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拳的理论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哲理,将主观上的唯心和客观上的唯物有机地结合 起来,相互转化。将武术、易理、中医学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形成无上、正等、正觉、高层次 的精细学问。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观点融合一起才能真正参透武学之玄机,不可用 世俗对立的思维方式、常规的机械唯物技击观去对号入座,否则虽可登堂,终难入室矣!

(六)五行连环拳

这是将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中的勸、鸡形、鼍形、龙形等动作组合在一起的演练套路, 集实用与表演于一体,动作舒展大方。武林聚会用以表演助兴,常见此拳,可以看出演练 者的功底、气势、火候。各家传承虽不完全一致,但都大同小异,基本原则不变。钱松龄老 口帀最初传的叫进退连环,后又传以下介绍的五行连环,其中也包括了进退连环的动作。

图片22 图片23 图片24 图片25

右脚顺地后拖与左脚并齐,震右 脚,双臂划圆至终点时,右拳合击左 掌心,手脚同步,目注前下方。也叫 “白鹤亮翅”

上右步出左炮拳,目注左手。以 上四式用暗劲,有缠绵拧裹之力,如拉 滑车,收放略缓,合掌震脚发瞬间弹抖 之力,要有抑扬顿挫,快似闪电,缓如 抽丝,刚柔相济,如一个节奏打到底则 索然无味矣

图片26 图片27

左脚向左斜上,横步;右脚跟并, 呈半虚步;左俯戟手向外画,右戟手 仰掌左画停于左肘内下,目注左手

 

右脚向右斜上横步,左脚跟并, 呈半虚步;同时右俯戟手外画,左仰 戟手右画,停于右肘内下,目注右手

五行拳的综合应用:这是一个触类旁通的问题,习者如果把五行拳单式应用很熟练 了,综合应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完全是任意组合,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人、因地、因势、 因时,临场发挥。要做到无念无想,信势拈来,着手成拳,自然组合。现随意举几个例子, 以提示读者参考。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身形向右稍侧,出右当头炮直击其胸。如敌欲出左手挑开我右 拳,我右手不回,原地一变,成右横拳,左拳回手时,或压、或掳敌之左手,同时上右步踏其 中门,手脚齐至击敌之承奖,敌必仰跌矣!

如敌起转身右摆腿击来,我应立即判断其转身方向,不退反进,当其转过少半身时, 我出左劈掌已近敌身,左手劈其右胯,右手劈其右足三里。如敌还未倒地,我上右步出右 顺步禰拳,黑虎出洞,击其天枢,敌即侧翻。

设敌起左低边腿踢来,我迎身而上,右俯拳向右下方横击其血海,阴陵泉。再进右

步变右镚拳击其神阙。如敌闪身格挡,我即再上一步出左炮拳直击其中脘,不计其后果战 斗就结束了。 --

一般情况在实战中两个组合已足够用了,如用三个组合拳未能制敌,必然是遇见非同 寻常的高手,不可慌乱,要在情绪上压住阵脚,或握手言和,或从容退场,不能让敌方摸透 自己的底线。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小,主要还是自己的功夫火候不到,或缺乏实战经验 所致。五行拳的组合应该是自然的,一切出于无心,不是刻意地追求,甚至打完了也没注 意用的是哪招、哪式才算到位。五行连环虽为表演而设置,但随意摘取两三式也能得心应 手,轻取敌方。只是不要拘泥在套路里,而要举手投足,收放自如。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3 图片34 图片28 图片29 图片30

