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哲学具象化的中国武术必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轨迹,以乾坤、 阴阳、动静、五行等哲学理念作指导。这从先秦时期的史籍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最有名的莫过于在《汉书•艺文志•剑道三十八篇》中记载说:“道有门户,亦 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 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又如《庄子•说剑》记载:“示 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发之以至”。3这里的虚与实、阴与阳、形与神 都是中国文化的哲学范畴。此时的中国武术(武技)己然成为一种哲学的具象 化,涵盖了中华民族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百戏”的兴盛为武术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寄居处。但“角 抵”是“以角技为义,兼诸技而有之”,是融技击、音乐、舞蹈、娱乐等因素于 一体的艺术化的综合表现形式,而原始意义上的“角抵”,演变为场景中的武术 表演,并成为主体,这种表演有很强的观赏性,也正是武术走向审美的雏形。 在南阳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的一幅《击刺图》非常典型的表现了这一特点。由 于百戏表演需要预习编排,演员的动作需要编排,这种有意识、有组织编排的 运动形式,开始具备了武术套路的初型。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势力狂热发展。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本土文 化相融合,并借助道家学说进行传播,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斗争、磨合、 交融中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佛教的中国化为武术的涵养和精神 准备了基本条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少林武术了。少林武术在这种特定的宗 教环境中,接受了佛教的精神、教义,而且少林寺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稳定 的经济基础也为少林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优异的环境保障,于是少林武术发展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二) 尚武精神的弘扬发展

唐朝时期,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大量摄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滋补、 充实、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但它始终没有成为“四不像”式的文化,仍然是 堂堂正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正是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 政策,为武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并且使得武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


  • 杨向东,张雪梅.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ML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刘修明,吴乾兑.试论唐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J].学术月刊, (4).


性开始像表演方向靠拢,特别是剑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著名的当属公孙大 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诗人杜甫还曾为其做如下描述:“昔有佳人公孙 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种文化氛围造就 了武术由军事向娱乐的转向,也使得武术在民间得以流行。再加之,唐朝兵农 合一的府兵制,使民间习武形成风尚。武则天创立的武举制更是使武人仕进有 途而尚武。因为社会尚武风气的盛行,武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也异常重要,而 且武术在军事上面的价值功能更加凸显,并且统治阶级利用其军事价值进行扩 张统治范围。故此,尚武成为在整个这一时段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张扬向外的 民族精神与尚武精神也在此期间达到了很好的统一。

(三)武术流派的发展繁荣

到了两宋时期商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原来的市井城镇也逐渐规模扩大, 市民阶层自然而然的形成,使得武术发展又出现一派新的发展气象,“民间习武 所固有的宗法性和地域性,有助于独特技术风格的形成;武艺社团的出现和武 艺与表演的结合,促进了武术套路的形成,并进一步加快了流派的发展气e存 在于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文化坏境中的中国人的"武技",则在一个追求内敛、 崇尚伦理、倡导和平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开始走向“艺术化”发展阶段,形成 了一种以“套子”“花法”为核心表现形态的全新武技。君子风范、侠义精神、 道德至上、崇尚艺术、推己及人、内圣外王、家国天下的儒家精神,开始主宰 和规训习武人的灵魂。中国武术的这些文化要义,道德至上、追求教化、享受 过程、艺术至上、和谐有度,则全面地反映和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我们民 族的核心。②在如此文化背景与精神要义规训下的武术出现了多种流派和以擅长 使用各式兵器而著称的各种武术技法。宋元时期武术在民间就出现了冠以名称 的枪法。曾经自言''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杨妙真就 特别的擅于枪法,这个梨花枪就是被后人所推崇的杨家枪。除此之外,在南宋 人利登的一首诗中也提到了张、朱两家枪法。这也说明在那个时期,枪法已经 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宋代不仅仅在枪法上呈现了多彩的发展,各种拳种也大 量涌现,门派林立。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郑若曾的《江南经略》以及何良臣 的《阵纪》等书,都记载了大量不同种类的拳种和武术器械的演练。武术流派

