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攻防性运动形式。武术竞赛 中开展的主要是两人进行的对抗性活动,包括散打、推手、短兵、长兵等。
(一)散打
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搏斗运动。散打的特点是 手脚并用,全身肌肉的张力极大,而动作又进行得非常迅速。这能够使肌肉富有弹性,提高灵 活性。同时由于肌肉活动激烈,也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它能够使人们学会 利用时机来进行打击,并提高打击的准确性和突然性,提高防身自卫和实战能力,能够培养人 们的勇敢、顽强、沉着、机智等品质和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二) 推手
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搏 斗运动。推手的特点是双方在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条件下,运用肘、腕、拳、指等本体感觉 来判断对方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细微变化,引劲落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主要有太极推手、 八卦推手。
(三) 短兵
是两人手持一种藤、皮、棉制作的似短棒的器械,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击、刺、劈、斩 等剑法和刀法进攻对方以决胜负的搏斗运动。短兵的特点是熔击剑和劈刀于一炉,剑法和刀法 并用。在比赛时剑法和刀法变幻不定,需要及时辨清予以进击,对中枢神经系统转变外界刺激 为反应的迅速能力要求较高。它能使人体中央视觉、运动感觉等感受机能的敏锐性和神经系统 与各部肌肉活动的协调性,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 长兵
是指两人按一定的规则,使用一种特制的类似于枪棍的器械,利用武术长器械中的劈、崩、 挑、砸、拦、拿、扎、点等技法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格斗运动更侧重于武术动作的力法、身法、步法及技击方法,主要讲技击搏斗,注重其攻 防格斗技能。
按价值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
攻防技击武术
攻防技击武术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武术的主体,并一直作为个人和军队的防卫手段而存在 发展。如今它虽然作为军事防卫的功能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个体防卫的手段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中的各种行凶、抢劫的犯罪,更多的是持刀械或徒手。所以,攻防技击武术仍是人们 防身自卫的首选方式。攻防技击武术内容主要有一招制敌为特征的军警武术,流传于民间的具 有较强技击性的武术套路,各种攻防对抗形式的武术,以及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的简单易学、 短期速成的武术散打。
艺术表演武术
艺术表演武术在历史上往往被人们称为“花拳绣腿”或江湖卖艺的把势,发展到现在既包 括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及近年来从传统武术发展起来的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象形拳等竞赛 套路,也包括挖掘整理出的传统武术中富有艺术表现性的武术。艺术表演武术更侧重于武术的 规格、劲力、节奏、布局、精神、难美、创新等方面,其主要功能不是技击,更多的是展现具 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为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
健身养生武术
健身养生武术在历史上主要包括一些与养生、导引、气功结合的以健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 武术;发展到现在内容包括各拳种修身养性的功法,各拳种中以健身为目的而编排的套路,以 及以活动肢体为目的的对抗性活动,包括太极拳、太极推手等。
第五节武术的特点、作用及地位
一、武术的特点
(一) 武术的技击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而成,技击特点是它技术上最主要的特点,武术在它流传的 过程中始终保持了这个特点,围绕着这个特点发展,并全面体现了这个特点。武术不仅有对抗 性练习,还有套路练习;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双人和多人练习,且拳种丰富,器械多样,汇 集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器械进行攻防技击的技术,这是任何其他的体育 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武术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有此本质属性,才得以区别于其他的体育 项目。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术来源于技击实践,经过不断的加工、提高,然 后再用于技击实践,是历史上武术发展的基本线索。随着火器逐步发展,武术的直接的技击价 值逐步减小,虽然如此,但武术仍然保持了技击这个技术特点,在近代各拳种中不仅在技术上 仍体现了各种技击方法的做法和力法,并且在各自的拳理中也反复强调技击的理论,无一例外。 如太极拳这种轻灵舒缓的拳种,其动作和传世的拳谱也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这一基本特点,并 且发展了独特的技击对抗性的推手运动。
武术技击的技术特点使武术形成了它自己的完整技术体系,即包括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 以及相关的训练方法。这个特点还是决定武术动作规格的基本依据,武术的力法讲究刚柔相济 同样是由其技击特点所决定的。清吴殳在《手臂录》中说“攻为阳,守为阴",一般说来攻时奋 力突进,力法主刚;守时随人而动,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时刚中有柔,守时 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不可偏废,是各拳种共同的要求。虽然以今天武术的技击价值已不能和 冷兵器时代同日而语,随着竞技武术技术的发展,武术套路技击特点也有所淡化,但技击特点 仍将作为武术技术的最基本特点而长期存在。
(二) 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
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在此过程中它受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它在各方面都带有 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这表现为它的民族文化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
从广义上看武术是一种自卫的技击术,就技术而言武术套路是为了便于传授、记忆和训练 而产生的。但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技击术,哪里的人们和中国人有相同的人体结 构,使用相似的技击器械,哪里的技击术也和中国武术一样要遵循相同的人体运动规律和器械 运动规律,所以每个技击动作也必然是相同或相似的,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武技发展的过程中 也有传授、记忆和训练的问题。为什么在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没有产生像中国武术这 样完整、丰富的套路,并流传至今呢?这显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有关。
武术套路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运动形式,而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都无一例外,首先 对“道”的追求是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则、方法、方式、路数之义。这种对道德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程式性的追求,以武术技术形式表现出来则出现 了武术的套路。其次,崇礼是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中国人崇尚“礼”,礼指某一个时 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政治、伦理、道德、 礼仪、民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使得中国人上至国家大典, 下至百姓生活细小的礼节都要有一定的规格和程序,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高度程式化,这也就促 使武术演练出现了套路的运动形式。最后,中国人重视承传,尊师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 于承传,这更使武术套路便于延续和发展了。
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多方面,而刚健有为的精神是尤为重要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心 理要素,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这种精神在武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武术是一种人体运动,且是一种技击术,必然崇尚 勇武,追求制胜。传为宋人调露子所撰的《角力记》中说:“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 以决胜负,骋趣捷,使观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无论是对习者还是对观者都倾注了一 种勇武顽强、一往无前的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使是以动作轻柔缓慢为技术特点的太极拳也是如 此。清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他所说的“直养而 无害”的气,正是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的“浩然之气”。陈鑫说:“何谓气, 即'天行健的'一个'行'字……即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他在论述搂膝 拗步时说:“此势得乾坤正气以运周身,外柔而内刚.实与乾健坤顺相合。”可见习武者无论是 外在的技术,还是内在的心态,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刚健有为的精神。精于武术的明代学者颜 元大声疾呼:“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此呼 声至今使人感到发聋振瞪。
浏览1,3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