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拳种都能打,关键是怎么练。古人习武只 有一个目的——消灭敌人,精练的技术和不断的实

践,造就一个个武术巨擘。现在人习武多以健身表演 ? 为主,优美的身姿、哗众取宠的招式成为人们争相追

崇的对象。因此,一些奇怪的现象产生了,人们认为  夸张的武术表演才是真正的武术,慢悠悠的老年太极

就是内家拳的代表,内敛浑厚的传统武术被曲解得面  目全非。这样的习武风气和社会认识,武术怎么能发 展?

其实,要真正成为传统武术的传习者,发扬光大 伟大的中华武术,还原武林真相,方法很简单,明确 学习目的,拜明师,勤切磋,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 伟大的武术家。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明白和坚持的能有几个人 呢?所以,不要说武术不行了,不要埋怨老师的保 守,不要对别人说三道四,看看我们现在的武林有多
少人在夸夸其谈,有多少人浪得虚名,有多少人在招 摇撞骗,看清楚这些,我们对武术的现状就完全理解

武术还有前途吗?当然有!武术已经不单纯是传 统体育项目了,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明, 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瑰宝,他的生命力维系在亿 万中国人民。如此庞大的文化根基,中华武术怎么能 消亡呢?

人是武术的根,救武术还得靠人。在惨淡的武林 现状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还有一些民间的真正的传 统武术的传习者在默默地耕耘,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 续写武术的辉煌,展示武术的神奇。

张世杰先生是这些值得人们景仰的前辈中的典型 代表,张先生师承张国良先生,是尚云祥、辛健侯、 张国良一支的直系传人。张先生幼时习武,从外家入 门,内家筑根基,以形意闻名。张先生精摔跤,明太 极,晓八卦,拜张国良先生为师后潜心研究形意拳, 十几年勤习不辍,先后得到杨俊秀、李文彬、孙剑云 等名家的指点,终于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形 意拳体系。该体系不迷信、不盲从,以现代科学理论 支撑传统武术的合理性,理念、练法、打法都对传统 形意拳进行继承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习武者,是中华武术的希望。

最值得敬佩的是张世杰先生对武术一以贯之的坚 持和热爱。张先生数十年早上5点到公园练功,一年
365天,天天如此,大年三十也要照常,只是在老父 亲去世时停过一天。如此的恒心和毅力有几人能做 到?如此的付出获得的回报怎么能不丰厚?

张世杰先生是习武的天才。为什么这么说呢?世 界上本没有天才,天才是基本聪明加无限的努力,张 先生就是这样成就的天才。不可否认张先生的聪明, 由于幼时家境贫寒,张先生书读得不多,但他学习的 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几十年的摸索,不断的练习, 终于成就了自己在书画方面的辉煌,张先生的字画堪 比著名书画家的水平。在习武中,张先生的聪明更是 得到充分展现。传统武术的理论大多是太极、两仪、 三才、四象等内容,文辞含混,今人很难理解,张先 生用现代物理力学解释传统三体式,其科学性一目了 然,这样的事情在张先生传习武术生涯中比比皆是。 正是这份聪明加上内心强大的坚持,张先生才开辟出 属于自己的武术道路。

张世杰先生的武术水平是在不断的切磋、实战中 提高的。张先生练武术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几十 年习武生涯,交手无数次。从初期的屡败,到中期的 胜多负少,直至现在的出手就赢人。一步一个脚印踏 踏实实地求索,才达到今天的高度。相反我们看到很 多故事说某某人习武以来未尝一败,打遍天下无敌 手。呵呵,太故事了。张先生切磋不避讳别人观看, 在徒弟面前亦无所谓,做到真正的实事求是,也是他 伟大过人之处。

张世杰先生习武经验中最值得现在人学习的是专

一,只有专业才有质量。张先生习武生涯前期广泛涉 猎各派拳术,但进入形意门后,专心研究形意拳,心 无旁鸯。说起以前学习的武术,他常说我已经忘光 了,只知道形意拳。朴实的话语道出习武的真谛。武 术博大精深,每一个拳种都有深刻的内涵,普通人穷 一生精力也难以全明白,如果要同时学多个拳种,只 能样样通,样样松,到头来什么也没弄明白。现在很 多武术爱好者今天太极,明天八卦,张口就是业通三 家,甚至开门立派,浮躁心态危害无穷。当然,如果 你是像孙禄堂先生一样的天才,你就随便学吧。

