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的呆板化、教材内容的单调、武术专职教师的缺乏、武术的体育 化模式影响了武术的文化性在学校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后,受西方体育文化的 冲击,武术选择了体育化的路子,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教法、组织 形式等也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来装扮起来。在教材内容上,一直延续着三路初 级长拳等现代武术内容,教材内容单一、枯燥、乏味,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较差;师范院校培养的武术教师数量少,给学校武术教育的传播带来直 接影响;特别是在武术的教法上,把武术本身的技术特征“西化”,使原本的武 术技术如劲力、招法体现不出来,失去了中国武术的东方特色。
武术进入学校,给武术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无论是民国时期的武术体操化 还是建国后学校体育开设武术课,不仅使武术从民间走向课堂,成为教育的内 容,而且提升了武术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传承文化的困境。武术的形成过 程中,携带着众多民族文化的特征。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中国文化是伦 理文化,讲究重内、重血缘,表现在武术上,就是注重内外兼修、身心修养。武 术的经久不衰,得益于它的文化内涵和健全的教育功能。学校武术教育自觉地承 担起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把武术课同戏曲、书法等传统内容放在一起, 让学生从欣赏的视角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确立武术教育的地位。
武术具有直观学习的特点,通过对武术动作的理解与体悟,把嵌入在武术 动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通过学习和演练转 化为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是今天武术教育自觉的出发点。
- 学校武术教育的定位
(1) 突出武术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文化
早在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等人就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 于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17-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更加表明 西方人对中国人以道德观念、戏曲艺术为主要形态的文化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即便是在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其世界性的意义。英国著名的历史 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国度的话,希望自己能成为公元1世纪 的中国人。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物,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这一标志物,又如何 知道“我是谁”呢?武术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突出其民族文化特质, 在学校中进行推广和教学,这是武术不同西方体育的根本所在。
(2) 强调武德的塑造
古代的教育讲究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武术的传承也不例外。武术的身体教 育在讲究’'内外兼修”的同时,突出的体现重内的特点,师傅相当于雕塑家, 把弟子雕塑成德高望重的习武者。武术的身体教育还强调对学生心灵的雕琢。 面临文化竞争、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越来越激烈的局面,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 传承和建设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传承本民族文 化的手段,学校武术教育应在内容、形式,特别是在战略高度上要高瞻远瞩, 把武术教育的文化教育平台搭建好,完成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这将是新时期 的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3) 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凝聚 民族、国家、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学 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尤其是青少年学 生在网络的虚拟和现实的交相辉映下,产生了错误的意识,认为讨论民主与民 族己经过时了。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中应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让学生感 受民族的骄傲,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
- 制约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1)社会和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三块基石,三者之间相互影 响,相互补充。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前两者的有利配合是 学校教育成功的垫脚石,否则则成为学校教育的绊脚石。
虽然说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社会教育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文 化和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对其 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直接作用。
当前,社会上对于武术的认识和解读,制约了学校武术教育。首先,对于 武术的认识不够科学,一些“武林中人”缺乏武德,同时使用武术技击技术时 失范,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其次,习武人群严重“老龄化",超过90%的 武术比赛中,老龄化特征极为明显,给了青少年武术是老年人练习的错误印象, 无法激发其习武动机和兴趣;再次,受外来文化的冲击,跆拳道、空手道、柔 道、拳击、瑜伽、健美操等较为流行,大多青少年喜欢练习这些代表“时尚” 的运动,尤其是城镇的学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品德修养、 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以及各种观念 的形成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长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吃 苦,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再会些琴棋书画之类一定会“成才”,忽视体育运动 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的甚至采取抵触的态度。在相关调查中,只有14.
1% 的家长希望孩子业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而希望孩子练习武术的家长则是少之 又少。主要原因是练习武术不仅太苦、太累,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文化课 的学习。这种忽视体育运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的观念,与学校教育中使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矛盾的,阻碍着学校武术教育的正常 进行,制约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 武术的教学目标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够把培养学生的武术 兴趣作为己任,为学生终生从事武术锻炼奠定基础,能够发挥武术爱国主义教 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提高学生的公德。”要求培养学生''终身 武术”的意识,至少会打一套拳,会练一种器械,掌握武术技能和规律,不断 了解武术。但社会和家庭对武术认识上的偏离,导致学校武术教育在发展过程 中出现了困境。
学校教育的体系、内容是由国家的教育机制决定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 统体育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问题一直很受国家重视。例如,1956年,在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 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 术的学时在小学体育课中设为每学期6学时,中学为每学期8学时。也规定了 教学的内容: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 初级拳;中学为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1987年颁布《全日制小 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把武术列为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2004年4月 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指出 “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疽’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中,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大量调查结果显 示,大多数学校不重视武术课,学校武术普及率不高,场地设施配置不健全,师 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学水平不高。这与教育体制的设置有极大关系,缺乏武术教 育监督体制,致使学校武术教育监管力度不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无法落实。
浏览6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