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是练内功的主要方法之一,要重视粧功,要将其视为内家拳功法的生命与基石。这 一宝贵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不仅长时期地传承在武术教学中,同时也长期流传在戏剧武功和杂技武 功中,武术、戏剧、杂技等都离不开桩功的基本功训练,都把它当作为掌握专项技能,提高专项 和巩固专项的最坚固的基础。功夫是靠练出来的,方法再多再好如不能长期地持之以恒的锻炼是 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要提倡一勤、二苦、三恒的学习态度,若想要练出太极真功夫者,非先 练桩功不可,站桩时间可采用递增法,初学时2~3分钟,1个月内增到五分钟,第三个月增至 10分钟就足够了,练习站桩要始终坚持不停顿,不要追求近效、速效,要追求远效应。因为它 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的特殊学术,是既平凡而又非常的运动形式与方法,切莫因为它简单、枯燥而 等闲视之,功夫是不会负有心人的。

站桩运动和其他体育锻炼一样必须遵循顺序渐进的原则,一站即起,时间太短,运动量过小 达不到锻炼目的,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使某一关节或某一局部肌肉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反 应,全身疲乏无力,会影响第二天继续锻炼的进程,因此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强弱,及时自我调整 运动量是非常必要的,运动量的大小可以运动前后的每分钟脉搏跳动数量与呼吸平均次数的多少 作为衡量标准,正常情况下人体直立时每分钟脉搏平均为60~80次,呼吸平均为12 ~ 18次,这 是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恒定数量。通过站桩练习,人体的内因通过外因起变化,促使血液循环加 快,生理功能明显发生变化,脉搏跳动次数与呼吸次数必然随着站桩时间的增加而增快、增多, 这种变化就是体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身体逐渐由弱转强的过程,因此最好能将每分钟脉 搏跳动控制在100次左右,呼吸30次以内(年老体弱者的控制数还应降低些),要以每个练功者 自我感觉为主,练过后四肢骨骼肌有轻微的酸、麻、胀、痛感觉为好,要是经过一夜的休息后酸 麻胀痛的感觉尚很明显,没有消失,说明运动已经过量,则应适当减轻其运动量。综合上述情况 看,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要从练习站桩开始,若想要有所成就则更须要终身练习站桩不辍。

(三)

详阅第五部分辅助教材——基本功练习中的“站桩功”。

〔四)练习站桩功的注意事顶

医师暨武术家于永年老师在他所著的《站桩》一书中关于“站桩的注意事项”写得很完整、 全面。现将其抄录如下以供初学站桩者参阅。


  1. 站桩开始之前要排除大小便,做好准备工作,以免中途排便影响站桩。

  2. 站桩前最好把领扣解开,腰带放松,手表摘除,鞋带解开,使肢体不受任何束缚。

  3. 初练站桩者,身体衰弱者,站桩时不要闭眼,每次能练20分钟以上,并有轻松舒畅感时 可以自然地闭上眼睛,如因闭眼而感头晕或站立不稳固者,不要勉强闭眼,睁眼站桩有固位作 用。

  4. 站桩时嘴不要紧闭,也不要故意张开,要保持自然,上下唇与牙齿之间微微离开一点空 隙。

  5. 站粧(疗法)是以保持一定姿势不动为主,自己去体会在这过程中,身体内部所发生的 变化。思想不易集中者可以默记呼吸次数,一呼一吸算做一次,但不要憋气,也不要故意加快呼 吸或延长呼吸,要任其自然不要勉强。

