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②右膝过足尖,右足尖不正;③左腿弯曲,软腿;④右肩过分前伸,身躯前倾;⑤ 右肘大屈;⑥左掌太靠近肋部;⑦身躯过正;⑧右肘、左掌、右膝不在一垂直线。
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西)
[讲解一]
身体逐渐后坐,重心移向左腿,前伸的右掌随着身体的后坐翻掌握拳,弧形向下向左里收, 拳心朝下;左掌也同时翻掌向左里收,掌心朝上。
[讲解二、三、四、五、六]的练法均同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
练法和讲解均同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练法和讲解均同第四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练法和讲解均同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七式单鞭
本势与“云手”的衔接要从第四式“单鞭”的[讲解四]开始,其余的练法与要点均相同。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一)高探马
练法参照第三十式髙探马(图148、149)和[讲解一]、[讲解二]。

〔二)左穿掌
[讲解三]
松腰松胯向后腿坐,重心全部移至右足,身稍左转一点点,带动右掌横掌屈肘向左下按至胸 高时提起左腿向左前方与肩同宽处迈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着地,随着向前弓步踏实的过程中身体 也同时渐右转一点点,左手掌心朝上,自下而上从右手背上穿出,肘微屈,指尖高与额平;意贯 指尖,右掌随着左手的向前穿出,屈臂横掌置于左肘下,掌心朝下。定式时:随着左足的逐渐踏 实,左腿弓,右腿蹬成左弓步,左肘、右掌与左膝成垂直线,目视穿出之左掌(图150、150a)。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掌的穿出与左腿的前弓配合不一致;②左腿前迈时上体前倾;③右掌左伸过多,紧逼右
第七十三式右转身十字单摆莲(十字腿)
[讲解_]
“右转身十字单摆莲”又名“转身十字腿”(《太极拳使用法》)或“十字腿”,因为练时有一 定难度,故普遍的改为较易练之“十宇腿”,吾师张庆麟讲授时是按照“十字单摆莲”的练法教 的,虽然难一些,但多一种练法要比少一种练法好,且套路中“十字腿”的拳姿重复出现多次, 而“单摆莲”的练法富于变化,且与第八十式的“右转身双摆莲”拳姿相互映衬,练法多样,弃 之不舍,故提倡此种练法,同时也介绍“十字腿”的练法供习者选择。
(一)“右转身十字单摆莲”的练法
[讲解二]
身体重心移向右腿,随移随向右转身,带动左足尖向右旋转90度,左掌随腰的旋转掌心逐 渐向头顶上方托举,边上托边向身后旋转掌心180度,由原来的指尖向东,转成指尖向西,旋转 时掌心均朝天,在头顶上方旋转,转成时,身体重心在右腿,上托的左掌掌背对准头顶的百会
穴,注意左肩的松肩沉肩(左足尖的右旋,左掌的上托旋转,身躯的旋转,必须同时旋转同时完 成)(图 151、 151a)。
[讲解三]
身体重心再移向左腿,移动时已上托的左掌也随之再向上托举一点点,左肘直而微屈,掌根 稍向上挺(向上反坐腕),意注掌根;右掌在转身时里收于左腋窝处,掌心向东,腕稍外突坐腕 (图 152、152a)。
[讲解四]
身稍右转一点点,左小臂内旋,左掌白头顶向右弧形下落至颈高时,改为反掌向左横移迎着 摆过来的右足面拍击(掌心朝东);提起右腿,自右向左弧形上提至左肩髙时,右脚掌竖起脚尖 上翘向右侧脚侧面向右横向摆击,与左掌在胸前会合拍击不是用手擦脚面,而是用掌的前半部指 尖并拢后联合拍击(要击出声音)(图153、153a)。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掌向上伸展不够、屈肘;②摆莲时缩颈、耸肩;③左掌旋转时不圓润,与腰配合不一 致;④左

掌向上旋转时右掌背紧贴腋窝;⑤右腿摆腿时只用腿摆踢,没有用腰劲带动腿摆踢;⑥
右腿摆踢时右膝弯曲;⑦右腿摆踢用手拍击时弯腰;⑧右腿摆踢时右足尖上跷不够,右脚面向左 旋转不够(脚面未斜朝右);⑨左掌迎击摆莲脚拍击无声,仅用手掌在脚面抹了一下或在脚背面 拍了 一下,拍脚时弯腰。
(二)“十字腿”的练法
[讲解五]
