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独具风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辩证模式。至清代王宗岳 《太极拳论》则开宗明义,在拳理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阴阳辩证的精神。太极拳的基本拳理 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 “静中触动动犹静”, “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 “阴阳不测”之功,才能做 到“因敌变化亦神奇”。

古代武术就这样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在延绵 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发展着。不论何种拳术,都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各种拳术都要 “气沉丹田”。武术的技击运动中也蕴涵着阴阳学说,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形意拳的理论亦构筑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其最古老的拳论《九要论》明确说:“论捶,而 必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 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阴 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而为阴,止匕阴阳之分也。何谓 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者阳以 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 鼻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情勿谬执”。

形意拳以五拳为主,其“捶论”,实为拳论之重要内容,这里的阴阳相应观念极为清楚,近 人姜容樵的“形意拳两仪歌”亦说:“鹰熊意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

八卦掌以易理析拳理,以走圆转圈为主要形态,故先师董海川有“走为百练之祖”之教, 而走中步步都要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浑一,刚柔、前后、虚实、显藏,都有相反相成的阴阳离合之要求。八卦掌有“八转”之说,这八转亦皆寓阴阳之意,“滚转之转为阳转,钻转之 转为阴转;挣转之转为阳转,裹转之转为阴转;按转之转为阳转,弹转之转为阴转;坐转之转 为阳转,顶转之转为阴转”。

少林拳术的理论,也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筑的。《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在论“立身 立足之法”时说:“人一身伫立之间,须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 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把阴 阳离合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

其实从《周易》哲理至后世东方哲人一再阐发的阴阳之道,就是变化之道,辩证之道。武 谚中的“柔中有刚攻不破,期中有柔力无边"正是反映了阴阳相济的辩证态势。“彼静我乱,彼 乱我静,静中有乱,乱中有静”亦是此理。总而言之,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拳路和器械套路 攻防击技,都自觉地贯串着虚实、刚柔、快慢、动静等阴阳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的哲理。

到明代中叶后,古代武术发展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仍然以“顺阴阳而运动”为原则,这在武 术大家戚继光和俞大猷的著作中都有体现。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长兵短用篇》、《短兵 长用篇》,通篇着笔于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论述长与短相互为用的关系;俞大献在《剑经》 中,以阴阳转化法则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与后等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了 “顺人之 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和方 法,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这些制胜原则都是在阴阳变化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着古代 武术沿“顺阴阳而运动"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

古代武术还强调以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规范 拳技理法。

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与阳互相为根基。拳家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要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在做任何动作时,主动肌的收缩(阳)与对抗肌的舒张(阴)要有序配合,动作才 会协调灵便。如:运用长拳时要辅以短打,运用短打则要辅以长拳,劲力要“刚中有柔,柔中 有刚,刚柔并济在搏斗技法中,也讲究长兵器要能短用,短兵器要能长用。搏斗技法还强 调:格斗时要“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互寓”。

武术家们还认为:每一个动作都是阴阳对立,势必此强彼弱,此弱彼强.遮就是阴阳之间 的消长。阴阳的消长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例如:一种手法的劲力有十分,柔劲多一分,刚劲 就少一分。据陈鑫的《太极拳图书讲义》阐述:陈式太极拳刚与柔的比例就是五比五,这样才 是易于变化的“妙手”。阴阳对立消长主要表现在双方搏斗时,例如:对手直劲打来,可以横劲 破解;对手前进,可退而避之;对手后退,则可以进而击之等。

阴阳转化也是武术技法的基本原理,习武者要注意采用从一定状态反向人手的技术方法和 训练步骤,在套路演练技法中,则遵循“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的动作 路线规律。阴阳转化原理体现在武术训练中,则表现为“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练法。练 习武术时一般要求先练静功,由静功提高人体对外界的感觉能力,然后在意识的支配下发起动 作。如果练功时,思想静不下来,思绪烦乱、杂念纷争,则采用动功,使思想在注意动作要领、 动作路线、动作含义、气息与动作配合的过程中排除杂念,达到相对静的状态。

五、“五行生克”、“八卦生化”思想与武术

(一)五行思想与武术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物质, 由此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 物质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滋养之意,这也是古代哲学家 对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周而复始,生生不已。所谓相克,即互相抑制、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亦是循环往复。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 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阴阳离合观念与五行观念为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天 文、历数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至今中医脏象学说仍以五行生克为指导。