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与弟子沈 军演示形意五行拳应用技法

图片35

指导弟子鸡形金鸡独立式

图片36

与弟子邵子州演示狸猫倒上树应用

图片37

弟子吴江(左)与葛新(右)演练擒拿术

图片38

与弟子葛新演练狸猫倒上树应用

弟子王丽(右)与高萌璐(左)五行拳对练

形意十二形拳

心意六合拳,不论山西戴家还是河南马家所传都是十大形,以应十天干之数。李洛 能先生将心意六合拳发展成形意拳时,最初也是十形,后考虑阴阳五行已包含了十天干内 容,即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 水。便有将十形增扩为十二形以应地支之数的打算。后刘奇蘭、郭云深二位先生付诸实践, 应了十二地支之数。其中六形之虎、龙、蛇、马、猴、鸡为属相中之物候;另六形,即鼉、熊、 鷹、鹞、骀、燕不在地支之内。刘殿琛先生在民国九年出版的《形意拳诀微》一书各形皆是 单式动作反复演练。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有六形已成为组合套路。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 馆,对形意拳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馆内任教的有黄柏年老师、朱国福 及郑汝平二位师兄等。从馆内毕业的何福生师兄和定居西安的田师姐都是该馆的高材生。 馆内学出来的形意拳,基本上是以李存义、张兆东先生所传承的风格为兰本。动作舒展大 方,标准规范,刚柔并济。十二形中将鷹、熊二形合演名为“英雄斗志”,其实还有鷹、熊二 形各自单练的套路,每形只有四五个动作,简练快捷,朴实无华,体现出有肘、腕、胯应用之 精妙,1948年钱老师传授于笔者。即使本门弟子亦极少有人知道此二形的底细。故而本 书予以刊出以付后学,不致丢失。十二形拳虽以十二种动物命名,但并非象形拳法,而是 象其形,取其意,是将十种动物为生存而具备的猎食、搏击、避险、彳了动等天然本能中最 实用、最精粹的瞬间势态,引进到拳法中来。目的是感悟其神髓,不追求外形是否像与不 像。意到身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如伯乐相马,只看是不是千里马,而不注意是黄马、 黑马。十二形是五行拳的延伸和补充,要把明劲到暗劲,暗劲到化劲的转化充分展示出来。 既要有刚猛迅捷、势若惊雷、翻江倒海、疾如闪电,也要有轻灵柔和、潇洒飘逸、细若游丝、 如云如烟。与敌交手使对方感觉不出是和什么拳法在对阵,就达到了目的。此种境界要 在长期的演练感悟中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一)鼍形

龙生九种,此为其一子。有关记载说,其体形似鳄鱼,贪睡,亦名鼉龙,又与驮同音,可 负重物,或云即驮石碑之龙首龟身者是也!与三藏负经,过通天河者亦是也! 20世纪80 年代有一篇报道:说陕西洛河有一段深水区域,长数公里,东西有两座宝塔镇压此段河道。 五六十年代有人目睹,见一巨龟头如栲栳,目似明灯,裙边有两排黄色光芒照亮河面,曾试 图爬上一艘渡船,未果,舟人大恐。后游去,捲起三尺多高的风浪。

笔者认为如果报道属实,洛河巨龟应该是真正的鼍龙。而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也就 有实物佐证,并非古人的臆想。十二形中的鼍形,取其在水中风起云湧的势态。虽然只有 一个左右划水的动作,却有能增强肺活量、调整呼吸、稳定心率、活动腰肾的功能。在技击 应用上变化多端,出敌不意,与镚拳相似,一刚一柔,得益相彰。如前所述,车毅斋先生在 北疆戍边时,一式鼍形打遍大漠南北,号称游鼍化险,俄罗斯边防将士无不敬

