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技能进行锻炼的习惯。
三、 掌握武术攻防的基本技法和知识,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有效地进行 锻炼和防卫。
四、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五、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合作礼让的道德品质。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同。因此,应根据学校 武术的总体目标来重新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 大学等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和教法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 标、教材单元的构成有所侧重和区别;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与之相符的目 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 学的目标。
武术课应以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 达到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课程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把从小学到高中、大学的整个体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 武术课程的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 戏,简单的武术操等非规范的技术活动内容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和丰富学 生对武术的体验,用趣味性强的武术锻炼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进一步 较的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哉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和运动素 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浙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技 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最基本的 武术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 锻炼,加深对武术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
高中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 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逐渐 形成爱好定向,与其毕业后的健身体育锻炼相衔接。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 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并学会将来步入社会后参加武术锻 炼所必需的方法,掌握一定的武术运动比赛观赏知识和必要的武术交往知识。
大学阶段,一般设有不同内容的武术选修课,再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 武术项目,进行加深一步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施初期)和选课制(即将全面实施)的实施为学校武术的
确立和武术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所有关心“学校武术” 的学校领域工作者和武术界的有识之士都应为此做出切实的贡献。
第四节 衣木春材企构的理论思考
我们回顾了学校武术历史和分析了学校武术的现状。提出了学校武术的领 域、概念、教育目标等理念。目的就是针对武术在学校领域的生存状态和出现的 问题,考虑符合学校领域特点和真正能在学校领域施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创出学 校领域便于自己使用的、明显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武术教材知名品牌,创出一条 学校武术的新路。
武术在学校领域逐步形成自身的体系,最终是要通过用于学校领域的武术教 材和以体育教师为主体的武术师资队伍的教学来实现。2001年以来,以《国家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新 世纪教育改革的开始。与以往教学大纲所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主要构建了课程 学习的目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原则,为各级学校和教师选择和创编教材,以及学 生的自主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和余地。这为武术教材的改革和师资武术教学水平 的提高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和创造了良好环境。解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与以往《体育教学大纲》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标准》中只是提出了课程的学 习目标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 围,各地、各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这为学校领域的体育教育 工作者和学生提供出了更为广阔的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武术教材提出了 应怎样选择教学内容?怎样建构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教学实效性的武术教材体 系?
一、以往式术教材的问题和重构的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的学校武术教材逐步确立了在体育教学大纲中的地位,形成 了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学校武术教材技术体系。这种教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适应性。初期在各级学校领域中普及武 术知识方面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这种 教材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一些深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执行中出现
了许多不容回避的困难和矛盾。如:武术教材局限于套路形式,"攻防与对抗” 的本质特点体现不充分;过分强调民族性和经典性,缺乏时代感;素材局限于一 两个拳种,武术技术的丰富性、武术的人文价值、教育功能体现得不充分;武术 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可教性和可学性较差。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预期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达成效果相距甚远。
另外,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也相对滞后。以往的武术教材研制的主要方法是 移植法和简化法。内容大多是移植于竞技武术的基本技术,或是简化大众武术的 再简化版本,教材的深度加工不够。在教材的素材选择、组织、心理化等方面未 能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使武术教材的功能指向不明确。实际教学中收 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学校武术教材的改革和建构,是学校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一部 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课程教材建设是学校体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带 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 也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 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国民素质。武术教材的作用绝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是 激活知识,创造知识,放大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并在 菌求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智慧。