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中国古代智者对世界和自然规律性认识的总结。殷商末年 成书的《尚书•洪范》即有五行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国语》 亦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古人将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世界武术以五种元素的 属性,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相生相克的规律,这是很深刻的(如表2-1)。

表2-1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规律表






































































五行五脏五体五官五声五方五时五化五色
长夏
西

武术与五行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形意拳的拳理,以五行学说为技击理论指导,最为典型。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传说此拳为南宋名族英雄岳飞所创。虽史家考证,找不 到确凿史据,但形意拳确实有过“岳氏意拳”的古称,而考查岳飞的武功和史迹,也确实可以 间接找到些影像。

形意拳史有据可查的一世传人姬龙风精于枪法,而有“化枪法为拳法”的记载,而历史上 的岳飞是善使枪术的。《朱史•岳飞传》说岳飞曾“左夹弓,右运矛,横冲其阵,贼乱,大败 之”。《宋史纪事本末》亦曰:“飞单骑丈八铁枪,刺杀其黑风人王,金人退走。”说岳飞化枪法 为拳术顺理成章。从更深层次上看,形意拳“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六合者,心与意 合……”心意六合拳也是形意拳早期名称之一,而岳飞在用兵论战上尤其重视心意的作用。《宋 史•岳飞传》载:“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近代武术学家徐哲东 更进而认为内家拳种均与岳飞有着思想联系:“盖太极之术,深微而无不包,然亦含混不易晓 解。其流而为八卦、形意,则各有所明。八卦以巧取胜,如岳家之善用奇也;形意壁垒森严. 如岳家之善用正也。”

五行思想在古代运用广泛,统治者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兵家则用五行阐述胜负因素的相互关系;医家把五行与人体内外、自然环境结合起来观察病理变化;武术家则以五行结合 拳式、结合人体,用以解说拳理,并作为锻炼法则。在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武术中,五行 拳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从五行拳的发源来看,就是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创编出了劈、崩、钻、炮、横五拳, 同时根据中医脏象学说把人体血脏的心、肝,脾、肺、肾以及五官的目、耳、鼻、舌、人中等, 与五行拳相互匹配,从而形成了形意五行拳内与五脏相合、外与五官相配的独具特色的拳派理 论,即:劈拳属肺、钻拳属肾、崩拳届肝、炮拳属心、横拳属脾。因此练习五行拳能够锻炼人 体生理五脏功能,劈拳养肺、钻拳养肾、崩拳舒肝、炮拳强心、横拳利脾,坚持修炼,日久天 长,自会阴阳平衡、身体健康。

具体地说五行与五拳、五脏、五官相配的顺序是:金在身为肺,在拳为劈拳,在五官为鼻 (鼻为肺之窍);木在身为肝,在拳为崩拳,在五官为目(目为肝之窍);水在身为肾,在拳为钻 拳,在五官为耳(耳为肾之窍);火在身为心,在拳为炮拳,在五官为舌(舌为心之窍);土在 身为脾,在拳为横拳,在五官为人中(人中通脾)。正是由于五拳分主各脏象,因向形意五行拳 的健身理论中就有所谓:劈拳主练肺,崩拳主强肝,钻拳主通肾,炮拳主壮心,横拳主健脾; 劈拳顺则肺气充,崩拳顺则肝气舒,钻拳顺则肾气足,炮拳顺则心气壮,横拳顺则脾气健的 说法。

五行不仅相生,同时还相克,因此五行拳也存在相克的关系。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 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掌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所谓“克”,就是克制,以此式克被式。按 照这一顺序串联五拳进行演练的套路就是“相克拳”,也叫“五行炮

五行相生相克简单的事物可以找到例子,但套用千变万化的宇宙万物,有些就过于简单了。 但中医脏象学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各脏腑和相应窍位的疾病,辨证施治,确实又 有好的病例。但此五拳各练相应脏腑就有些机械或形而上学了。五行拳之间,又据五行相生的 道理,提出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崩拳生炮拳、炮拳生横拳、横拳生劈拳,循环不已。因 脾为土,土生万物,横拳是起手之拳,故又从五行观念讲,横拳为其他四拳之母,故横拳能生 其他四拳,此亦合中医补上派的理论。

武术本是瞬时可变的人体技艺,过分机械规定生克实与其“运用之妙,存于一心”之教相 违,但了解五拳与五行、五脏及五官的关系,也是认识武术与东方哲理、医理的一个途径。形 意五行拳强调百拳与五行、五脏、五官与外象之五形,既生动可解,又寓养生健体于技击之中, 实在是中国武术精神的完美体现。

浏览6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