  6. 站桩时,背向太阳较好,以免阳光耀眼,秋冬季节在阳光下晒背、站桩,特别舒服。

  7. 在室内站粧时,空气要新鲜,温度要适宜,周围环境尽量保持安静。

  8. 当腿部肌肉发生颤动后,身体有前后摆动现象,这时要注意控制摆动范围不要过大,以 免发生前倾后仰现象,可以利用左右摆动来限制前后摆动,摆动时要慢不要快。

  9. 站桩完毕后,要逐渐减低运动量,应慢慢地直起两腿,轻轻放下两手,并将双手掌相互


搓擦10~20次,然后再用发热的双手掌上下搓擦脸部,手背叉腰在原地休息2~3分钟,待四肢 的酸、麻、胀、痛反应完全消失后,再举步离开原地。

  1. 失眠患者,每晚就寝前站桩者由于神经类型不同,分为两种。

  2. 站桩完了后不久即能入睡者属于抑制型。可在就寝前站桩,完毕后稍息片刻即可就寝。

  3. 站粧完了后反而较站桩前兴奋者,属于兴奋型。最好在就寝前2~3小时站桩,以便有1 ~ 2小时间隔充分休息时间,然后再就寝就比较容易入睡了。

  4. 饭前或饭后半小时之内,不宜进行站桩,以免影响食欲及消化作用。

  5. 妇女月经期间,如无不适反应,可继续站桩,但应减轻运动量。如有反应就应休息停 练,待月经停止后再站桩。


(本文刊登在《太极》2001年第六期)

五、“心知”不等于“身知”

太极拳是文化拳,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精华在中国特定历史交融、结合、孕育成熟的结 果,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既是武术,又是一门人体科学的系统工程。在中华武术漫长发展、创 新过程中,不少前辈武术家们在终身习武过程中,察觉到外家拳练法中的某些不足与不科学的地 方,不断总结、改进、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寄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术法 分明、简洁缜密、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的太极拳。太极拳是完全不同于任何武术门派 的套路,它以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全新理论,指导其拳架演练,是中华武术理论精华在拳架中 的最集中体现与总结,是一套科学训练肢体的理论和方法,(如全身节节放松,用意不用力,追 求柔软,积柔成刚)及构思独特的技击理论与实践,(如后发制人,化而后发,以柔克刚,刚柔 并济,避实击虚,引进落空等),尤其是当它与吐纳、导引方法相结合后,更使它发出奇异的光 彩,成为全世界最独特的运动方式。太极拳不仅能防身御侮,而且成为最佳的疗病保健的医疗的 手段。由于它的“博、大、精、深”,而学拳的人,每人的资质不同,文化程度高低不同,理解 的深浅不同,悟性不同,从学时间又长短不一,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其拳架的姿势, 功夫的高低都不尽相同,更何况杨澄甫老师的教学时间跨度几十年,学生遍及全国各省市,其学 生间的水平差次髙低,拳架的优劣,在传播与再传播中出现的水平差次现象在所难免。査阅陈微 明所著《太极拳术》一书中杨澄甫老师年轻时的拳照,不符合太极拳拳理的拳照亦不少,因为当 时的拳架姿势尚未定型,尚停留在“心知”阶段,有一些当时跟随杨老师学拳的学生,学了其尚 未定型的拳架后再去教人,后来又没有机会再学习杨老师的晚年定型拳架,这种历史性的误导误 传,是一种无可指责的遗憾。“心知”不等于“身知”,“身知”是指拳理在演练者身体上的具体 体现,通过拳架及形体语言将太极拳的拳理内涵全部表现出来□“心知”是“身知”的基础与前 提,只有通过“心知”才能达到“身知”,“身知”是对“心知”具象化的检验与印证,但极大多 数人都是“心知身不知”,要使“心知”逐步变为“身知”是每一位练太极拳人一辈子努力的方 向与必走的途径。“身知”的程度是其太极拳拳技水平的最好评定标准。

学拳人的一般规律是学生先模仿老师的动作示范,听其讲解初浅的理论知识,以后自己再学 习一些太极拳的理论,通过平日的勤学苦练逐步知道了练拳的要领,尽量以自己身体的肢体语言 去体现已学的理论,努力将其表现出来,但极大多数人都是以主观代替客观,都是自以为是,以 为已将拳理体现在拳架中了,究竟体现了多少?是部分体现?还是全部体现?因为自己看不到自 己,无法了解自己,多数人都是长期停留在“心知身不知阶段”,每天在重复着错误,所以应当

