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体育项目要发展,要推向世界,就必须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 系,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可重复性”,即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重 复检验性。竞技武术是近代西方体育思想的产物。竞技武术在形式、内容、规 则、规范要求上都继承了近代体育的基本范式:竞技武术套路的改革尽限于“四 击八法,十二型”的传统规范向规则量化方向努力:而武术散打完全效仿拳击, 跆拳道的竞赛模式进行改革实施。竞技武术开展几十年却出现"知者不能言” 的尴尬局面,武术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偏重于武术技术的教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而轻于进行武术的机制理论的研究:在对外交流上,也只重于 传授技法而不注重推广理论;武术科研缺乏集体合作和系统性。
- 与传统武术的关系问题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经常以传统武术的眼光去看待竞技武术,以 竞技武术的标准去衡量传统武术,结果使两者认识不清、区别不明传统武术 与竞技武术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学者、专家进行了研究,观点各异。有些学者 认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一、产生的文化 背景不同,一个是东方文化的产物,一个是东方文化的异化果实;二、两者表 现方式不同;三、修炼的形式与目的不同;四、评价方式与衡量标准不同。有 的学者认为,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源泉,竞技武术的发展依赖于源源不断地 吸取传统武术的精华。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为了迎合奥运会的要求,为了追求 高难美新,一味的削足适履,一味的西化,导致套路动作的技击含义愈来愈偏 离技击这个核心,这样,竞技武术走上了与传统武术相异的发展道路。没有传 统武术作基础,仅在武术上下工夫,必将导致竞技武术脱离大众,使其发展受 到制约。
五'远离传统的竞技武术
我们把中国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是由古代战争和街头 打架所发展出来的徒手和器械格斗术,其内容有踢、打、绊、拿和柔术等等。 传统的中国武术又称之为国术。竞技武术则是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受西方 体育影响,在统一标准下进行演练评价并有一定的量化标度,受规则限制,有 一定的实利目标并具有特定表现形式的一种竞技体育。但随着竞技武术的日益 发展,其与传统武术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依据上
传统武术以传统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说等为基本练功的理 论依据,讲究“精、气、神”的相互配合修练以增加内力。如太极拳以阴阳学 说为原理,强调“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从而达到对人 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使其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而竞技武术则是以人 体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解剖知识去对某块用力肌 肉进行训练,以使其达到某种程度。它用一种直接、武断,甚至是残酷的训练 以达到功力的增长。如竞技武术中的散手运动便是依据生理机制、心理功能、 思维能力等的知识对人体进行训练,以达到力量、速度、耐力、抗击打性等各 项身体素质的提高,以便取得胜利。
(二) 表现形式上
传统武术的表现方式便是传统套路运动。传统套路中吸收了大量攻防格斗 的技术内容,并且各家各派的独门技术也是以套路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些套 路将一定的传统战术理念融入具体动作招势中,且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补充已形 成固定的招式,这样做便于武术的传授、观摩、文流,使练习者产生兴趣,更 有益于武术的传播。而竞技武术中虽也有套路比赛,但这些演练的套路中大多 是“竞艺性”的。以“长拳体系”为代表的虽有技击格斗动作,但大多是表演 性质的,带有浓厚的主观倾向,竞技套路成了创编者和演练者主观的"意想技 击”,失去了传统套路中的注重技击的终极目标,与真正的技击格斗是貌合神离, 成了名副其实的件花拳绣腿。
(三) 目的上
传统武术是一个长期的终身修炼过程,目的并不很明确,只是个人在默默 的练习过程中以期达到想象中的高度。传统武术是一种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一 种高级活动.认为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和谐”,一种“平衡”。而竞技武术修 炼时间短,讲求功利,注重实际,有明确的目标,讲究效率。是一种有功利色 彩的纯竞技体育的运动。传统武术讲究防身、健身、修身,竞技武术只追求夺 冠,受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这一点越来越突出。
