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武术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武术运动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机能。由于运动时肌肉活动加强,能量分解增加, 而机体能量的分解与合成是相对平衡的,所以能量的合成也必然增加,使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 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促使物质代谢旺盛,势必增强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表现在食欲增加,消 化液分泌增多,肠道吸收功能增强,促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长期进行武术锻炼的人,患胃肠功能紊乱者少,而且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发病率也较常人明显少。
太极拳练习要求“虚胸实腹,气宜鼓荡”,使腹腔血液循环畅通,供应充足,静脉血回流心 脏加快。并使平滑肌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氧气,增强了消化器官的功能。同时太极拳运动的腹式 呼吸使横膈上下起落,对胃肠道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促使消化液分泌增多,有利于食物的 充分消化和吸收利用。因此,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对改善消化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胃肠道 疾病,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都有很好的作用。
(五)武术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影响
武术是一种全身性运动。经常练习,只要运动方法正确,运动量适当,对肌肉、骨骼、关 节及韧带都起着正向作用,可以使肌肉力量增强,防止骨骼脱钙和骨质疏松;增强骨骼抗折、 抗弯和抗压的能力,使骨骼结实强壮;还可以避免关节、韧带僵硬,使关节润滑,活动灵活, 韧带的伸展性、弹性增加。青少年经常坚持武术锻炼,有助于身高的增长,身体各围度和体重 的均衡发展。长期习武者,不仅身体强壮,关节活动自如,而且患骨质疏松症、慢性腰腿痛、 关节炎等病症明显低于同龄人。
练习太极拳时,腿部始终保持在屈膝半蹲的状态下进行缓慢的位移,这样有利于骨骼细胞 的营养改善,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而且使静脉血液回流通畅,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太极拳 运动要求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内外结合,使全身各 部位肌肉、骨骼、关节都得以锻炼。久练增强骨骼的韧性、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而且 太极拳练习要求“含胸、松腰、拔背”,以“腰脊为第一主宰",经常练习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 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而且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肢体的运动,在增强腰部活动的同时,对肾 脏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改善肾功能。太极拳运动使气血旺盛,促进骨骼、肌肉的新 陈代谢,并能改善红骨髓的造血功能。
二、武术的心理功效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发育正常、人格健全、有良好的心 理承受能力和善于同别人交往等。智力发育正常表现在有良好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想 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完整,自我意识清醒,有自知之明,能正确把握自己、 支配自己,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具有坚忍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能控制不良情 绪,克制不现实的欲望,保持稳定的心态,自制力和心理承受力好。能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 既有自信心,又善于同别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其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 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信、自爱,而且有自知之明。
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 迎,得到别人的信任。
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并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三)武术的健心价值
通过武术训练,预防心理因素诱发的疾病
人的心理因素与疾病的产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就 明确提出,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疾病的内因。 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也说过:“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 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存。"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许多疾病都有心理根据。心理因素可以改变体内激素的平衡,扰 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降低免疫能力。在生气、紧张、焦急的时候,血液中的儿茶酚氨、 五羟色氨等生物活性物质数量增加,从而诱发高血压、溃疡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溢血等 疾病,若精神长期受到不良刺激或压抑,会导致精神病、癌症、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 偏头痛、神经性厌食症等病。恶劣情况就像细菌一样,可直接侵犯人的机体。练太极拳是最佳 的休息方式之一。在练拳中,既要求从容不迫、坦然自若,又要精神集中、舒适、安详。因此, 对忧愁、焦虑、痛苦心情,是一剂有效的良药;能使身心方面的紧张状态全面放松,使大脑皮 层在运动时得到充分休息,提高大脑皮层的机能,使机体反应敏锐,动作灵活,从而减低神经 系统的紧张性,防止因精神紧张诱发的许多心理疾病。
通过武术训练,培养自信心
太极拳强调松静、自然,以意识指导动作,要求“意到身随”,“内外相合",身心皆修,使 人进入无忧无虑、无我无他的怡闲境地,故可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情绪开朗,乐观向上。
接受调查的665名练太极拳者(短者3个月,长者58年),100%的练习者反映自我感觉良 好或较好,无一例自我感觉不良,亦无一例出现精神病症状。年轻人感到精神振作,生活美好, 须加倍努力工作;中年人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须大干事业;老年人感到青春焕发,对生 活充满希望,晚年幸福,再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心情。更有八旬老者能去全 国旅游,爬名山、过大川,从而延缓了心理的衰老,使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习武防身是个传统观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及社会政治结构都有必然的联系。我 们的祖先利用格斗方法保护自己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防卫意识。在当代社会中,我国处于改革开 放和经济建设时期,流动人口增多,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致使社会治安恶化。国际风云 变幻莫测,增加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人们渴望学几下擒拿、格斗、危难时刻能保护自己生命财 产的安全。社会上各种武校和散打培训班多如牛毛,许多大公司老板都重金聘请保镖,这都充 分体现了武术的防身价值。在以防身为目的长期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武术训练,培养沉着冷静的心态
武术中的部分练习,要求练习者思想高度集中,用意念引导动作,意念不息,动作不止。 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式随神移。因此,通过武术的练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击水 平及心理境界都不断得到提高,信心大增,智慧提升。有了信心,有了成绩,有了涵养,有了 智慧,心态就会趋于沉着冷静。
通过武术快速攻防练习,提高反应能力
武术在对抗练习时,不得不以最快的速度防守对方的进攻,并寻找机会做出反击,经常的 练习与实战,练就了高速的反应能力。武术有专门的练习听力、眼力的功法,通过这些功法练 习,可以练出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武术平时练习时,要求意识、呼吸与形体动作相融一体, 配合默契,长期的练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
通过武术的立体性思维训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武术的套路练习时,动作的方向感,招式的立体性,训练了形象思维,增强了想象力。武 术对抗练习时,经常要想象对手的进攻与防守,所谓“视无人时为有人,视有人时为无人”,这 些都是立体性的思维活动,对训练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具有不可思议的显著效果。武术高级 阶段要练习“意想体证"等功夫,这是完全依靠想象,来达到功夫修炼与攻防技术的提高。
通过武术的攻防练习,培养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
武术动作的每招每式、进攻与防守都包含轻重、疾缓、上下、内外、刚柔、进退与虚实等 辨正思想,在武术的教学与练习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了辨证思考的思维习惯。 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矛盾统一的辨证思维后,才能真正学好武术,所谓“非循阴阳变易之理不能 把握胜算,能利用阴阳变化之先机,即可所向无敌”。此外,学习时老师还要求学员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地逻辑推理,提高了思辨能力。
通过观赏武术竞技和表演,培养审美能力
武术的美能激发人们积极求胜的斗志,又能陶冶情操。武术的审美可分为技击美和技术美。 两者相得益彰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以美启真”,的独具魅力的审美特点。在演练套路时人们可 以感受到“打”的氛围,在散打中又能体现到“演”的韵味。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摔打跌扑 等不断变化的形体表现,通过演练时的刚与柔、快与慢的节奏变化,通过动如脱兔、静如处女 的性情体现,使我们获得一种悦目的美感。审美能力在观赏武术竞技和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得到 提高。
武术要发展,需要靠竞技来提高。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增添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 希望。李小龙等武术明星,将中国武术搬上银幕,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中华武术走向世 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观众如云。2001年全国第九届全运会上,武术作 为非奥运项目,其金牌数又增加3枚,而这3枚金牌又全部增加到“散打”项目中,这预示着, 体现竞技性的武术散打竞技观赏功能的进一步加强。
浏览1,0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