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一词本身含有典范、模型的意思。典型动作的“典范”和“模型”作 用是基本动作、常见动作以及代表性动作不具备的。咏春拳动作繁多、变化 多端,但核心技术可以从几个典型动作中得以体现。如二字钳羊马是正身马 和偏身马的“典范”或“模型”,动作基本要求几乎一样,只是部分细节略有不 同而已。如果能够将二字钳羊马动作按要求做标准了,那么,学习其他步型 时即可做到“触类旁通但如果在二字钳羊马动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细 节问题未能得以解决,则会影响其他步型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总之,典型动作具有较高使用频率和代表性,起到典范和模型作用,所以 对典型动作进行研究就能达到“局部反映整体”的效果,是直达研究目标的一 条捷径。对典型动作的深度分析将促进我们认识咏春拳技术的整体特征,对 其教学标准化提供客观数据和理论支撑,甚至可能对传统武术理论研究进行 现代科学化的阐释与注解。
咏春拳典型动作分析的意义
源于对竞技体育项目比赛成绩的强烈追求,我们需要对技术动作进行深 层、细微的分析。生物力学测试由于其便利性和精确性逐渐被学者及教练员 认可,在各地体育科研所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推广.成为教练员进行技术诊断 和训练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成为学者深入学习运动训练理论和攻克科研 难题的常用方法。
最初的竞技武术生物力学研究是从基本动作分析开始的,如20世纪80 年代郭志禹对马步冲拳的测试与分析。其主要的任务是获得武术基本动作 的运动学特征,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动作技术细节,开始了武术技术科学化 研究的第一步。
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套路比赛出现了难度动作,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运动成绩,难度动作随之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生物力学的研究热点汇聚于 竞技武术中以旋转、跳跃为主要环节的难度动作,通过透析难度动作各阶段 的特征,进而给有效完成动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开始探讨难度动作训练与比 赛中运动员造成损伤的机理。
在研究传统武术拳种之一的咏春拳时,本书提出了这个重要的研究范 畴——典型动作(这一提法在20世纪80年代的竞技体育中曾被使用,在近 10年的竞技武术生物力学研究中几乎消失)。因为咏春拳是传统武术拳种,
与上述分析的竞技武术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套用竞技武术的研究思路,所 以本书将其作为重要的概念推出。首先,较之竞技武术项目,咏春拳的技术 没有明显的“门槛”,不存在习练者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所以就不存在咏 春拳难度动作分析。其次,咏春拳的基本动作数量多,变化大。很多动作只 通过细小的角度或方向变化而转变为另一个动作。对众多基本动作进行生 物力学测试与分析几乎不可能完成也没有必要完成。最后,咏春拳技术体系 中存在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谓是一种“模型”,可以衍生、变化 为不少其他动作。它们是咏春拳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二字钳羊马、日 字冲拳成为咏春拳标志性动作,在很多场合甚至成了咏春拳的标志。根据马 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所提及的“抓主要矛盾”,着眼于矛盾的主要方 面.针对这些典型动作进行分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咏春拳的整 体特征,这正是本书研究的重要思路。
本章从“典型”的概念入手.提出在武术科学研究中并不常用的概念“典 型动作”,将其界定为:在该项目的技术体系中具有常见性、基础性、代表性 的,可以衍生出其他技术动作的有“模式”和“典范”作用的动作。对辨析典型 动作与基本动作、常见动作、代表性动作的区别,得出典型动作含有三者的基 础性、常见性、代表性特征,加之“典型”一词的词义中原本具有的“模式”与 “典范”含义不同,从而形成了典型动作四要素,在对概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提炼出咏春拳典型动作。本研究从经典套路、教学课程安排、教练员调查、技 术关联性四个途径依次根据常见性、基础性、代表性及典范性提出典型动作 的选取方法,并筛选出包括日字冲拳、铲掌、摊掌在内的一个典型动作群。本 研究从实际操作角度出发,但迫于实验条件和人员限制,仅从中挑选出日字 冲拳进行实验研究。“典型动作”概念及其选取方法的提出在武术科学研究 领域还具有更加广泛的价值。首先,在对传统武术其他拳种技术进行分析 时,可以沿用这一思路,直接获得技术体系核心部分的信息,为同类研究提供 研究模板。其次,传统武术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拳法理 论、技法、要诀、技击目的与方法,跨拳种技术分析极易得出类似于跳远与跳 高比较的“有差异但无意义”的结果或因选取动作为非核心技术而造成“以点 代面”的错误。典型动作为传统武术跨拳种技术分析提供筛选动作的合理方 法,为深入而客观的研究提供可能。最后,长期以来传统武术技术研究“研多 究少”(对单个动作研究不深入,转而涉及多拳种、多动作间比较),主要是没 有找到典型动作这一突破口,以此为着力点可为“深究式研究”提供新的 渠道。