  • 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岗.中国武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20日 的产生也成为宋代武术发展的最显著特点。


武艺发展到明代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就是戚继光所著 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了。在《纪效新书•喻兵篇》中就指出“武艺 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 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 是不要性命的呆子二,到了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担心自己的统治地位受 到威胁,一度限制练武,所以这个期间的武术发展远远比不上明代。但由于武 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而且越是镇压,群众的反抗心理越是强烈,也就 出现了许多反清复明组织,群众基础丰富的各种流派更加纷呈于世。武术内容 也更为丰富,已经出现了 60多种拳路:拳术有少林拳、通臂拳、大红拳、小红 拳等二十几种;刀术则有大刀、单刀、少林双刀、连环刀等十几种;还有空手 进刀,单刀进枪、双拐进三节棍等对练武艺。武术套路日臻完备。

(四)武术的国术之名

“一种文化的意义生成和确立,关键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对它的理解和 阐释方式,以及阐释者的立场和角度”。■清政府对外不断地战败和丧权辱国, 使革命者们意识到:除武器之外,国民的身体素质不如别人也是失败的重要原 因。清末民初,孙中山先生多次提出“强国强种"口号,疾呼“强国必先强种, 强种必先强身”,大力提倡全民健身,崇“尚武精神”。民国创立,武术备受提 倡,武术社团的不断成立构成了这一阶段乃至社会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精 武体育会成为了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民间体育社团。武术也被称之为“国术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带之而来的西方文化也强势进入中国,中国文化进 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土洋”体育之争以后,武术也 从身传口授的师承之中开始了碰撞以后的第一次交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 而中国武术的存在形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拳种流派武术,也己经不再是一种完 全意义上的草根文化,中国武术的形态出现了多元化的分界。

®邹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25-147页 ②张柠.2004•文化中国[M].花城出版社,2005.

二、中国武术:一脉传承的精神信仰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 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五千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而在传统武术的历史 演进中,那些历来习武之人,都抱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把个人安 危与国家存亡想融合。注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修行,讲求以武立人,厚德 载物的教化,追求浩然正气、仁爱谦让的君子之风,而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 —脉传承的最佳i全释吗!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修行之道

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人们,忍受着统治阶级的压制,于是便形成了一 种很深的抑郁性格。而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可以更为直接地表达人的深层 生命的方式,于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武术原有的攻防技击作用逐渐衰 落,于是"习武者便不自觉地将武术的最高目标技击,提升到了一种更高的境 界,即对技击实效的超越,于是它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怎这种境界就 是对武术精神的一种追求,对武魂的追求、对武之道的追求。也是武术中最重 要的“修练”的过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对于人性的培养过程要更加重要。“十年修得 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的理念成为中国人看待婚姻与爱情的金科玉律;“修 身养性”的理念培养了中国人谦谦君子的迷人风度”,"而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 是“永无止境、武海无涯”的,修习中国武术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生理的磨炼, 更是对精神意志的一种锤炼,正如王如镇所说,“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 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获得一种超越性的生命价值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 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

这就是说,习武者所追求的的应该是在习练过程中的感悟和修养,通过这 个过程去实现心、技、体互为一体的境界,就像王岗教授所说:“习武本身就是 一个不断超越、不断体验的过程,永远没有尽头,而这恰恰是中国武术的迷人

  • 费孝通等.中国文化与全球化[M].南京:江苏出版社,

  • 谷晓红.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4

  • 王岗.习武是一种修行[J].柳击武术科学,2010.5

  • 王如镇.朱东等.中华武术在构建高校人文精神中的优势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9 魅力所在,也是与西方体育最大的不同之处。习武是一种修行,一种领悟,追 求的是一种人生境界,而这种境界是需要一生的时间去体认与参悟的。”而在这 种参悟过程中正是一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修行之道。


