 一个土匪。闻一多解释,威尔斯所指“土匪”,包含有中国武侠的意思。而其中 的道家是对儒家的一个补充。古有“文者为儒,武者为侠”的说法,也有学者 指出"儒”与“侠”是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传统,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的主要载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与武侠文化相互抗衡、相互影响,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体系。

武侠精神是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现象,是建立在大众俗文化基础上发展 而成的,折射出中国人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态,其所倡导的“忠、义、信、 刚、毅、勇、诚”的精神理念以及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 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的精髓。武术文化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当代中 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取之精华地进行继承,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 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健身性、 哲理性、教育性、先进性等自身文化特性,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庞大的文化 体系,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着影响。当前,文化全球化是世界文化对多种文化 进行整合的过程。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武术应在保存其文化主脉的同 时,以博大的胸襟不断融汇和吸纳其它文化,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在新时期 的发展中发挥更强大的文化和精神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节武术的发展背景和方向

一'全球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一词是美国学者泰奥多尔•莱维 于1985年提出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浪 潮,极大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格局。这是一个人类不断跨越民族、 国家地域的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联系和交往,互 相影响和整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王岗在《体育的文化真实》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不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社 会现实,也是一种理论和文化问题”。它不仅渗透到了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 还渗透到了思想和文化领域。受经济全球化影响,文化也在世界各地相互交往 传播,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种趋势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人们的 文化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也打破了文化的地域和本土限制,使 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是伴随着经济全球 化发展的,在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经济地位决定着文化的地位,强势 的文化必然通过种种优势将自己的文化价值推向世界。从目前全球文化力量对比 来看,西方文化以其绝对的经济优势成为一种强势文化,在迅速走向世界的过程 中逐步排挤本土文化,对其他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并开始占据、支配人 们的思想和观念。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 危机,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竞争,使我国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信仰、节日、服 饰、习俗、仪式、典礼甚至语言文字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正趋于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化己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衡 量指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象征, 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强化文化实力是国家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乔晓光先生认 为:“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青少年是祖国未来 发展的主力军,文化的问题要从青少年抓起。教育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 要手段之一,如果在学校教育这块阵地上,能够做好有关文化层面上的教育与 传播,这对于文化的振兴将会是巨大的推动。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增强青 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当代社 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深深扎根于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之中,在 不断的发展历程中,与中国古代哲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以及宗 教信仰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体验、 文化认同与身体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着丰富精神内涵与精 湛技术体系的文化系统。程大力先生曾提出“传统武术: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 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武术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民 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将武术文化教育贯穿始终,可以使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武术文化的认知,进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 起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全球化时代的演说语境是武术教育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所”,在全球化影响 下,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传统武术遭受了异域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体育 理念的“入侵”,给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带来极大的影响。武术衍生出的新的表现 形式——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武术的主要载体,并占据 了主导地位,学校武术教育逐渐沦落为竞技武术的人才培养基地。被西方体育 同化了的学校武术教育表现出明显的竞技倾向,武术中所蕴含的丰厚的武术文 化被剥离出来,破坏了武术的完整性,使武术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武术文 化教育严重缺失。这种缺失,使武术教育丧失了文化教育的功能,没有了生命 力和灵魂,极大地阻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浏览7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