开门授徒是张世杰先生又一感人之举,保守历来 是武林的关键词,守着祖宗的东西(有些已经丢了很 多)敝帚自珍的人大有人在,张先生破除门户之见, 对于热心学习者,倾囊相授,毫不保留,甚至用自己 的身体让学生验证学习效果,感人至深。近几年,张 先生为了更好地传播弘扬中华武术,同时节省学生的 花费,走遍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受到学生热烈欢迎, 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德赢得武林同道的尊敬。

张世杰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原始的武林状态,潜心 武学,勇于证道,破旧立新,这些精神是武术发展的 命脉。张先生多年传拳过程中,全国各地,甚至国 外,涌现出大量热爱传统武术,并有志于传承中华武 术的武术爱好者,他们是武术的前途和希望。

说到这里,我们能够回答题目的问题了,武林大 家庭中存在的武术都是能打的,至于如何重现武术的 辉煌,责任不在武术,而在我们现在传承武术的人身

随张世杰学拳小记悠兮

跟张世杰老师学拳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一直以来 也想写点什么,因为张老师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 了——在我练拳到了一个坎儿、停滞不前的时候,张 老师提拔了我。一个人练拳,没进步时的苦闷心情, 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 能真正理解张老师对我的恩情。并且经张老师指点, 我对形意拳的理解也由迷茫而变得清晰。

初次见到张老师是去年的国庆节前,当时张老师

刚刚住下。本想让张老师先休息一下,我先做一些简 单的了解,不想张老师不顾旅途的劳累,劈头就问: “拳练明白了没有?”随后,张老师就我练习鹰捉中存 在的问题,结合用法,指导了鹰捉的各项要领,讲得 清晰而透彻,不但能够让人知其然,还让人知其所以 然。在接下来的几天,张老师又进一步详细地讲解了 鹰捉的要领、劲路,并且手把手地纠正动作。在讲道 鹰捉用法时,张老师亲自喂劲,这让我非常感动。另 夕卜,这次还深入学习了踩鸡步与熊形。

在见到张老师之前,我也练过一点形意拳。张老 师却并无门户之见,初次见面即倾囊相授,而且是手 把手地教。另外,对我所学的五行拳也作了指点:张 老师把我所缺失的劲儿给找全,却不要求我改动作。 他说:“你原先所学的也很好,我给你把劲找全了。” 又说:“我的学生也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形意 拳才能有发展。”这种以拳术为大、不计门户之见的 胸襟,在我所见的老师中确实是独一无二。图片1

两个月后,再一次见到张老师。这次重点学习了 抖杆子和养生实用的内功。今年六月份,张老师又教 了九宫的练法。说实话,东西太多了,以至于都消化 不良了。由于平时练习时间少,练得也不够刻苦,深 感对不起老师,都快不好意思学新东西了,只能先记 下,慢慢理解练习。

张老师对我不仅有授艺之恩,更有点艺之情。经 张老师的点拨,对形意拳的整体体系、练法与功法的 关系等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原先零散的东西开始逐 步融合,练拳也更有方向感了。

下面谈一点我个人的粗浅体会。由于练拳是一个 过程,对拳术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和功力的进步而有 不同,先简单写一点,算是自己的一个总结吧。另 外,以下这些内容未经张老师审核,仅仅代表我的个 人理解,由于本人习练时间短,修为浅薄,疏漏难 免,也请大家指正。

一、精练鹰捉,重在找劲

鹰捉是尚派形意拳一大法宝。张老师所传的鹰捉 不但出功夫快,而且技击手法变化多端,结合养生功 法练习,体会更加深刻。笔者体会,练习鹰捉,应当 先求整劲,长功力;随后便应该深究其中的劲意—— 鹰捉的劲细腻而完备,切不可因其外形的简单而忽视 它,从中可以体会出五行拳的劲意:鹰捉起手内含 钻、横、崩三拳的劲力,又要有起如钢鲤之势,扔出 抖擞劲;落手内含劈、炮、崩三拳,又要有落如钩竿 之意,使劲路圆转完备;一起一落,还要有整体涌进 的翻浪劲。在练习过程中,对鹰捉所含的劲意,应当 悉心体会其内在的变化,而又不可露形;注意节奏, 动作不要贪快,手法、劲法、功力,一个都不能少。 古人讲“鹰熊竞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 源”,鹰捉作为母势,练习时应当深究其中的内涵。

