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压迫斗争使宗教与武术结合

武术是在一种捍卫民族、捍卫宗教的武装斗争中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中日历史上 各种宗教信仰者都曾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发动过一次又一次反对封建王朝的起义。这一次又 一次武装斗争实践,锻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武功高手。

中国早期道教徒曾掀起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如:张角、张宝、张梁利用太平道发动的黄 巾大起义;李流、李雄领导的以五斗米道徒为主的流民起义;孙思、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等等。 其中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武功高手。

中国历史上还有过许多民间宗教组织,如:白莲教、罗教、黄天教、弘阳教、闻天教、圆 顿教、八卦教、无为教、大乘教、混元教、龙天教、龙华教、收元教、清水教、长生教、天理 教、白阳教、青莲教和义和团等,教以百计。这些民间秘密宗教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 一样,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发动过政治斗争和武装起义。

许多反抗压迫斗争的造反者在失败后也隐姓埋名、遁入空门,以图自存或东山再起。随着 这些人遁入佛门道观,世俗武术被带入僧道中。在精研各教教义后,他们将宗教理论与自己擅 长的武术相结合,更将宗教徒原有的武功加以研究和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各种宗教文化是中华武术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宗 教对武术的影响既有积极推动其发展的方面,也有消极阻碍其发展或将其引入歧途的另一方面, 所以习武者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中华武术沿着有益于人民身心健康的正确道路发展,发 扬光大。

(三) 武术流派多为宗教信仰者开创

通常而言,主要武术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宗教信仰者。民间传说:少林武功的创始人为南北 朝时期南印度禅师菩提达摩;武当武功“发源于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形意拳创始人则为山西姬 际可。姬际可并不是出家僧道,但受宗教思想影响颇深,据其《自述》记载:他曾上嵩山少林 寺习武近十年,“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诀术”,可见他也是一位信仰宗教的武术大师。另外, 八卦掌、八极拳、岭南白眉派、燕青拳、迷踪拳、迷踪艺、秘踪拳、大悲陀罗尼拳等门派创始 人也都与宗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可见中华武术与宗教关系极为密切。

(四) 武术内容与宗教密切相关

宗教与武术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武术史的变革与进步,也使宗教文化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 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少林和武当是最具代表的两大流派,并有“北崇少林,南 尊武当”之说。据万籁声《武术汇宗》记载:“宗派分少林、武当两派,少林宗初祖菩提达摩大 师,武当宗洞玄真人张三丰祖师。少林为外功,武当为内功,备有精微造诣。”

这两大门派武术的思想理论、技术战术、内功修炼都深受宗教影响,其中道教文化对于武 当等内家拳的影响尤为突出,使中华武术不仅具有高度成熟的技巧、迷人的神韵,而且蕴涵着 深刻的哲学思想,进一步增强了武术的独特魅力。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于天"的主张,不信天命、因果,主张通过后天种种烁养手段 实现强身健体、脱胎换骨、超凡入仙、永享仙寿。道教以“道"和“德”作为宗教信仰和行为 实践的总原则,以清静为宗,以虚无为体,以柔弱为用,提倡无为、主静、抱一、守朴、寡欲、 贵柔、尚雌、祟阴及炼精、炼气、炼神等。

这些思想理论被明清以来的武术家们所学习、掌握、吸收,进而成为武术(特别是内家拳) 的技击原则和理论依据。武术家们以“人命在我不在于天”的思想为指导,刻苦习武健身、修 心、养性;以“德”自律,培养自己的武德和高尚情操。在技击原则方面,提倡“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武术对道教文化的吸收,不仅表现为概念上的移植与借用,而且以之 指导武术的动作、招式、步法、套路和技术应用。尤其是道教气功,特别是内丹功,被广泛用 于武术的技能锻炼中,甚至出现了所谓“金钟罩”、“铁布衫”的功夫。

自古以来,四川著名宗教圣地峨眉、青城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 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蛾眉派。蛾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 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 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武术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这里的“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 代表。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 秦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札记•中庸》中说:“试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它认 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代儒家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 一”,成为2000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到武术中,首先表现为习武者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清代杨氏传抄 太极拳谱中记载:“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所以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总是 在追求人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通,使人顺乎自然,其运动也要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以此来 求得物我、内外的平衡,达到阴阳平和。

从历史上来看,“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天道与人道本是一道” 这种观念,形成了武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的鲜明特征。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都是自 觉或不自觉地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象形”就是以人体动作模拟客观事物的形 象,既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等生物,亦可是云雷湖海、山川金石。“取意"则是指象形中所 含蕴的意义。中国武术和舞蹈都有象形而取意的悠久传统和丰富遗珍,当然象形拳法的出现还 有图腾崇拜的遗存、仿生学的萌发和动物文化观的影响等诸种因素,但作为哲学基础,天人合 一观却是根本的。

《易经》以及后来发挥《易经》思想的《易传》等中国哲学与武术的关系最为密切。阴阳五 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用来作为拳理哲理的依据,浑圆的天、空漾无垠的天象都 反应在拳技理论中。

各派拳论都开宗明义宣布自己拳派的依据,不少拳派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周易•系辞》 云:“著之德,圆而神。"《峨眉十二桩》、《天地桩台诀》称;“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 唯妙于心。"对圆的认识和运用,既是动作的必然,又是中华先民们骋目遥望所观测到的天的形 象。在这浩渺空冥的穹隆中,又得到空的感受,斗转星移、日升月降、风雨潮汐,此中又蕴涵 着多少玄妙奠测的奥秘和取之不尽的启示!人生于天与地之中,“求圆占中”的哲理,也是太极 拳、八卦掌等拳派遵循的技法运动原理。

被视为少林秘典的《罗汉行功全谱》一书中写道:“彼夫和风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 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 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坎,既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 于行功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文事者也。”这里除以天地自然论证文武必须兼备外,则以山川 风雷等自然变化来做武术技击变化之依据,把《周易》释自然诸现象之卦理对应之,既体现了 “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叉显示了少林派以易理析拳理的宗旨。太极传人之一,宋代程 璐有《四性归原歌》,指出人、我、物、天四者相通,从“天人合一”说明太极原理,可谓清人 太极拳论的起始。

中国武术以人体应宇宙,这是最大的象形取意,所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 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即是此意。象形取意,其所象之范围至大至微,大可以是雷电山岳,小可以是飞禽虫蚁,甚至想象中的神佛异物。如龙,就在中国武术多种拳法和器械中被 用来象形取意。

从古至今的习武者都非常注意在练习的过程中使人体和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的自然环 境相协调,因时因地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手段,选择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作为练功修身养性 的场所,从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个人的身心皆融于大自然之中。若逆天时地利而动,则 不利于健康。

浏览5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