(二) 以武立人、厚德载物的教化之学

成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武术早已超越简单的实用技艺层面, “而是内含着着“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彰显着“道德至上" 的行为特征。已经内化和提升为一种“教化之学”,中国武术将这种道德追求融 合到习武之人的点滴生活中,养成一种自律、自觉的习惯,形成了自成体系的 道德约束模式。武林前辈们提倡“善养吾浩然之气”,主张从做人立身开始培养 武德,认为“武以德为贵”,历来反对一味习武,不修德行。“武德至上”,是中 国武术习练者最高的追求。主张''以德为先,德艺兼备为贵,无德而有艺,不 足观也”,这就是关于武德的教化。®

(三) 浩然正气、仁爱谦让的君子之风

“中国的文化严格来说就是一种君子文化。君子在其深层意义上乃是中国 “和合”文化精神的体现,君子有"勇”还得有“信”,君子有"仁”还得以“礼” 昭示于众,这样方能达至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喧深受农耕经济孕育的和平大 一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武术,在历史的发展中渗透了儒家仁礼观念,交融了追求 天人合一、讲求中庸以及推崇和谐的民族文化,但是中庸和谐的文化指导下仍 然可见世人所追求的一种君子精神。就像最能代表古代武术精神的剑,“表现的 是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就像人坐着时挺立的脊椎柱一样,有一股浩然正气”。⑥ 就像古代的“侠士",匡扶正义,除霸安良、济世扶弱。在冷兵器结束的时代, 侠是一种失落的精神,失落可能是形式上的,它的那种审美以及对于道义的崇尚 是永远存在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武德。武德修养体现习武之人的基本素质,体现 浩然正气、仁爱谦让的君子风范。

“有了功夫并不意味着去打架,但关键的时候见义勇为,就会产生一种侠 义思想……一个有功夫的人,他不仅有社会责任,还要有武道文化的责任,有 高贵的品德,有狭义作支撑,这就是真正的武魂。”其实,不管在什么时候,“人

  • 王岗.中国武术是一门教化之学[J].搏击武术科学,2010.6

  • 王岗.方国清.中国武术:一种君子文化的新诠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4 28.

  • 张剑峰.问道,寻访武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还是要有一种精神,这就如同钥匙一样,是启动的一种东西。作为一个人,如 果他没有练过武术,血性没被激发出来,体格再健壮也会被人欺负。我们需要 呼唤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通过武术这种手段,激发出一种气质和精神, 然后达到内外合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就是“仁爱”,把“仁”视为爱人之本,认为“夫人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仁”也被作为中国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 使武术不仅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了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途径。“中国武 术舞动的技艺之弦不仅演绎出的是一种人体文化,同样鸣奏的是一曲以儒家传 统文化为主旋律的君子之歌”。武术所追求的君子精神品质,不正是儒家所推崇 的仁义、勇信之本么?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摄r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 是武术的灵魂”。技回顾历史,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当代的文化内涵,则 完全是一种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凝聚。一部中国武术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 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下熠熠生辉,处处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亮点。

三、中国武术:中西交融的尴尬境遇

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 载了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文化遗产, 今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并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就。但 是,由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的发朝以及30年来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的不 断深入,导致了整体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中国武术不断地被“体育化”和“奥 林匹克化”,随着西方竞争机制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推波助澜,奥林匹克体育文化 主导世界各国体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让武 术不断边缘化,而武术最核心的文化内涵的不断被淡化使武术有体无魂。中国 武术在追求国际化、奥林匹克化的世界之旅中,不管是中国武术的体育之荡还 是舍本求末带给中国武术的文化割裂都让中国武术在历史抉择中凸显尴尬。图片6

  • 张剑峰.问道,寻访武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 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咒的当代意义广州体育学院,2005, 25 (2) : 1-3. 8.

