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的呆板化、教材内容的单调、武术专职教师的缺乏、武术的体育 化模式影响了武术的文化性在学校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受西方体育文化的 冲击,武术选择了体育化的路子,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教法、组织 形式等也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装扮起来。在教材内容上,一直延续着三路初 级长拳等现代武术内容,教材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较差;师范院校培养的武术教师数量少,给学校武术教育的传播带来直 接影响;特别是在武术的教法上,把武术本身的技术特征“西化”,使原本的武 术技术如劲力、招法体现不出来,失去了中国武术的东方特色。

武术进入学校,给武术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无论是民国时期的武术体操化 还是建国后学校体育开设武术课,不仅使武术从民间走向课堂,成为教育的内 容,而且提升了武术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传承文化的困境。武术的形成过 程中,携带着众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中国文化是伦 理文化,讲究重内、重血缘,表现在武术上,就是注重内外兼修、身心修养。武 术的经久不衰,得益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健全的教育功能。学校武术教育自觉地承 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把武术课同戏曲、书法等传统内容放在一起, 让学生从欣赏的视角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确立武术教育的地位。

武术具有直观学习的特点,通过对武术动作的理解与体悟,把嵌入在武术 动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通过学习和演练转 化为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是今天武术教育自觉的出发点。


  1. 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


(1) 突出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

早在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等人就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 于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17-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更加表明 西方人对中国人以道德观念、戏曲艺术为主要形态的文化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即便是在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其世界性的意义。英国著名的历史 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国度的话,希望自己能成为公元1世纪 的中国人。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这一标志物,又如何 知道“我是谁”呢?武术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突出其民族文化特质, 在学校中进行推广和教学,这是武术不同西方体育的根本所在。

(2) 强调武德的塑造

古代的教育讲究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武术的传承也不例外。武术的身体教 育在讲究’'内外兼修”的同时,突出的体现重内的特点,师傅相当于雕塑家, 把弟子雕塑成德高望重的习武者。武术的身体教育还强调对学生心灵的雕琢。 面临文化竞争、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 传承和建设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传承本民族文 化的手段,学校武术教育应在内容、形式,特别是在战略高度上要高瞻远瞩, 把武术教育的文化教育平台搭建好,完成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这将是新时期 的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3) 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凝聚 民族、国家、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学 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尤其是青少年学 生在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的交相辉映下,产生了错误的意识,认为讨论民主与民 族己经过时了。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中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让学生感 受民族的骄傲,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

  1. 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1)社会和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三块基石,三者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补充。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前两者的有利配合是 学校教育成功的垫脚石,否则则成为学校教育的绊脚石。

虽然说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社会教育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文 化和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对其 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直接作用。

当前,社会上对于武术的认识和解读,制约了学校武术教育。首先,对于 武术的认识不够科学,一些“武林中人”缺乏武德,同时使用武术技击技术时 失范,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其次,习武人群严重“老龄化",超过90%的 武术比赛中,老龄化特征极为明显,给了青少年武术是老年人练习的错误印象, 无法激发其习武动机和兴趣;再次,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跆拳道、空手道、柔 道、拳击、瑜伽、健美操等较为流行,大多青少年喜欢练习这些代表“时尚” 的运动,尤其是城镇的学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品德修养、 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以及各种观念 的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长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吃 苦,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再会些琴棋书画之类一定会“成才”,忽视体育运动 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在相关调查中,只有14. 1% 的家长希望孩子业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而希望孩子练习武术的家长则是少之 又少。主要原因是练习武术不仅太苦、太累,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文化课 的学习。这种忽视体育运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的观念,与学校教育中使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矛盾的,阻碍着学校武术教育的正常 进行,制约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 武术的教学目标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够把培养学生的武术 兴趣作为己任,为学生终生从事武术锻炼奠定基础,能够发挥武术爱国主义教 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的公德。”要求培养学生''终身 武术”的意识,至少会打一套拳,会练一种器械,掌握武术技能和规律,不断 了解武术。但社会和家庭对武术认识上的偏离,导致学校武术教育在发展过程 中出现了困境。

  • 教育体制因素


学校教育的体系、内容是由国家的教育机制决定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 统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问题一直很受国家重视。例如,1956年,在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 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 术的学时在小学体育课中设为每学期6学时,中学为每学期8学时。也规定了 教学的内容: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 初级拳;中学为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1987年颁布《全日制小 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把武术列为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2004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指出 “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疽’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中,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大量调查结果显 示,大多数学校不重视武术课,学校武术普及率不高,场地设施配置不健全,师 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学水平不高。这与教育体制的设置有极大关系,缺乏武术教 育监督体制,致使学校武术教育监管力度不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无法落实。

浏览6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