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落地,随着身体右转逐渐踏实右足,同时将左足尖向右旋转45度,成右弓步。

[讲解二]

右臂随身体右转,自下而上弧形向西以拳背翻腕击出,含有“搬击”与“撇击”之意,随转 随弧形下落于右大腿外侧上方,拳心朝上。

[讲解三]

左臂随身体右转自上而下弧形落下于右小臂内侧,随 着右拳的右前撇出及收回下沉,从小臂内侧向敌人胸前拦、

推而出,定式时:左手竖掌、坐腕、掌心略偏向右。目视 前方左掌(图73)。

[讲解四]

左臂的另一种练法:左臂随身体右转,自上而下手臂 内旋,翻滚至左耳旁即向前平推而出,掌心恰好搭在敌人 的右肩后背部“肩胛骨”处,伺机按、捋、切、冽。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②弓步时右膝过足尖,右足尖不正;③左腿 弯曲、软腿;④左肩过分前伸,左掌过正;⑤右肘贴肋,

位置过后;⑥右腕未下沉、肘过屈;⑦右奉位置在腰胯旁。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西)

搬一

[讲解一]

身体边后坐边向左转腰,左手臂逐渐内旋,左肘随之下沉,掌心随之翻朝上;右拳随转体左 移,右臂同时外旋转成拳心朝下,位置在左掌上方,以拳根边缘弧形向前打出(左掌的回缩与右 拳的打出含搓劲)技击的动作形象与含义都要含而不露(图74)。

[讲解二]

身体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双手随身体之左转向左向下弧形绕圈向右上翻。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身体过分前倾,腰脊没有放松;②两臂松垂不够;③右膝弯曲过多;④抬头。

a搬二”

[讲解三]

当身体重心全部移至左腿,提起右腿,向右略转身拧胯,向西方向伸腿,含有踹意,将右脚 跟落在前方的30厘米与右肩同宽处,脚尖朝西北方向,右拳随身体的右转自下而上翻拳,自左 向右弧形绕圈而上至嘴高,拳心朝里,拳背前击,右腕微前屈,含有松棚劲,带有向前进击之 意,右肘尖对准右膝尖,膝微屈,左手随身体右转弧形上移至右小臂内侧,掌心朝下,对准右小 臂,体重分配为左腿七、右腿三、右足仅脚跟着地,含胸拔背,松腰松跨,密切注意敌情变化, “搬”是弧形绕圈动作,右拳以右肘为轴心,自下而上、自左向上朝敌方脸部进击,圈不宜大, 圈中要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图75)。

图片1

两手同时对拉,左手向前,右拳向后向下,方向虽反,但要互有呼应(图 76) 〇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体重分配比例不恰当;②右拳的翻转只有抽拉缺少沉、降;③左肘上抬,过高;④身躯不 中正。

“进步捶”

[讲解五]

身体重心全部移到右腿,慢慢提起左腿,向左前方与肩同宽处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虚点 地面身体重心逐步移到左腿,松腰松胯,神情要有蓄而待发之意,双目平视前方。

[讲解六]

左脚掌渐渐踏实,左膝前弓,左手随着身体的前移及微左转也随着向左平移五厘米后立掌收 回至右臂内侧,右拳同时边内旋边向前平拳击出,拳眼朝上,拳面平直,拳高为对方的贲门穴, 双目平视。侧视:身躯成斜坡直线的左弓步(图77)。出拳时要“拳从心发”,不是随意的伸出, 而是要有敌情观念的出击。

 

本势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的练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方向,与承接拳式不同,故在承接开 始时有些不同。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右臂前伸不够;②左足膝盖超过足尖;③右腿未蹬直;④左掌的位置不对;⑤身躯过正。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讲解一]

身体边后坐边向左转腰,带动左脚尖外撇45度,左手随转腰向左平抹,掌心朝下;右拳随 转腰松开变掌向左弧形下抄至左掌下,掌心朝上,与左掌上下相照成抱球状,两臂圆棚,皆成弧 形,双掌均在左膝上方,两掌心相距约25厘米,眼略顾双掌抱球后即转视右臂前棚(图78)。

[讲解二]

与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棚式的[讲解四]相同,不要接“左棚式”,紧接“右棚式”

(图 79)〇

 

其余的(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练法与讲解均同第三式“揽雀尾”。 常见的错误现象:

参阅第三式揽雀尾。

云手预备式

[讲解一]