  • 中国武术的体育化抉择:削足适履导致技术偏左


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开展,使得“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世 界范围内体育的形成,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体育的烙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体育就开始传入中国,西方的体育思想在不断张扬的过程中,不断撕毁着 我们民族体育传统的思想,改变着从传承方式、训练方式到方法,并促使武术 文化理念更新。一个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教育、科学、体育思想的影响,从20 世纪初武术就被“改良和创新、异化”所鞭策,就被“游戏化、简单化、规范 化”的西方体育原则所控制。现代意义的竞技体育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且逐渐 成为国人生活当中的主导体育意识形态,“中国人以新奇而蔑视的态度注视着随 他们出现的西方体育活动。随着新军编练规模的扩大和新学的发展,西方体育 活动逐渐与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发生了联系,西方体育观念与中国人头脑中固 有观念之间的冲突随之而生,并且日益尖锐和扩大”。’就像一位著名的学者说 的那样,“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西方的技术,经济和意识形态的优势感到欣羡 和慑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为了现时的享受和满足而急于放弃前年的文化、伦 理和政治遗产……从文化上看,中国人发现自己脱离了先前的想象和期待视野, 脱离了先前的感情和表征方式,脱离了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宝库和地图……在社 会方面,他们发现自己脱离了传统上熟悉的空间的、交流的、公有的、人际的 语言、话语和关系疽'®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便开始对现代西方体育价值大肆宣 扬,并不同程度地对自己的身体文化进行着运动项目的改造和革新。

当我们在看到奥运会大张旗鼓、如火如荼的在当今社会弥漫之时,我们也在 思考我们的武术发展。由于“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本是两套符码体系和念主导下 的产物,并没有太多共同语言"剑因此,为实现中国武术能够和西方竞技体育尽 快接轨,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武术进行着改良,创造出所谓的“体育武术”,竞技 武术套路也开始向“高、难、美、新”发展,它带来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革命, 于是便开始了中国武术的全面化体育化比照和改良,并在这个不断比照和改良的 过程中,追逐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模式,敬奉着西方体育的理念,不断否定着 我们中国武术的价值,改变着中国武术文化自身构成的技术和价值体系。

  • 刘吉.新中国体育史优秀论文集[M].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368-77

  • 李慧斌等.中国现实间题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6.

  • 刘治.刘扉.武术体育化:重生与尴尬[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44 ( 8) : 43.


1958年,我国仿照西方竞技体操的评分方法,起草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 则》,并于1959年颁布实施,这就标志着我国为了迎合西方体育而新生的现代 竞技武术的正式诞生。1989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武术 散打也正式走向了现代竞技体育的行列。如此的规则制定,技术改变可以说是 时代的产物,发展的需要。对“竞技武术”的盲目追求也使得中国武术越来越 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将中国武术栽植在西方体育的泥土中的中国武术会 长成什么尚不可知。中国武术在追求西方奥运模式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民族 传统武术的精神实质,异化为西方体育的另类形态。”

伴随着历史的积淀,中国武术以强大的冲击力向科学化、国际化推进,武 术“舍己从人”,为走向奥运,不断地改革技术、规则,这种激进的改革,过于 追求速度与表演效果的不良苗头和舞台化、体操化的趋向显然是在逐渐泯灭中 国传统武术的个性。而这却也是为了迎合社会大环境必须要迈出的步子。只是 现在的中国武术显然步子迈大了。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语境中逐渐迷失自我。 开始了 “为了体育”的"以体变武”和“依靠奥林匹克”的"以奥变武"之路。 但是体育武术’的推介固然有一定的快捷性,但失去文化意义的中国武术输 出显然是不具有生命力的。” @中国传统武术这个土生土长的"国粹”文化,在 体育的场域中卑躬屈膝,以求生存,然而,中国武术在被剪枝之后嫁接在体育 的大树上,却始终不能汲取体育这个大树的养分,注定这样的中国武术将走向 灭亡•中国武术的削足适履不但没能穿上“奥运”“体育”这双西方的鞋子,还 让自己的“文化之足''伤痕累累。