鼍形的手型,似掌非掌,似拳非拳。双手拇指与食指直伸,虎口撑园。中指、无名指、 小指的第一二关节弯曲,根节不动,与手背平直,三指和食指并紧。手相对小臂略向上呈 15°仰角,是鼍形的专用手型。其形如戟,故称戟手式。有斩、削、点、抹、戳、扫、挂、擒拿、 点穴等功能。步法是对主轴线,左右45。斜角方向,上左并右,上右并左,走之字形步。一 虚一实,蜿蜒而进,轻灵快捷,如猫捕鼠。双手左右划出两个下方交叉的栴圆形,近似杨式 太极的云手。不同的是以肩为轴心,肘不离肋,前俯掌远伸,肘不外翻,食指尖、鼻尖、脚尖 仍要三尖相照。后仰掌停于下脘,两掌心遥向相对。身形应调胯松腰,提肛收臀,以胯带腰, 以腰带肩,以肩催手,以气贯指,有穿筋透骨之效,完全不用两臂的浊力。步法灵活多变, 除左右斜步,向前演练外,还可左右横步后退演练,或进五退五,进三退四,不拘一格。用 三角步,倒插步,圈扣步,拦门低腿等步法反复演练,势若翻江倒海,形去卩飘然无声。

其应用举例如下: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迎手而上摆右步,同时右手掳其右腕,无名指点其合谷,或列

缺。疾上左步扣住敌右脚跟,形成以我之正对敌之侧的态势,同时左手弯曲之小指抹其眉 心,腰向左转30。左右,敌必向后仰跌。功夫再好也没有仰首之力,又因其右手穴位被封, 无反制的可能,此式用熟,极易得手,百试不爽。体现出形意拳以柔克刚,以巧制胜的另 一面〇 '

设敌起转身右摆腿,横扫而来。我疾上摆右步,近敌身后,同时右俯戟手向右外斜 斩,彼身转过时正中其右膝,或小腿,接上左步,出左仰戟手食指直点其天突,敌即闭气而 仰跌。此式要用得极轻、极快才奏效。

设敌出右手掳我右腕,我右臂突然完全松弛而下沉,紧贴在我右胯上,敌之拿法则 完全失效。随即半转身上扣左步,左俯戟手黄鷹摇縢式用拇指和食指摇住其左右扶突,敌 必昏厥在地。如敌反应较快,出左手格挡,我则顺式掳其左腕,向外下带领使其前倾。同 时转身换上右步,以我之正对其左侧,已腾出右仰戟手斩其大椎,敌必前仆。此式又体现 出鼍形之刚猛迅捷,大幵大合的一面。

(二)马形

马有疾蹄之功。古代大将走失坐骑就无法出征。两军对阵马会主动保护主人,良马 以速度、耐力、健壮而著称。古有骅骝、赤兔、白龙、黄骠、骐骥、骟孀、露紫、乌骓等名马。 汉武帝得西域汗血宝马,誉为天马!直到20世纪80年代骑兵才被机械摩托化部队所替代。虽然装备进步了,但完全取消似乎有些极端。西北、西南边陲地区,崇山峻岭,危崖绝 壁,羊肠小道,马可以上去,机械就无能为力了!且老马识途,不担心迷路,摩托一旦拋锚, 麻烦就大了,故马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助手。草原上烈马遇敌,前蹄高扬,直身站立,奋力 下踏,连豺狼也不敢进犯,十二形中之马形,即取此意也!

图片39 图片50 图片51 图片40 图片41 图片42 图片43 图片44 图片45 图片46 图片47 图片48 图片49

以上为双马形演练方式,其步法与炮拳相同,左右迂回,斜行进步,但要求疾行轻快, 有奔腾凌空,绝尘而去之感。双拳横平挂时,两臂随腰转动而动,肘不离肋。拳随腕动而 旋转,实用时方能得心应手。双拳相并,快速弹抖而出时,双臂、肘、腕皆松至极致,柔若 无骨,把所有的肩、肘、腕关节松开,为丹田气打开通道,使其力贯拳尖,如灵蛇吸食,如软 兵器之流星锤,惊弹,抖擞,收放自如,有穿筋透骨之能,拳到敌仆,把打击效率稳定在90% 以上。

单马形演练方式。其中有:膝撞, 点踢,前拳击面,后拳击肋,上、中、下三盘齐摧。 敌身法再快,总有一处会被击中,具有较强的攻 击性。出手发劲与双马形相同,仍要松腰坐胯, 马 松活轻灵,丹田发动,气贯拳尖。

