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的竞技化发展是“为奥运重竞技”价值观的一种体现。随着竞技 体育运动在我国得到大力支持和迅猛发展,学校武术也不例外,并且“随着高 校武术活动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高校之间的各类武术比赛;有区 域性高校比赛,如1979年上海市举办的上海大学生武术比赛;有专业系统比赛, 如198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沈阳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医学院系统武术比赛,目 前已成为常规性比赛。这些比赛反映了学校武术与竞技武术相连接的一个发展 新特点。”"在1972年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中,就有专门的体育学院代表队 参加表演,1974年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大会上,体育学院代表队正式参 赛,竞技武术在高校的开展和参加全国性的武术比赛情况是与当时竞技体育先

①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9 行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在这种以竞技武术为主导的思想意识下,更多的体育 院校开始追求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学校,以便代表学校争金夺银,提高知名度, 所以虽然学校进行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但在这种竞技体育主 导的社会意识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奥运项目和竞技项目的开展更 受学校的欢迎,学校传统武术的开展和武术教学都受到极大冲击。

对武术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武术“为奥运重竞技”价值观的另一体现。国家 体委对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是出于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目的,在以奥 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这种改革“在竞技体育投资体制上,将体 育部门的财政拨款集中于运动水平比较高、市场分析开发难度比较大,但能够 在重大比赛中争创佳绩、为国争光的运动项目”,而对于“未列入奥运会、全运 会,社会关注低,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全面推向社会,由单项协会 进行管理和投资”,s这为竞技武术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渠道。自1972年2月 17 H,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下达了《关于国家体委改由国务院领导的通知》 后,国家体委的工作关系开始理顺。'富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为奥运重竞技” 价值观的引领下,开始借鉴西方的体育化管理机制,武术自然也开始这种机制 改革0 1990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的通知》,确 立了中国武术协会既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团体成员又是国家直属事业单位的双 重身份。1994年设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虽属总局直属事业单位, 却带有部分行政职能,一直对武术运动项目行使着全面管理的职能,为武术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中国武术协会“实体化”和实施会员制度、段位制,以 社团形式组织开展全国武术工作,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武术活动,逐步建立健 全了全国武术管理的组织体系,作为中国武术协会常设办事机构,做出了历史 性的贡献。

四、竞技武术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一)奥林匹克的异化阐释

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了自己的对立面, 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反对主体本身。奥林匹克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奥林匹克精神的异化指受政治、经济、文化 等社会因素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奥林匹克追求的人性与教育性淡化,对竞 技性、经济性的追逐意识膨胀,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进而阻碍奥林匹 克运动自身的发展。


  1. 奥林匹克精神异化的根源


奥林匹克精神异化的产生是一种必然社会现象。首先,奥林匹克是社会的 缩影,大社会中的各种异化现象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到奥林匹克这个小社会中来。 其次,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各利益群体(国家、民族、地区、单位、集体、个 人)因利益的追逐和分配产生种种矛盾。有的利益单元采用一些不合法或合法 而不合理的方式谋求利益,便产生了异化。再次,因竞争性驱动,奥林匹克运 动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文化形态,它的技术方法、管理体制,乃至价值观念都在 不断更新着。

  1. 现代奥林匹克的异化现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 林匹克庆典为主要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全国 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运动 会。在和平与发展两大发展主题下,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一片繁荣。但是 由于政治的干预、过度商业化、彻底职业化和滥用兴奋剂等这些不利因素的负 面影响,使得奥林匹克运动逐渐背离了当初发展的准则,摒弃了 “公正、和谐、 公平”的体育道德原则,走向歧途。

(1)政治干预的异化

政治是一定阶级和阶层的政党、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 策和活动。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后,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便开始在人 类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中枢调控作用,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奥林匹克 运动也不例外。

尽管人们期待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再受政治的干扰,以保持其“世界和平 盛典”的纯洁性和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在现实社会中,这仅仅是一种美好愿望。 100多年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己经证明,作为社会性、文化性产物的奥林 匹克运动一天也脱离不开政治的制约,深受政治的左右。即使是现代奥林匹克 的创始人顾拜旦也没少考虑过是否要奥林匹克运动脱离政治。英国体育社会学 家麦金托什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脱离政治,特别是当今社会,政治家们越 来越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潜在的价值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对奥林匹克运动 的利用更是不可避免。现代奥运会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无不体现了浓 浓的政治色彩。金牌就代表着国家的荣誉。为了履行"为国争光”的社会职责, 有时需要运动员牺牲个人局部的健康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运动员承载荣誉的同 时,更多是承载压力。在压力的背后,则是一些官员和教练员仍然在把金牌多 少当作“政绩数字”。“为国争光”的口号依然涂在训练馆的墙上,这些禁锢了 选手们的思想,不能使他们轻松地去实现自我、展现自我,原本轻松的奥运比 赛变成了严肃的国家工程。这样的确可以造就更多的金牌选手,但是“参与比 取胜更重要”的口号就成为了纸上谈兵。

①欧美中心主义的异化

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决策机构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欧美中心主义的异化现 象。国际奥委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大多数是发达国家。以2000年为止统计,欧美 和北美成员在国际奥委会中的代表率高达72.09%和66.67%,而亚洲和非洲仅 为33.33%和36.54%。倘若将各大洲拥有委员数与国家和地区数相比较,其结 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巳达197个,其中非洲52,亚洲48、 欧洲43,美洲39、大洋洲12,但其中只有86个拥有国际奥委会委员,仅占总 数的43.65%,在现任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欧洲委员占总数的44.6%。而占世 界人口—半以上的亚洲却只有16.1%的委员。

奥林匹克虽强调世界性,但仍摆脱不了 “欧美中心主义”的桎梏,对东方 文化的吸引远远不够,正是由于这股势力的异化阻碍了中国取得举办2000年奥 运会的入场券。此外,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内容始终以西方体育为主,在项目 设置上也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比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除柔道和跆拳道是亚 洲项目外,其余项目也都是欧美体育项目。在奥运会项目膨胀的今天,某些几 乎重复了的西方体育项目仍能进入奥运会,比如铁人三项和蹦床,而中国体育 项目进入奥运会的历程却极度艰难,如中国的武术,这是西方强大政治势力所 导致的欧美中心主义异化的结果。

②参与的异化

参与的异化是政治干预异化的结果,致使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参与奥运会 的权力和机会被剥夺。这种异化结果在奥运会时有发生,在1980年第22届莫 斯科奥运会上,为了制裁原苏联侵略阿富汗,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联合抵 制了这次奥运会。作为报复,1984年原苏联与东欧诸国又一起抵制了在美国举 行的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另外,由于政治过分干预的原因,北朝鲜等7个国 家没有参加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

受“国家主义”和“锦标主义”的影响,现代奥运会比赛成了扬国威的绝 好场所。各国政府试图通过奥运会竞技比赛取胜后达到提高国际威望,唤起民 族自尊心,增强凝聚力等政治目的。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水平竞技运动,并对 其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最后导致大量经费用于只有少数有机会参与奥运会 精英身上,把广大的竞技运动爱好者排除在运动场馆大门之外的异化现象。对 于某些奥运会选手们来说,能有机会参加奥运会这样国际大赛或许一生只有一 次的机会,但由于政治带来的负面影响,运动员们经过多年的训练准备和盼望 己久的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被剥夺了,运动员们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们参与 奥运会的权利和机会被异化了。

浏览4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