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众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方针政策下,群众体育的发 展呈现出了相对滞后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体育决策层将群众体育的任务 分到了社会各行业和社会、群众团体中,在1980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王 猛就提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委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有必要制定一些 指令性的计划和采取相应的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但决不能单纯依靠指令和行政 措施,而是要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分会、产业等系统和基层的体育协会,以及 单项运动协会等群众性体育团体的作用。”①在“全国一盘棋”大搞特稿竞技体 育和奥运体育的情况下,如何照顾群众体育的发展、改革群众体育的发展思路 成为国家体委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于是,“群众体育方面的改革要有利推动各 部门、各行业和群众团体认真搞好本系统的体育工作,使群众体育进一步社会 化”成为解决方案。在1987年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确立了 "以青少年 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方针‘气 1996年的《关于群众体育改革》的文件也表明了同样的发展策略和路线:“群
①动员起来迎接八十年代-王猛同志在一九八。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国家体育总局档案馆 ® 1987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纪要[Z].〃中国体育年鉴(1988).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78 众体育要实行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并以社会化为突破口,调动全社会多渠道、 多层次、多形式办体育的积极性的方针。各行业、系统、部门的体育工作,由 其主管部门负责。提倡、支持社会团体、集体或个人办群众体育。”这次群众体 育改革方针的提出较之八十年代增加了集体、个人办体育的思路,也为这个时 期武术馆校的兴盛提供了依据。
在这一指导方针引导下,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群众体育发 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纲要分三个阶段提出了到2010 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如“一二一工程”“五个亿万工程”“全 民健身周”等。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在其中每个阶段都有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开 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要求,2002年7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把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摆在突出 位置”。显然“突出”位置的强调跟多的映衬了竞技体育主导的形式。2005年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理念成为主流,虽说国家在意识上是把群众体育和竞技 体育、奥运体育放在一个平台上,强调了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和重要性并逐渐 加大了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但在竞技体育和奥运会为重点的战略影响下,群众 体育的协调发展显然"不协调
二、武术之乡和民间武术馆校的兴起
1991年初,国家体委评定并命名了 35个县、市(区)为第一批“全国武 术之乡”,1993年8月在河南温县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全国武术之乡”的武术 比赛,武术参照全运会项目设置设定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两个大项。来自上 海、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4个''武术之乡”的400余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赛会。其中有老人、儿童、 优秀运动员,也有业余爱好者。口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武术在群众体育中的开 展还算可喜,但是从比赛项目的设置可以看出,虽然是群众体育团体间的’'民 间”比赛,但是仍然没有脱离竞技武术的框架,这种竞技比赛模式和项目设置也一直延续到2015年的第十二届全国武术之乡运动会,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武术之乡的设立本是对传统武术进行保护和发扬的一个有利措施,但在功利性 的驱逐下,传统武术拳种也逐渐遭到竞技武术的渗透。
国家体委在实行了群众体育由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群众团体、集体或个 人来负责的方针后,各行业体育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成立。1989年行业体 协共14个,筹备7个,全国基层体协达4000多个,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310个县先后成立了农(牧)民体育协会。有926个县成立了体育辅 导中心。’在这种国家大环境下,各省市的武术社团和馆校也迅速发展。到2009 年,山东省在编或比较著名的武术社团共306个,其中,各级武术协会147个, 武术俱乐部145个,武术研究会14个。®2003年3月,湖南省体育局对首批武 术馆校的评定结果进行了公布。合格武术馆校共计31所,被评为省级武术馆校 的有10所,市级武术馆校8所,县级武术馆校6所。''而截至到2008年,山西 省共有武术社团118个。除山西省武术协会外,有省级单项拳种协会3个,地 级市武术协会9个,地级市级单项拳种协会18个,县市区武术协会40个,县 市区单项拳种协会4个。'特别是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的乡镇中武术社团的发展 数量可喜。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荷泽市中,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 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及社团1828个,其中学员在 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36处,较有影响的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 武术学校等招生都在千人以上。在湖北黄梅县,经考核审批的武术馆校有13 所,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先后向上级体校输送武术人才400多人。全县519 个村己建武术队262个,涌现出大河镇赵家贩村、濯港镇柳名家村、蔡山镇曹 坝村、杉木乡文沟村等一批以练武闻名的村落;职工业余武术代表队就有80 多个;有近20万人经常参加以武术为主的体育健身运动,基本形成了学校、农 村、机关、企业、社区近十万市民争习武的可喜局面。
固然,民间武术社团开展的数量可喜,然而在这些武术馆校的发展过程中, 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教授和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所起的作用要另当别论。在山东省 武术社团的武术教授内容选择上,太极拳、散手和套路分别占据了前三位的
三' 精英到大众的转型
(一)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人才与智力已成为重要的生 产要素,国民素质的高低、人才数量的多少、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经济 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这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大众化成为应 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战略举措。
中国人都有一种精英意识,并且崇拜精英,古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封建帝王对官员的选择都是“学而优则仕”,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精英培养模 式。科举取士的“精英模式”,使中国人的血液里面融入了 “官本位”,“精英崇 拜”等文化基因。精英教育托起的社会形态必然是一种精英社会,属于一定程 度上的专制,是少数精英对多数普通公众的管制。
公民社会里,成熟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和公民对平等权的追求,都要求公众 素质的整体提升。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使公民能够普遍的提高素质,成为一 个个合格的公民,不再受少数精英的奴化、控制,这是历史的绝对进步。
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要处理好均衡与优质、普及与提高、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要加大 政府投入力度,帮助薄弱校尽快改变面貌,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处理 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创新型拔 尖人才的培养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计,是确保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早期 培养,列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立法或国家规划的形式推行。从我国现行的教 育体制看,在实践和理论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促进 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协调发展,不然将严重影响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浏览4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