身体后坐,重心移向右腿,随移随向右转身,带动左足尖向右旋转90度,左臂随转身自左 至右屈肘右移至胸前,掌心朝里,右掌随身体右转小臂内旋左移,使掌心翻朝里与左掌交叉合抱 于胸前成十字手,右掌在外,左掌在里,眼随转体向右平视,关顾两掌合抱。
[讲解六]
身体重心逐渐移到左腿,合抱的双掌逐渐上举,边上举边使掌心翻朝外,当举至前额高时双 掌向左右两侧弧形展开,先松肩,沉肩,继而坠肘、待降至腕与肩高时停住,坐腕;同时提起右 腿,以脚跟慢慢向右侧蹬出,脚尖朝上,右肘与右膝相照。目视右掌的分出与右腿的蹬出。
第七十四式进步搂膝指裆捶
(一)进步搂膝指裆捶”接“右转身十字单摆莲”的练法
[说明]
“进步搂膝指裆捶”接“十字单摆莲”或“十字腿”拳式中间还需要有一个“转身撇身捶” 拳式,要靠它才能连接得上。
[讲解一]
右腿在空中拍击后屈膝收回不落地,身体再松腰松胯下沉、下蹲,以右足跟向右后侧与肩同 宽处撤步,足跟落地后即向右转身,并将体重逐渐移到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原在腋窝处的 右手,随身体的右转由掌变拳,以拳背弧形向西方向搬击而出(以掌背撇击也可),随后收至近 右大腿外侧上

方处,拳心朝上;左掌随身体右转小臂内旋,自左向右横移,竖掌伸出置于左肩前方,掌心朝北,掌高齐肩,目视左掌前伸。
[讲解二]
身体边后坐边向右转,带动右足尖外撇45度,原拳心 朝上的右拳也随之翻转成拳心朝下,同时后移少许,原前 伸之左掌也随身体右转自左至右平移至右胸前方,掌心斜 朝下,指尖斜朝北。
[讲解三]
体重逐渐移向右足,提起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左前方与 肩同宽处迈一大步,脚跟先着地,体重逐渐移向左腿,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左掌随身体的左转,自右向左、
由上而下经左膝前弧形搂至左膝旁;右拳随身体的左转向 右、向后、向前弧形绕圈向对方的裆部或腹部打出,拳平 面略侧朝前,目视左掌的左搂与右拳的前击,不可抬头。
定势时应左胯内吸,左膝在足尖以内,后腿蹬直(直中有 曲),颈椎、腰脊与命门穴在右拳击出时都要有一刹那挺直 的感觉,全身一紧会有“五弓俱张”与“整劲”的感觉,右拳打出时切忌弯腰,应折腰(图 154) 〇
(二)“进步搂膝指裆捶”接“十字腿”的练法
[讲解四]
收回已蹬出的右腿(不落地),身体松腰松跨下沉,左腿稍下蹲,将已屈膝收回的右腿,向 右侧前方与右肩同宽处跨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随即向右转身,将体重逐渐移至右腿,蹬左腿, 成右弓步;右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左绕,随绕随着臂微内旋使掌心朝下,随转身再以拳背弧形 向西方向搬击而出(以掌背撇击也可),随后收至近右大腿外侧上方处,拳心朝上,左掌随身体 右转小臂内旋,自左向右横移,竖掌伸出置于左肩前方,掌心朝北,掌高齐肩,目视左掌前伸。
接下去的练法同本势前述的[讲解二]与[讲解三]。
常见的错误现象:
- 低头、昂首;②弯腰、驼背;③颈#不直;④左掌下按过低;⑤左膝超过足尖;⑥右拳打 击位置过高、过低;⑦右肘未伸足;⑧右肩过分前伸,左右肩不平衡。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讲解一]
身体稍向后坐,腰向左转带动左脚尖外撇45度,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提屈肘置于左膝上方 胸高处,掌心朝下;右拳随转腰松开变掌向左弧形下抄至左掌下方,掌心朝上,与左掌上下相照 成抱球状,两臂圆棚皆成弧形,双掌均在左膝上方,两掌心相距约25厘米,眼略顾双掌抱球后 即转视右臂前棚。
[讲解二]
与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棚式中的“右棚式”[讲解四]相同。

其余的(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练法与讲解均相同。
第七十六式单鞭
练法与讲解均同第四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练法与讲解均同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捶
[讲解一]