 

经常请老师或拳友指正,逐步向“身知”前进,因此说“心知”不等于“身知”,有条件的人也 可以用摄像机为自己拍摄演练的拳架,然后自我纠正,再与好友们相互切磋,但关键还是要有明 师的指点,否则不知错在哪里,无从纠正,很可能还以错为对。另一种好方法是对着镜子练习, 自己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及时纠正,是练拳者从“心知”走向“身知”领域的最好桥梁, 我就是以杨澄甫老师晚年定型的拳照作为教材,从“心知”走向“身知”的。拳架的优劣能如实 地反映出练拳者“身知”程度,是真懂,还是不太懂,是懂一部分,还是全懂? 一看拳架便知。 从杨澄甫老师《太极拳术》与《太极拳使用法》两本著作中,拳照的演变过程来看,充分说明了 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认识规律,这是一个再认识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是杨老师从“心知”走向 “身知”的过程,对我们很有启发。

太极拳的理论是前人宝贵的练武心得、体会、感悟的记录,练太极拳就是要练太极拳的理 论,以太极拳的理论指导练太极拳,每一个拳姿都应当体现出太极拳的全部理论内容与技击含 义,用“身知”体现“心知”。纵观近数十年来的报刊、书藉、杂志中的拳照,录像带、VCD等 出版物中的表演者,其拳架偏离拳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有严重的错误,经不起以拳理及 技击含义的分析与衡量,打了一辈子太极拳,还稀里糊涂的人,比比皆是。“拳理十年总糊涂”, 追求一生很难得到多少,难怪有人感叹地称之谓:“太难拳”了。

拳架的优劣是衡量练拳者“身知”程度的最具体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身知” 是检验“拳架”的唯一标准。奉劝名师、大师们放下架子,多在“身知”上下一番功夫,不要老 是停留在“心知身不知”阶段,这样会不自觉的成为误导、误传的扮演者,贻害后学。好好学 习、研究一下杨澄甫老师留给我们宝贵的晚年定型拳架照片,从中吸取“身知”的知识,使自己 尽快的从“心知”走向“身知”。练太极拳就是练太拳的理论与技击含义,离幵了太极拳的理论 与技击含义,就不能称之谓太极拳。在当今鱼目混珠的大潮中,如何教会群众识别“鱼目”与 “珍珠”,是目前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已成为我们所 有热爱太极拳与从事太极拳工作的人的历史使命、应有的职责与共同的任务。

太极拳经过几代人的潜心研究探索与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但不能说已经达到顶峰 了,不能再发展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命运动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杨式太极 拳的拳架与理论也必将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向世人展示出其更髙的价值 与更加的光辉的未来。

(本文刊登在《武林》2001年12月第十二期)

六、“五弓俱张”与“劲整”是衡量与检验定式拳架是否标准 的准绳

所谓“五弓”是由左臂、右臂、左腿、右腿、脊椎五个部分肢体所组成。“手弓”是以肘为 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 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锁骨是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 定是两手固定的的前提。“足弓”是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足弓备,则膝节有力而微 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撑,足跟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身弓”是以腰为弓把, 颈椎第一节哑门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蓄吸之势,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 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微往后撑。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 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哑门虚竖,大椎鼓起(即拨

 