身体右转,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带动左足尖内转90度,转向正南方,左手竖掌随转身向右 平移少许,掌心朝外,左脚渐渐踏实,身体重心也逐渐移至左脚,身稍左转,右勾手松开向下降 落向左经腹前弧形上抄至左肩处;同时提起右腿,提起时足跟先离地,向左横移至左腿旁(与肩 同宽处),足尖先落地,足跟后落地,两足尖位置一样齐,均朝南,成小马步状。

云手右式

[讲解二]

随着右足的全部踏实,左足跟即离地而起,身稍右转带动右掌向上弧形右移,髙度齐嘴,过 右肩后即小臂外旋翻掌向外;左手随身体右转下抄右运至右胯前,掌心朝里(图80)。

图片2 图片3

[讲解三]

提起左腿向左横移半步,脚尖先着地,身体重心逐渐左移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左掌 随转体自下而上弧形向左运掌,高度齐嘴,过左肩后边运边小臂外旋,翻掌向外;右手随身体左 转下抄左运至左跨前,掌心朝里(图81)。

 

云手结束式

[讲解四]

云手一般是自右向左往左右连续运行云三次,[讲解二]与[讲解三]连接起来为一次,可 连续再重复做二次,恰好是左腿向左横步移动三次,它与楼膝拗步、倒撵猴拳式相对应,次数应 相等,只能做单数,不能做双数,否则在收势时就会回不到原地),当右足第三次向左横移步至 全脚踏实,身体仍继续向右转腰(仅转腰,不动步)双手也仍继续右运,右手运过右肩后,身体 即微左转,带动右手小臂外旋向西南方向前伸,手指下垂撮拢成勾手,手腕略高于肩;左手在向 右上抄中继续升髙至右勾手腕下10厘米处停住,掌心朝里,指尖斜朝上,指向右腕脉门处,眼 神关注双手。

[讲解五]

另一种练法:

身体向右转腰的同时带动左足尖内转90度,脚尖朝南,重心逐渐移到右腿,带动左手向右 上抄至离右腕勾手处约10 ~ 15厘米,右勾手放开变成掌,垂直下按至右胯处,左手在右手下按 时随之上抄至肩高处,即向左运行(左右手一上一下弧形运行)。当左手运行到嘴髙时,先提起 右足跟,后提起右足尖,迈向距左脚15厘米处,先以足尖轻轻落地,然后足跟再落地。(参见图 82、 83、 84、 85)

[讲解六]

当左手云到左外侧后,腰胯即向下松沉时右足跟下踩,左脚跟随即离地,左掌下按,右掌上 抄,在逐渐向右转腰的同时,重心移向右腿,当右手运行到右侧胸前时,提起左足跟,向左侧平行迈步,左足尖先着地,接着脚跟落地,重心移向左腿,随即右脚跟离地。[讲解五]连接[讲 解六]为云手一次。如此再重复二次即可,恰好也是左腿向左侧横步移动三次。连接“单鞭”的 方法参见[讲解四]。

[注意事项]

云手的双手运行要做得圆满,棚劲饱满,速度不快不慢,不凹不凸、没有棱角,不能有停顿 现象,手的运转,全靠腰胯的带动,以腰为轴缓慢均匀的转动,注意是“平圆转动”;不是“摆 动”,摆动则会使身体歪斜,或只能转腰不能转胯,形成扭腰,因此转动时必须松腰松胯,腰胯 同时转动才能保证身躯转动中正。双足向左迈步,必须提膝,跨步,不要成为移步(移步就是膝 不怎么提起,足离地面很近,将步挪动一下),“提膝”能使步履轻盈。双足重心的转换应遵循这 样的原则:落地的脚要脚尖先着地,然后脚跟再落地,提起脚时要脚跟先离地,然后再脚尖离 地;一只脚脚跟落地,另一只脚脚跟必须立即离地,要象晓跷板那样,此起彼落,虚实交替,要 是两脚脚掌同时全部着地,共同负担身体的重量的话即为“双重”,是错的。

云手横行步时身体的起伏越小越好,不能在跨步后站起来并步,要以腰胯的横侧面运行。平 平稳稳,势势均勻,不要出现起伏波浪式现象,主云手的劲点在手腕上侧(桡骨一侧)两手左右

