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提倡“寸劲”发力。寸劲,也称“弹劲”“寸劲节力”或“短劲”,是一 种能在短距离内发出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劲力。究竟这个短距离指的是多少, 说法不一,有“一寸”“二寸”“三寸”之说。运用于攻防的寸劲,其目的就是在 极短的距离内获得“惊人”的击打效果。
埋肘、收肘的技术要求
咏春拳提倡“埋肘”与“收肘”。这一技术动作要求有别于其他门派,特别 是对于北派武术的习练者来说,有“缩手缩脚”之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人 拳”。“埋肘”具体来说,就是咏春拳技术动作无论用于进攻还是防守,在大多 数情况下,手肘紧贴着自己中线,从正面看就是肘部收在胸前。埋肘的原因, 一是抢攻中线时距离最短;二是保护上身躯干重要部分,为防守提供一个较 佳的姿势。“收肘”,即在攻击或防守动作完成后,手和手臂不再“蓄力”,呈自 然的曲肘状态,以便于迅速变换下一个动作。
强调“不消过笼,不追手”
“不消过笼,不追手”,这是咏春拳发出攻防动作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做 防守动作时,只做到让对方攻击不到自己即可,动作短小,精确o当对方的动 作在自己防守范围外,则不提倡去主动追击对方,而是趁机直接攻击以求抢 占先机。②
追求快打
咏春拳追求快打。咏春拳的求快和一些传统武术对速度的追求完全不 同,其表现得很直白。如咏春拳有“以长制短之快”“以近求快”“顾打合一之 快”的理论,追求一种肉眼难及之快。①李小龙在咏春拳截击思想的基础上 创立截拳道,也突出了动作简捷、速度快的策略。
来留去送
“来留去送”,这是咏春拳技术体系中一个与太极拳“粘黏相随”类似的特 征。“留”,是根据对方进攻的变化,凭借接触对方手臂(搭桥)时的感觉而做 出相应的反应,摊、擒、勾等是主要的手法。“送”,是进攻(也称之为“放”)的 意思,在有效防守之后,对方改变动作之前发起进攻(也有防守和进攻几乎同 时进行的技法),拳、掌、指、桥(即前臂)、膀都是完成.'留”和“送”的身体部位。 此外,咏春拳的“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的攻守策略也来 源于这“来留去送”原则。
咏春拳典型动作分析研究
本书研究,对典型动作进行定义与探讨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整 个研究中的创新。本章主要是对典型动作进行划分,提出典型动作的概念及 特征,并初步探讨选取咏春拳典型动作的方法。从研究思路上说,对所选动 作进行说明,揭示其现实意义,是为整个研究做逻辑上的梳理和必要铺垫;从 统计学抽样的角度看,咏春拳套路动作数量过百,每个动作都有其运动路线、 发力方法,需要在选取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咏春拳技术体系 整体特点,所以确立典型动作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分析的视角看,传统武术 难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源就在于技术动作的可变性和多样性,所以首先需 将“典型动作”从庞杂的技术体系中提炼出来,然后再探究其技术标准,可谓 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咏春拳抽取动作这一环节作细致的交代,在竞技体育研究中确实很少 见,而在本书中却成为极其重要的部分,甚至是整个研究的基石,主要因为传 统武术相关研究较少,虽出现一些对太极拳、咏春拳单个动作的生物力学分 析,但不能说明这些动作在该拳种技术体系中所占的位置,那么,所得到的结 果反映拳种核心技术的程度可能就不高,在研究上显得考虑不周,所得结论 必然受到局限。所以,将咏春拳典型动作定义及选取方法独立成章,针对典 型动作的界定及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筛选方法进行详细论述,是整个课题研究 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咏春拳甚至整个传统武术重新强调技术分析及其训练 革新时,典型动作的重要性为传统武术技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易被人忽视的研 究思路,即首先寻找合适的方法,选取出拳种的典型动作,抓住“主要矛盾”, 进而进行拳种之间的比较,以及对本拳种训练方法或标准化教学模式进行探 讨,则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咏春拳典型动作相关概念辨析
典型动作的定义
(_)“典型,,的概念
“典型”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诗经•大雅•荡》中有“虽无老成人, 尚有典刑”(“刑”通“型”)。在《说文解字》中,“典,五帝之书也”,而“型”意为 “铸器之法”(段玉裁注:“以木为之曰模,以土曰型“典型”在古汉语中的 意思可以解释为规范、模型等,汤瑜将它总结为一种“规范或模型等的恒常模 式”,①这和希腊文中的“TUP()S”(原意是铸造用的模子)意思很相近。②
“典型”一词在西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期,只是当 时并没有直接出现“典型”这个词。到19世纪左右,在文学领域中“典型”一 词开始流行,其中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雪莱、雨果等。当时巴尔扎克对“典 型”有过这样的论断,“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所有那些在某 种程度跟他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③这是从 艺术学、美学角度理解的。
从哲学角度分析.“典型”指的是“代表共性特征的个体”。典型是针对 “非典型”而言的。典型与非典型的划分是常用模式,典型事物反映“一种普适性的原则与规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①而非典型的事物表现更多的 是个性化、非常规的特质。
典型动作的界定
“典型”和“动作”结合而成的“典型动作”一词在艺术分析中十分常见。 如戏剧分析中对演员艺术价值的分析,提及的“典型动作”多和需要表现的人 物有关联。这里的典型动作应该是具有代表人物的个性和特征的动作,能将 典型动作做得精准、到位,帮助表演者成功塑造人物。③
典型动作在体育、医学领域出现,使用较广泛。特别是在体育领域的理 论分析和实践运用中,“典型动作”频频出现。在对大量出现“典型动作”的论 文进行分析后发现,该类论文几乎对“典型动作”这个概念没有进行严格界 定,多是取“基本动作”“常见动作”的意思撰如陈庆合在对武术教学进行分 析时有“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特别是典型动作训练”的表述,可以看出这里 的“典型动作”在基本动作的范围内,但要比基本动作更加精练些,也有“特征 明显的代表性动作”这样的意思。典型动作常被当作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 杨晓玲在对中国艺术体操分析时提到“踹燕转体”,认为这是“柔韧性和转体 结合的典型动作”。⑤
由于本书研究的需要及研究对象的特定性,笔者将典型动作界定为:在 该拳种技术体系中具有代表性、具有衍生其他技术动作的“模式”作用、具有 核心地位的“典范”作用的特殊动作群。
)相关概念辨析
浏览1,6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