(四) 特点上
传统武术的最大的特点是“攻防意识”性强,竞技武术的特点是动作美观、 舒展大方,富有观赏性、竞技性和运动技能、技巧的复杂性。竞技武术只有与 传统武术要求的攻防技击意识相结合,两者才能并驾齐驱,以“创新”精神统 率继承与发展,使中国武术发扬光大,迎接中国武术的腾飞。
(五) 商业气息越来越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庞大而传统的体育开始了转型。如像“中国武术散 打王争霸赛"这样的商业比赛,将散打运动员拉出了专业队,一系列的中外对抗赛又紧跟而上,将中国武术推向与国外搏击术较量的擂台上,2009年WMA 中国武术职业联赛踉跄诞生,又出现了一个纯市场化的武术职业联赛。
“套路”和"散打"是两个在新中国竞赛体制中特有的武术名词,在国家 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的架构里,就是用“套路部"和“散打部"囊括了所有 竞赛武术类型。而另129种拳种的传统武术,则归类到一个“社会部”里,管 辖所有非专业队体系里的民间习武者。
就是国人印象中那最威严、最传统的少林寺也开始向商业靠拢。推崇企业 家精神的释永信要把少林寺打造成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武术。 各类专业公司则把武术看成像足球、篮球一样开发、包装和营销赚钱的竞技运 动。现在越来越多的武馆开始选择套用现代健身俱乐部的模式,向收费的会员 或者学员们传授武艺;也有越来越多的武师学会了借助影视表演来包装和宣传 自己,在打响品牌后,再用武术培训和中医保健去赚钱;还有不少馆主正在琢 磨着,是不是应该花上一笔钱,在互联网上建一个推销自己武馆的网站……
少林武僧团常年在世界各地访问表演,足迹遍及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几百家武馆,在俄、美、英、德等国家建立了十几 个武术文化中心,二三十个武僧常年驻外。在册的58座武术学校中,有超过6 万名在这里习武的常住学生。他们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这所 被称为武林正宗的千年古刹,还要花500亿元建一个嵩山文化产业园区。里面 矗立起一座少林武术功夫大学城,核心是中国第一所武术大学。未来,这里还 将被用来拍武术片、办武术擂台赛,甚至成立武术电视频道等其他产业,挣取 在未来5年至10年内实现世界级旅游资源向世界级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 转变。
1982年,一部《少林寺》,不光捧红了武术巨星李连杰,也让“少林寺” 这块隐退江湖多年的千年招牌重回人间。靠着一毛钱一场的票价,竟然创下了 上亿元的票房。受此影响,少林寺接待的游客数也呈火箭发射状扶摇直上。据 统计,《少林寺》上映的1982年,游客便涨至70余万;在“武侠风”横扫全国 的1984年,游客数飙到了 260万。
在财富的裹挟、驱动之下,少林寺开始注册公司、施行商政,变千年老庙 为千年老店,挖地三尺,掘出禅院经院,青灯黄卷之下深深掩藏的庞大资本创 造力。于是,少林寺于1997年8月高调成立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少 林寺无形资产进行保护和管理。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 注册经营范围包括不动产、实业、建筑、物资、运输、通讯、教育、科技与印 刷。这个最初只为品牌保护的无意之举却一发不可收拾。5年以后,“少林”被 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不多久晋升为“中国驰名商标”。随后,少林文化传播 公司、食品公司、商标公司相继开张,几十个少林武术文化中心和武术馆校在 国外建起。一个拥有相当规模和健全组织形式的企业集团雏形初具。
1989年,少林武僧团开始出访世界,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 少林寺已经在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十几个武术文 化中心,二三十个武僧常年驻外。2006年6月,澳大利亚沙文市将当地18000 亩土地以协议出让的形式赠予少林永久持有,打造集修行、练功、研究、交流、 旅游为一体的海外版“少林分店”。自此,少林寺开始借鉴麦当劳、肯德基等跨 国巨头的运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开设起武馆,并采用“直营店”和“加盟店" 两种业态经营,并设立“少林武馆标准认证”。与此同时,一个以“禅武”为轴 线的衍生产业链条也就此展开:一线产品除习武培训、表演、出版、影视外, 还出现了少林寺禅果、月饼,禅修服饰,习武器具以及少林创意文具等。针对 这些衍生产品,少林寺还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少林欢喜地”。2008年,这 家公司在寺内直营店的基础上,还在淘宝网开设了网店,少林禅武的销售渠道 由此呈现国内国外、现实虚拟共存的多种形态,商业收入自然也是节节攀升。
浏览3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