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对象
一般来说,样本含量越大越容易反映总体的特征,但是样本含量受到实 验设备、测试人员和受试者招募等因素制约,要反映出一个项目的技术特征, 最佳的受试者是高水平运动员。如果研究目的为探讨不同动作规格对运动 的影响表现或不同因素对运动技术的影响,则选择不同技术水平的受试者8 至10人为宜,有条件的可能会招募更多受试者。根据Cohen和Lily的研 究,在进行运动技术分析时,5人的样本含量即能包含总体80%以上的运动 特征,所以即使实验对象是高水平运动员,也不能低于5个样本。①2008年 洪瑞枚的《国内优秀舞者倒踢紫金冠动作之生物力学特性分析》、2004年蔡 梓林的《柔道大外割技术不同破势方法之生物力学分析-——个案分析》、2005 年刘俊辉的《短距离之中式起跑对生物力学探讨》、2006年庄梓林的《单脚起 跳扣球动作之生物力学分析》选择的是5名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受试者。当然 高水平受试者难以寻找,迫于条件限制有些研究选择的受试者人数就少于5 人。如2003年,胡雁宾的《优秀运动员24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① 李世明,李学贞,徐迪生:《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统计方法应用的几个问题》,载《广州 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9页。
测试了 3个受试者;2007年,石俊男的《女子羽毛球杀球与跳杀动作之三维 运动学分析》测试了 4个受试者;2008年,赖昭名的《武术八极拳震脚发劲动 作之生物力学分析》测试了 1名高水平运动员和1名初学者。
鉴于本课题研究是针对咏春拳典型动作进行的生物力学分析,不涉及影 响因素对动作优劣比较的“质”的判断,也迫于咏春拳高水平受试者难以寻找 的现实,将受试者定为上海咏春拳教学中心的5名教练,其中包括2008年佛 山全国咏春拳搏击比赛第一名的教练吴XX.具体信息参见表11-1。
表11-1受试者基本信息表
序号 |
姓名 |
身高(厘米) |
体重(千克) |
年龄(岁) |
教龄(年) |
习练咏春拳年限(年) |
1 |
吴XX |
170 |
68 |
31 |
6 |
9 |
2 |
马X |
173 |
75 |
23 |
4 |
5 |
3 |
杰X |
180 |
80 |
27 |
4 |
6 |
4 |
王X |
171 |
60 |
22 |
1 |
3 |
5 |
曾XX |
167 |
65 |
25 |
1 |
3 |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 实验时间与地点
实验时间:2011年6月23日至2011年6月26日。
实验地点:上海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学大楼技能研究中心实验大厅。
二、 测试仪器及实验工具
根据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力学技能研究中心实验室操作规范,为了最 大程度减小误差,所有受试者统一穿着VICON测试系统专用服装和武术平 底牛皮练功鞋进行测试。实验采用VICON系统、Noraxon肌电系统、Kistler 测力台系统等进行数据同步采集,采用内同步连接方式。
(―)
VICON 系统
采用英国产Vicon硬件及其配套软件系统,16台MX_F40摄影头,直径 为14cm的Mark球,采用频率设为120Hz
o (二) 测力台系统
采用瑞士奇石乐公司产两块Kistler三维测力台(Force Plate),规格为 90cmX60cmX 10cm (长X宽X高),型号为9287B,测试最大垂直力可达 20kN,最大侧向力可达10kN。本次实验设置采样频率为1200Hz。
(三) 电信号系统
本次实验使用的是美国Noraxon公司生产的表面肌电采集与分析系 统'软件为MyoResearch XP Master Edition 1. 08. 16
o本次实验的采样频率 设置为1000Hz,肌电原始数据采集与后期分析均在Noraxon公司肌电硬件 配套的软件中进行。
实验使用的肌电片为上海仁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心电电极(银/ 氯化银),电极粘附区30mm直径,导电区l()mm直径。
(四) 设备同步
Vicon、测力台、Noraxon无线肌电系统通过模数转换器连接并同步,三 机同步进行数据采集。
