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攻防,但其基本的道德属性则是推崇“内王外 圣”、“仁爱”与“人和”的精神。关于武术的道德规范,不同历史时期和不 同的拳种门派有不同的要求。传统武德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习武者在生活 处世、择徒拜师、授艺习武、施武用武等方面的要求。

在生活处世方面要求习武者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时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伦 理道德的规范要求。“未曾习武先习德”,具体表现为生活要俭朴素淡,戒酒 避色;为人要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待人要宽厚谦逊,诚实守诺;处世要遵守 礼仪,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等。这是传统武德的重要基础。

在择徒拜师方面强调“武艺须传忠诚有去之士,平易谦恭之人,匪僻之 徒,决不可传”,“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礼者不可与之教”,“学拳宜以德为 先”,“为武师,须教礼,德不贤,不可传”等。这些要求大量体现在武术各 拳种门派所制定的具体戒约与信条之中,其关注的问题最终还是习武者的道德 品质,目的在于要培养“德技并举”的正人君子。

在授艺习武方面崇尚以身行道,以技显德。要求“习此术者……宜朝夕 从事,不可随意作辍”,强调通过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刻苦练习追求达到武 技上、精神上的更高境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自己处于弱小 时,应勤学苦练,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体能和武技水平;自己强大时,则不 可狂妄自大,更不可依仗武力欺负他人,而要谦虚谨慎,富有同情心和正义

感,帮助周围的人共同进步。

在施武用武方面要求练习武术的人要有手德、口德、公德。手德指比武较 量时

不要以武力伤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许出手,即使与人交手,也只能“点 到为止”。口德是不以言语中伤诋毁他人。公德即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奉 公守法,决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情。提倡习武者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自卫 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同时要以武济世、伸张正义、扶危救困、 见义勇为,要树立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富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精武会训》中有 “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之力 量,以求造福于人群。”中央国术馆也曾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 武德规范。

三、武德的价值

武德是历代习武者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价值取向,也是调节、规范习武者行 为的最基本手段。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的历史积 淀、传承和改造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 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和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武术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如何汲取精华、剔除糟粕,进而发 现传统武德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联系,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传统武德中 对当代社会有益的成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武德的精华部分,对武德教育如何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华武术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和推广,促进武术的全 面、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倡的武德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忠诚党的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 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 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公民。

第二节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 蕴涵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融传统医学之理, 显武术运动之美,由此形成内涵广博、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它与中国哲 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古代军事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武术的主要文化特征

(_)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是传统武术发展过程的重要文化特征。在1983—1986年的传统 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个,拳械套 路近5 000种。尽管这些拳种和器械套路在运动形式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 异,但传统武术能够历久弥新、派别林立、多种技法流派并存,其奥秘就在于 武术文化所孕育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环境。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在 “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文化,从“孔孟显学”并行天下,到 “儒道佛”三家并立,都造就和体现出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 虑的兼容并蓄气派,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尽管历史上也曾有过武 术的派别相争,产生过门户之见,但在大的文化发展图景之中,都不能成为传 统武术发展中的主流文化。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高度,取得辉煌的 成就,归根到底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各团体、宗族、派别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 进步的结果。这充分显现出了中华武术“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特征。

(二) 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讲究礼仪的中华民族,在其创 造的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传统武术由于 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中国 传统武术中很重视对武德的考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武德胜过武技”。传统 武术谚语中有“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要求,充分显示了武 德教化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三) 宗族中心

华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流派甚多,但显著的“宗族中心”特征, 可以说无处不在。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始 终居于重要地位。宗族中心的本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极大地铸造 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产生尽孝传宗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 制约了人们的行为,使得宗亲需求替代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传统武术在其久远 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类似西方体育项目统一化的根本原因应归于“宗族 中心”的文化特征。众所周知,传统武术中拥有大量的以姓氏为代表的拳种, 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武、孙,南拳中的蔡、李、佛等。武术史料记载: 对于武术的传授历来就有“外姓者不传”、“有过习武经历者不传”、“传男不 传女”的规矩。这些规矩,长期以来极大地影响和限制了武术的传播、普及 和发展。 (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

中国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民 族特有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使得中国文化具有鲜明 的“重实际黜玄想”的特征,形成探索“变易中的不变”、“有限中的无限”, 追求人生、社会、宇宙的永恒、久远的处世观和行为观。武术谚语中“一曰 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功到自然成”等就充分展现出先辈在“务实 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的恒久意识和态度。传统 武术的习练是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人们对武术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习练武术所反映出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体现在武术家生活的一切行动上。 “拳不离手”、“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就是务实精神的最好写照。传统武术的 习练者,他们对武术的钟爱更多的是追求达到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使 得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恒久意识。他们以习武为己任,视武技为生命,在 “艺无止境”的感召下研修不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强调恒久、务实的精神 实质。

浏览8,0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