  • 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割裂:舍己从人导致文化偏右


由于中华文化向来具有浑元一气之特色,因此,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是与 中国的军事、宗教、哲学、教育、体育、医学、养生等思想、技术、文化相互 渗透的。这种渗透使武术之体育价值远远高于其他西方运动。然而,“由于近年 来外来体育休闲文化的进入,新的体育项目的不断出现,武术作为中国人的锻 炼、健身项目的选择率在急剧下降……扎根在社会民众阶层中的传统武术在日 益丰富的世界休闲体育的威逼下,开始了极不愿意但又无法抗争的枯萎”。竞技 武术在追求西方体育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种文化很快消溶在以西

①王岗.中国武术传播的终极目的:文化第一[J].搏击•武术科学,2009, (6).

方为主的体育文化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泯灭个性的竞技武 术过多地模仿了西方的文化传统,而没有从传统武术文化这一巨大宝库中汲取 更多的营养,从而导致武术丧失了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在追求西方体育的过程中,武术的体育价值得到了极致的推崇,而中国武 术自身最具特色的文化价值却遭到遗弃,中国武术越来越偏离中华文化的精神 实质。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的中国武术, 一直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身体文化区别世界其他民族身体文化的重要标志的文化 形态,存在着、发展着。它是魂系我们民族的情感载体,它对提高我们的民族 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一种或多或少的武 术情结,有一种“尚武”的精神冲动,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武术文化是一个不 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武术人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 “文化交融是件好事,但不以过度地削剪自身文化内核为代价,来求得与另类 文化的融合;武术本就没有第一,历史上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 与西方竞技体育相比是有本质上差别;武术讲比赛、讲形体和动作完美,但更 强调个性与和谐性,比在武术中真实存在,也是武术最大忌讳。因此,一味舍 己从人带给中国武术的文化割裂是在不断地将中国武术推向死亡的深渊。

在西方体育盛行的现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武术的生存空间已经被严 重挤压,西方的文化思维模式跟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导致中国武术无 法在西方文化土壤中扎根发芽。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在形态上、方法上还是 思维观念上,中国武术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脱离了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在西 方体育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武术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必将成为“空洞的乏 味的肢体表演”。在武术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只是看到了热闹的景象,却总是缺 乏能将之系统化的建议,想要传播正宗的中国文化,却又不想放弃“奥运会” 这个香悖悖,商业还是文化?中国武术患上了选择恐惧症,最被武术摒弃的贪 念和利欲此时却蒙上了武术的双眼,无法正视自己,只能尴尬的停留在丁字路 口,彷徨明蹦。

①王岗,等.论竞技武术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41 (7) : 35-41 四、中国武术:和谐有度发展的应对策略

20世纪90年代前的武术发展图景也许正是武术与西方体育融合的最有“度” 的阶段。但随之而来的武术运动发展却离武术自身特征的方向越走越远。很讲 求“根”的武术,一夜之间“飘” 了起;很讲求“精、气、神”的武术,变得 只为动作的完成;很讲求“势势相随,形断意连”的整体武术套路,变得只追 求个别难度动作的娴熟。西方竞技体育程式化的武术发展,本应是武术现代化 和国际化的一种初级的形态,而非真正武术文化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最终结果, 但我们却弃本求源。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过度的西方体育程式化的武术发展, 损害、甚至摧毁着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生命力。找到中国武术和谐有度的发展 应对策略才是当务之急。

(一)创新传统,保持武术的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 创新,对各民族文化进行了吸纳和融合,自古百家争鸣成为学术交融的传统。 孙家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是中国文化的这种开放性 使得我们的祖先能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传统是我们今日生活和思 想意识无形的源泉,对我们仍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须明确认识,传统 并不意味着保守或一成不变,因为传统正是由我们做出取舍才可能延续存在, 才可能保持其特性与活力。传统武术的守护者,不应该偏于一隅,固步自封, 而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和远大的目光,去真正认识我们传统武术的 价值。