图片4 图片5

运转时上棚手的高度不遮眼,下抄手低不过腹为准,收脚和伸腿迈步的过程是上下换手的过程, 眼睛要追视主运手的运行。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向左右云手时的转关处易昂首、转颈过多;②向左右云手时的转关处肩向外倾斜、肩胯不 合,身体过分向左右两侧倾斜;③向左右云手时转关处转腰过多超过45度成为扭腰;④双腿重 心转换含混不清,双重;⑤双手运转与腿不协调;⑥不是平圆转腰而是“摆腰”、“扭塍”;⑦双 臂向左右运转中在换腿迈步时易中断手的运动;⑧双臂运转不圆润,双臂主次不分,上云的手缺 少上抄之意。

第二十九式单鞭

本势与“云手”的衔接要从第四式“单鞭”的[讲解四]开始,其余练法与要点均相同C

第三十式高探马

[讲解一]

假设我前推的左手被敌所抓握,我即乘机顺其劲将左手稍前送(伸),并迅速提起右腿跟上 半步,足尖先着地,在右足踏实过程中向左转腰,左足前掌随转腰向后擦地回缩少许,回缩时双 脚同时向地面蹬劲,腰向上拔,头顶的百会穴要有上冲顶劲的意念,成高架式小虚步。是为缩步 耸身化敌法(图86)。

[讲解二]

在上述身体向左转腰时,左臂内旋,左腕翻掌,掌心朝上向下向后抽,收至左胯前外侧,手 臂松垂;右勾手向上旋转上翻,屈肘收至右耳旁时放开勾手,随身体左转向右前方伸出,掌髙齐 眉,掌的边缘向外,指尖斜朝东北,劲点在右掌根边缘外侧,目视前探的右手(图87)。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右肘上抬,肩高耸;②身躯左转过多,右手太前伸;③左臂位置太高、未松沉,肘过屈;

图片6

④右足未蹬直、左足前掌未用劲踩地;⑤身体后仰、挺腹;⑥弓背、穹腰。

第三十一式右左分脚

(一)右盼式

[讲解一]

身体渐向右转,双臂随着腰的转动,带动各自作顺时针方向的斜平圆弧形抹转运动,腰胯也 随之螺旋下沉,右手先自左至右外侧,继而再从右至左,不停顿的抹转;左手则向左外侧展开, 自左至右,掌心朝上;随着身体重心逐渐全部移到右腿,提起左腿向左前东北斜方向迈一大步, 脚跟先着地,此时恰好左右手向左右两侧弧形展开到达极限,并即将里合时,随着左腿的逐渐踏 实,左手掌自左外侧转向右;右手掌自右外侧向左里收,转至左掌小臂内侧上方交叉而过,向东 南方抹去,此时左腿弓步、右腿蹬、左肘对准左膝,左掌横置胸前,掌心朝里,略斜朝上,拇指 上翘,以意领劲,右掌方向朝东南,腕高齐肩,掌心朝外,指尖朝上,坐腕,与左右两腿形成三 角形的三点,左右手腕高度齐肩,两膊相系,要互有呼应,胸朝东北,目盼右手掌(图88、 89) 〇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方向不正确;②左肘与左膝不相照;③左膝超过足尖;④身躯过分中正;⑤左肘高抬,肩 上耸。

(二)右分脚

[讲解二]

身体稍向下松沉,身体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同时向左转腰,右手掌自右而下,随身体的稍左 转弧形抄至左掌外侧,右腕搭在左腕外交叉成十字手,右手在大幅度翻抄的同时,左手也应随腰 的松沉与转动有稍许移动,双腕叠合后,提起右腿,身体逐渐站起来,右腿向右侧前方(东南方 向)提腿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髙度与腰胯平,两手同时上抄,髙举到前额时,手臂外旋,两掌外翻,向身体左右两侧分开,掌心均朝外,松肩、垂肘、 坐腕、劲点在掌根,当手腕下降到肩高时停住,目视右掌 的分出与右腿的上分(图90)。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向右转颈过多;②双手向后分过多、挺胸;③双手 上举时两肩高耸,未放松;④双手分开降落与右腿上踢不 一致;⑤右腿分脚踢出去的角度太向右前方;⑥右肘与右 膝不相合;⑦双掌均未坐腕、丢劲。

C三)左顾式

[讲解三]

