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 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性, 成为民族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精神的物化产品三种文化形式有序的结合体, 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体。武术追求朴素和谐、宽和融通、务实的精神, 讲求整体和全局的把握,注重人本身的身心平衡以及与自然、与整个环境的平 衡.强调在''性命双修”中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协调自然的能力。武术文化 中深含的哲理性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武术文化流 传至今依然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中国武术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 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信条。“阴 阳学说"是中国古典辨证思想的主要理论之一,在武术理论中,以''阴阳变化” 为基本思想,发展演绎出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 攻守等对立概念,并在强调对立之间的转化中,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多彩 的技击原理与方法。如太极拳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以太极命名,运动中贯穿阴阳 运动规律、同时以导引为意念。形意拳以五行学说为基础、配以经脉理论,通 过拳术的习练到达经脉脏腑功能的提高。

武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种观念是道家哲 学本体论的--种表现,其所延伸出的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等中国武 术打下了思想基础。武术套路练习中,追求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 "外三合"境界以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境界,即对 “六合”的追求。同时,武术练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注重形体与精神 的统一,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以达到内 外兼修的目的。同时,受天人观念的影响,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 的和谐,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按照不同 的季节、时辰、时令等进行练习,同时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 同的方法达到练功的目的。这些都反映了武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而逐渐形成了 “和谐”理念,这是武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是按照中国传统 文化中“普遍和谐”的法则结构构建起来的,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观念。它的文化价值在于把自我身心内 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术既是一种健身手段,又是一种伦理规范。儒家伦常作为一种道德、伦 理的规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武术在发展过 程中深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大家所共同遵循的独立的武术伦理理念——武德。 "武以德为先”、“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是武林人士的优良传统, 修德成为习武者学习武术的首要条件。"礼”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哲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武德的中心思想,强调“道德先行、礼让为要”,用以调节习武之 人的外在行为,使其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在古代的武德观念中,习武的 最终目的不是打击、伤害对手,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为,练武与修身、习艺 与立人、技艺与品德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修心养性成为习武之人立身处世和实 现人生价值的根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潜在的武术哲学在新时代中必然兼收并蓄新的科学 观点,赋予武术哲学以新意,更好地发挥其对构建和谐*土会的重要作用。

四、武术文化的教育性

作为身体运动项目的一种,武术与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同的是,在几千年的 发展历程中,受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儒家思想等的深刻影响。在这种影响 之下,加之自身的特殊性,武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育人系统,具有了教育 的功能,武术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价值对现代中国社会人才的培养 起着积极的意义。

作为一种严格的身体教育,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追求内与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性,决定了武术作为运 动项目所表现出的教育功目的与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身体极限体能是完全不同 的。武术各流派的技击与套路大多取法自然、效仿自然以及人体自身,符合人 体自身发展规律,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强健体魄、修身养性。武术运动注重内 与外的结合,遵循“内外兼修”的身体训练理念,在技能学习中强调身体各部 位的协调性以及“精、气、神”的统一,长期系统的武术训练可以提高身体部 位的灵活性,调节身体内环境的平衡,改善神经系统的思维反应和应变能力, 提升身体素质水平,促进人身体的全面发展。同时,武术训练注重培养人内在 的强大,通过刻苦自律的训练过程,使人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人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的品德。

武术在形成过程中,受传统养生学影响,将养生学放在重要的地位,提倡 在掌握技击的同时,注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博大的人道主义和爱物主义的 哲学指导生活,这是世界上其他武道所没有的,是武术文化教育性的特殊表现。 《太极拳论》中有:“此学武当以张三丰老师遗论,预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 途作技艺之末也”的阐述,表明武术突破了原始攻防的特质,逐步升华为对生 命意义的思考。武术的“内外兼修”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整体观,将人看成一 个整体,注重内与外的平衡协调关系,侧重于内在“德”行修养的完善,以体 悟生命的意义。在武术练习中,注重自娱修身、性命双修,消除与缓解压力, 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武术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尊祖宗、重人伦、 崇道德、尚礼仪,不仅体现着东方的哲理,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伦理,形 成重传统、重经验、尊师爱徒的人伦观念。中国古人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孔 子和孟子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内圣外王”,提倡追求内在道德的修养,积极有 为地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显示自己的价值和道德。武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 了自身的武德思想。武德是习练武术和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具有的道德规范 和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历来被习武者推崇。虽然武德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 内容,但其至始至终都秉承塑造人意志品质,培养人高尚道德的理念,教育意 义始终没有改变。成人养德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武德”作为武术

修炼者的一种独特道德与伦理规范现象,在本质上己经超出了行业的范畴,形 成了一定的社会道德机制,制约着现代社会人的行为规范,促进了社会道德事 业的发展。

西方体育追求人体速度、力量、体能的极限,以达到快速获得成就感的目 的,而注重内在修炼的武术,实质上是一种长期的、贯穿人的终身的知行教育。 武术种类繁多,动作复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套路库, 学习的难度非常大。而武术与其它体育项目最大的不同在于,要通过长期的磨 练才能体会武术的精深与博大。传统武术对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年龄等要求较 低,可以进行长期性终身性的练习,在武术套路或散打的习练过程中,每位练 习者都会遇到身体疼痛、动作不协调等困难,那么练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和遭受 的挫折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种长期性的挫折练习过程,可以培养人耐受挫 折的能力,塑造习武者不畏失败、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锻造人的内在 修养。在竞争压力逐渐增大的当前社会,这种耐受挫折的能力教育对于调节人 的精神,增强耐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浏览9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