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由于其特殊的传授方式和武德要求,师道尊严成为传统武术继承 和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传授者在习练者中享有绝对权威的地位。 众所周知,武术在漫长的继承过程中,耳提面命式的传授方式一直作为主要的 传承途径存在于教习过程中。评价习练者的对错、好坏,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理 论和技术体系中,而以人的评价为重要形式,导致了技术权威的地位往往集中 在传授者之中,构成了武术传授过程的“崇尚古老”和“崇尚圣贤”的文化 习俗,形成了传统武术传授过程的“门派隔绝”和“专制化”倾向。
(六)追求中和
传统武术由于形成于东方的农耕文明之中,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中国 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具有显著“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不论 是武术的套路演练,还是武术的攻防理论;不论是大开大合、动迅静定的外家 拳,还是外示安逸、缠绵不断的内家拳,中和、中庸的儒道佛思想始终主宰着 传统武术理论的形成。它主张人在与自然共构的统一体中,始终坚持高度的和 谐统一;主张在行动上“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的精 气神的配合;主张“动静相随、攻防并存,欲重先轻、欲进先退”等技击原 理。它极力张扬武术整体的“齐一”和“守一”,强调肢体上的“三合”,意 识上的“三合”,对于器械的演练也极力要求“身械合一”等。这些无不体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贵和谐、讲中道”的“追求中和”的“天人合一”文化 特征。
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较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武术 理论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系统,所以传统武术所涵盖的文化 特征,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容并包、高度融合的精神;体现了中 华民族勤劳、务实、不尚空谈的精神;体现了崇尚道德、重视群体、勇于奉 献、宽人严己及追求理想人格的伦理精神。但我们也应该承认,由于传统的农 耕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武术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是《易经》的最根本的思想。《易.系辞》:“一 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 作用的显现。《易经》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神奇莫测的变化均为阴阳对应所使 然。由阴阳对应观念,衍化出了一系列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 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始终等。此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 极其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拳种、门派的武术理论之中。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 素的不同组合,及其对立与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国武术极为丰富、色彩 各异的多种技击原理与方法。
太极阴阳学说
- 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也是古代认识世界、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一种学说。五行学说产 生很早,殷末的《尚书•洪范》中即有五行的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 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学说以“相生”、“相克”来表述事物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所谓相生, 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之意,即前者对后者有良好的积极作用。五行相生的次 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即相互抑制、 相互制约,即前者对后者产生消极作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 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学说将万物分为五类似乎过于简单化,但 它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对古代医学、天文、历法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 宰,而是“自然”的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 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 生存与发展。
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即人体自身与自 然,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 后者,达到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完满实现武术的目的。这就是天人合一观 念在武术上的体现。
- 道论、气论
“道”是老子提出的命题,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道”是宇宙万 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最根本的本质特 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意思是说,天地未生成之前,是混沌的,无形无物,道由静到动,生出天地, 生出阴阳,然后万物生。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孙禄堂的《拳意述真》都指 出拳技的千变万化之中都贯穿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所谓的“道”。老 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指出“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的,表现为武术的一招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是可以传 授的,可以观摩习练的,但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诗, 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方法特色是重直觉、 重悟性,是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理解事物的,这正是武术文化思维方式的 特色之一"。
与“道论”一脉相承的“气论”是庄子的重要思想。“气”即“道”的 体现。庄子用“气”来表示万物之本源:“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 子•至乐》)。这即是说“无形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庄子以“气”的聚
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 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在古代武术理论中,“气” 占有重要地位,“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生命的精髓所在。武 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 武术的大量拳经要诀中,都有相关的论述。
- 形神统一论
“形神统一”在武术上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具神生”,“形 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和范缜对形与神 关系的看法。他们肯定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依附于形而存在, 形盛则神旺,神也影响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这些基本思想,成为“形神 统一观”的哲学基础。
形神统一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武术上讲的形、神,其内涵是多层 次的。就人体而言,形指形体,亦即身体,包括五官、躯干、四肢、筋骨皮 等,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其技术而言,形指手、眼、身、法、步等 有形的动作特征,神指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和气质;就外与内而言, 形是外在的具体运动形式,神指内在的心理、精神内容。在武术运动过程中, 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在形神统一哲 学的影响下,“形神兼修”成了武术练功的重要原则;“以形传神”是武术演 练的重要要求。
“形为神之本,神为形之用”。武术的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 是靠内在物质“气”或“神”的外化。意、气、神是武术运动的动力源泉。 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原则。意、气、神与力的结合,是 中国武术的一种特殊训练。中国武术的练功与哲学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武术与兵家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这是由二者的攻防格斗本质所决定 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促进不仅表现在技击术上,更多的则是反映在战略 战术等基本思想理论上,如“知己知彼”、“兵之情主速”、“避其锐气,击其 惰归”等。这些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即使在当今的军事战争和武术竞赛中也 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代兵法著作之中,《孙子兵法》是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博 大的内涵、精深的哲学思想及杰出的见解,不仅对军事科学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而且,其智慧的光芒至今还被当代激烈竞争的社会潮流中的许多领域作为 行为的思想准则。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其技击战略战术思想直 接来源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与古代其他兵书相比较,其论述的重点 更多的是深层的思想理论的阐述与战略策略的探讨,表现出深邃的哲理性。因 此,从古迄今《孙子兵法》均被列为兵家首读之书,作为武术技击理论的指 导思想。
浏览1,4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