生物力学在医学、农学、仿生学、体育科学等许多领域均有应用,是一门 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运动生物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脱胎于生物医 学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也是多学科交叉、渗透产生的新 兴边缘学科,主要结合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力学基本原理 对生物体进行研究。
竞技体育生物力学研究整体特征
运动技术科学化阐释
竞技体育竞争激烈,而运动技术的科学化阐释是所有训练计划和技术革 新的基础,尤其在国际竞技体育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单凭教练员自 身经验来保证运动成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科学化训练首先要建立在对运动 技术的科学、精确、客观的阐释基础上。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卉的 博士学位论文《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该文通过对棒球、 标枪、羽毛球、排球、铅球出手动作的三维运动、动力的测量,总结出影响运动员上肢鞭打类动作末端环节速度的主要因素;①胡宗祥的《慢跑下肢技术动 作的生物力学研究》,运用QUALISYS红外光电运动分析系统、Kistle测力 台、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Mega肌电系统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较为 全面地对慢跑中下肢的运动、动力、足底压力和肌电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出慢 跑过程中无论是穿鞋还是光脚跑第二、一、三趾骨所受的冲量和压强,得出膝 关节是最主要的缓冲部位的结论;还有金季春对Clap式冰刀弯道蹬冰动作 技术原理进行的生物力学研究,所得出的运动技术特征可以为进一步科学化 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教练员科学化训练提供数据支撑。
革新竞技体育训练方法
运用生物力学测试单环节动作,进而对训练提出合理化建议。如1986 年就出现的使用国产高速摄影机(Sx-16型16毫米)以96格/秒的拍摄频率 拍摄,对跳深动作、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背越式跳高技术、我国女子优 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超等长训练对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影响、李 顺柱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Clap式冰刀弯道蹬冰动作技术进行了研究。 还有具体到特定动作的训练学意义研究,如讨论肌肉远近固定组合对速度训 练效果的影响。此外,用于研究人体运动过程产生的损伤:如对于运动性跖 骨损伤,选择提高运动员速度的斜坡跑超速训练的合适跑道,对中老年人先 行姿态进行调整。
三大测试方法
总的来看,受试者身体位置移动范围较大的动作测试,可用高速摄影机 捕捉动态画面,如针对整套竞赛太极拳演练动作用的是两台JVC9800高速
摄像机以主光轴呈90°的夹角同时拍摄,以获得运动学参数;受试者身体活动 范围较小,且可以在室内完成动作测试,多数是采用三维运动学系统 (VICOM).这样避免了高速摄像机获得画面解析时人工加点造成的误差, 系统本身自带计算机解析软件可以直接进行相应运算,输出所需数据。如对 上肢鞭打动作技术、陈氏太极拳掩手肱捶、杨氏太极搂膝拗步进行的测试 研究。
国内外较为流行的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为三维运动学系统、高速摄影机 及图像解析系统、测力台、肌电,因实验所需指标和设计思想的不同,形成了 不同的组合测试方法。常用运动学指标有位移、角速度、环节角度等;动力学 指标有地反力、各环节力矩等,还有肌电设备反映的肌电活动情况,肌电在对 动作募集肌肉的时间、顺序等因素的说明,是其他测试手段无法做到的,所以 它是生物力学测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测试手段。常用肌肉做功百分比、肌肉 激活顺序等。肌肉做功百分比,是通过一个动作过程判断哪些肌肉对动作完 成更具重要意义。如郭峰针对8名健将级拳击运动员的上肢表面肌电进行 测试与分析后,在测得的六块肌肉中三角肌前束做功情况最多。①肌肉激活 顺序体现了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即恰当的肌肉激活顺序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技 术动作控制的表现。运用便捷式肌电和高速摄影机,分析动作过程中肌肉激 活顺序及相关数据的变化,是探求动作技术深层机理的重要手段,如华立君 的博士学位论文对排球起跳动作的肌电分析原始数据记录图。②
竞技武术运动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进步,运动成绩 不断刷新,难度动作的制定与量化,又进一步推动了竞赛的发展。从前些年 对生物力学基本理论进行定性分析逐渐转向对应用生物力学测试仪器和手 段进行定量研究,对竞技武术的科学化训练方案的修订及评定动作优劣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①但是从总体上看,运用先进测试仪器及手段研究传 统武术的现象并不多,存在很大空间,有待学者进行此方面的探究。
浏览5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