背的作用);尾骨前送,起到舵的作用而内劲有上翻之意,腰脊命门穴是“身弓”中关键的关键。 这五个分散的肢体,只有当它们协调的联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弹性联合体以后,才能体现出 全身的“劲整”。“五弓倶张”与“劲整”又是与肢体的伸展度、弯曲度、手脚位置的髙低密切相 关,就象一项合格机电产品一定会与它的零部件的精密度及装配水平有密切关系的道理是一样 的。如果你的肢体弯曲度、伸展度、位置、手眼身法步都配合得不好,都没有按照太极拳的技击 要求以及拳理、要领的要求摆放与组合,定式拳姿也就难以体现“五弓倶张”与“劲整”来,也 就是你们的零部件还都不精密、不太合格,那机电产品就不会合格的,同样道理,太极拳的“五 弓倶张”与“劲整”也都达不到要求。决不是随便摆一个姿势,有点像,或者差不多,就是太极 拳了,要是那样的话也就不会有人称“太极拳”为“太难拳”了。位置与“劲整”的关系十分密 切,准确的位置就是“劲”的来源,要明确了解每一招式的肢体与手足的正确位置及其劲路,如 果位置摆放不对又劲路不明,是出不来“劲整”的,那是胡打。位置对了,劲路明了,才能使动 作与意念集中到一点上,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打击效果。因此可以说“劲整”也是全身肢体零部件 正确组装的结果。“劲整”是技击上发劲的必要要求,如果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做到劲整,那也粳 送是没有将自己身上具备的最佳打击力量集中调动起来,联合打击对方,发人一定不远、不脆、 拖泥带水、不能得心应手。当然技击致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速度、时间、机会、焦点等,但自 身的“劲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每一个练拳人拳架是否练得正确的试金石。 因此日常练拳时对每一个单式的拳姿定式都要反复琢磨、思索、试做、须检查是否“五弓俱张”, 是否已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再在推手实战练习时去体会、感悟身弓的作用,通过长期的摸 索、积累才能获得“劲整”的知识3现以揽雀尾按式为例说明五弓的连接方法,前伸的左右两臂 是上身的两张弓,通过含胸拔背,及肩肘的前伸与坐腕,使背部微微有绷紧的感觉,术语叫圆 了,“背不圆,力不全”,但要注意分寸,只能“浅含”,不能“深含”这样两臂就产生了棚劲, 两膊就相系了;下半身的两张弓,是右腿前弓(膝尖不过足尖)与左腿后蹬形成的,关键是要靠 右腿“吸胯”形成“弓桥”(吸胯时右腿胯根内收、犹如用右小腹压在右胯根上似的),吸胯后双 臀就正了,两腿就相系了,因此吸胯是纠正双臀不正的唯一有效方法。双臀不正,两胯不合,是 无法形成下肢两张弓的。光有这分散的四张弓仍无法使全身达到“劲整”,只有靠“身弓”才能 将分散的四张弓串联起来。常见的“身弓”错误是在于不恰当的强调了 “身体中正”,由于过分 “立身中正”反而使身弓“断了”,身弓一断,其他四张弓与“身弓”就无法连接,“劲整”也就 体现不出来了,纠正的方法是:以前弓的右腿胯根向内吸,身体微向前倾一点点,脊椎骨部分的 命门穴向后微突,从侧面看身姿略呈斜坡直线,“斜中寓正”即此谓也。若要试验效果,可令另 一人同时在前方以同样的姿势,两人手掌互相平贴,轮流相互轻轻前推,寻找感觉,推按时要以 双脚蹬地,这时你可以体会一下劲力的传递路线,由脚而腿,而腰、脊背、肩、臂膀、手腕、掌 根、手指、最后达于指梢,当对方推你时,你的手掌遇到阻力,全身就会像固体一般的感觉,这 就是“劲整”的体现。太极拳的妙,就妙在不用时,全身节节放松,劲似有似无,使用时“五弓 俱张”,全身就像铁板一块,“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一句风趣的比喻“像死人一样一动全动”。不 同拳姿有不同劲整”的体现方式与要求。杨式传统套路中的每一拳姿的定式,都能够体现出“五 弓俱张”及“劲整”的要求。杨澄甫老师发表在《太极拳使用法》中的晚年定型拳架,就是最好 的学习资料,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拳照中的精神气质,决不是后来出版的手绘插图及其他人 的拳照所能比拟的。“五弓俱张”与“劲整”是太极拳的全部原理综合集中在定式拳姿中的体现。 所以要想学好太极拳,一定要对杨澄甫老师的晚年定型拳照仔细模仿、揣摩、思考、感悟,对着 镜子琢磨,定会有巨大收获的。因为我就是从终生钻研拳照中逐渐感悟与弄懂的,也逐渐从“心