马形之应用:

马形动作,似刚亦柔,其打击近似炮拳。容

易掌握,力度可轻可重,快速简捷,失误较少。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摆右步,上左步,同时双俯 拳从右前方挂幵其右小臂,形成以我之正对敌 之侧,角度不要太大,只要敌拳方向错过,落空, 我双拳旋转回手时,已击到敌面门,只须前寸一 步,敌即仰身而跌矣!由于我双拳是在水平面 上以肘为圆心,双腕旋转一小圈,挂防、回打,形成一个自然运动的轨迹,敌方没有应变的 机会,以显示出攻防一体的优越f生。

设敌出左拳击来,我摆左步上右步,同时左俯拳击其左小臂,右俯拳击敌左肩,前寸一 步,左拳已击敌面门,这是将挂改为打,前两拳是调动敌方意识,使其注意力集中到应对左 臂的攻击,第三拳出其不意地就击中了没有防御的面门,体现出虚实相间的打法。以上双 马形打法大致如此。

设敌出右拳击来,我摆右步,出右分缰式,挂走敌右小臂使其击偏,提右膝撞敌之曲 骨,同时左俯拳击其右肋,右俯拳击其面门,上、中、下三节齐到,敌应变再快,不可能上、下 兼顾,必有一处中的。

设敌起左里挂腿击我右颊,我摆右步,上左步,近身,双拳横挂,击其左小腿之三阴交、 中都,回拳便直奔其面门,同时提右膝撞其曲骨。或起右拦门腿击敌右腿之丰隆,敌必仰 跌。以上为单马形应用之例。

马形应用多变,要敢于近身,挂手要轻,不给敌以借力之支点,打手要重,使其丧失二 次还击的条件。故而步必分虚实,手出阴阳,劲现刚柔,身有动静,式必开合,把见吞吐,如 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万象森列,皆为我用。既可先发制人,也能后发先至,使敌茫然无觉、 不知如何应对,方为得之。

(三)龙形

龙有捜骨之能,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九五飞龙在天,龙在播云布雨时矫首现爪, 长可经天。龙需隐忍待时,则可蛰伏于苇叶,树洞之中,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 蛰以存身也。”俗云:能屈能伸是条龙,只能伸不能屈是条虫,诚哉斯言!少年读书,曾有 一节故事,讲一书生,某日天色晦暗,取书观于窗下,忽见书页之中夹有一线,扭曲盘结,蜿 蜒而动,俄顷化为一条青龙,逐渐长大,窗外顿时风雨如注,雷电交加,此龙破空飞去。此 即所谓龙有搜骨之能所喻也。伸可经天,屈藏于密。龙行云中,按正弦曲线上下游动。龙 形拳法即取其意,而设其形。演练多为单式直线前进,往返行步。初练时习定步,腿上功 力长进后,练跳步。还有黄柏年老师所传之龙形八式组合套路,有较强的技击功能,本章 一并刊出,以付后学。

青龙探爪坐盘下势时,应注意后腿膝盖顶紧前腿弯,臀部不可直接坐在后腿上,要保 持四五厘米的距离,否则就是偷丨赖、自欺,不上功夫。笔者十五岁时练龙形下势,钱老师一 脚站在我后腿上,先生体重约75公斤左右,我竟然架子不散,先生点头赞许。至今,我年 已八十仍能下势,不减当年。先生之教诲毕生受益,师恩永在。定步龙形练到一定程度时 应缓缓起身“出水”,徐徐落步“探爪”,才能练出坚实的下盘功夫,愈慢愈好。龙形练的是 壬脉,所以下势探爪不能低头、弯腰、蛇背,而要头向上扬、松腰、坐胯、收臀、提肛。