身体左转带动左足尖外撇45度,身体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带动右足尖左旋60度,紧接着左 足尖再外撇45度,左掌超出左膝时掌变为拳,向左侧以拳划圆(逆时针方向)置于左腰旁,拳 眼朝上,拳心向南;右勾手在左手变拳划圆时亦同时将勾手下降变拳自身后绕向腰际。
[讲解二]
提起右腿,用腰裆劲将身躯水平前送,身体向前起伏 的弧度越小越好,不要成为身体站起来向前跨步,右足尖 在前方与右肩同宽处跨一小步,右足尖虚点地面,成右虚 步,已绕至腰际的双拳也随之同时集合交叉成七字形手形,
右拳在下,左拳在上,向对方胸前棚住、架住,或用双拳 合力向前冲打,亦可在双拳向前交叉棚、架时飞起右足背 向对方裆部踢出。定式时:头容正直、含胸拔背、腰胯松 沉、腰微向前合、目平视前方、顾及双拳(图155)。
[讲解三]
几点注意事项:①左右拳在向左右各自划圈过程中,
因为运行路线长短不一,为了能同时在胸前汇合,右拳线 路长,应稍快些。②双拳的交叉向前架打与右足尖的前伸 点地,需配合一致,同时到达。③右腿前伸过程身躯起伏 的弧度越小越好,不准站起来跨步。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挺胸;②双肘过屈、前伸不够;③双肿过直;④双拳交叉时反翘;⑤右足尖踏实过 多;⑥身体重心过前,有些站起来现象;⑦右膝挺直未屈;⑧上身过直,腰未合上,全身劲不 整;⑨双拳前伸过高;⑩右足上步时站起身来上步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讲解一]
提起右腿向右后方退一步,落点为与右肩同宽处,足尖先着地,脚掌着地时足跟朝里拐45 度,身体逐渐后坐,重心移向右腿过程中,双拳同时变掌向左右两侧分开;右手小臂向右上方外 旋分开,掌高在右额前外侧约25~30厘米处,掌心朝外,指尖斜朝左,右臂撑圆勿抬肘,要松 肩坠肘•,左臂外旋,朝左外侧下方分开,掌的位置在大腿中段(外侧)距大腿约20厘米处,含 有采意,但更多的是横向开劲,左掌朝下,略外拧一点点,掌根微外突“坐腕”,左臂向左外侧 撑圆,松腰松胯,含胸拔背、腰微向前合、目平视前方,通过“拔背”使两膊相系,手弓形成, 要开中有合。
[讲解二]
身体向右腿后坐及双手分开的同时,提起左足跟,前掌不离地,而是以左足前掌朝后拖、擦 地半步以增强双臂的开劲。此势与第六式白鹤亮翅拳姿相类似,不同的是此势身躯略低些,右手 稍低些、开些;左手也稍开些,高一些,另一种练法是将左腿提起后收半步,左足收回时不擦 地,前脚掌轻点地面成左虚步(图156、156a)。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挺胸;②耸肩、屈肘、抬肘;③挺肚、无臀;④身体直立、挺腰、腰跨未松沉;⑤ 双足在一条线上;⑥双手无横向外撑劲,无拔背、无手弓;⑦右膝朝里拐、夹裆•,⑧左膝挺直。
第八十式右转身双摆莲
[讲解一]
“转身双摆莲”又名“转脚摆莲”它与“十字单摆莲”的区别仅是单手拍击脚面与双手同时 拍击脚面与方向不同而矣,其余练法与要点均相同。

[讲解二]
本势为全套拳姿中最难练的一个拳姿,因为身躯需快速旋转270度,像地球转动那样,左腿 在空中长时间的摆动、停留,双手在旋转中不断变化手型,要使周身配合得协调、平稳、潇洒、 自如对初学者是比较困难与难以做到的,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找到了练好这一拳姿的 捷径,经分析这一拳姿是由三个动作要素所组成,如果将复杂的动作切块、分割、采取分散练习 与组合练习相结合的方法练习,就会容易得多,三个动作要素的作用及具体练法如下:
练习身躯在旋转中保持中正;练习左腿摆动与向上踢的助推作用;练习左右双手的助动作用。
- 身躯的练法:身躯犹如中轴,右脚掌好比滚珠轴承,右脚掌辗地转动犹如地球的自转,可 将一圈分四次转,当右脚掌碾地转动时要先松腰松胯、身稍下蹲,每碾动一次,左脚快速配合走 动一小碎步,以后旋转速度逐步加快,左脚即以小碎步走动配合,身躯转动时一定要保持中正转 动,起初转动时身躯可能会歪斜,不中正,慢慢就会适应,这个练习的目的是要寻找身体在旋转 中保持中正的“感觉”,体会不中正时的自我感觉,通过不断的旋转练习去寻找掌握中正的方法, 使自己能“在中正中旋转”、“在旋转中保持中正”,为组合练习时打下“中正旋转”的基础。
- 左腿摆动与向上踢的助推练法:以左腿用力朝右向上摆踢,带动右脚掌的旋转,减轻其脚 掌碾地的阻力,因为左腿上踢以后从空中掉下来时必然会产生惯性,“惯性”就会产生动力,起 助推作用,可以找一棵树枝低垂的树叶,对准树叶踢,练之有物,效果好,当找到了摆踢的感觉 以后,就可以与右脚掌碾地的转动动作配合练习,碾地在先,摆踢在后,中间的时间差就会越练 越缩短,转动时的轻松感会越来越明显,速度也会加快。