屈膝收回分出的右腿(暂不放下),身体左转,同时带 动屈膝的右腿左转,向右侧前方(东南方向)迈一大步,脚跟先着地,双手同时作逆时针方向的圆形抄、抹,身体松腰松跨的下沉,右手随右转身手臂内 旋左移,掌心朝里。自上而下至胸高时,恰好左掌自左外侧弧形向下右移过肋至胸前时经过右小 臂内侧转而向东北方向抹去,左掌抹出时正好身体稍右转,右手也同时稍右移,两掌的间距为小 臂的长度,右腿也恰好弓步到位,右手掌心朝里,拇指上翘,以意领劲,右肘与右膝相照;左手 掌在左胸前外侧,朝东方向,双手腕高齐肩,左掌的方向位置与左右两条腿成三角形的三点,两 膊要有呼应与相系的感觉,胸朝向东南,目光左顾左手掌(图91、92)。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方向不正确;②右肘与右縢不相照;③膝过足尖;④身躯过分中正;⑤右肘高抬,肩上

(四)左分脚

[讲解四]

身稍向下松沉,身体重心继续移向右腿,同时向右转腰,左手掌自左而下,随身体的稍右转

图片7 图片8 图片9

弧形抄至右掌外侧,左腕搭在右腕外,交叉成十字手(图93),双腕叠合后,提起左腿,身体逐 渐站起来,左腿向左侧前方(东北方向)提腿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度与腰胯平,两手同时上 抄,高举到前额时,手臂外旋,两掌外翻,向身体左右两侧分开,掌心均朝外,松肩、垂肘、坐 腕(劲点在掌根),当手腕下降到肩高时停住,目视左掌的分出与左腿的上分(图94、95)。注 意含胸拔背与两膊相系。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向左转颈过多;②双手向后分过多,挺胸;③双手上举时两肩高耸、未放松;④双手分开 降落与左腿上踢不一致;⑤左腿分脚踢出去的角度太向左前方;⑥左肘与左膝不相照;⑦双掌均 未坐腕,丢劲。

第三十二式左转身左蹬脚

[讲解_]

接上势左脚分出后立即屈膝收回,但不要落地,以右 脚跟为轴心,脚尖微跷,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右足旋转135 度,面向正北。

[讲解二]

左腿屈膝收回的同时,双臂迅速向胸前合拢,双掌交 叉成十字手,左掌在外,掌心朝里,眼睛看着双掌转移 (图 96)。

[讲解三]

两手臂逐渐上举至前额高时,身体稍左转,边转边提 起左腿,朝西方向稍偏北一点点,以脚跟为力点慢慢蹬出, 脚尖上跷,高度齐腰,在提起左腿蹬出的同时,双手继续 上举至头顶上方,手臂外旋,掌心翻转朝外,向身体左右 两侧分开(上举过程均需松肩),下落时意先在肩,其次沉肘、坐腕、手腕降落到肩高时停住,目视分出的左手与左脚,手与脚均需同时到达(图97、 97a)。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

(一)左搂膝拗步

[讲解_]

屈膝收回左腿,身躯松腰松胯下沉,右腿边下蹲身躯 稍向右转一点点,带动左手向右弧形平移,同时小臂内旋, 边旋转边降至肩高,此时左肘已屈肘横置于胸前,肘尖向 外;右手随转身也小臂内旋,边旋转边降落边向右后方弧 形上绕至右耳旁垂腕待发。

[讲解二]

左腿向西与肩同宽处迈出一步,脚跟先着地,随着身 体的左转与逐渐前弓,带动右脚尖内旋45度,成左弓步, 带动左手掌向西下搂经左膝前搂至左膝外侧,护膝,掌心 朝下,坐腕;右掌随转体从右耳旁逐渐向西竖掌推出,腕 高平肩、目视右掌的前推(图98)。

常见的错误现象参阅“第七式

图片10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二)右搂膝拗步

练法与讲解同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的(二)右 搂膝拗步”,唯方向相反,本势为面朝西(图99)。

常见的错误现象参阅第九式“(二)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讲解一]

接上势,身体稍向左转,身体重心稍移于左腿,右手 变掌为握拳,随身体的左转左移至右膝里侧;左掌随身体 的左转下降到肋高时,身体开始右转;带动右脚尖外撇45 度,右拳随身体的右转,向右、向后划圆弧;左掌则随身 右转自左至右肋前。

[讲解二]

