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中外,人人都需要休闲,古人休闲,今人亦休闲:中国人休闲, 西方人亦休闲。休闲与人的存在和内在需要相关联。
大众武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可以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减轻压力,满足人 们的身体和生理需要。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要工作、学习和劳动,这些使人 产生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负担。特别日益激烈的竞争、繁忙的工作任务、家庭经 济的拮据、下岗或失业的威胁、沉重的责任义务甚至日益膨胀的欲望、对生活 期望值的提高等原因,往往导致人们出现身体和精力透支、生活和精神压力过 重等现象。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需要用休闲来调节疲惫的身心,缓解过分紧 张的精神压力。参与大众武术活动能够放松身体,放松心情,给人一种“补偿”, 再造身体能量,补充过度消耗的精力,是人们的内在需要。
大众武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满足人们 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的追求。精神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休闲美的本体性规定所 在,于光远先生曾指出:"是否属于休闲,是由活动使人愉快的性质所决定的。” 换句话说,某种活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休闲,在什么人那里能够成为休闲,精 神愉悦是参照物。
(四) 大众武术是一种生态休闲
21世纪,人们的休闲活动普遍存在着轻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人文 生态等)现象。"生态式休闲”于是诞生了。
大众武术休闲首先关注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大众武术 休闲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绿色休闲、原生态休闲,也是一种高质量休闲。 太极拳就是典型代表,太极拳讲究"道法自然”,人身为"小太极”,自然为“大 太极”。人们在练太极拳时,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 交流,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现代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武术名胜开放的武 术生态式旅游(如武当山、峨眉山等)生态休闲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着 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与氛围,受到人们的青睐。
大众武术同时关注人文生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现代社会, 人们生活在“铁的牢笼”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陌生人”,充满了隔 阂、误解、竞争。生态式休闲的目的就是要把解放出来.恢复为人的本真和白由, 增进入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谊,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大众 武术休闲活动,能够给人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聚在一起,不分职位的高低、能力的大小、贫穷 还是富有,互相尊重,在休闲娱乐中获得关怀和被关怀,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相 处的观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大众武术休闲同样关注精神生态,体现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人是’'身 体之我”和“精神之我”的复合体。应当在大众武术休闲中追寻着自身和谐,
五'时尚体育对武术大众化的冲击
(―)时尚体育
时尚体育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被人们普遍采用、比较流行的,以健身、 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为目的的社会体育项目。既包括各项竞技运动, 也包括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健身娱乐活动。时尚体育注重参与、交流;注重健身、 健心、健智、娱乐、休闲和表演的效果,具有大众性、时代性、流行性、健身 性、休闲性、娱乐性等特征。
- 经济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
时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同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相关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收入 水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闲暇时间的增多,又令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尝试种种新颖的、个体化、多 元化的时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1992-1993年是我国社会各种各样时尚的鼎 盛时期,也是我国各种时尚体育兴起的热闹时期。从交谊舞到迪斯科,从滑早 冰到桌球热.甚至当前如火如荼的极限运动,也是在那个时候萌芽的。
- 快速消亡与更新是生命形态
时尚消费者的普遍心理是喜新厌旧,时时寻觅奇异的新事物,而流行时尚 也惟有保持一定的更新频率才能吸引追随者和参与者。流行时尚的更新具有周 期性,周期分为上升、高峰、下降三个阶段。体育流行时尚同样如此,但体育 又因其特殊性而与其他的一些流行时尚周期有所不同,即体育流行时尚会有一 个较长时间的潮起期,经过了潮涨高峰和潮落后,不会出现绝对的静息。体育
作为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它的参与主体一般具有较为稳定 的审美价值取向,如高尔夫、龙舟、钓鱼、风筝、桥牌、国际象棋和围棋等历 史都比较久远,但至今深受大家喜爱,仍旧可以列入时尚体育。体育流行时尚 的周期也相应较长,如街舞、极限滑板、极限小轮车等在我国已有多年的时间, 但目前仍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 武术大众化
大众化是指在当代人类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和自愿参加体育运动人的数量不 断增多,并在社会总人口中达到相当的比例。武术大众化是指武术在大众中的 普及程度提高,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自愿习练武术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并达到相当的比例。
武术大众化具有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F几个方面:
- 广泛的群众性
任何体育项目的大众化,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武术大众化的一个重要 标志就是自愿习练武术的人口数量达到总人口的相当比例。
- 功能的综合性
武术讲求武德,武术受伦理思想的影响深远,武术不仅具有健身、防身、 医疗、娱乐的功能,更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功能的综合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 项目的普及性
群众性表明武术大众化的参与面,普及性则就意味着广大的参与人群对武 术项目的掌握程度。人们乐于接受那些容易掌握,易借易学的项目,并内化成 自己的生活方式。
- 文化传承性
武术文化蕴含诸多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民俗学、 艺术、宗教等内容。传承武术,不仅仅是武术的招式,更是传承其深刻的文化 内涵。因此,武术的大众化过程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
(三) 大众武术是武术大众化的产物
大众武术涉及面很广,它不仅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 域和行业有密切联系,还牵涉到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和不同年龄性别的具体对 象的切身利益。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就紧抓武术工作,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 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工作座谈会议。1952年冬,国家体委正式把武术列为推广项 目,成立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武术。1971年开始青少年武术、群众性 武术、学校武术都得到了发展。如1974年,无锡市很多职工每天清晨坚持打太 极拳。此时的竞技武术与群众武术的紧密结合。1982年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 会议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基本精神。1987年8月6日国家体委颁布了《国 家体委关于加强武术工作的决定》,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武术运动发展的方针、 政策和任务。1992年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武术工作“三步走”的战 略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全国武术人口达到一亿。国家对武术普及推广的重 视,促进了大众武术的发展。尤其是现阶段,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武术健身 成为时尚,更加促进了大众武术的开展。
(四) 竞技武术的异化对大众武术的冲击
竞技武术作为时尚体育的一种,它是武术现代化的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点和独立性。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在2008年奥 运会期间武术被列为表演项目。但传统武术的“健身、修身、养性”等价值在 武术现代化中丧失了,武术现代化的天之骄子——竞技武术异化为运动成绩, 金牌成为人和武术本质的替代”。这种专业化发展使竞技武术在发展中更加注重 难度,忽视了技术。尤其是照搬其他项目中的难度,跳得更高、转的圈数更多。 虽提高了观赏性,但其重难度的动作使得人们对其望而却步,最后导致很多人 不选大众武术,从而影响了大众武术的发展。
浏览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