文明发展史证明,越是对外开放的文明,越是积极应对挑战的文明,竞争 能力越强,越有生命力。接受多元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我们要看到,现在 我们所生存的时代环境和古代环境迥异,发展到现在的中国武术无论在理念上 还是方法上训练上已然有些相对落后的东西,还有与当今社会发展不能相符的 内容,我们应该借助现在西方体育的优势,整合我们传统的优秀资源,借“他 山之石”以优化武术的内容和实质。“我们应该有解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 文化的心理准备,但我们更应该承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术文化重构的责任 和义务。"①对于传统武术,我们绝不能一味守旧,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要 在充分尊重其本体价值的前提下,进行传承、丰富和发展,最终使其发扬光大。

(二)发掘传统武术文化资源的现代教育和审美价值

武术要实现自身的当代价值保持其文化性,就必须实现自身的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必须从“文化中心论"的情结中解放出来,展开多方面与异质文化交 往的研究。在当今体育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武术应该有自己的区别于西方 体育的追求!它的追求应该是建立自己独有的富有魅力的中国武术文化体系, 应该使武术发展更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具有东方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展 示经典的东方身体文化特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对美无 限追求的民族,她所哺育成长的武术也从头到脚,从外及内,处处闪耀着美的 光茫。美是武术的灵魂,美是武术的化身。武术更是一种美的艺术。正如王国 志所说:“因为武术是一种文化,武术是一种艺术。是艺术就要讲究美,艺术是 人的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无论是从自身演练的角度还是从观众欣赏的角度, 都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因此,审美变成了中国武术作为身体文化的不可 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的武术是一种身体文化,在动静之间,在刚柔之间, 使人获得一种审美快感。“深受中国审美文化的熏陶,使其成为一种注重主体心 灵自身建设,触及人的整个生命的全身心的活动”的中国武术带给人们的是无 以言表的精神享受。然而,武术美并非一维的单向度的外在“形”美,而是内 外美的和谐(或对内外美齐奏的价值倾向)的取向。在对内外双向追求中,它 表现出与西方体育对外在表现追求截然不同的、更为倾向于对人体运动内在美 的发掘和崇尚(求内而不重表,含蓄而不外露)的取向。其中的不可见因素, 需要观赏者去想象。只有在继承传统审美思想的前提下,正视审美意识的现实, 发掘出现代意义的审美价值,中国武术才能够获得和谐有度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充分要发掘武术的文化教育作用,以武术为载体,将中国 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精神乃至传统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武术的运动形态和 教学过程中,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课堂,让武术在培养中华民族的后继人的过 程中弥补西方舶来课程中缺乏的教育功能。

①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 27 (4).

(三)进行传统武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现代化转化

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两者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不同的 文化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品格,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内涵与外延”。西方 体育注重向外探求,以取得客观成绩为途径,而中国武术多侧重于向内探求, 研究心性问题,以完善自身人格为途径。也就是说,西方体育更讲究外在的技 术表现形式,而中国传统武术更重视自身的体悟。放眼来看,我们"当代武术 的发展直至今日依然只在技术层面进行,显然是武术发展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 武术在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已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其自身的文化 性也已然超越了简单的技击性存在,如果我们在追求西方体育的这种外表化改 革而不能整体把握,必将造成武术发展改革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的,不是求得一种排斥异己的、完全相同的同一和单一, 而是追求“和而不同”、“同中存异”,达到一种多样化之间的统一、和谐。传统 武术面对西方体育的强势,已经难以在全新的社会生活中“原汁原味”地生存 了。而众所周知,传统武术的内容十分庞杂,各个拳种流派各有特点,因此, 我们应该在充分掌握武术本质属性、特点、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考察和印证各 拳种流派的奥妙,在技术层面上,必须运用现代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改 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对于一些带有迷信色彩, 不符合现代文明发展的陈旧的东西应坚决摒弃,并借鉴西方体育的发展方式, 研充出符合武术自身发展的武术内容和锻炼形式,制订出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和 方法,既要体现武术的特点、技击方法,又要简便易行,适于广大武术爱好者 参与其中。

浏览8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