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都市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某某瘦身俱乐部、健身馆等,但是在这些地 方却很少看到“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 奇的健身与攻防效果”的武术的影子。大城市里跆拳道馆到处都是,而武馆却 很少;家长送孩子练跆拳道的很多,学武术的却寥寥无几:年轻人追求时尚、 品味而选择优雅的健身方式,如健美操、舞蹈、瑜伽等既健身又塑造形体,训 练环境又优雅的运动;老年人也多数选择简单易学的健身项目,如交谊舞、秧 歌等。

大众武术可以健身,与西方流行的健身项目相比,多数人不会选择武术; 武术可以防身,但市场己经被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先入为主了;就欣赏价值 而言,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的艺术性又远高于它。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面临着 严峻的危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外来武技的影响,使武术在现代健身热潮中受 到严重冲击。

(六)学校体育对大众武术的冲击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所有运动项目中,唯有武术列为学校体育教 育的内容,可见武术在学校体育中有着牢固的根基。随着全民健身和“以人为 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学校体育在武术的发展中作用更加重要。 在学校体育较完备的今天,武术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学校体育应承担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学校是普及武术的 重要阵地,然而武术在学校的开展却令人担优“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 武术内容“入门难、空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等,影响着大众武术在学 校的开展。

六'文化保护下的大众武术的普及

大众武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体育健身意 识的增强,受全民健身的影响,在武术中客观存在被大众普遍接受和参与的, 在当今社会较为流行、健康的,以健身、益智、娱乐、休闲、表演为目的的武 术项目群。

大众武术是在大众和武术的相互关联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更为深刻的东西。 大众武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大众文化 品味并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具有大众性、多样性、娱乐消遣性等特征的武术。

(一)休闲时代是大众武术发展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从繁重的 体力劳动和贫困的生活状态中解脱出来,获得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人们开始考 虑如何提高生活质量,休闲因此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它作为一种社会现 象和消费现象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普遍关注。传统的、纯粹的体育健身观 念,巳经向健身、运动形式的武术,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而且通过 身体的运动对人的心理、意志、形神均产生影响,体现了现代休闲的理念。休 闲时代的大众武术项目的多元化促进了大众武术以及参与大众武术人群的细分, 满足休闲时代人们的身心需求。

 

(二)大众武术的多功能性,满足人们健康需求

大众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多 元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在参与大众武术的过程中亲近大自然、恢复 身心疲劳、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促进人际交往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休闲 手段能像大众武术那样具有如此众多的功能,使参与者变得更加健康、健美、 快乐、充实、满足、坚强,以更好的体力和心情迎接新的工作和生活。

大众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拳种众多,风格各异,适合不 同的人群演练;又不受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时下,大众武 术深受大众喜爱,它不仅能增强人们的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而且还具 有弘扬民族精神、娱乐休闲、以拳会友等功能。

大众武术旅游——特色旅游。21世纪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增多了休闲时间; 同时,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与营养过剩等导致各 种现代文明病逐渐产生。因此人们越来越看重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引起 了人们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关注,因此回归自然的体育旅游应运而生。以健康为 目的,以学、游结合为特色的大众武术专项旅游凭借其显著的健身疗效和独特 的东方文化韵味成为健身市场的骄子。大众武术健身游可以很好的满足他们的 这种需求,而且在相互切磋、观摩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大众武术健身技艺。

大众武术健身娱乐市场——群众基础雄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 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的需求,使大众武术的健身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大众武术项目成为健身娱乐市场中受大众青睐的项目。根据1997年《中国 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群众参与最多的前10位项目中,武术排第4位o 2001 年第二次全国范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我国城乡居民 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锻炼项目武术占44%,居第2位。

为了推动群众武术活动的全面开展。1984年在北京召开了 “千名优秀辅导 员’表形奖励大会,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充分调动了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 极性,出现了群众习武的热潮。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校)就有 1万多个。全国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约6千万人,他们通过习武达到健 身、强身、修身的目的,这是人民的愿望。1992年开展了全国武术之乡的评选 活动,共有35个单位被评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1995年在山东召开了首届 “社会武术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了经验,表彰了群众武术活动开展好的单位, 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1996年又进行了第二批武术之乡的评选; 1997年开展了 “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的评选工作,达到标准的一批馆校,受到 了表彰。武术只有全面进入大、中、小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凡有条 件的地方,特别是“武术之乡'和争创“武术之乡”的单位,应率先将武术推 进中、小学校。

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还组织了群众性竞赛 活动如:“全国武术之乡”、“全国武术馆校”、“革命老区”、“少数民族”等形式 的武术比赛。从1997年开始,国家正式推行“中国武术段位制”,使得广大习 武者更有浓厚的兴趣从事武术活动。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报告》中显示: 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次为:1.健身健 美操,占52.0%; 2.武术,占44%; 3.秧歌,占43.1%; 4交谊舞,占33.3%; 5, 广播操,占23.3%: 6.羽毛球,占19.5%; 7.气功,占14.9%; 8.门球,占11.2%; 9.网球,占2.9%与1996年比较,武术上升了两位,说明参与大众武术活动 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武术

武术不仅具有精深的哲学思想、系统的技击理论、完整的锻炼系统和神奇 的健身与攻防效果,而且与多种文化形态均有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大众武 术文化是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系统当中,必然会 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包括大众文化。大众武术具有满足大众和社会发展需要 的实际效用,这种实际效用是大众武术存在的前提,也是大众武术发展的根本 动力。认识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武术,首先要了解大众武术对大众的价值。 大众武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大众不 同需要。

人是精神与身体的结合体。就精神方面而言,大众武术运动是人与人的社 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大众武术的练习当中人们能得到归属群体的 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规则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和对 新鲜事物追求感和美感以及形成强烈竞争意识、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这些对 于全面发展、健全和调节现代人的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身体方面而言,身体健康是人类生命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一个人的 发展,只有在其精神和身体的需要不断满足的条件下才成为可能。对社会而言, 也需要对其成员进行身体练习,才能有效地从事生产活动:而对于个人来说, 每个人都有保持高水平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的精神高度紧张、 人际关系理性化,这给大众带来了诸多的疾病。诸如人体机能下降、心理疾病 增加等。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得以从繁重的、长时间 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闲暇时间增多,人们追求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体育 运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大众武术既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娱乐观赏、 竞技表演、交流技艺、修身养性等多方面的功能,又不受场地、器材、季节、 气候、性别、年龄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而能够满足大众的多种需要,这就 促使大众武术与大众文化结合在一起。

浏览5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