身体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提起左腿向左前方与肩同宽处跨一大步,脚跟先落地;在全脚逐渐 踏实过程中,左掌自右肋前向下、向前、向左、弧形下搂过左膝前方,再向左横移置于左膝左外 侧、护膝,与左膝等高,掌心向下;右拳随着身体向前折腰,自身后向右前方与肩同宽处,斜坡 形冲拳下打敌方膝部或脚胫皆可。拳面朝下,拳面高度距地面约37~40厘米,因人的高度不同, 可有所调节。打出的拳必须低过于膝,眼神关顾右拳的向前下打、不能低头、抬头及弯腰、驼 背,从侧面看、自颈脊到腰脊要成为斜坡直线,百会穴还微含有顶劲之意(图100、100a)。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说明]

此势一般的练法都把它练成为右转身左肋捶+撇身捶的打法,只用的是转身,比较容易,但 体现不出“翻身”的形象与含义。顾冠祯(大椿)老师教我的练法,能体现出“翻身”的形象与 含义,现采用此法讲述,兼述其他方法。

练法一:

[讲解_]

翻身前假设敌人从身后向我背部袭来,并已按住我肩胛骨部位,我立即稍屈我右腿膝关节, 身体重心迅速向右足后移仅一点点,强行向右转身带动左足尖向右拧90度,并立即将重心移回 到左腿,迅速提起左手,自下而上,以指尖斜向上升至右耳旁,手背朝耳朵,掌心朝外(向东), 护住右耳,此时脸面已朝北,右手仍在原地握拳松垂待发。但右拳已随着向右转身时翻成拳心朝 下(图 101、101a)。

[讲解二]

身体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迅速提起右腿,以脚跟向后、 向东、偏右方向后撤一大步,脚跟落地后立即用腰脊劲向 后、向上、向东、用身法翻转身躯,从西翻转到东,翻动 时要摔动大臂充分运用背部的肩胛骨、肩关节结合大臂的 摔劲,以右手的拳背在腰脊的快速旋转中撇击对方,腰脊、 身躯同时旋转,迅速带动双脚的脚跟同时旋转,立即转成 右弓步、右腿实、左腿虚(转成左脚尖朝东北、右脚尖朝 东)(图 102)。

上述是一般练拳时的练法,实战时的练法为:当敌人 已用手按住我右肩的肩胛骨时,我应迅速上举左手用力按 压敌手不让其逃脱,然后再配合身法快速大翻身用右拳撇 击敌人。

图片14 图片15 图片16 图片17

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黄氏教学法 [讲解三]

在右臂摔打中,假设我右腕又被敌所抓、拿,我立即将右腕翻朝上,往右后下沉、抽回至右 大腿外侧上方,拳心朝上,左手掌自右小臂里侧推、拦而出、竖掌、坐腕、指尖向上、掌心朝 南、目平视推、拦之左手。

(一) 翻身前过度式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足尖未转足90度(正北);②身体与脸面未转成正北;③全身重心分配比例左腿不够多 (应占七成);④双臂蓄劲时两臂夹肋;⑤左腿绷直不够。

(二) 翻身后定式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没有运用腰脊劲翻身;②双脚的同时快速旋转与翻身动作没有配合好;③双足足尖没有旋 转到位;④右拳翻身撇击后,回收下落时的位置过后(在腰部);⑤没有将“翻身前的顸动”、 “翻身”、“双转脚”分开练习后再组合;⑥[讲解一]中所述之“预动”内容,动作速度不够迅 速,延误战机;⑦翻身后身躯过正,身弓断;⑧翻身后左足屈膝未蹬足,软腿;⑨右腕未下沉, 肘过屈;⑩昂首,身躯过分正直;⑪右膝超过足尖,右足尖不正;⑫左肩过分前伸,左掌过正; ⑬右拳位置过后。⑭右脚后撤时位置过窄或过宽,不是与肩同宽。

练法二:再介绍一种常见易练的手法

[讲解四]

身体与腰渐渐向后竖起,并向右转腰,边竖边转腰,右足尖同时右撇45度,左足尖也随同 右转90度(向北),身体重心全部移到右腿;随着转体,右臂外旋、翻腕,拳心朝下,屈肘、横 肘以肘尖向右、向身后击出(东),眼随身体转动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肘的出击;随着身体 的直起及右转,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

[讲解五]

右肘击过以后,身体重心又逐渐移到左腿,右肘也随之放松后以右拳向左平移,横置于胸前 与左手形成合劲,含胸拔背,双目平视前方。

本势练法二的练法与第二十四式(二)右转身撇身捶[讲解]相同,唯方向相反。

本势的技击作用在实际应用时速度要特快,是绝处逢生反败为胜的绝招,速度一慢就翻不过 来了。

[说明]

