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和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世界观和 谐的思维方式一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重和谐的 思想就是希望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 由于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习武者尚武而不随意用武,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 后兵,遵循《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注重个人身心动作的和谐,强调“内三合"和“外三合”。关于内外相合的理论在武术不同 拳种中或直接论及或间接提到,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各拳种的一个共同要求。武术所强调的 “合”,其实质就是协调、和谐。所以武术的“合”并不仅是动作上下内外协调的技术要领和要 求,更是武术的一种重要理论,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注重形神兼备
一个武术动作或一系列武术动作,总是由人体的四肢、躯干的不同运动方式来完成的,这 就构成了外在的“形”,并且还要通过这个外在的“形”来表现出内在的“神气而中国人往往 把主体内在的情感的表现放在中心的位置。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若徒有动 作外在的形,而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表现内在的神,其动作也必然是一个肤浅的、缺乏内在力度 的形。形神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后来晋代画家顾 恺之将其运用于画论,使之有了深刻的美学意义,指出形的描画是为了写神,不仅要追求外在
形的美,更要追求内在神的美,此后在许多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里都以形神兼备作为要旨, 武术也必然从中吸收了营养。所以说形神兼备不仅是画论,而且是拳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在武术中的反映。
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方式,即在对对立统一这个宇宙根本规律的把握上,更注重对立面 的统一和协同,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过程性,这是中国传统哲 学天道观的重要特点。把这种观点运用于方法论上就是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武术中就表 现为既注重每一个动作的规格和细节(正如孟子所说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又更注重 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全套动作演练的功力和气势,动作的衔接要顺畅,全套的演 练要气韵生动、气势连贯、一气呵成。王宗岳说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正体现了 太极拳演练时整体上气势宏大的要求。所以从整体上,从演练的整个过程中去评价技艺的优劣 是非常重要的。
既重外练又重内练
所谓“外练"主要指由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以及由运动系统完成的 各种动作。
论及“内练”常涉及“精、气、神”的问题,这和中国的养生术有关。《老子》中说:“是 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吕氏春秋》中认为“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 真人。”道教的经典《太平经钞》中说:“精气神三者?昆一,则可延年长生。”为肉体成仙而求 长生固是妄说,但其养生的理论却有科学的道理。在武术的动作要领中通常要调整呼吸,使呼 吸和动作相互配合:长拳技法中要求“气宜沉”,并有“提沉聚托”四种呼吸方法;太极拳要求 “宽胸实腹”,“意注丹田”;南拳要求“沉气实腹”,“发声呼喝”;形意拳要求“松胸实腹,呼吸 自然”;八卦掌的“三病"之一就是“努气",即“憋气各拳种都把运气调息和动作配合放到 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为了动作更加自如,而且是为了通过呼吸运动,进而使循环系统 和其他内脏器系得到锻炼。在武术理论中把“精、气、神”加上力和功,与“手、眼、身、法、 步”相对应起来,作为训练的要求,这是养生理论和武术理论及训练方法相结合、相互渗透的 结果。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西方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斗争;中国人 重内、重合,西方人重外、重分。中国武术之所以重视和谐,重视形神兼备,重视内练和外练 相结合,都是中国的哲理在拳理中的反映。
多种拳种并存
无数内容丰富,多种拳种并存,且一个拳种又常有多个流派,体系庞杂,形成这种情况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是一个文化地理的问题。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受当地地理条件,包括气候条件 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产生和发展也不尽相同。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地理条件差异很大, 产生了不同地域的人之间性格、民俗和文化特征的不同,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气 况且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古代交通不便,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交流较困难,形成了许多地理环 境相对较封闭的地区,所以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拳种在当地相对独立地发展, 虽然其技击的规律是相同的,但其风格、趣味有较大的区别,南方拳种与北方拳种有不同的风貌,而位居其中的湖北号称九省通衢,在古代为南北交通要冲,所以湖北流行的拳种往往兼有 南北拳种的特点,这同样是文化地理的因素造成的。
又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之中,许多地区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 满足于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的形态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使人们的思想状况趋于保守, 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拳种,又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使其相对独立的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由于古代中国的长期宗法制度和家庭本位主义,敬祖亲子,重视血缘关系,使其具有 家庭的凝聚力和排他性,不同行业行会的成员,许多人之间虽并无家庭血缘关系,但也由行会 使之具有了家庭的组织特色和类似于血缘关系的色彩。这种情况在不同拳种的流传过程中同样 存在,一方面使拳种的发展更加封闭,缺少外来的营养;另一方面也为不同拳种相对独立的传 承提供了条件。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交流的增加, 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思想状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拳种之间的交融不仅不可避免, 而且早已发生,这种交融还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下去。
二、武术的作用
(一) 壮内强外的健身作用
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强调内外俱练,身心双修。通过练习对外能利关节、强筋 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的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等 动作,几乎使人体各部位都参与运动,经常练习不仅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韧带、关节的伸展性, 而且能增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人的体能。尤其是太极拳运动, 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长期练习对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
(二) 自卫防身
武术的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都是以攻防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 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学会一些攻防格斗技术,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人体 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若长期坚持系统的练习,还能够增长功力,抗击摔打,全面提高身体素 质,克敌制胜,具备良好的防身自卫能力。
(三) 磨炼意忐,修身养性
武术练习历来提倡“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习武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练习者的武术技艺,而且能培养人们的吃苦耐劳、果敢顽强、坚韧不拔、自 强不息的意志品质。长期以来,中华武术有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通过习武崇德的教育, 可以培养人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达到修身养性的 目的,有利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浏览9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