二、 勤练熊形,强身守洞

张老师讲过“熊形是形意拳看家的东西”,所谓 看家,并不仅仅是一种防守的技法,更是一种强身健 体的功法——试想自身不够强壮,如何可以看家?练 熊形就应该练出熊的庄严沉厚之气。观张老师练熊 形,如同坦克开过一般,霸气十足。张老师所传的熊 形与众不同,不但较一般的熊形技法丰富,更有十分 强烈的强壮丹田内气的效果。作为个人的体会,练习 熊形对畅通任脉非常有好处,练完之后,倍感舒适。

三、 内功不辍,练养皆宜

形意拳是内家拳,练习功法不但有养生、强身的 效果,而且对找劲、体会内劲有非常大的帮助。也有 一些爱好者为求养生,专门学习张老师的功法。而我 在练过张老师所传的功法后,对原来所学也有了更深

的理解。应该说,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张老师将它 传出,可谓功德无量。作为一个受益者,也希望大家 不要辜负张老师的传功之心,不要忽视它,将好东西 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张老师教的东西非常丰富,有些由于平时练习得 少,缺乏自己的体会,在此不敢多说。古人讲“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意在教导人们当铭记师恩,对张 老师授艺之恩,唯有加倍苦练,以期将形意拳发扬光 大!

张世杰滨州之行屈波

10月3日,应山东滨州市武术界同仁邀请,全国 著名形意拳家张世杰先生来滨州传授尚派形意拳。张 老师此次的到来将填补滨州市形意拳空白。

本次参加张老师形意拳培训班的学员,习武时间 在5〜15年左右,均具备较强的武术基础,本次邀请 张老师的目的是为提高自身实战水平,加强自身功 力,为今后习练传统武术打下更好的基础。

张老师在为期7天的培训班上,比较系统地传授 了五行拳、百日功、鸡形杂式、九宫图、五行连环 刀、抖大杆、形意拳基本功法、发力变劲、散手等, 使大部分学员掌握了形意拳基本拳法和基本用法。在 张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一致的体会是,自己不但学 到了真正的形意拳,而且对以前所学的武术也有所提图片6
高。如陈氏太极拳、五行通背拳、八卦掌、螳螂拳练 习学员,在张老师指导下,对自己以往所练拳法又有 了一种新的认识,即拳法是相通的,一通百通,只有在 真正的名师指导下,才能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练出来。

本次培训班上,有几位学员已初步练出形意拳放 人的整合发放劲,一个趟步将人打起很高,一个横拳 发力将人悬空打出,变劲鹰捉将人凌空发出丈外,都 在迈步举手之间,轻松自然;被放学员都有被弹后飞 起来的感觉。

此次山东培训,张老师虽列为入门培训,但实际 水平已很高,短短7天,已超过过去几年的传拳练拳 收获,这也体现了名师出高徒的真意,体现了张世杰 先生不保留、不守旧的现代思想,体现了张老师育人 成才的名家风范。

2007年10月3号,张世杰先生是第二次来滨州, 此次滨州一行,是先生在整个山东地区传授形意拳史 上一个历史纪念性的一行,将是开拓东北尚派形意拳 山东分支的重要一行(招收弟子一名,留下山东东北 尚派形意拳传承谱),筹备成立东北尚派形意拳山东 推广中心已列为计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张世杰先 生的努力下,山东尚派形意拳将茁壮成长。

万里独行传功夫遍游中国寻高徒

中华武术,国之瑰宝,造就出一批大师,他们将

中华武术推到了一个高峰。晚清和民国时期,涌现出 许多内家拳的顶级武林高手,如形意拳的鼻祖李洛能 和其八大弟子,八卦掌的鼻祖董海川及其多位弟子, 杨式太极的三代传人,武式太极的几代传人等。

在旧中国的两次擂台赛上夺魁或取得名次的,大 多是练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也一直有许多武林大师在传播传 统武术,有的是真正地、毫不保留地在教;但也有很 多老师因受其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保守,轻易不肯 将其武术精华教出来,直到病危,临终才想传;也有 是经历几次运动(镇反、反右、四清、“文化大革 命”)被搞怕了,不敢教了,只是养生,锻炼身体而 已。

我自1959年开始习武至今,经过许多老师的指 点、教授,学过多种拳种,得到了武术技击的精髓, 也走过很多的弯路……通过多年的积累,总结出一 些好的经验,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 风格。

