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竞赛模式的正式出台

在运动会中制定详细的比赛规则、设定比赛标准,以比赛项目的形式出现 是西方体育运动的一大特点,中国武术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这个标准,不断 进行着体育化的探索。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 设置竞赛项目、表演项目以及特约表演三种类别,武术为表演项目。这次比赛 是对传统武术运动的一种发掘和呈现,也是对新中国武术运动发展的一次检阅,

对以后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翌年,新中国的第一支国家武术队建 立,各种武术组织和竞赛表演活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1956年,武术被 正式列为全国竞赛项目。'在规则的制定上,中国武术也是迈出了向体育化发展 的第一步o 1959年,原国家体委对奥运会体操比赛方法和竞赛规则进行参考和 借鉴,制定了《武术竞赛规则》,而后相继出台了武术团体与个人锦标赛和单项 比赛的竞赛制度,完善和建立了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这是 建国以后第一次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武术规则,为我国武术发展起到统领、 导向和规范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体委明确提出了 "难度大、质量 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o 1959年,中国武术协会参考和借鉴相对成 熟和严谨的竞技体操规则,第一次起草制定并实施中国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 标志着武术竞赛规则的诞生,对此后的竞技规则起到了奠基和导向作用。I960 年的武术比赛在长拳、太极拳的基础上增加了南拳项目,从此奠定了套路运动 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主的竞赛格局。20世纪60年代初,武术技术的改革 方向开始偏向“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特点,国家体委也是鼓励鼓励教 练员、运动员在动作、组合、难度、布局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对套 路的组合结构新颖、动作展示造型优美、动作腾空高度等方面进行加强,这种 武术套路的竞技化改革一时之间成为各运动队竞相追求的目标。

竞技武术的改造朝着舞蹈化、艺术化、技巧化的方式进行。著名武术家蔡龙 云先生在1958年对武术的观点看法认为:“武术运动发展到今天,已是技击、舞 蹈、体操三者结合为一的体育运动了,而技击、舞蹈又都是为体操服务的。”度这 种观点也能看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一切以竞技运动为标准的运动改革导向。 这种价值观的确立,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无疑是毁灭性的,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质在 改造过程中被无情舍弃,在运动场上看到的只是类似于体操的身体活动表演,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与体育政治化的社会背景是离不开的。我们不能保证在那 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及其思潮下,传统武术传承 人都能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改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保存和发扬,但不能否认 政治对文化的强大干预力导致了武术的结构性变异,以“长拳”“套路”为风格 的竞技武术沉陷在政治化的漩涡中,并且越陷越深,当去政治化后的很长一段


  • 方方.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回眸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71-74

  •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72 时间内,竞技武术本质的异变已经远离传统武术的根本,无奈下的竞技武术只 能在竞技化的道路上孤独前行。


(二)武术竞赛模式的正式推广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国家期望国民身体健康,希望 增强体质为劳动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出力,希望青少年“身体好、学习好、工 作好”。在195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当时 的以体育推动外交、树立形象和增强体质为劳动生产的主流思想贯穿这一时期。 自然,像全运会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群众体育的普及,更有助于培养优 秀运动员以参加国际比赛,为树立新中国的大国地位起推动作用。在1955年的 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报告中就指出:“加强竞赛活动,尤其是要注意开展基层的各 种竞赛活动或举行单项竞赛,以便通过竞赛活动,使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更加普 及,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培养优秀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时任国家 体委副主任的荣高棠也指出:''经常举行运动竞赛和运动会,对于普及体育运动 并使之不断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图于是在建国10周年之际的1959年召开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959年9月13日至10月13日期间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 届全国运动会。在此届全运会上,共设置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 手球、棒球、女子垒球、水球、马球、田径、公路自行车、体操、技巧运动、 举重、游泳、跳水、赛艇、武术、中国式摔跤、射箭、中国象棋、围棋、赛马、 障碍赛马、射击、摩托车越野、摩托车环形公路、无线电收电报、航海多项、 航海模型、滑翔、飞机跳伞、伞塔跳伞、航空模型,共36项正式比赛项目,设 置了赛车场自行车、击剑、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国际象棋、水上摩托艇 等6项表演项目。从项目设置可以看出项目大致分成了以奥运会项目为基准设 置的竞技体育项目、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以国防体育为特色的项目三大块,跟 这一时期体育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基调是相吻合的。武术在这届运动 会中以《武术竞赛规则》为标准设置了长拳、太极拳、长短器械和团体等五类

  • 中央体委党组关于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报告(摘录)[Z]//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文件汇编 (1949-1981).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23

  • 荣高棠.为国民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经常化而奋斗[J].新体 1952 (21)17


 

比赛,其中上海拿到长拳和太极拳的金牌,吉林获得长器械的金牌,山东拿到 短器械金牌。到了 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项目设置从第一届的36向缩减为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水球、田径、自行车、体操、举 重、击剑、游泳、跳水、摔跤、射箭、射击、摩托车、无线电收发报、航海模 型、飞机跳伞、航空模型等22项,武术成为唯一的表演项目。在这届全运会中, 武术表演共260多项,武术在追求竞技体育向奥运会靠拢的形势下被列在外, 竞技武术的改革并未得到认可和展示。

武术参赛性质的设置上,由第一届全运会的正式参赛项目到第二届全运会 中成为单独的表演项目,也与当时国家体委对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有重大的关 系。在1960年,国家体委确定了 “在当前形势下,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 运动训练工作上”要“对群众体育的规模、运动量、运动竞赛的次数,仍应根 据不同情况分别加以适当的控制”气在这一指导方针下,各行业体协,除火车 头体协保留外,全部撤销,就是在这种控制和重点转移中,作为非奥项目的中 国武术成为了 “列边站”的项目之一,而足球、篮球、田径、游泳、排球、举 重等项目成为重点项目得到更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 展的选择。

当冷战结束,国与国之间武力冲突淡出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技体育 比赛成为国家威望和声望树立的新的平台,重大国际比赛的实际意义己经远超 出体育比赛本身,特别是发展中的中国,体育比赛本身只是一个象征符号,而 政治因素的意义更多占据了主导。这也是发展中的中国在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 选择。所以,武术的发展自然也逃避不了国家和政治的诉求,但是武术在那个 时期并没有任何正式组织和竞技运动训练的经验可以借鉴,只好是在西方现有 的体操等类似项目上进行改编,同时也在学习和借鉴体操的发展目标向着“高、 难、美”的方向发展,从此,竞技武术套路越来越花哨,并开始一步步失去传 统武术固有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所以,不论是竞技武术的改革还是一味追求武 术进入世界比赛的舞台,都不应该成为人们刻意而为之的行为,顺其自然就好。 相反,越是追求刻意的发展,削足适履,带来的往往是更深的疼痛。

 

浏览1,2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