青少年习龙形有了定步演练基础后可练跳步龙形。即将青龙出水与青龙探爪合成 一个动作。当起腿右青龙出水时,左脚垫一小步,身体腾空,空中换腿,落地,左青龙探爪。 然后掳手成拳起身,右脚垫一小步,腾空,左青龙出水,空中换腿,落地,右青龙探爪,如此 一起一落,换式前进,如龙行云,其转身、收势,与定步相同。练跳步龙形能增强腹肌,充实 丹田,贯通壬脉,逐步增加弹跳高度。笔者的师叔赵道新先生,曾与人竞技,对手身高力大 猛扑过来,先生起身,跳步龙形从此人头上飞了过去,在空中换腿时,后脚一点,下中玉枕, 此人颓然前仆,遂起身折服。在没有助跑,凭空起跳,如旱地拔葱的情况下能耸身跃起一 米七八高度,空中换腿,落地无声,跳高运动员也未必做得到。龙形用法与檷拳中之狸猫 倒上树相同,不再复述。

龙形八式是黄柏年老师传给马恩宸师兄的组合套路。20世纪50年代马师兄演练时 笔者记录下来,后马师兄英年早逝,未传承下来,故十分珍惜,现一并刊出以资后学。图片79 图片80 图片52 图片53 图片54 图片55 图片56 图片57 图片58 图片59 图片60 图片61 图片62 图片63 图片64 图片65 图片66 图片67 图片68 图片69 图片70 图片71 图片72 图片73 图片74 图片75 图片76 图片77 图片78

黄柏年老师所传授的龙形八式舒展大方,姿势优美,演练时,一去右势起,回身左势 起,一反一正,左右分门,都得到了锻练。用搠拳收式与五行连环的收式动作一致,但方向 相反。很明显是从/巧卜掌左右换式的启示而编排的这一组合套路。黄老师曾出版一册《龙 形八卦掌谱》,在形意拳中编入龙形八式也在情理之中。形意拳应用一般招不过三,大多 是拳出人仆,一式制敌。黄老师乃一代技击大家,将平时所用炉火纯青、精熟之式纳入龙 形八式。不仅为表演而设定,一动一式皆有出神入化之实用功能,绝无花拳绣腿之嫌。应 用时不可生搬硬套,从头用到尾,只择其一二式,随机应变,因势而动,就足以应敌而游仞 有余了!现举一列,如敌出右拳击来,我左手右下掩,右反背掌击其右颊,同时右腿前趋击 其触溪,此为乌龙盘柱。不管其如何应对,我右剑指探骊得珠点其章门。如敌仍有招架之 力,我则顺势掳其右腕,上左步,左肩靠其右腋,左肘撞其右肋,左掌击其曲骨,上、中、下齐 到,故名三盘落地,是使敌上、中、下三盘同时倒地之谓也。

(四)虎形

虎性属阳,跳涧捜山,有扑食之勇。20世纪60年代初西安动物园仅有一只跛脚东北 虎,有客牵一黄犬入园,忽闻一声虎啸,黄犬还未见虎影已吓得软瘫在地,任凭主人怎么拉 也不起来,虎之威猛可见一般。虎食活鸡时,只呵了一口气,鸡毛便纷纷脱落。虎扑猎物 其爪可抓入肉里六七厘米之深。獅、虎相搏,虎犹胜獅一筹,虎是当之无愧的百兽之王。 虎形的主式是虎扑,后人又发展了虎托、虎翦,合称虎形三式,配合使用,非常便捷。

虎形中的虎扑式,是虎在 猎食时的真实动作,至于《水济传》中 描写武松打虎说:那大虫猎食时,先 是一扑,再一掀,最后一条钢鞭似的尾 巴横扫过来一翦,能把猎物打个半死。 如果这三式没有奏效,气性先没了一 半。而现实中虎猎食时,并没有一掀 一翦的动作。估计施耐庵没有真正见 过老虎猎食,故而以演义的笔法叙述, 但却为后人编排虎形三式提供了启 示。还有人续上虎撞、虎撑等动作,则 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如前所述,龙形练壬脉,虎形则练督脉,龙虎相交,阴阳合抱,前壬后督,气行滚滚,而 小周天通矣!猛虎扑食,五指微屈,状如覆瓦,虎口撑园,丹田鼓荡,气行督脉,力贯指梢, 穿筋透骨;猛虎托爪,沉腰坐胯,丹田运息,十指弹抖,掌锋颤震,带脉催之;黑虎翦尾,臂 似抒绳,舒肩活肘,腕柔指刚,疾如闪电,快似流星,枢得环中,以应无穷,三回九转,冲脉湧 动。此为虎形三式演练之要诀。

