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东巴舞中有许多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动作舞姿。这些虽然没有标明“神舞”,但跳这类 舞时,都是为了表现某位神灵的行为,在东巴古籍《东巴舞蹈来历》一书中见,对于各种模仿 动作的舞蹈应在何时跳,为什么而跳都做出明确阐述。例如:“跳萨利伍德神(舞)时,要跳白 海螺大鹏鸟(舞)。跳依古窝格神(舞)时,要跳绿松石青龙(舞)。跳欧潘神(舞)时,要跳 前脚白的神马(舞)。跳教祖丁巴什罗(舞)时,要跳他的白马(舞儿 跳九头神享依格空(舞) 时,要跳大脚赤虎(舞)。跳胜生萄久神(舞)时,要跳白海螺狮子(舞)。跳玛米巴罗神(舞) 时,要跳他的白色神马(舞)。跳默贝汝如战神(舞)时,要跳黄金色大象(舞儿 跳巴哇优麻 护法神(舞)时,要跳胜利神的白耗牛(舞)。"书中还明确了跳各种动物舞时,舞者要将各类 动物舞的动作当做是表现某一神灵的姿态。纳西族的其他以武术动作为内容的舞蹈也同样反映 了族人的神灵信仰。摩梭支系人在古老的丧葬仪式中要跳“含摆舞",舞者以腰甩动大铃串、脚 跟击响垂于臂后的小铃串和双腿屈膝、大蹲、跨步、各种刀法等动作为基调,舞者先向灵台而 跪,作默哀状,并请“达巴”(即祭司)念诵祷文。然后,以左脚为圆心,右脚擦地从左转体 360°,同时转动刀柄,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砍杀,然后双屈肘将刀横托到额头上方。“含摆舞” 的动作主要表现在下肢部分和脚下动作的变化,主要特点是双腿屈膝、跪、蹲、跨步均脚击铃 等。舞时,随之半脚掌着地,颤动上身,而伴舞刀。并且,每段舞蹈中部有模拟禽兽生活的动 作,如“耗牛挑角",主要反映耗牛俯身挑泥的形象动作。很显然,在上述东巴舞蹈中各种挥刀 动作和“什罗踩鬼”、胜生苟久神“侧身展翅以及为学各种神灵而跳的大鹏鸟舞、青龙舞、 神马舞、赤虎舞、海螺舞、金象舞、耗牛舞等,都是人们从早期的武术动作或其他禽形拳套路 动作中提炼发展的结果。

其他民族的巫舞也同样将武术行为作为祭献神灵、表现神灵生活行为的方式。如白族的绕 桑林舞、霸王鞭舞、八角鼓舞、双飞燕舞、羊皮鼓舞等。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年遣逾七旬的 神汉(旧时白族人对习巫者或对有特殊技能者的俗称)赵嘉武在跳羊皮鼓舞时,左手执羊皮鼓, 右手拿棍,边击边跳,边唱,无论跳什么动作,完成什么技巧,他总是在不停地上下起伏的颤 动中进行。当跳到神仙逛海一节时,越加运用身体的颤动感使舞姿增加神秘的色彩。在各民族 以武术为基调的舞蹈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种舞蹈中都寻找到直接以神灵有关的起源传说, 以此证明武术在宗教仪式中担负的神圣使命。

第三章武术与健康

武术是一项古老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长达5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发展中,积累了丰 富多样的健身、养身保健理论和方法。并以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功效受到人们的喜爱,吸引着无 数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参与。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追求高 质量的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武术健身的行列中,在掌 握武术技术动作的同时,希望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

据史料证明,我国很早就注重应用武术运动进行健身和防治疾病。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 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曾这样提过:“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而且早在1800 多年以前,华佗就提出了 “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的理 论,并创编了 “五禽戏"用以健身活动,这都说明“体育"在防病和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中武术中的太极拳在运动方式、特点和要求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因此具有特殊的健身功效。 练习太极拳时.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参与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 且特别强调人们在打拳时,要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 作用,从而促进了其他系统和器官机能的有效改善。

第一节武术的生理、心理功效

一、武术的生理功效

(一)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都是在大脑有意 识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武术动作的路线方向、起伏转折等变化较多,经常练习对提高神经 系统的机能水平有良好的作用。例如.武术中的太极拳练习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 “用意”,这对神经系统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 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使人的大脑过度紧张,容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打太极拳时思想高 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对处于高度紧张,尤其是对脑力劳动的 人们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对当代社会文明病一一大脑过度紧张、肢体缺少运动是很好的治疗。 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协调,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不 利于正常的生理活动,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而影响健康。通过太极拳松、静、自然的练习,可以 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长期进行练习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和改善,增强人体的内脏功能 和免疫能力,对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记忆力减退,以及由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其他疾 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 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武术运动有张有弛,动静结合,是一种极好的有氧运动,因此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作用。 在武术锻炼中,使人心情放松,消除各种杂念;对心脏心肌的收缩力、心搏容量、血压调节等 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正向调节作用;使心肌储备能力明显增加。经常练习,可以使心肌代偿能力 明显提高,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血管弹性增加,肺顺应性和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心血管系 统对全身各系统的血氧供应明显增加。其中拳术动作讲究柔和缓慢,它与激烈的运动不同。经 常练习会促使血管弹性和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有利于适应外界刺激。太极拳练习要求身体在 保持自然活动的情况下,使全身肌肉、关节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张,开放 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多,降低了外周血管阻力,不仅能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气血运行,还能使 高血压得以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和血管硬化。不仅如此,由于太极拳练习时, 要求松柔圆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有节律的呼吸,因而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使气 血充盈流畅。全身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加快,增加了外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体内 的淤血现象,是改善人体微循环、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而且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中低强度 的有氧运动,经常练习还能有效地增强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提高心肌 的泵血能力和氧的利用率;对辅助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以及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补 气益血都有很好的作用,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 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武术运动要求有规律地进行呼吸,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由此产生出诸多的呼吸方 法。这些呼吸方法能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使肺活量增加,肺泡通气面积增加。在长 拳的演练中,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密切配合,何种动作配以何种呼吸方法是非常讲究的。例如, 做跳跃动作和由低势动作到高势动作肘,要运用“提气法";做高势或低势的静力性动作时,运 用“托气法";在刚脆的活动性动作出现时,换成“聚气法”;当由高动作进入低动作时,应运 用“沉气法”等。但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时,始终保持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 法基础上进行的。若长期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机能的锻炼,会对心肺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有规 律进行武术锻炼者的平均肺活量高于普通人,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明显较常人少。比如, 太极拳强调“意气运动”,伴随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加强了膈肌的运 动,加大了呼吸深度。有测试表明:腹式呼吸使肺的通气量大大增强,横膈肌每下降1厘米可 增加通气量250〜35。毫升。肺通气量增大,进入体内的氧相应增加,有利于全身新陈代谢的进 行。而且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可增强各脏器的功能。如果经常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和含氧量高 的地点进行太极拳练习,则很有利于人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增强肺活量,提高呼吸系 统功能的目的。而且太极拳柔、匀、细、长的呼吸方法,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有很好的 治疗效果。

浏览6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