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独具风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辩证模式。至清代王宗岳 《太极拳论》则开宗明义,在拳理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阴阳辩证的精神。太极拳的基本拳理 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 “静中触动动犹静”, “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 “阴阳不测”之功,才能做 到“因敌变化亦神奇”。
古代武术就这样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在延绵 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发展着。不论何种拳术,都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各种拳术都要 “气沉丹田”。武术的技击运动中也蕴涵着阴阳学说,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形意拳的理论亦构筑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其最古老的拳论《九要论》明确说:“论捶,而 必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 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阴 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而为阴,止匕阴阳之分也。何谓 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者阳以 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 鼻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情勿谬执”。
形意拳以五拳为主,其“捶论”,实为拳论之重要内容,这里的阴阳相应观念极为清楚,近 人姜容樵的“形意拳两仪歌”亦说:“鹰熊意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
八卦掌以易理析拳理,以走圆转圈为主要形态,故先师董海川有“走为百练之祖”之教, 而走中步步都要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浑一,刚柔、前后、虚实、显藏,都有相反相成的阴阳离合之要求。八卦掌有“八转”之说,这八转亦皆寓阴阳之意,“滚转之转为阳转,钻转之 转为阴转;挣转之转为阳转,裹转之转为阴转;按转之转为阳转,弹转之转为阴转;坐转之转 为阳转,顶转之转为阴转”。
少林拳术的理论,也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筑的。《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在论“立身 立足之法”时说:“人一身伫立之间,须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 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把阴 阳离合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
其实从《周易》哲理至后世东方哲人一再阐发的阴阳之道,就是变化之道,辩证之道。武 谚中的“柔中有刚攻不破,期中有柔力无边"正是反映了阴阳相济的辩证态势。“彼静我乱,彼 乱我静,静中有乱,乱中有静”亦是此理。总而言之,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拳路和器械套路 攻防击技,都自觉地贯串着虚实、刚柔、快慢、动静等阴阳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的哲理。
到明代中叶后,古代武术发展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仍然以“顺阴阳而运动”为原则,这在武 术大家戚继光和俞大猷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长兵短用篇》、《短兵 长用篇》,通篇着笔于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论述长与短相互为用的关系;俞大献在《剑经》 中,以阴阳转化法则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与后等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了 “顺人之 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和方 法,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这些制胜原则都是在阴阳变化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着古代 武术沿“顺阴阳而运动"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古代武术还强调以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规范 拳技理法。
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与阳互相为根基。拳家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在做任何动作时,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要有序配合,动作才 会协调灵便。如:运用长拳时要辅以短打,运用短打则要辅以长拳,劲力要“刚中有柔,柔中 有刚,刚柔并济在搏斗技法中,也讲究长兵器要能短用,短兵器要能长用。搏斗技法还强 调:格斗时要“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互寓”。
武术家们还认为:每一个动作都是阴阳对立,势必此强彼弱,此弱彼强.遮就是阴阳之间 的消长。阴阳的消长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例如:一种手法的劲力有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 就少一分。据陈鑫的《太极拳图书讲义》阐述:陈式太极拳刚与柔的比例就是五比五,这样才 是易于变化的“妙手”。阴阳对立消长主要表现在双方搏斗时,例如:对手直劲打来,可以横劲 破解;对手前进,可退而避之;对手后退,则可以进而击之等。
阴阳转化也是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习武者要注意采用从一定状态反向人手的技术方法和 训练步骤,在套路演练技法中,则遵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的动作 路线规律。阴阳转化原理体现在武术训练中,则表现为“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练法。练 习武术时一般要求先练静功,由静功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然后在意识的支配下发起动 作。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思绪烦乱、杂念纷争,则采用动功,使思想在注意动作要领、 动作路线、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配合的过程中排除杂念,达到相对静的状态。
五、“五行生克”、“八卦生化”思想与武术
(一)五行思想与武术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 由此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 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滋养之意,这也是古代哲学家 对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周而复始,生生不已。所谓相克,即互相抑制、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亦是循环往复。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 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阴阳离合观念与五行观念为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天 文、历数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至今中医脏象学说仍以五行生克为指导。
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智者对世界和自然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殷商末年 成书的《尚书•洪范》即有五行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 亦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人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世界武术以五种元素的 属性,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相生相克的规律,这是很深刻的(如表2-1)。
表2-1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规律表
五行 | 五脏 | 五体 | 五官 | 五声 | 五方 | 五时 | 五化 | 五色 |
木 | 肝 | 筋 | 目 | 呼 | 东 | 春 | 生 | 苍 |
火 | 心 | 脉 | 舌 | 笑 | 南 | 夏 | 长 | 赤 |
土 | 脾 | 肉 | 口 | 歌 | 中 | 长夏 | 化 | 黄 |
金 | 肺 | 皮 | 鼻 | 哭 | 西 | 秋 | 收 | 白 |
水 | 肾 | 骨 | 耳 | 呻 | 北 | 冬 | 藏 | 黑 |
浏览6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