 

知”过渡到“身知”破译了其中的奥秘所在,我将在今后每一式的定式教学中逐式予以讲解。

我通过一生的苦苦追求与潜心研究才初步弄懂了其中的奥秘,“破译了”太极拳的每一个定 式拳姿的“五弓倶张”的练法与“劲整”的关系,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

(本文刊登在《太极》2001年第五期)

七、 “慢速”是太极拳的独特练功方法

练太极拳时速度要缓慢均勻,要人为的将速度放慢,逐渐成为自然的慢。长时期的人为放慢 练习速度,慢练中使速度均匀,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脑控制力的锻炼,能使思想人静,意志髙度集 中,大脑得到足够时间的休息。但慢练不是目的,变化速度的快慢练习是不同阶段的一种练功方 法,初学阶段一定要慢速、勻速练习,因为慢练使你有时间去想,去寻找肢体在腰的带动下相互 的配合比,能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特别是有慢性疾病的人,体质虚弱的人,本身体质已经很 差,精神不佳,而慢练正适合他们的体质状况,容易被其接受,通过缓慢的运动,可以起到下述 的作用。

(一) 有利于自然呼吸,有利于放松,不会引起肌体、精神上的紧张。

(二) 有利于血液循环,能畅通经络,肌肉关节始终处于一点一点的拉开,一点一点的收垅, 这样的缓慢运动过程会有利于肌纤维中肌细胞与肌肉中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养分交换,内脏之 间的相互轻轻按摩,心率与平时保持一致,血流的速度保持平稳不变,像这样的缓慢勻速的运动 会使肌纤维更加有力,尤其是关节韧带,不仅获得丰富营养,而且会使关节韧带的韧性在锻炼中 增强,关节活动范围增阔,骨密度增加。

(三) 有利于默识揣摩,领会深奥的拳理,每一拳姿的相互衔接更加紧凑,精密;寻找全身 上下各肢体在动态中的最佳配合比,更好的实现意到、气到、劲到,实现定式时的劲整。这些细 致、复杂、均勻、精巧的配合过程,也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从技击意义上讲,慢 练不是目的,是一种方法,是寻找达到全身肢体关节的最佳配合,是为了将来髙级阶段发劲时的 更快、更脆的发放速度与威力。只有慢练才能使肢体彻底放松,能培养出细微的观察力和感知能 力,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在运用(推手和散手)时,才能抓住敌方微小的空隙,乘机而入,一 击就中,这也是先“心知”后“身知”的必由之路,太极拳的辩证法就是:“慢就是快,轻就是 重,柔就是刚”。因此,太极拳的练习速度是不同于任何拳种的特殊练功方法,也可以说以慢速 度练拳架,实际上就是在练“活步桩”。在慢速度练拳迈步时意念中要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 训练人体步法、身法的轻灵敏捷机能的功夫,意念是形向下踩,意向上提,“迈步如猫行”就是 这个意思,要形下意上,意不起形不动。若想不断增强和提高内家功夫,重点则非进行慢练不 可。“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猶行”,这是练太极内功时缓慢、轻灵的形象描述。外形动作越慢, 而内在的意念活动越强越有作用。所以说太极拳练的不单纯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和心灵的功 夫,在慢练时要多思考、多琢磨。欲速则不达,速度快了容易将体会和感受漠然滑过,不能增长 内功功力,仅是柔软体操而矣,徒耗时光,事倍功半。所以要想增长内功功夫,快练不如慢练, 也有人称它为“动气功'

八、 太极拳的自然美与含蓄美

“自然美”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种感受,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与自然发生审美联系时才产生