现在写杨式太极拳书或者教拳时都不教“两肘一靠”,很多后学的都不知道有这一练法,最 近杨振基老师又强调不能丢掉,如:“进步栽捶”后过渡动作“右转身左肋捶”中右肘后撤的动 作即为其中之一肘,另一肘为“如封似闭”转“十字手”的右肘后撤动作,如果少了这些肘法, 太极拳中的八门劲别技击动作中的“肘劲”在整个套路中就得不到体现,也就不完整了。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东)

本势的练法与讲解均同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唯方向相反,本势为面朝东。(图103、

 

 

第三十七式左转身右蹬脚

[讲解一]

接上势,身体松腰松胯后坐,重心移于左腿,右手松开拳、掌心朝下,双手随身体后坐与下 蹲,双掌往下按,边按边身体左转,带动左足以足跟为轴心,足尖向左转90度,右足跟也随之 跷起,右足尖也随之稍转,此时胸与左足尖均朝正北(图107)。

[讲解二]

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左腿,随着身体的渐渐站起来,已松垂下按至膝高的双掌也逐渐合抱、两 腕重叠成十字手,右手在外,左手在里,指尖斜朝两侧,随着身体的起立,逐渐上举,身体稍向 右转,双掌继续向前额头顶上方上举,边举边双臂外旋,掌心翻朝外,逐渐向左右两侧分开(双 臂上举过程尤需松肩、沉肩),逐节松沉,意先在肩,其次是坠肘,当腕降到肩高时停住,坐腕,

图片18

指尖朝上,在手臂上举及分开的同时,逐渐提起右腿,向身体的右侧要以脚跟为力点慢慢蹬出, 脚尖朝上,高度腰胯以上,右肘与右膝要相照,目视分出的右手与右脚。双掌的分开与右足的蹬 出必须一致(图108)。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讲解一]

右腿屈膝收回,足尖先落地,位置在左足旁、稍窄于 肩,当右足跟落地时,左足跟应立即离地跷起(如同跷跷 板那样,右落左起),同时身体松腰松胯稍下沉。

[讲解二]

身稍右转、带动左掌自左而右弧形平移下落,随移随 手臂内旋,使掌心渐朝里翻,右掌同时略向右平移少许 (图 109),

[讲解三]

身体重心全部移于右腿,提起左腿向左前方外侧横跨 一步,略成斜骑马裆形式(似弓似马步),左脚跟底线与右 足尖线同在一条线上,左脚跟先落地,逐渐踏实,重心大 部分在左腿,右腿蹬,成左实右虚,似弓似马步。

[讲解四]

随着身体向左腿坐实的过程,身体也随着向左稍转,

图片19 图片20

左手掌下沉至右胯旁并开始握拳向左平移至左膝上方时,手臂内旋翻拳,边翻拳边使拳心朝上, 至左膝外侧后改为小臂外旋,并继续翻转左拳,边翻边圆弧形上提至头顶正中停住,此时拳心朝 外,拳眼朝下;同时右掌左移,边移边小臂内旋握拳移至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垂直下沉 至心窝处停住,左拳在上,右拳在下,两手拳眼相对照,双拳的位置在胸前与百会穴和裆成垂直 线,双拳形成合劲、含胸拔背,两膊相系,双目平视前方(图110、110a)。左拳自下而上绕圈 时、弧圈要走得圆,要以腰带动。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挺胸;②左肩上耸、肘上扬;③双拳拳眼没有对准;④右拳位置过上、过下;⑤左 胯外突;⑥腰脊与胯均未放松,身法不正;⑦右腿未蹬直;⑧两腿站立双重、虚实不分;⑨身体 重心偏左,左拳过分翻拧;⑩双拳离身体太近,双臂太屈;⑪左足尖与膝尖未对准成夹裆。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讲解一]

身稍右转,身体重心逐渐转向右腿,带动左足尖右旋60度,带动左拳向右稍平移,边移边 小臂内旋,边翻拳自右下落,随着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又移向左腿,带动左拳继续下降,向左侧 身后再弧形上提至左耳旁,拳心斜朝东南方;右拳随身体转动而动,仅在左拳上提接近左耳高 时,小臂外旋一点点,转成拳心斜朝下,并同时向左向上送少许,此时双手的姿势类似右搂膝拗 步向左转身双手后绕时的姿势,差别仅为握拳与不握拳(图11丨、112、113)。

