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击著称的泰拳手为例,其正规训练从15岁开始,异常艰苦、残忍,如以木棒及铅球击 打身体、用拳脚踢击树木等,因此常常打得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尤其 是体弱之人。虽然技击上较一般格斗略高一筹,但其代价却过于惨重。泰拳手一到30岁,身体 机能便明显退化,而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

与此相反,真正的中国武术首先从养生开始,将“天人合一”作为习武的最高境界。为了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古时候的习武者常像天法地、顺法自然,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模拟自 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动作、姿态、神情,结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和技击方法的要求,以创造和丰富 武术。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术的内涵更加博大精深。

通观整个武术史,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以自然现象创编武术的,明末清初的王朗就是其中 的一个。王朗曾在少林寺学艺,学成以后,经常以武会友,每每挫败,仰天而长叹,终日寻思 破敌之法。

一天黄昏,他来到一处高粱田旁,在树下休息片刻,忽看见一只大螳螂攀缘树叶而下,无 聊之中,王朗以草秆逗引,只见螳螂轻舒螳臂,进退有度,擒纵得法,似深寓武术技巧,王郎 顿有所悟。于是,他抓住螳螂,拿回去仔细观察。日复一日,他从螳螂的自然攻防动作中悟出 “拘”、“搂”、“采”、“挂”等力的发挥。

此外,以自然现象阐发拳理的例子也为数不少。如:王宗岳说太极拳是“长拳者,如长江 大海,滔滔不绝世”,不仅说明了太极拳的技术特点,也表明了演练时还要注意养成“腹内松静 气腾然"的内心活动,皆是以江海之势喻拳势。又如:长拳的“十二形”说:“动如涛、静如 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 风",也是以12种物象来说明对演练时动作12种变化的要求,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取自然界的物 象来喻拳势。

“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谐、重整体的崽维特点,表现在武术 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 “心与意台,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台”。这实际上是要求由内在 的心、意、气到外在的四肢、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达到相互协调。应该看到:协调既是人的一种 本能,又是人们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动作达到完美的一种能力。“合"是武术特有的技术要 求和独具特色的理论。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决定了中同哲学主张人的道德原则和自然原则一致。张载 肯定“天人合一"是“因明致诚,因诚致明“诚”是最高的道德修养,“明”是最高的智慧。 这种“诚”表现在武术中就是武德,“明”则表现为技艺超群。这也正是古往今来,德高望重的 武术家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和技术完美的原因。

四、阴阳辩证观与武术

(一) 太极思想与武术

《周易•系辞上》一书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 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朱熹也 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

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最初由五代至宋初的道士陈捶 传出,原名叫《五极图》。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 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动状态,也象征人的 生命起源。太极图图面黑色为阴,白色为阳。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代表阳中有阴, 黑鱼白眼则代表“阴中有阳”。古人认为:阴阳互不相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由此产生了万 物。据史书记载:陈挎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 放又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 敦颐所传的。

太极图中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以此说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 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依赖、互为所用的;同时也指出事物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事 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此外,太极图也表示事物是不停运动的,或者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 长,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阴阳鱼的鱼眼又是一个小太极图,这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划分阴阳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

后来,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 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形成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 式。由此,太极也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化的思想内涵在 武术中的最好体现。

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武术套路,并逐渐衍化发展为中华传统文 化中的一朵奇葩。比照太极图来看,太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太 极图的阴阳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的。太极拳的动作圆活,招招不离弧形,式式都像圆形,使 整套动作圆转连贯、一气呵成。太极图也是置于平面圆形中,而且双鱼环绕,恰如练习太极推 手时,两人双搭手的形态。练习中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不断变化,你进我退,粘边黏随,正符合 彼阴吾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道理。

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身也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 是太极,所以《太极十三式歌》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二) 阴阳思想与武术

正如武术的同人所说的,不懂阴阳则不懂中国武术。古代学者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都是 由阴阳互动而成。阴阳相依、相系、不离是《易经》的基本思想,而《易经》最核心的内容也 就是阴阳学说。《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都是以阴阳 辩证观念为指导的。

阴阳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 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 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 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由此可见,阴阳的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固有的,世界本身 就是阴阳两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不测之谓神”,动、静之间,冈叭 柔之变,以及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守、内 外、显藏、始终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产生的。古代武术要求“顺阴阳而运动”,这一思想在先 秦时已见记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的有关论述。

“越女"论剑认为:“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守战之道,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 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 试之,其验即见。”整篇言辞都是以阴阳变化法则解说攻守制胜之理。《庄子》则认为攻防格斗 的奇巧在于阴阳。《庄子•人间世》谓:“且以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而多奇巧也。" 并指出“奇巧”的要点在于遵循阴阳转化法则:“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 先之以至。"在武术格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就能以巧胜拙、后发先至。

浏览4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