(五) 运动学与动力学信号采集软件
使用由Vicon公司研发的Nexus信号采集与处理软件(使用的版本为 Vicon Nexus 1.7. 1).同步采集运动学与动力学原始信号,之后进行包括 Mark球命名、噪讯去除、轨迹删补在内的前期信号处理。
益
图
11-1 Vicon Nexus 1.7 操作界面
(六
)3D生物力学分析软件
使用由美国C-Motion公司研发的Visual3D分析软件(简称为V3D,版 本为Visual3D V4. 75. 12),对获取的Vicon运动学数据、Kistler测力台三维 力的数据进行生物力学处理与分析。
图
11-2 Visual3D三维生物力学分析软件操作界面
(
-t)
Noraxon无线肌电采集与分析软件
本次实验采用Noraxon配套软件对肌电(Electromyography,简称 EMG)信号进行采集与分析,其中后期数据分析包括了滤波、整流、肌肉激活 顺序、持续时间等。
图
11-3 Noraxon无线肌电信号采集与分析软件界面
(八)其他实验用品
电脑、酒精、药棉、刮毛器、剪刀、透明胶带、双面胶带、电源连接线等。
三、实验步骤
(一) 前期准备
实验前,对包括Vicon系统、测力台、无线肌电系统、配套电脑及胶带、肌 电片、电源等所有仪器进行校准,并调试同步信号,利用Vicon标定架进行三 维空间标定。
(二) 受试者热身
受试者穿着Vicon测试专用短裤,做慢走、动态拉伸、武术热身动作10 分钟,测试人员对受试者说明测试动作顺序及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事项。受试 者清楚整个实验流程和熟悉实验环境后并且感觉身体状态良好,示意可以进 行测试时,开始进行实验。
(三)
mark球的放置
运用49个直径为14mm的红外反光标志球(Mark球),由熟悉实验室规 范操作的测试人员进行操作粘贴,然后用Vicon系统检查确定,进行正式动 作测试前先进行静态拍摄。
图
11-4受试者贴
Mark球、肌电片、肌电信号发射器
表
11-2 Mark球名称及位置表
序号 |
英文缩写 |
中文名称 |
1 |
RHEAD |
头右侧耳上缘 |
2 |
LHEAD |
头左侧耳上缘 |
3 |
FHEAIJ |
头前部眉心上缘 |
4 |
BHEAD |
头后部枕骨上缘 |
5 |
CERV7 |
第七颈椎 |
6 |
THVE10 |
第十胸椎 |
7 |
STERN |
胸骨柄 |
8 |
TRNK1 |
躯干跟踪点1 |
9 |
TRNK2 |
躯干跟踪点2 |
10 |
LASIS |
左侧骼前上棘 |
11 |
RASIS |
右侧骼前上棘 |
12 |
LPSIS |
左侧骼后上棘 |
13 |
RPSIS |
右侧骼后上棘 |
14 |
LICST |
左侧骼棘上缘 |
15 |
RICST |
右侧擀棘上缘 |
16 |
LTRC)C |
左侧大转子 |
17 |
RTR()C |
右侧大转子 |
18 |
RSHO |
右侧肩峰 |
19 |
RARM1 |
右侧上臂跟踪点1 |
20 |
RELB1 |
右侧肘关节外侧点 |
21 |
RELB2 |
右侧肘关节内侧点 |
22 |
RWRA1 |
右侧腕关节外侧点 |
23 |
RWRA2 |
右侧腕关节内侧点 |
24 |
RHAND |
右手中指根部跟踪点 |
25 |
RTH1 |
右侧大腿跟踪点1 |
26 |
RLEP |
右侧膝关节外侧点 |
27 |
RMEP |
右侧膝关节内侧点 |
28 |
RLME |
右侧踝关节外侧点 |
29 |
RMME |
右侧跺关节内侧点 |
30 |
RLPT |
右脚第一趾骨外侧 |
31 |
RMPT |
右脚第一趾骨内侧 |
续表
序号 |
英文缩写 |
中文名称 |
32 |
RTTOE |
右脚大拇指尖 |
33 |
LSHO |
左侧肩峰 |
34 |
LARM1 |
左侧上臂跟踪点1 |
35 |
LE1.B1 |
左侧肘关节外侧点 |
36 |
LELB2 |
左侧肘关节内侧点 |
37 |
LFRM1 |
左侧前臂1 |
38 |
LFAM2 |
左侧前臂2 |
39 |
LWRA1 |
左侧腕关节外侧点 |
40 |
LWRA2 |
左侧腕关节内侧点 |
41 |
LHAND |
左手中指根部跟踪点 |
42 |
LTH1 |
左侧大腿跟踪点1 |
43 |
LLEP |
左侧膝关节外侧点 |
44 |
LMEP |
左侧膝关节内侧点 |
45 |
LLME |
左侧踝关节外侧点 |
46 |
LMME |
左侧踝关节内侧点 |
47 |
LLPT |
左脚第一趾骨外侧 |
48 |
LMPT |
左脚第一趾骨内侧 |
49 |
LFTM1 |
左脚大拇指尖 |
浏览8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