过去的形意拳只是五行拳,再发展成十大形,后 来变为十二形等。而尚派在五行拳的基础上有多出一 个鹰捉,作为五行拳之母拳……

形意拳经曰:“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当年打死 人。”这说明形意拳出功夫快。可是很多拳师教学生 或弟子却要求先站三年桩(或一年桩),这样光站桩 不练拳,不懂其用法的傻练,有悖于“形意当年打死 人(赢人)”的拳理。形意拳又讲:“伸手、迈步就 赢人。”可是很多练劈拳(鹰捉)者,转身的动作就 是防守,赢不了人,让许多人不信服形意拳。所以练 法和教法要贴近拳理,要有所更新或改进。

我练了二十多年的形意拳,并得到多位大师的指 点,又常年和武友、学生切磋交流,逐渐改变了鹰捉 (劈拳)的转身练法,使其达到了 “伸手迈步就赢人” 的境界。另外在教学生和弟子时,不是单独先练站 桩,而是在练鹰捉打劈拳不动时,就是站桩,因为形 意拳讲“步步不离三体式”,所以打拳和站桩同时进 行出功夫快,也能实现“形意当年打死人”的目的。

形意拳讲“急如风,快似箭,打倒还嫌慢”,有 人讲钻拳似电(闪电),但有其形,没其速度。我认 为不仅应该有其形,也要有其速度,才能充分体现出 “急如风,快似箭”。我现在所教的钻拳就是“电闪雷 鸣带下雨”,做到了 “急如风,快似箭”而不违拳理, 我的学生都认这个理。

形意拳讲明劲、暗劲、化劲。很多学拳者不知练 了多少年,一直都是明劲,也有暗劲的,但十年八年 赢不了人,甚至还输。我认为,只有练到化劲,才能 保证不输。那么,作为一个好老师,应该直接教给学 生和弟子化劲,再从化劲的基础上带着明劲、暗劲一 起练,这样出功会很快。可有人提出先要考察学生的 人品、武德,直到认为合格才能教,才能收为弟子。 这个理不错,但不能是长时间的考察,有的你也不易 考察出来好坏,如果以此为由,一考察就是几年而不 教真功夫,这样会误人子弟。

我近几年独自全国游走(为了给学生减少经济开 支),教了数千名学生,收弟子过百名,其中就有许 多不错的。如天津的王兵,北京的丁宁,浙江的李 隼、徐国桥、俞军、俞平,海南的李永光,云南的王 伟,江苏的林惠军,山东的王吉成,广西的文军,河 北的吴建民,辽宁的刘恒、赵立文、贾浩天、张宾、 潘静,湖北的蒋晓亮等,有很多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及 省级武术赛事中多次获金、银牌,还有的多次获省散 打冠军及全国散打冠军。他们都是非常热爱武术,并 能将其发扬光大。我教的学生也有很不错的,大连的 张积光,黑龙江的赵欣,山东的张国栋、刘勇华、屈 波,广东的蔡定龙、陈重明、张海峰等人,都是可塑 之才,将来都有可能自成风格,成为顶级的武林英 才。有了好苗子,老师一定要尽心尽力,因材施教,万万不可误人前程。图片5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教育领导机构和体育领导机构为武术进入 学校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在学校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也为此出了大量的心 血。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学校领域内的武术已基本形成了这个领域中的独特体系。

将学校领域中的武术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发展,是武术和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 现实需要。时至今日,中国武术在国内外的不同社会领域中,已经形成了若干个 领域特色的武术怵系。如:传统武术中任何一个传承有序的成熟拳种早已明确了 自身的体系,一般的人都会知道这个拳种中的著名套路和技法,比如陈势太极拳 的老架一路、二路;行意拳的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等。建国后创编和 推行的竞技武术也早已已成型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的运动形式(功法竞技也正 在试行);竞技武术套路已形成了基本功、基本动作、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 练套路、集体演练等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竞赛制度;同时还创出了长拳、南拳、太 极拳、刀、剑、棍、枪的竞技品牌套路。武术散手也形成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 以及竞赛制度。军警武术中格斗技术也自成一系;擒敌拳、捕俘拳早已闻名于 世。中老年大众武术也基本形成了国家推广套路和民间多种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格 局。就连夸张武术技击威力的武打影视中的武打训练,也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训 练体系。

