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 实战攻防格斗。目前开展较为普遍的有散打和推手,尚未普遍开展的有短兵和 长兵。

(_)散打

散打又称散手,古称手搏、白打等。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的运动形 式在擂台上进行,又称“打擂台”。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 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

(二)推手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採、捥、肘、靠等技 法,双方粘连黏随,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

(三)短兵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特制的短器械,遵照一定的约定或规则,以剑法和刀 法为主要攻防方法进行的对抗。

(四)长兵

长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特制的长器械,遵照一定的约定或规则,以棍法和枪 法为主要攻防方法进行的对抗。

第三节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

武术动作所具有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性。例如,散打、短兵等搏斗 运动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 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 具,比赛中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动作构 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范与技击原形不同,或因连 接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 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与精神,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二) 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既讲究动作的形体规范,又要求精气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是 中国武术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 人体手眼身步的形体活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众多拳种的练功准 则,如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太极拳要求“以意识引导动作”等。 套路演练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 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武 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备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 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功方法。

(三) 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类别的武术项目其练功方法、动作 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负荷不尽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格、 职业、体质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同时,武 术运动较少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为开展群众性体 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武术的作用

(一)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习武实践表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对身体有着多方 面的良好影响,经常练习能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例如,长拳类套路中的 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 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坚持基本功训练能加强人体肌肉力 量,提高肌肉、钿带的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有效地发展柔籾性。而散 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 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注重调息运气和意念活动,长期 练习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 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二) 提高防身自卫能力

“防身自卫”在武术产生之初就是其最根本的目的。套路运动的技术方法 虽然不适用于搏斗,但其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练习,既可以增强体 质,也可以掌握攻防格斗的意识。如果在练习套路运动的基础上,再增强攻防 格斗的能力,会很快掌握搏斗运动的技法和规律,从而具有防身自卫的能力。

(三) 培养道德情操

武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习武以德为 先”,武术练习历来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尚武与崇德是武术修炼过程中的两个 重要方面,培养习武者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 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习武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 神。这不仅能培养习武者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还是一种修身养性 的重要手段,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四) 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套路运动动迅静定的节奏美,踢、打、摔、拿、跌巧妙结合的方法 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引人人胜。搏斗对抗中双方激烈的争夺,精 湛的攻防技巧,敢打敢拼的斗志,都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激励。 将武术运动的技术动作和除恶扬善的侠义精神紧密结合的武侠文化,更是给人 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和精神冲击,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五) 増进交流

群众性的武术活动讲究“以武会友”,即通过习武的共同爱好,可以切磋技 艺、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随着武术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 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使他们通过练习武术,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通过武术的 竞技比赛、演武大会等,还可以促进经贸往来,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一定的贡献。

思考题:


  1. 什么是武术?你心目中的武术是什么样的?

  2. 古代武术在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 近代武术与古代武术发展的主要不同特点是什么?

  4.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5. 试述武术运动的内容与分类。

  6. 武术运动具有哪些特点和作用?第二章武术与传统文化

    闪容提要

    : 本章简要介绍了武术对培育宏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武术文化尚武崇德

    ;的内涵,以及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_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并形成的一种土生土长的民 族传统体育。回顾历史,武术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文化的滋润, 形成了独特的东方人体运动文化的表现形式。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而深刻 的影响,武术在各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深人研究武术的丰富 文化内涵,才能全面认识武术,了解继承发展武术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武术文化的内涵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武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地强调道德修养的作用,并以传统的 “崇德扬善”道德观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 与“艺(武技)”的统一。

    、武德与武礼

    武德,即武术道德。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也有的 学者认为武德是习武者体现的道德。武德就是指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 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备的 道德品质。武德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包 括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 武、用武的全过程,是社会伦理道德在武术这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运用,即强调 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使尚武与崇德成为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武德一词虽然在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但被借用到武术中却是很晚的事, 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 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 境界。“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人而行 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和准则。“礼”来 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国际武术联合会规 定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抱拳礼的含义为:右手握拳,寓 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 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 一家。“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承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 与俗尚。“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取的举止 行为,即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道德品质。因此,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民、 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品德与情操,在今天仍值得很好地继承和提偈。 同时,对于长期在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糟粕则要 坚决剔除。

浏览4,0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