- 双手的助动练习:左右手臂前伸,自左向右用力平圆摆动,摆动时两脚用走小碎步的方法 配合旋转,使身体在双手平圆摆动中保持中正旋转,体会这种感觉,要找到这种感觉,通过机械 的练习适应这种旋转,“在中正中旋转”,“在旋转中保持中正”。
当分散的三要素练习熟练并找到“感觉”以后,就可以进行组合练习,先是①与②组合练 习,然后是①与③的组合练习,最后①、②、③总组合练习。
[讲解三]
转身前的手足预动准备,身稍右转,带动右掌自上而下,从右向左再向右上转圈;左掌随转 体也自左腿旁向左弧形上移至颈高再移至右腕旁;左腿提起向左后外侧伸出,右腿独立,松腰松 跨,身体稍前倾,前伸的双手与后伸的左腿保持身体的平衡。
[讲解四]
转动开始,右脚掌为轴迅速碾地自转,带动着双臂自右向后甩转,左腿也同时自左向右摆 动,三要素同时运作。
[讲解五]
当身躯向右旋转到270度时停住,左脚尖朝东北方落地,重心逐渐移到左腿,身体继续右转 (面向东),两掌在胸高范围继续随身体转动,向右平移至身体告侧颈高处(东南方),左掌稍低 于右掌,眼随身体转动平视转移;右腿同时提起自右至左悬在身体的左外侧(东北方)。
[讲解六]
腰自左向右转,带动右脚自左向右上方弧形摆击,脚高腰胯以上,脚尖上翘、脚背面稍侧向 右;两掌自右至左迎击右脚面,掌心斜朝左侧,目光注视着脚与手的拍击,要拍击出声,左掌先 拍、右掌后拍、时间差很短。定式时双掌悬在左侧,髙度齐胸,右腿在摆击后在右侧,膝同胯 髙,微屈,不落地悬在空中,双目平视前方。
[讲解七]
右腿的摆莲是“横劲”,必须要用转腰的腰胯劲来带动右腿的外摆,这样右脚背发出的劲力 也就猛烈,如单纯用右腿摆动的外摆横劲力度就小(图157~ 161)。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身体后仰或腰部硬挺;②拍脚时弯腰、屈腿;③旋转时身体晃动,不中正;④双掌不是拍 击而是抹一下;⑤拍脚时双臂直伸;⑥右腿上摆时膝挺直或弯曲;⑦右脚尖未上翘,脚尖直前 伸;⑧脚背面未斜朝右侧;⑨右腿摆莲时用的是腿劲,没有转腰,没有以腰胯劲来带动右腿的外 摆,横劲没有充分体现。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讲解一]
身体松腰松胯逐渐下蹲,上举的右腿朝东南斜角前迈一步,脚跟着地后身体随之向前弓并向 右转腰,带动双掌自左至右弧形降落到东南方距右膝上方20厘米处,身体逐渐后坐,双掌亦随

之下落在身躯两侧抓握成拳提起至腹高时,再随身体的前弓向上向前推出,拳心朝下(犹如小木 船行船时摇撸模样),此时身体重心已大部分移到右腿,成右弓步,当双拳上推到肩高时,腰即 向左稍转带动双拳转腕向东推出,转腕时左拳小臂内旋,转成拳眼朝上,拳面朝东推出;右拳小 臂外旋转成拳眼斜朝左,拳面斜朝上,转拳时用的是“腰脊劲”,快速的向左拧腰转脊(动度极 小)催动双拳转腕前送,转腕前送时用的是“寸劲”,快速的拧腰转脊与双拳的转腕前送须同时 完成,原动力是腰脊的转动,是平圆转动,不是晃动,亦不是单纯的手臂握拳前送。定势时脸面 与胸均向东(图162 ~ 164a)。
语言与文字写到这里就显出它的短处,无法形象地表达出其动态的效果。这一拳姿在功力没 有练到一定深度时是难以表达的,尤其是正确的“转腰”,升阶有级,就像小学生无法理解高等 数学一样。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或缩颈;②站立方向不对,面朝南过多;③身体过正直、身弓断;④身体前倾,重心 偏离;⑤双拳朝东北方打出;⑥右肩高耸、右肘上扬;⑦右膝过足尖:⑧双拳的打出成为单纯的 臂前伸。
另有其他两种练法以供选学。
(一)向后绕拳打法
[讲解二]
左腿逐渐下蹲,右脚向东南方向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身体渐渐右转,边转边将身体重心 移向右腿,两掌随身体右转向右,弧形降落,当左掌下降到右膝上方时,身体稍后坐,带动双掌 继续向右后方绕行、上提,边提掌渐握成拳,当右拳举到肩高时(左拳略低些),身体边前弓边 左转,带动双拳朝东方向以腰脊劲向胸前推送而出,左拳在前、右拳在后,左拳的位置在胸前心 窝处,右拳的位置在右外侧前方的右额处,肘高齐耳,拳眼斜朝下,拳面向东,右拳打出时要注 意肩勿上耸、肘勿上扬,眼睛先注视双掌的右捋,待变拳向前打出时移视前方双拳。定式时为右 弓步。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双拳打向东北方向;②右膝偏离足尖;③右肩高耸、右肘上扬;④右胯外突。