文化的传输不像倒水,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 器那样简单,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复杂的互动进行的。知识和技术无论多 么丰富庞杂,都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它们,更要成为它们的占有者、享有者、发 展者。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任何组成部分都应具有超越现实的本性。武术 教材的建构,从课程内容的本体讲应该是一种重塑了的文化形态。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任何一个学科的教材研制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制约教材的因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情况、不同的占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的知识积累和 科学技术以及不同的编教材方法论等,都会影响甚至左右教材的内容和水平。同 时教材自身也有一个在继承中改革、扬弃、累积、发展的过程。教材对于文化的 选择,总是由于创编者的局限以及社会文化和课程本身的现实局限而不那么完 善,作为课程教材对于文化的选择与再造,也必须不间断地进行。
二、建构武术教材的方法论的回顾
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武术教材建国后的40年的发展过程。武术教材经历
武术教材选编法和竞技武术教材化法两个阶段。
(一)“武术教材选编法”的武术教材
“武术教材选编法”来源与“体育教材选编法”,“体育教材选编法”来自于 知识课程观,其主要思想是按运动项目选择教材,把运动项目以外的内容,当做 辅助教材或教学手段。这种选择方法突出了教材内容的文化性,对满足学生运动 需求,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 的教学思想明确,教法得当,把运动项目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可以收到教学效 果和达到教学目标。“武术教材选编法”编出的教材,出现在六十年代初期,当 时武术被列入学校领域的体育教学大纲之中,三路长拳、初级剑、初级棍等内容 源于1961年出版的体育院系武术教材中的初级内容,而这些初级内容正是国家 20世纪50年代挖掘整理后推出的武术竞技运动项目。其意义是为之后的学校武 术教材发展奠定了武术基本功、长拳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这一主干模式。 并以此为来安排武术的具体教材内容。
但这种教材方法论本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武术教材内容的影响,主要是导 致教材内容的竞技化。实践证明把用于大面积推广的初级武术竞技套路用于学校 领域的集体教学是脱离教学实际和无法取得教学效果的。因此,1978年的《体 育教学大纲说明》中就明确提出:“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
(-)“竞技武术教材化法”的武术教材
“竞技武术教材化法”来源于“竞技体育教材化法”。“竞技体育教材化法” 的课程观明确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突出了学习者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地位。 其基本思想认为体育不等于竞技运动,体育与竞技运动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和科学体系,存在质的区别。强调要根据学生身 心特点和不同个性发展需求、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办学条件和学校规模、学生 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诸多因素,对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选择引进和必要的加 工改造,使其转化为能面对广大学生,受到广大学生喜爰,在班级授课形式和有 限的教学时数中,让学生基本学会以及能收到健身育心等各种效益的体育教材内 容,成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的体育手段,这种加工改造就是竞技运 动教材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以说是武术教材的调整、拓展、深化阶段,也是创 编武术教材时采用“竞技武术教材化法”的阶段。对竞技武术的内容进行了适合 学校需要的改造,但教材化的效果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其中原因很多,原因 之一就是武术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项目,一般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等都有一个比 较规范成熟的素材来源,而武术和一般体育项目相比则复杂得多。人们常用“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词来形容武术,这确实增加了教材研制的难度。而武术的 多功能、多形式、自身的各种矛盾和发展中的冲突也给武术教材化的工作带来很 大的挑战。实现武术教材的可教性和可学性是研制的重点。
从武术教材内容竟技化到竞技内容教材化转化中折射了唳观和方法论的进步。
三、武术数材的建构思路
(-)武术的运动类型定位
由于中国武术浸润了太多太厚重的文化因素,甚至影响了其运动类型。作为 一种运动,其技能的类型也经历了比西方“武术”更复杂的演变过程。当我们准 备编写武术教材时,我们的视野已不仅仅是一拳一脚的小武术,而是武术文化的 整体。在深入了解武术发展的历程、武术的不同文化形态、武术的来龙去脉以及 武术面临的问题与冲突的同时,更要把武术纳入到现代体育科学的轨道,从体育 科学的角度看待武术的教材化问题。美国运动心理专家鲍尔顿划分运动技能的理 论,确定武术的运动类型是考虑武术运动类型的转变提供了依据。
美国运动心理专家鲍尔顿1957年提出依据运动技能依赖外界环境的程度, 应将技能分为“开放式技能(openskill)"和“闭锁式技能(dskiU)”。所谓 “开放式技能”就是这种技能的主要信息来自于迅速多变的环境因素,是及时根 据环境因素的变化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的技能。如运动者要依据竞赛对手的情 况,准确预测对手的动向、及时根据对手的变化确定和实施动作方式。所谓“闭 锁式技能”就是依据运动者自身的内部接受器所介入的反馈来进行自我调节的技 能。很少根据外界竞赛对手的情况进行直接、迅速和反复的调节。这种技能的形 成需要很大的内控力。①闭锁式技能在完成动作时对外界帮助的依赖程度低,基 本上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要做的下一个动作;开放式技能则要根据外界环 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动作。
以此理论来看武术,可以说武术套路就是“闭锁式技能”;武术对抗项目
①《运动心理学》马启伟243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如武术散手)就是“开放式技能”。学校武术教材选择武术套路为主要内容, 是因为有假设性攻防内涵,教学是安全。但不易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我们认 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闭锁性技能”中浙次增加开放性因素。是武术教材 内容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兴趣需求。如;教学冲拳时,只讲冲拳的动作要领,纯粹 的模仿冲拳动作就是完全闭锁性技能的学习。而在教学当中向学生介绍冲拳的攻 防含义,要求学生假想面前有儿种对手的攻击和防守情况而进行冲拳,这时学生 的注意力就会部分外移,就在闭锁性技能动作中就增加了一些开放性因素。当把 假想敌变换成同学持的手靶时,开放性的因素就进一步增加;当固定靶变为移动 靶时或安全的同学之间的条件限定对抗时,闭锁性技能就已经具有了开放性技能 的性质。
如果据此思路对武术素材进行加工改造,转化武术教学形式,改革现有武术教 材内容,就可以使武术教学中的很多过去就有,现在仍存的问题得到变通和解决。 这样的变通形式具有可操作性,这在“跆拳道”、“剑道”等国外对抗项目的教学 中并不鲜见。其实,经过改造后的武术教材又分别指向传统武术、竞技武术的套路 和对抗项目,学生可以在经过基础教育之后确定自己的爱好的方向,在开放类教材 基础之上精进技艺。希望进一步了解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可以在传统套路方向 进一步研习;也可以在攻防实战技能方面提高;或在文化方面继承和发展。
(-)创编武术教材的基本理念
在武术教材的建构中,武术教育的整体目标一旦明确后,就要确立指导我们 编选和建构教材的一些基本理念。确立这些理念既要从武术文化本身考虑,更要 从武术教材的教育性把握;既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及学校体育的实际,又要放眼 世界,把武术教学置身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去;既要注重局部教材的典型性,又 要注意教材构成的整体性、系统性。有鉴于此,我们特提出以下理念,以使我们 武术教材研究的基本思路更加明确。
浏览8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