练习虎形有一种增加指力的方法,用二尺长、一尺宽、半寸厚的桐木或杨木之类的轻 软木板一块,板面上钉一百张绵纸或麻纸。将木板钉在墙上,双手十指顶在纸上,如推车 状,用丹田力贯于指梢,缓缓晃动两肩。每日练习十五至三十分钟,三月后指力大增。不 可用插铁砂、抓绿豆等硬功练法,以免伤及筋骨,失去末梢之感知神经。

虎形之应用.•设敌出右拳击来,我摆右步,上左步,双拳十字手,合击锁敌之右腕,形 成以我之正对敌之侧。猛虎扑食式,双手十指抵住敌右前胸及右肩等处,沉腰坐胯,前寸 一步,丹田发力,肘不离肋,气贯指梢,向前上仰角30°左右发手,敌必应声侧跌。十二形 中虎形是必须练好的,其动作与镚拳一样,简练实用而相对安全有效。一般不会将敌方打 伤、致命。在实践中,为何有的习者,与人竞技,敌方回了一个反弹劲,虎形竟然失效?还 有敌方接手用侧身大捋,使其扑空而前栽?问题出在多数习者,在用虎形时是双掌贴实敌 身后,再进步发力。在我强敌弱或敌我相当的情况下,尚可奏效。如敌强我弱,对方身壮 力大,底盘功夫再好一些,双手贴实的打法,就用不上了!而用十指抵敌身就不一样了,由 于着力点单位压强的变化,敌用反弹力等于身体往钉子上撞。如用大棚、大捋,引进落空 也找不着可借力的支点,这就缩小了敌我双方强弱的差距,体现出形意拳能以小胜大、以 弱制强的特点了!粗略计算一下,人的手掌平均约18厘米长、10厘米宽,双手的面积为 18 x 1〇 x 2 = 360(厘米2 ),而一个手指端只有1厘米2,十个指端的面积为10 x 1 = 1〇(厘 米2)。如果双手能发出50千克的冲击力,用双掌贴实敌身的打法,其每一平方厘米的单 位压强仅为50-360 = 0.14 (千克/厘米2)。而用十指抵身的打法其每一平方厘米的单 位压强为50 - 10 == 5 (千克/厘米2 ),也就是说后者比前者的单位压强大了 5 - 0.14 = 36 (倍)。所以用十指击敌如虎扑食,力透筋骨,轻而易举地就能将敌方打出七尺幵外,完 全可以打一场不对称的比赛。不要量级,不考虑力量对比,即使功力稍差,只要运用方法 得当,也能轻取对手,这就是形意拳技击的精华所在。如敌方应变水平较高,一扑未能奏 效,可用虎形三式连续应用。不论是敌方用拳、出掌、起腿、膝撞式,我以虎扑一击未竞,随 即出猛虎托爪,双仰掌合手捧托敌之两肋,不等其如何应变,我前脚踏其中门,双臂左前右 后,向左外搬,如门枢之旋转,使其侧倾,顺势出黑虎翦尾,右反背掌,击其右颊。连续三式 不停进击,敌必无法应对。又如敌起右腿飞来一脚,我摆右步出右截拳击其“外丘”“悬钟”, 再翻手用猛虎托爪向上掀其右腿,敌即仰跌在地。

