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竞技跆拳道运动是以点数记得分的项目,从该项目运动实践出发, 生物力学研究相对集中在一个典型动作一一横踢腿这个技术动作上。和其 他项目一样,引用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是由于跆拳道教材对该技术动作 的定性描述难以满足实际训练对技术深层原理和规律的需求。如郝莹对我 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远距离进攻型后横踢进行了分析,在结合运动员形态、 身体素质等方面数据指标的基础上选取了击打距离、速度等指标进行对比, 而对击打力量、作用时间这样的指标不予考虑。跆拳道横踢腿技术动作生物 力学分析也呈现精细化的趋势,同样是横踢腿动作,李玉刚从转动力学角度 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增加进攻腿的速度,减小转动惯量的方法来提高转 动效果。③还有人从下肢主要肌群及特点、工作顺序原则、避免肌肉松弛等 角度深入分析。胡宗祥从上肢对横踢腿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④2005年出 现的后腿横踢技术运动学分析硕士论文,修正了之前动作顺序为“提膝一转 甑一踢击”的结果,创造性地提出“转髓-提膝、提膝、提膝”。另外一个更具 意义的发现是作者通过数据比较发现重心速度变化规律呈现“小一大一更 大”的特征,体现这一项目“用体重击打对手”技巧* 2006年,陶玉军在束臂 和正常状况下对横踢腿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得出横踢腿的转速、踢击距离等和上肢动作存在关联;2007年出现了针对横踢腿的硕士学位论文,从位移、 环节速度与角度及角加速度等运动学参数和击打力量、爆发力等动力学参数 对横踢腿进行了全方位分析。

此外,得分相对较少的下劈、双飞踢等动作研究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涉及, 但研究成果较少。郭辉在下劈腿生物力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应该强调 “各近端环节的制动”,使之更合理地传递到远端环节,从而提高动作速度及 击打效果。由于受项目特征的限制,跆拳道研究者对击打效果的研究并不深 入。只要是强调发力、追求速度的项目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一受伤,跆拳 道也不例外。关于其内在机制,①国内外对跆拳道练习者受伤部位、频次、性 别及年龄差异都有研究,张洪顺等对膝关节(跆拳道练习者较常见受伤部位) 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为教学、训练、比赛活动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提供了理论 依据。

测试仪器的专项化

针对运动特点所设计的测力仪器标志着运动生物效应测试取得了重要 进步与发展。由于实验设计本身的局限及实验仪器的落后,传统的测力仪器 很难全面反映一次击打的过程。英国Chichester学院运动科学中心学者 Smith和他的同事们,利用拳击特征设计出测力模拟假人,并让其与一个测 力系统连接起来,进行了经验拳手、中级训练水平者及新练习者之间的前后 手直接击打力(straight punch)的测试与比较。实验发现,三组的最大击打力依次递减,同一被试者的后手的击打力都要比前手的大。①对武术专项选 手进行测试的研究并不多见,Gulledge让12个武术选手站在一个测力台 (force plate)上,对一个固定在墙上的水平测力仪器上垫着的目标进行击打, 测力台用于测量水平力、随后的冲击力及身体重心移动的速率。使用手臂与 计算机相连接的测试仪器来获取水平移动速率及手臂关节的重心移动速率, 最终比较后手直拳和寸劲拳(reverse and power punches)的击打力。实验结 果显示:power punch比reverse punch的击打力量的峰值(the peak force)要 小(790 vs. 1450 N),在接触目标的前0. 20的线性冲击力(the linear impulse)要大(43. 2 vs. 37. 7 N x s)。得出结论,power punch 比 reverse punch更具有潜力,对破坏对方平衡更加有效。②还有Walilko TJ等人在 2005年设计的实验.让不同重量级的拳手对模拟假人(the Hybrid III dummy,汽车冲撞实验假人)的头部直接击打.测试出对头部力的传递和拧 转、对颈部及下颌的压迫情况,再用高速摄像机测试每一次重击的速率,以研 究拳击手脸部受击打时对头部影响的生物机制。③还有着重分析空手道出 拳过程中表面肌电变化特征的实验,运用训练常用工具一立板来进行 测试。

对技击效果的探讨

西方学者发现拳击比赛对拳手脑部有一定的伤害,并且研究出这种伤害 和参加的比赛局数存在相关性。拳击的击打方式和中国武术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现在少有知晓的全接触空手道(full-contact karate/kickboxing)和中国 武术手脚并用的击打形式很相似。Schwartz和他的同事在研究全接触空手道和拳击的生物机制时,设计出一个可以在三维方向上移动,并具有弹性回 复功能,表面组织模拟正式比赛护具的模拟假人(dummy)o实验结果显示, 在90G到120G的范围里,手套和脚垫都没能减少对假人的加速度。10盎司 的拳击手套对最大加速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拳击和踢击的加速度仍保 留在一定的范围。事实上,任何手段对头部的猛烈打击,都会产生伤害。①

在格斗类的身体全接触这样的项目中,国外学者Buse对自1993年11 月到2003年11月(10年间)的642场无限制搏击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 中182场比赛结束的原因是格斗者被击中头部。②击打头部所造成的伤害主 要是头部受到猛烈的撞击后,极有可能发生一种被称为“脑对冲伤”(据资料 统计,颅枕部遭受打击发生对冲伤的概率高达80%左右)的损伤。头部被击 中后,在惯性作用下脑脊液仍继续向撞击点方向流动,于是“脑球”中与撞击 点相对的极点附近暴露出一个“局部自由表面”,就可能将附近的血管与神经 拉断,形成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