(二)幵弓式打法
[讲解三]
左腿逐渐下蹲,右脚向东南方向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身体渐渐右转,边转边将身体重心 移向右腿,成右弓步,双掌随身体右转自左向右下落至腹部时,身体继续前弓,左手自下而上上 提时,手掌变拳,当提到胸髙时即向胸前打出,拳眼朝上,拳心朝右;右拳自腹部向右弧形上 提,边提边臂外旋,腕翻转握成拳,拳眼斜朝下,拳心斜向南,拳面斜朝前,双拳形成对开劲与 矛盾劲(向相反方向运行h左拳向胸前打出,右拳朝后退拉,与射箭时的开弓形状相类似,定 式时面向正东右拳肘的位置在右耳旁,右臂在右腿上方,拳与右额同高,发劲时右腿前弓、双足 蹬地,身体迅速右转,双拳前后开劲,三者一致,威力无边,目视双拳的对开前方。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双拳打向东北方向;②双拳打出时挺胸;③右拳向后退拉过多、肩胯不合,屈肘;④腰部 向右扭屈。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东)
[讲解一]
身稍左转,带动左足尖向左外撇45度,重心逐渐移至左腿,左拳松开变掌向下含捋意左移, 至左膝外侧,右手仍握拳小臂内旋向左弧形下落至左腹前。
[讲解二、三、四]均同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的[讲解二、三、四]。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练法与讲解均同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练法与讲解均同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收势(合太极)
[讲解]将交叉在胸前的两掌向前伸,边伸边小臂外旋,向外翻转掌心,两掌向左右两侧分 开,当分开到与肩同宽时,先松肩、后沉肘、带动掌根下沉,徐徐下按,里收至大腿前停住,掌 根里收不要超过腿,双掌心均朝下,手指舒展向前、掌心要空,稍坐腕(掌形如荷叶),肘不可 挺直,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图165、166、167),练完后不要 立即离开,可原地不动,闭目凝神稍站立片刻,呼吸自然,意注小腹,耳听呼吸,因为通过15 ~20分钟的连续不停缓慢运动以后,以外动引动内动,体内的真气已经开始运行,内充气盈, 气机活跃,气遍全身,并已微微出汗,有病的人真气就会气冲病灶,进行自我修补调理平衡,如 果能坚持静立2分钟后,全身会感到遍体通泰,无比舒适与愉悦,太极拳也可称为动气功,行拳 后必须收功。虽收势即为收功,但时间太短,亦可重复不停的做三或六次太极收势,收至心神归 其舍,收至神下于丹田不使耗散,心境平静后,再将两手指自然下垂于裤缝线处方为太极拳之收 功。使练拳的效果会更好。至此你已为自己的健康储存了一笔“健康存款”,坚持练三个月,效 果显现,一年以后一般小疾病就会不药而愈。“太极拳”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健康事业的一个 伟大贡献,是最科学的健身方法。
第二部分帮学篇
一、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健康究竟有哪些好处
经常有人问我,练太极拳对身体的健康究竟有哪些好处?为此我请教了中西医学专家、老 师、朋友并结合个人多年练拳的心得与体会,综合归纳有以下六点好处,供初学的人参阅,使其 对太极拳有进一步认识,从而增强其学习太极拳的信心。
(一)能使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全面的锻炼