图片22

出来的,人类自己也不断创造了人类化的“自然美”。中华武术和太极拳都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武术一向被认为是粗矿勇猛、大刀阔斧的事情。可太极拳却反其道而行之,来了个斯斯文文,慢 调斯理,精雕细琢,武术文练而又文练武打。打得细致,打得精确,打得巧妙,更打得精彩,自 成体系,别具一格。太极拳的练法和用法,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特色和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是人类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是中华悠久历史、古老文化、中华哲学、武学、道教、医 学、儒学、佛学、易学等经数千年的交叉熔合,互补、互促的结果。太极拳与中国的书法,一文 一武,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颗光芒四射的璀璨的明珠。“自然”是太极拳的最高法则,只 要哪一个拳姿有地方出现不自然了,那个地方肯定有问题,一定错了,“过头”了,或者是没有 松透松够,或者是“不及”,还没有到位,百试百灵。太极拳又是外“儒”内“道”的统一,充 分体现了东方的人体美。它不仅具有形象美、动态美、气质美,而且显示了东方民族的神韵美和 古老文化的风味。拳姿定势的造型,在似停非停的一刹那形成“聚焦点”,此时的亮相,就是一 个美好的造型,同时显示出气势、神韵,而行拳时又如行云流水、动作轻灵沉着、舒展飘逸,体 现了优美的韵律,给人以长江大河流动之美感,其进退有序、错落有致、刚柔交替、虚实互移, 表现出了行拳中的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太极拳的行拳是无声的音律,是流动的诗、画,如 以陈式太极拳的缠丝法为例,它的美是由拳师的形体语言表达出来。以腰部的转动,指、腕、 掌、臂的缠绕滚动翻卷,都是圆弧运动,优秀的拳师在演练时全身都是圆圈,体现在上肢为肩 圈、肘圈、腕圈、指圈;体现在下肢的为膝圈、踝圈•,体现在身躯的有腰圈、胯圈,三者结合起 来,形成一条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这种由身圈带动肢体的弧形转圈 运动,相互套叠,既美又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连它的打人动作都是美的,自然的,是用圆圈圈 打人的。半圈化、半圈发,被功夫高深的人所打的人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打出去的?跌出丈 外,也不觉疼,真可谓打人之艺术、巧妙、科学、四两拔千斤,以小力胜大力。它的动作焖场- 舒展简洁、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开合有度、平正朴实、无过无不及,一片神行的宁静境界,古 朴高雅、自然和谐、柔中寓刚、含而不露,因此我们说太极拳是大法,不是小术,是大智大慧, 不是匹夫之勇。不完全是拳脚功夫,是心灵的功夫,是心脑的修练,从内涵到外形都体现出东方 武学的文化美,它有无穷无尽的魅力。有意养生、无心练功,盘拳架修练的过程是你完善人格美 的过程。太极拳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发展必然的产物,它只能产生在中国。太极拳毫无奇 术,以自然为法则,只一自然而矣!何谓自然?本乎天道,不尚勉强。自然谓之“道”。自己练 太极拳是一乐事,看别人练拳也是一种享受,太极拳的美太多了,真可谓美不胜数,真是妙不可 言,美哉太极拳。

九、什么是太极拳的“五行步”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有人误以为是十三种姿势,这是一种误解,它指的是“八门、五 步”。八门是指四正、四隅,是太极拳的八种技击手法,四正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的 四种技击手法:“棚、捋、挤、按”;四隅是指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斜方向的四种技击手 法;“采、例、肘、靠”。五步即“五行步”,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简称:进、退、顾、盼、 定,进步、退步二势是太极拳的步法;左顾、右盼二势是太极拳的眼法;“定”即“中定势”是 太极拳的身法,是五行步的枢纽。五行步的名称实际上是套用了我国的阴阳学说,“金、木、水、 火、土”,具体的套合方法是:进步为火、退步为水、左顾为木、右盼为金,中定为土,体现了 五行生克的朴素辩证法,这就是太极十三势简单的解说。实质上称之为“十三法”更为恰当,它