拳经云,蛇有拨草之灵,猫、枭皆以鼠为食,须待鼠出洞觅食之机而猎之,而蛇捕鼠则 不管其洞穴如何三廻九转,皆可长驱直入而得之。蛇食蟾蜍并非追跃而擒之,而是远在数 尺之外张口吸气以待,、蟾虽极不情愿而衰鸣,但仍一步步跳人蛇口,天地如此之造化,而蛇 岂止拨草之灵耶?故武友以蛇为鉴之功法甚多。形意十二形拳不是象形拳,重在取意,蛇 形动作不求刚猛,但求坚靭,身柔而掌犀。肩打肘靠掌撩阴,左右斜行两面分。梢、中、根 三节齐到,精、气、神意念运足,沾、连、扣、缠、抒、裹,擒、纵收放自如。腰如柳摇金线,臂似 游丝抒绳,掌风过处似秋气横扫,剑指点出,如弹丸灭灯。

宋世荣先生善用蛇形,其式盘结曲伸,坚靭圆活,开合回旋,柔中带刚。以插、缠、挑、 领、撩、点、横、攒等手法见长。20世纪50年代初,笔者从徐州至沪,后来西安,奉师命拜 见黄柏年师伯,不巧先生已移居锦城。幸经郭叔蕃师兄引见黄师柏之弟子白云祥师兄,一 见如故,白师兄说黄老师入川前曾提及师弟来陕之事。先生在前中央国术馆任教时,将蛇 形之金蛇缠柳式后加白蛇吐信左右二式,不论演练或实用都有独到之处,并嘱务必传于师 弟。余大喜过望,悉心承教,乃得其要。此后至20世纪70年代,十年动乱虽历尽磨难,然 对习武之热从未减退。其间也结识几位武林同道,有位李绍堂拳友,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 在豫西一带啸聚山林,手下也有近百名喽啰,本人武功能牵头服众,解放后因无命案,故未 深究。文革中虽不能幸免,然其性格开朗,不以为意。一日见我演练蛇形,乃讥笑说:“你 这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我说:“山大王,敢不敢试一下? ”彼上撩下冲,黑虎掏心,一拳打 来,我右手轻扣其腕,左侧身,左掌撩阴,一式右白蛇吐信,点中其天突穴,当时出手极轻, 没想到这位绿林好汉不堪一击,仰面倒地昏厥过去,在场朋友把他架起转了几圈才缓过神 来,从此笔者再也不轻易出手了。

图片82 图片83 图片84 图片85 图片86 图片87 图片88 图片89 图片90 图片91 图片92 图片93 图片94 图片95 图片96 图片97 图片98 图片99 图片100 图片101 图片102 图片103 图片104 图片105 图片106 图片107 图片108 图片109 图片110 图片111 图片112 图片81

蛇形演练金蛇缠柳,坐盘下势,接白蛇伏草,上步前挑时,应假设地面有一根插入地下 两三米深的铁棍,上端连有一个铁环,起身时在外踝外的手握住铁环,鼓动丹田力拔出铁 棍而前挑的一种意念。不论演练或实用,都体现这个意念就能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左右换式时要身柔、臂柔、腕柔、腰柔、腿柔,只将气贯指梢,发出惊弹、颤震的穿透之力。 有如宝刀,刀身为精锻镔铁,坚靭耐冲,刀刃夹百炼金钢,吹毛断发。

蛇亦称小龙,秉天地造化之玄机,蟠绕伸曲,无处不容。其位在震巽相接,木旺风顺之 地。取身则为肾中之阳,龙阴虎阳,门户守中,带脉环腰,壬降督升。龙虎相交,坎离匡廓, 龙蹲虎坐,运毂正轴,三五归一,入神致用。龙、蛇两形是专练下盘功夫的绝佳套路。壮腰 旺肾,强筋健骨;匍匐蜿蜒,升腾凌虚;扭曲盘结,柔若无骨;乾天坤地,身之鼎器;泥丸 之下,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亦名天根。真气聚此,阳长阴消,水中火发,上下贯通,和气朝 融,精满步稳,得以延年。故龙、虎、蛇三形是形意拳的必修课,其防身健体,长生之诀亦在 于此。