大脑是全身的主宰,是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由大脑发号施令,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行 动,人体的本身就是一部最精密的仪器,是功能最齐全的装置,既有接收装置、发射装置,又有 自动调控装置、分析处理装置,因此可以比喻为一架生物计算机。人体有病时大多数原因是由于 各种装置之间的功能混乱、无序、不平衡所致,而打太极拳时则要求大脑全神贯注,“意守丹 田”,不要存有杂念,既要“心静用意”,在意识支配下使自己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这样就 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 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髙,就能迅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装置系统变换动作的信息。 人的大脑皮层有许多功能定位区,用意练拳的一定部位处于高度兴奋,而脑组织的其余区域则转 入抑制状态(生理学称之为诱导现象),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得到调整,为大脑提供信息和修 复机会,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髙,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也随之增强,神经系 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念控制能力的加强,传递信息的速度就愈快,正确性也 越来越高,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改善。由于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练 拳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集中状态(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 域),而大脑皮质的其它地区则处于抑制状态,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人体就能很快地消除了 疲劳,这对于某些慢性病患者尤为重要,因为大脑的充分休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 和改善了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进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获得修复和改善,某些局部的病状也就逐 日减轻或消失了。所以经常坚持打太极拳,使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不断地得到调节, 促进了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练习者气血逐渐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应灵敏,起到健 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通过长时期的缓慢、柔软、放松的肢体运动,使脑部气血充沛,脑的毛细 血管大量开放,保证了脑组织的供血和大脑的健康,使中枢神经系统保持充沛的活动,并使体内

一些抗衰老的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数量增多,有助于延缓组织衰退和老化的进 程。
有人把太极拳比喻为“大脑皮层的体操”。它正是从根本上解除脑力劳动者因用脑过度神经 过度紧张的状态。太极拳对肢体在运动中要求“节节放松”这些高要求可以使中枢神经支配平时 被废退的肌肉得以运动,这些符合人体生理要求的拳理,可以有效地解除人体大脑的过度紧张和 因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肢体使用减少,过度懒惰、不劳动、少劳动而造成的现代社会“文明病”。 还有,在练太极拳时,由于拳势的不断变换,眼随手转动,停势时眼向前平视,视线展视远方, 练习日久,视觉神经能获得有规律的锻炼,对保护、健全、恢复视力有良好的作用。总而言之, 通过练太极拳全面锻炼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强健了、司令部的指挥正确、迅速、及时、有 效,身体内部的各种装置、器官运转有序、阴阳平衡,机体内部的自卫抗病能力加强,许多宿疾 逐步不药而愈,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愉快的防病、治病、强身的最佳手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好方法,为了您的健康早日下决心练太极拳吧!“莫到病时思强身”。