 

是根据五行八卦的原理创成的。五行步中的中定势是一切步法的基础,所有步法无不由此而生 化,从力学角度看,中定就是稳定重心,平衡力矩,使自己立身中正,重心稳固,不偏不倚,在 多变的战机中始终处于得机得势的地位,是太极拳的最重要基本功,要靠平日走架行功中认真练 习才能得到。前辈们在创造太极拳时,首先有了空间、方向、位置和时间的设想。“十三势”的 制定,可以说是十分科学的,它假定人是处在中央的位置上,这样就能照顾全面,所以太极拳用 中国古典易学中的时空观科学地解决了攻守对抗的矛盾,使自己始终处于得机得势的地位。为了 更好地利用空间去应付周围的一切,创造了八门五步十三势的学说,使布局合理周密,运动时 (攻守)照顾全面,得机得势、左右逢源确是最好方法。五行步是以两肩为宽度,川字步为其框 架,动步时头顶的百会穴、尾闾穴、裆三者必须垂直对准川字步的中间的一条直线,任何拳姿招 式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例如,弓步时前伸脚的脚尖落地要正直,膝尖不能超过足尖,后蹬腿的 脚尖外撇,必须45度,不能软腿,要蹬直(直中含微屈)。再以虚步为例,虚点地面的前脚尖脚 跟都要正,后坐腿的膝尖必须对准后坐足的足尖(不对准就会犯夹裆的毛病),身躯的中线必须 对准“川字步”的中间一直。拳架可大,可小,步幅可宽可窄,但一定要给百会穴与尾闾穴的垂 直点留一线位置,否则步法上就是错误的。因此说川字步是练好中定劲的关键,平日在走架中要 式式以“川字步”的步法要求自己,则中正劲与日倶增/时时、处处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就 能练出扎实的“底盘功”,它与静功的站桩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并练定能收到动静兼修之效, “中国功夫”就可以在“五行步”与“桩步”练习中得到体现,外国留学生试了以后都直喊吃不 消,受不了,好功夫、好方法、好科学。

五行步应用时注意事项如下:

进步,凡前进的步法,先提大腿,用胯提起迈出的腿,前伸时,脚跟先着地,然后足掌和足 尖再落地,横跨步时,先脚尖落地,然后全脚落地。进步为“套插”。套是用前足管住对方前足 外侧,插是用前足插于对方裆步中间。套、封、插、逼是用跌法,下肢管脚站势的方法。将欲放 劲,必须暗进,即先进后足半脚以占住,再进前足半脚而放劲,这是胜在进步占住。

退步,凡后退时须先提大腿,蓄劲于胯,带起脚跟,再缓缓后伸。先足尖着地,然后全脚掌 落地。退时后伸的腿棚劲不能丢,凡屈退的动作,弧形旋转走化,棚劲决不可丢失,否则会成为 软弱无力虚弱的腿,又要粘住对方。进步和退步都必身、手、步上下相随。如果进手而不进身, 身手进而不进步,不但一事无成,反而会被对方所牵动,所以,腿部的动作和身、手的动作同时 协调进行,只有手随足运、足随手运、身法上下相应,才能得机得势。

左顾,就是向左转动时要和右胯配合,上下对齐,即左肩对左膀,右肩对右胯,并左右对应 头顶百会穴,保持身法中正。

右盼,就是身躯右旋,同样要保持身法中正安舒。总之左顾右盼是身躯动作上的左右旋转, 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这是有形的。没形的是从意念上说,在动左侧的手、足时,必须先安 排好右侧,动右侧手足时先安排好左侧。以推手为例,当控制对方左手时也必须想到对方右手, 控制右手时必须想到对方左手,无论在打拳推手时,思想要考虑全面周到,不能只顾一面。

中定,是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谓 中定之气。

浏览6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