反观我们的学校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学校领域的武术工作者和 从事武术教学的体育教师们,对武术的理论研究和武术集体教学方法的创新做出 了其它领域不可替代的贡献;而在大、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里开展了几十年 武术技术,却至今没有形成自身清晰的技术体系,更没有创出学校领域自己的武 术品牌。人们只知道学校领域内所教的武术就是压腿、踢腿、武术操、三路长 拳、24式太极拳;只知道学校领域里教的是竞技武术的皮毛和大众武术的最简 单套路。另外这些内容在执行中确实存在着很多人所周知的不尽人意之处。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已经启 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在2004年秋季正式在全国实施。《体育与健康新 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认识和划定,使学校体育教育越来越 科学,所达到的效果越来越全面。新课程改革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实 施将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将使学生们真正掌握一到两项能受益终身的体 育项目,疏导学生们集中精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健康、合格的接班人。在此大 好形势下,中国武术能否在学校领域中真正发挥作用,不仅是教育保持民族传统 性的需要;也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在学校工 作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仅是武术专业毕业的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确立学校武术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学校武术现象,提出对策和深入揭示学校 武术教育规律,切实改善学校武术教学的不良状况。是让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真正 发挥作用。

确立学校武术可以为武术进入学校打开突破口和建造一个创新平台,使具有 悠久历史的武术在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广泛、持久地延续下去。

我们所说的“学校武术”,绝不是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影视武术、军警武 术、中老年大众武术内容的直接照搬。而是根据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和学校领域的特 点,在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特点的武术游戏、武术达标、武术体操、武术短套、截术 防身、武术保健等多种运动形式中,所承载(或包含)的武术技能和知识体系。

我们认为理想的学校武术,绝不是像传统武术套路那样完全闭锁式的技能, 而是以开放式为主的技能。是赋予开放式因素的、与学校领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简化创新内容;是适合学校领域的硬软件特点;适合不会武术的体育老师组织教 学(只要稍做努力就能够胜任教学);适合学校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兴趣需要, 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使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便于学生自学和互学、能作为学生的 终身体育手段的武术。

我们这些热爱武术、又能有幸在学校领域中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作者,撰写 本书的目的就是汇总学校领域已成型的武术内容和成功经验,探索和提出学校领 域武术发展的创新思路。让更多志士仁人关注中国学校武术的发展,进而带来中 国学校武术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使武术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瑰宝在学校领域得 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性继承和弘扬。

中国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用一枚枚国内外竞赛的金牌来证实,更需要亿万 在校学生的真正参与;中国武术不仅需要努力步入奥运殿堂,更需要我们对武术 自身发展进行反思,更需要武术在本土的传承中发扬光大……!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王建华2005-1 -9

编写说明

本书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王建华教授和理论裁所 室高喙割教授(博士)担任主编,总体筹划并组织、参与各章的撰写和创编;由 中国计量大学王晓东(硕士)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李全生(硕士)担任副主编, 参与筹划、撰写和创编工作。

参加撰写的人员有(按姓氏笔画):王建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教投)、王晓东(硕士、中国计量大学)王玉林(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乃妮 (北京市三机中学一级教师)、王天明(北京日月天文化交流中心)、刘玉泉(安 澈铜陵学院副教授)、李全生(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洋(北京航天大 学)、张颖超(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张峰(顾士、山东师范大学)、周庆杰 (硕士、北京外交学院)、倪金福(福建龙岩师专副教授)、邱晨(硕士、西安体 育学院武术系)、高嫌(博士、北京坤范大学体育与运动维院副教授)、高航 (硕士、北京科技大学)、徐红瀑(硕士、东南大学副教授)、韩亚(硕士、中医 药大学副教授).

全书共分三篇。

上篇“璘立学校武术的思考”共三章,由王建华、王晓东、高嗪、高杭共同 研究撰写。

中篇“学校武术的运动形式和范例”共二章,由王建华、李全生、张洋、张 颗超、倪金福、张峰创编并撰写。

下篇“学校武术的经验和探索”共四章,“学校武术的工作经验” 一章由王 乃妮、徐红旋、王玉林、刘玉泉、邛晨撰写。“高校外国留学生的武术教学”- 章由周庆志撰写。“特殊教育中的武术教学” 一章由韩亚撰写。“伪儿武术教育” 一章由王天明撰写。动作示范由李福良、王羽屣、张洋、李全生完成。另外,北 京外国语大学的刘宝贵老师协助了技术照片的摄制。