击打力测试时是否空手直接击打,戴上不同材料手套、不同质地的缠手 绷带,测力仪器表面设置垫子的厚度等因素对测试结果存在影响。众所周 知,拳击与武术一样,是可以直接击打对方的头部和躯干,头部被连续击打的 耐受能力是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验比较了不戴绷带、戴 薄绷带及含有铅硬膏的绷带,选定22个拳击手,每个选手击打一个包裹气垫 (covered with a synthetic mattress)的 Kistler 测力台(Kistler force plate) 10 次以上,用一个光电系统(A system of photoelectric cells)来测试击打的速 率。结果显示击打力的增加与绷带的厚度有关,含有铅硬膏的绷带要比薄绷 带对力度更有承受力。最终得出结论:与不戴绷带或戴薄绷带相比,绷带(厚绷带或含铅硬膏的绷带)增加了手部的硬度,也促进了力的传递。①

动作的击打力还不是技击效果的全部内容,有些国外学者考虑到动作击 打的准确性、反应时等因素。学者Net。对初学者和高水平的13个武术练习 者进行试验,使用了高速摄像机(频率2500Hz)记录他们的反应时.使用测力 传感器(load cell)测量他们的发力。将力量数据(force data)根据受试者的 体重和身高进行标准化后,进行不同水平组别的比较。使用了一个位置传感 器(a high speed pressure sensor)来测量打击的精准性(precision of the strikes)0结果显示:女子比男子的击打准确性高,但是反应时和力度较差; 高水平受试者的击打力度较高;还发现了反应时、准确性和击打力度直接存 在相互影响的关系。②

对运动损伤的研究

在格斗运动中,发放劲力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非 格斗项目的一大特点。因为发力的种类不同,发力的方法各异,从而造成了 不同格斗项目受伤概率的不同。国外学者对不同格斗项目受伤情况进行了 调查分析,如Zetaruk,在对263个不同格斗项目不同性别、训练频率、训练年 限的运动员进行比较后,发现59% Tae kwon do, 51% Aikido, 38% Kung fu, 30% Karate和14% Tai chi的练习者存在被迫停止训练一年的受伤经 历。可以看出中国武术,至少是太极拳训练的受伤概率是较低的。多种格斗 技术混合的无限制格斗比赛,时有受伤情况出现,即使是拳击这种有明确限 制条件的运动也一度因为运动员受伤而遭人质疑。

综上所述,可以运用生物力学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且可以看出:

第一,对传统武术技术进行探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咏春拳拳名、起 源一样复杂的拳种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比比皆是.理清其中线索、寻找史料佐 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困难重重。浩瀚如海的传统武术技术文献可以为练 习者心中想象的几乎每种“合理”与“正确”的武术提供支撑。在个人“体悟” 基础上建立的技术“理论”值得怀疑,而事实上传统武术人自身也在这种怀疑 中不断思索,王芸斋、薛颠、赵道新、李子鸣、孙禄堂等人的做法都是明证。追 寻传统武术“真理”的精神从未丢失,在武术不断国际化、科学化的今天,更加 迫切需要这种精神。

第二,传统武术研究方法:先人文思辨后实验分析。传统武术不仅存在 略有差异的拳理甚至也有彼此矛盾的说法,其中夹杂着比喻、类比等表达方 式,简单的逻辑判断显然过于草率,直接列举分类只能停于表面。运动生物 力学分析可以为传统武术技术探究提供有效途径,展现更加直观、清晰的观 察结果,将帮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可是实验分析前简单的相关理论介绍 和前人研究总结,远远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先要进行一定深度的人文思辨,找 到传统武术研究的“病症”再进行实验分析,才能得出更可靠、更具现实意义 的研究成果。

第三,“女人创拳”说是咏春拳研究的重要背景。在咏春拳历史追溯中最 为重要的应该是“女人创拳”说,创立“前咏春拳”——福建永春白鹤拳的方七 娘、五枚师太、严咏春皆为女性,男人竟然喜欢女人所创的拳法并主动去传 播.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戏剧色彩的一幕。这些应该是咏春拳技术 研究不能被忽视的背景材料,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是咏春拳技术不仅适用于女 性*同样也适用于男性。

第四,拳谚和口诀也需要甄别。咏春拳大量的拳谚和口诀,是前人在技 击与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是对咏春拳进行技术分析难得的资料。但也 需要研究者对此进行甄别,这需要深入咏春拳教学实践中,对教练员和学习 者进行访谈。更为直接的方法是研究者亲身学习咏春拳,在学习和运用的过 程中不断加深对咏春拳的体会。

第五,要突破竞技武术的研究思路。国内研究成果大量集中在对武术动 作分析上,多是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为本研究打下了一个丰富的资料“源 泉”。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武术动作定量研究成果不多,但总体呈现 更加具体和深入的趋势,其中对套路、散打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为传统武术 动作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武术套路的基本动作和难度动 作的研究思路中,其动作目的不是技击而是动作完成效果(这里主要是表现 效果)。散打是技击格斗的现代体育项目,其技击形式和内容与咏春拳差别 很大。属于传统武术的咏春拳,不同于竞技武术.因此武术套路、散打都有差 异,不能以这两个项目的研究思路来考虑咏春拳。可见,对咏春拳技术动作 的生物力学分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竞技武术的研究方法,但需要突 破思路,要根据咏春拳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否则极可能造成方向性的偏 差而与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

第六,参考国外经验,也需凸显自身特点。国外对拳击、空手道、咏春拳 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击打力方面的测试及击打效果的分析.样本数量大、 操作流程严谨,具有参考和借鉴的价值,但是指标选择单一,至今未出现针对 传统武术动作综合分析的报道。这就给后人的研究预留了很大空间。参考 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根据国内咏春拳技术研究资料,基于现有实验条件提 出符合实际的假设,凸显出自身特点。

浏览6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