[讲解二]

身体重心继续移向左腿,提起右腿向右后方朝东南方向(与肩同宽处)迈步,脚跟先着地, 足尖朝东南,随身体右转与逐渐前弓右腿,带动左足尖继续右转30度(转成足尖向东),右手握 拳小臂内旋,拳背自左向右翻转而下,以拳背向右膝前搂至右膝外侧,拳心朝上;左拳随身体的 右转平移至太阳穴旁,拳心朝里,拳眼朝上(图114、114a)。

 

 

[讲解三]

身体稍左转,带动右拳自右膝旁右移自下而上弧形上 举至额头上方,拳心向外,拳眼朝下:左拳自上而下降至 胸前停住,右拳在上,左拳在下,两拳拳眼相对,双拳的 位置与百会穴、裆在同一条直线上,双拳要形成合劲,头 正身直,含胸拔背,两膊相系,头顶百会穴与裆要对准川 字步中间一竖直线,双目平视前方(图115)。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挺胸;②右肩上耸、肘上扬;③双拳眼没有 对准;④左拳位置过上、过下;⑤右胯外突;⑥腰脊未放 松,身法不正;⑦左腿未蹬直;⑧双拳离身体太近,双臂 太屈;⑨打击方向不正、不准;⑩右足膝盖超过足尖;⑪ 方向不正,位置不当;⑫右拳过分翻拧。

图片21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图片25

第四十式回身右躍脚

[讲解_]

身体左转,带动左脚尖外撇90度(向北),体重逐渐移向左腿,原来握拳的双手慢慢将拳松 开,随转体向身体左右两侧弧形分开,腰亦随之稍下沉,带动双掌下按。

[讲解二]

身体重心全部移于左腿,下按的双掌也随身体的起立向腹部收拢,合掌成十字手,右手在 外,左手在里,向胸前上举到前额上方后,手臂外旋,掌心翻朝外向身体左右两侧下落,意先松 肩,然后坠肘、坐腕,当腕下降到肩高时停住;在双掌向腹部收拢的同时,身体开始缓缓站起, 同时提起右腿,向右外侧以脚跟为力点朝东偏北方向慢慢蹬出,脚尖朝上,高度腰胯以上,右肘 与右膝要相照,目视分出的右腿与右手,双掌的分开与右足的蹬出必须一致(图116、117)。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手上举时肩高牮;②眼睛未顾及分出的手、脚;③颈右转过多;④十字手时左手在外;⑤ 分开下落的双臂下降不够,太高;⑥分开下落的双掌均未坐腕;⑦右脚过多向东北方向蹬出,右 肘与右膝不相照;⑧燈脚时左膝关节未伸直;⑨右脚掌竖直不够;⑩双手分开下落时手向后太 多,挺胸。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讲解一]

右腿屈膝收回,不落地,身体迅速向右转腰,带动以左脚跟为轴心的脚尖右旋90度,双手 随身体右转迅速将小臂内旋平移合拢成拳,两拳相距同肩宽,两肘均下坠,两臂前伸呈弧形,掌 心均朝里,眼睛随转体平视,同时关顾两臂的合拢(图118)。

[讲解二]

右膝上提,右胯内吸,腰略前含,双肘下沉,双拳以拳背下沉至上抬的右膝外侧后,身体松腰松胯下沉,配合左腿的稍下蹲坐实,右腿前伸,向东南方向与肩同宽处迈出一步,足跟先着 地,逐渐踏实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讲解三]

双拳在以拳背下击后即转为小臂外旋,弧形向两侧前方展开上绕至头部,以虎口勾击对方的 太阳穴高度时停住,两拳成钳状,虎口斜相对,注意松肩及伸肘,避免扬肘,双目向前平视并顾 及两拳的前击(图119、120、121、121a)。在实战应用时双拳的前击应用肩臂的“甩劲”合击。

 

另一种技击法不用拳,改为用双掌心拍击对方的双耳。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②双肩高耸,两臂伸直;③两臂太弯曲,两肘上抬;④右膝超过足尖;⑤身躯过 正,身弓断;⑥左足未燈直;⑦双拳的勾击与右腿的前弓时间不一致;⑧右腿前迈时,事先没有 松腰松胯,左腿也没有坐实,迈步时腹部前挺;⑨右足尖先着地。

 

图片27 图片28 图片26

 

 

浏览6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