全书最后由王建华统编、修改后定稿。

武术作为传统体育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早已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在教育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学校体育中的武术教育如何适应时代 发展?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明“共存齐飞”?回顾武术进入学校的发展历史, 是确立学校武术内容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教育内容早已有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教育 宗旨、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

中国学校制度最早出现在夏、商、周时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 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特别是到了周代,随着 奴隶社会的繁荣,教育体系更加完备,西周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其教育内容以礼 为中心,以武为主要内容(射、御),文武兼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扬伯 峻《春秋左传注》)。

“六艺”是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体系。这一时期的武术技术和理论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春秋时期,宫学废驰,私学兴盛,出现了许多我国历史 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孔子的教育中,射、御是很重要的内容。墨子注重 以体选材,在教学中很注重“武技”内容,并对优秀者予以奖赏。秦汉时期,由 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中尚武教育渐渐衰退,而军旅和民间武术却日 益丰富,推动了武术文化的繁荣。

唐代设武举,开设了以武取士的先河,该制度延续至清末。武举使习武内容 和标准有了规范。据《新唐书•选举志》和《唐六典》上载,武举分为三类

第一类测武艺,主要是射术和枪术。第二类测力量和体力,即翘关和负重。第三 类测身材和语言。这种举措调动了人们习武的积极性,对以后的武术教育有着积 极影响。

宋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因此各代统治者 都很重视武备。宋时,学生要“暇日习射”。辽、金、元时期较寥保留了北方少 数民族的“尚武”传统,注重骑射和武艺训练。明时,官学按“六艺”设科分 教,"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清朝以骑射立国,初时令八旗子弟“读书 习射",清初著名教育家颜元(1635 ~ 1704)在漳南书院教兵法、战法及射、 御,技击等内容。他的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对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旧中国的修卷衣木

19世纪后期,洋务运动兴起,许多学堂设置体操课,其中兵式体操中保留 了许多武术项目,如枪术、剑术、刺棍等。一些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也非富 重视武术,提倡习武强身。

武术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变革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密切关联。鸦片战争之后,中 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传统武术生 存传承的基础也在逐渐销蚀。

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的展开,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武术逐 渐进入了学校。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形式的武术能够进入近代学校,在一定程度上 得益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主动接受和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精神,他们从西方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思想出发,重新认识中国武术文化的价 值,强调武术在强国强种方面的特殊社会价值。

从1913年起,各级学校运动会中陆续出现了一些武术表演和武术竞赛项目。

1914年,徐一冰先生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

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 养成之气 至此,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已完全合法,从而使传统的中国武术 正式进入学校课堂教学,成为当时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1916年,教育部曾派许禹生、孔廉白等人赴济南考察了《中华新武术》(马 良创编,包括摔跤、拳脚、棍术、剑术四科)的实用效果,并由教育部审查了

第i章 专校,武'术旬籁”.

《摔角》、《拳脚》两科教材,建议把《中华新武术》作为教授武术参考用书。 1918年10月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决议,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各中学校正式 体操,教育部即通令各校实行。同年,在上海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联合会也一 致通过山东代表提出的“以《中华新武术》列为全国高等以上各学校并各专门 学校之正式体操”的建议° 1919年秋,经国会辩论,最后通过《中华新武术》 为全国学校正式体操,并通令全国实行。《中华新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 武术内容无统一范式、因人而教等难以普及推广的局限性,便于学校进行集体教 学,其创新是武术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种创新中曾受到武 术界内部的置疑和反对,有人批判说“以个入之一知半解,窃取拳术中三数无系 统的姿式,编为国技体操,徒袭皮毛,全失本意”。

1923年,马良、许禹生、唐豪等人联合全国武术-界人士发起组织“中华全 国武术运动大会”。这次武术运动大会,采用了西方近代体育运动会的形式,设 立竞赛委员会,制定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改变了庙会献技和擂台打擂的武术传 统竞赛形式。

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张之江提出《请令全 国学校定国术为体育主课案》,后来他又在全国国民体育会议上提出《拟请由部 通令全国大中小各级学校列国术为必修课案》。可以说,武术界为了武术在学校 的推广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

1929年《国术考试条例》将国术内容分为搏击、摔跤、劈剑、剌枪、拳械 等五六类。

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对武术的研究工作,训练机关,学校体育 实施办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浏览1,6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