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在经历长期的生产、生活实 践活动后,发生、繁衍、发展形成的民族文化。它融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独 特神韵,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内涵。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它聚合了体育与 艺术的精华,显示出超越“体育”的艺术魅力。

中华武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表现方式也是武术运 动自身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美学范畴是非常之广的。从其表现形式 上可分为内在美、外在美两种。武术是局部美和整体美的兼容,它表现在微小 的举手投足过程中,又显示在武术运动的整个浩大氛围中。它内外兼修的独特 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表现方法,既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的文化渊 源,也概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特征。武术中美学特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形成了有别于西方体育的审美体系、美学特征。

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 用价值,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 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感。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民族 心理、民族审美和民族精神。武术的美学特征,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 础之上的,是一种融运动美与修养美等为一体的特殊美学表现形式。

(四) 武术与传统医学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 着。宏大、缜密的中医理论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拳起 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应该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概括。当然,这 种影响绝不是单向的。

中医与武术同属人体文化,就决定了相互之间渗透与融合是必然的。传统 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就是它的整体 综合观和明阳辨证观。“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者一体,互相依存。 中国武术将这种学说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 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内外双修”几乎是中国武 术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

传统的医学经络学说为武术的“点穴”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少拳种就 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 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中医当中的整体施治、辨证施治原则对武术的发展也有影响。武术中的某 些拳种以中医学的整体观为指导,合理地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原理,亦即水 (肾)生木(肝)、木生火(心)、火生土(脾)、土生金(肺)、金生水的运 化过程,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泻实达到“内外兼修”、“扶正祛邪”的功效。 同时,武术也充分吸取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如根据不同年龄、性别、 体质来选择适合本人的锻炼项目,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健身 效果。

总之,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长期相互影响和融合促进了二者的共同

发展。

(五)武术与宗教

宗教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两个子系统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 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 以下方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 想、理论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 方面的影响。

宗教对于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对运动的形式,而且在思想理 论、技术战术、内功修炼等各个层面都对武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佛教、 道教文化对武术的影响尤为突出。佛教与武术结合孕育产生了少林寺的禅宗武 学,而道教文化对武术的内家拳,如太极、八卦、形意等拳种起到了推动的 作用。

作为中国武术的典型代表——少林武术,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就紧紧地 与少林寺本身的佛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并深深烙上佛教文化的印迹,形成了少 林武术“武”与“禅”的相辅相成,武为禅的外在表现,禅为武的精神和文 化精粹。少林武术在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吸收了佛教禅宗的 理论学说,容纳了佛教禅宗的演习方法,使原本只有儒、道理论做支撑的中国 传统武术,在经历了禅宗文化的洗礼后,形成了具有凸显特征的禅武文化,促 进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这应该是少林武术作为武术的一大流派独立 存在的最具特色的基础。禅与武的有机融合,是少林武术区别其他武术派别的 重要特征之一。

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道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 波助澜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概念的移植与借用上,而且在武术的动作、招式、 步法、套路和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也有所显现。这些理论概念,有的原属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其中也有一些理 论原本就是道教的,如九宫、丹田等,都是从道教理论概念中移植过去的。 “形意拳位于八卦图之中宫,直线练习,直贯阴阳”,八卦掌的“阴阳手,上 下翻”以及“五行步法”、“五行合一”等,都深深的打着道教文化的烙印。 道教内功与武术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变革与进步,也使道教文化成为中 华武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武术与艺术

武术与杂技、舞蹈和戏曲、曲艺等动的艺术有着亲如手足的“血缘”和 互相滋养的关系,对书法、绘画、文学等静的艺术,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从 中可以看出武术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构架中的重要地位。


  1. 武术与杂技


杂技是一种以表现人体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与武术同时出 现,其基本形态很接近武术。许多超绝的武技,可直接纳入杂技节目;古老的 杂技艺术,也直接影响中国武术的发展。

古代武术与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 “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的。杂技艺术中也有许多武艺高强的人物, 不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起了有益的作用,有的还成为反抗封建官府、领 导被压迫者起义的领袖人物,如李自成起义大军中的红娘子,就是一位武艺高 超的走绳杂技艺人。至于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自然也为杂技所运用。如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术与杂技共通的训练原则。中国武术 的硬功和柔术常常被杂技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目,至今活跃在舞台上。

  1. 武术与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自创始之初就与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的“舞”与“武” 交融,舞中行武,舞中现武,舞中存武。武舞可以说是早期武术与舞蹈的一种 交融,它既能表达思想感情及具有娱乐性,同时也有着习武健身的实用性,武 舞的动作组合与现今的武术套路有许多相同之处。在武术的技击性、套路演练 性与舞蹈的艺术性尚没有充分发展的时期,很难区分武术、武舞与舞蹈。有许 多“舞”的形式,既是中

华武术之先导,也是当今的舞蹈之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与舞蹈的概念分得越来越清。武术逐渐从武舞中分 离出来,形成了舞蹈与武术两种风格各异的文化形态。

  1. 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除了与杂技和舞蹈等动态的艺术关系密切外,在诸如 壁画、武侠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静态艺术中也能够清晰地看到武术的 影子。古代在宫室、庙堂中绘制的壁画,狩猎、武士、侍卫和相扑图、角抵图 等都以武术的形式表现在壁画之中。例如,武侠文学就是在武术影响下产生的 独特的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武侠文学通过描述武术和武功 修炼,表现武林英雄人物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使人们的精神得以慰藉,愤郁 得以宣泄,情感得以认同。武侠文学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结缘,更 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总之,武术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其他任何运动项目都不可比拟的。随 着武术作为一种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逐步走向世界,其丰富多彩、博大精 深的武术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其应有的 作用。

思考題:

  1. 武术对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哪些作用和价值?

  2. 什么是武德?武德包含哪些内容?


3_武术的文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试述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浏览1,3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