(二)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打太极拳时,人体各部分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使各毛细血管开放,静脉、淋巴的回流加 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太极拳采用“气沉丹田”(即腹式呼吸),呼吸时膈肌和 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如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输人右 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 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因而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的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 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根据同济大学多年来科学的测定,太极拳运动能有效地改善心血管系统 的功能,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加强血中抗凝系统的活性,降低血中尿酸水 平,从而有助于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这对防治老年人的心血管病有极大的好处。老年 人的生理机能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衰退,心搏出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加之动脉血管容易硬 化,所以内脏器官供血量不足,尤其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容易发病。但是坚持练太极拳能 增加心脏的血液循环,使全身器官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增加。经测得:练拳后的人体血压的收缩压 和舒张压都能下降十毫米汞柱左右。在有些医院和疗养院里太极拳已被列为综合疗法的重要内 容。
(三)有氧代谢运动的好处
太极拳是一种“以意导动”的运动,运动量的大小可随练习者的体质强弱任意调节,是一种 连绵不断的有氧代谢运动,由于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相结合,自然呼吸与拳势呼吸相 结合,强调呼吸的“深、长、细、缓、勻、柔”,所以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最有效的呼吸法,可 以使通气量增大,血液中氧含量增多,不仅发展了呼吸肌,改进了胸廓的活动度,增加肺活量, 提髙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通过腹式呼吸的“气沉丹田”使原来胸部由于运动而引起的紧张状 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宽舒,腹部松静而又充实,长时间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这种有氧代 谢运动不仅能明显改善心脏的营养和脂质代谢,使动脉壁保持一定的弹性,而且能使体内血液产 生较多的具有抗动脉硬化的物质——高密度脂蛋白(HDL),该物质可有效地缓减了低密度脂蛋 白在动脉壁上沉积而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预防心脏的多种疾病发生或推迟发生。
运动时由于大量的吸入氧气,可使体内血红蛋白数量增多,肌体营养物质充足,免疫细胞防
浏览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