蛇形之应用:设敌出右拳击来,我摆右步上左步,右手迎上掳其右腕,使我以已之正对 敌之侧,同时左臂上扬,旋即以左肘下压敌之右臂,坐身,左脚前寸一步,左立掌撩阴,前下 挑敌之曲骨。一般对手反应不及必被击中,如敌反应较快,撤身欲避,我疾出右白蛇吐信 取其双眸,敌必败北。

设敌起左低边腿踢来,我提右腿,右掌下切其胫,随即顺势进右步,右掌撩其曲骨,同 时出左白蛇吐信疾取其天突,不给敌以反手机会。

设敌抓扣我右腕,且握力甚大,不易解脱,我即松沉右臂,疾出左白蛇吐信点其颊车、 人迎,敌骤不及防即自动撒手矣!总之蛇形之应用必须是以柔克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击其要害,随机而动,体现出凶狠习钻、变化莫测、眼明胆正、出手无情之特点。

胎形

前人的著作中皆说樂是一种鹰,属猛禽,有竖尾之能,纵观驗形两式变化并没有竖尾的 动作。笔者检索了古今字典,《辞源》《辞海》《说文解字》都没见这个始字。只有在形意 拳谱中,作者让印刷厂造出这个字来。后在《辞海》中查出一个马字旁的驗字,读音为“台”, 意为烈马也。钱老师在用法讲解中是“挤”。而給形动作不像鸟,倒有点像烈马扬蹄的动作。 在十二形中已经有马形了,再用“骀”就重复了,变成台字旁加了一个鸟字。薛颠先生也 发现了这一矛盾,在他写的拳谱中叫做鹘形。也是一种鹰属猛禽,俗名“兔鹘子”,猎人饲 养,配以细犬用以猎兔。但十二形中已有鹰,鹞二形,再加一鹘形又似乎不合情理。故此 不少习者都探究其源,然而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有人推测当年李洛能先生习艺山西,当

地方言鼻音较重,老师讲解,学生没听清楚,又不好多问,于是就这样传承下来了。余对此 说仍存疑虑。对于驗形的演练和实用不存在异议,只是驗这个名称有不伦不类之嫌。十二 形中其它各形的定义,如马有疾蹄之功、虎有扑食之勇等十分贴切,唯独驗有竖尾之能,令 人费解。鸟类的尾羽是在飞行中用来平衡、升降、转向的,没有任何搏击、猎食的辅助作用, 就是啄木鸟身体直立,与树干平行啄食时,尾羽也只是下垂抵着树干,起着支撑作用。为 何拳经中却强调竖尾之能呢?而且演练动作中也没有竖尾一式,更不用说实用了。20世 纪60年代初,与王俊臣师伯弟子张冠军师兄探讨此事,他说刘奇蘭先生早年习八极拳后, 随李洛能学形意拳,在传承中将八极拳第十一式

白鹤亮翅”融入驗形取名驗形亮翅。笔者一下明白,为何进师门后,先行学一套八极拳,再习五行拳。因此认为始形的编排与命 名是由多种因素拼成的。十二形中龙和樂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但龙在数千年的文化 积淀中已有了固定的形象。黑龙江考古发现六千年前先民用石子堆砌的龙,和今天描绘 的龙一模一样。周天子还专设养龙的官员。据此古代真有龙存在?现在已绝迹了。但 鸟台就不同了,没有任何形象可查,不知体型大小,羽毛是何色泽?尾巴竖起来有何作用? 除了形意拳谱,任何资料也查不出樂为何物!所以笔者认为动作无可挑剔,名字既然前人 所定,将错就错,不必改动,说明即可。

图片113 图片114 图片115 图片116 图片117 图片118 图片119 图片120 图片121 图片122 图片123

 

浏览1,8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