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武术动作过程

相关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武术 动作进行测试进而完成的学位论文呈现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单独动作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如谷枫的硕士论文《杨式太极拳练 习者搂膝拗步下肢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借助于先进的红外远射测试系统 手段,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两组不同水平的杨式太极拳演练者搂膝拗 步下肢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揭示这一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和原理,从动力学 上给予验证。②有些学位论文着眼于一些难度动作的分析,如腾空摆莲360° 技术动作、武术套路C级跳跃难度动作旋风脚720°、竞技太极原地360°,并指 出关键技术及训练时需要注意的环节;③还有对健身气功中“熊晃”动作(姜 倩,2010)的生物力学分析。回研究成果呈现细化趋势,出现了张斌硕士学位 论文《陈氏太极拳掩手肱捶动作运动学分析》,作者借用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 陈氏太极代表性动作掩手肱捶全过程进行测试分析。

第二,针对套路中主要动作进行分析。如胡雁宾硕士论文《优秀太极拳 运动员式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运用QUALISYS-MCU500红 外远射测试系统,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分析对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进行三维

生物力学分析。

第三,探究动作所蕴含的深层力学因素。例如,阮哲的硕士论文《太极拳 运动对老年人下肢力学因素的影响》,作者使用一些常用的与平衡能力相关 的测试手段,分别对太极拳练习者与未练习者作出测定,然后对各种指标加 以对比.力图寻找太极拳对练习者平衡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对造成这些影 响的可能性作出分析和评价。①瑞典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 统,该系统通过接收红外反射信号,经过系统软件数字处理,能够对不同时间 的动作进行三维数据分析,能够对连续动作进行立体分析研究。

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周勇的《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太极拳运 动进行再认识》,通过实践及运用资料法,对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 了总结和分析,指出太极拳运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有代表性的运动特点和 动作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从而对太极拳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②刘小平 的《太极拳腾空飞脚向内转体的运动力学对比生物分析研究》,对太极拳腾空 飞脚向内转体技术的运动学、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描述、计算。该文采用运 动分析系统解析法、三维测力台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对上海体育学院一级运 动员、武英级运动员等的“腾空飞脚内向转体动作”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同 步测试。③韩雅婷的《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分析》,借助 于JVC9800高速摄像机、TJ-MOTION影片解析系统.ME3000-P4肌电测试 仪和ECG4心率及能耗遥测仪,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太极拳队员演练杨式 太极拳竞赛套路进行实验取样,探析优秀太极拳选手演练杨式太极拳竞赛套 路的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张勇通过影像解析对腾空旋风脚 720°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基本动作的规范、提高空中本体感觉等训练

建议。胡哲纯对腾空旋风脚转体720°接马步的稳定性、杨雷对腾空旋风脚转 体720°接竖叉的生物力学进行了分析。①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郭志禹对马步冲拳的生物力学研究到今天,武 术生物力学学位论文的不断出现•无论是测试仪器还是分析方法都在不断进 步与更新,并呈现出定量分析武术套路动作的一个强劲趋势•但是借用生物 力学手段透析套路动作•进行深层机理的研究仍有较大探索空间。研究所得 成果对于教练员来说,给诊断训练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与定 量数据支撑,但对训练方法层面的探讨还略显不足。

着眼于武术动作技击含义

武术套路的生物力学分析的目的(趋向于动作科学化训练及验证武术动 作的技击性)出现于一个惊人的共同旨归,就是在研究过程中有意将武术动 作的生物力学数据与技击相联系,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联系又显得证据不充 分,或者是实验设计本身没有突出技击,而分析时与技击有意“嫁接”。

韩雅婷在对杨氏竞赛套路的生物力学分析后指出,唯一出现的一次重心 的较大起伏一“右拍腿一左右伏虎势一右下势”,是“出于技击的要求”,重 心可以起伏。武冬等对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104张拳照进行解析, 从关节角度对杨氏大架的概念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并分析出决定太极拳动作 间架的最重要因素是太极拳的技击性。正如郭玉成在2003年对武术科研现 状统计、分析后,提出要加强传统武术研究的建议一样,武术学者对传统武术 的研究多从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武冬在论文的最后发出“对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和技击作用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开创古老太极拳的 实证研究道路”的呼唤。②

关鹏对太极拳的单推掌、王如镇对形意拳的崩拳、曾祥林对咏春拳的日

字冲拳分别采用高速摄像机、测力台、表面肌电系统进行测试,试图从数据中 找寻传统武术动作的技击意义和特征。①

(三)着眼于武术散打得分技术动作

相比套路动作的分析,散打生物力学研究对动作的技击性探讨显得更加 明确和直接。如利用脚尖速度变化对散打侧踹腿的效果进行评价时,指出踹 腿最终效果由“环节末端的击打力量和速度”决定。将身体向前移动、髓关节 伸展和大腿推小腿产生的三种速度合一,是侧踹腿产生强大威力的原因。其 中身体重心前移,使得作用于击打瞬间的身体环节参与度越大,则击打效果 越佳。李强通过测力台对一级和健将级散打运动员侧踹腿力量进行比较后, 发现侧踹腿力量的重要性。②

散打动作中侧弹踢,是散打特色技术动作。杨继君通过将散打这一技术 与泰拳横扫踢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泰拳横扫踢突出力量性,③散打侧弹 踢更突出技巧性的结论。王杰对柳海龙的动作进行了高速摄影与解析后发 现,并不是散打教练员一贯认为的那样,踢到沙袋时“到达最大速度”,在击打 到沙袋之前脚尖速度其实已经开始减弱。35还有人针对散打摔法进行力学 分析,如于兴文等对“弧形摆摔”通过高速摄影机获取运动员动作过程,并经 过影片解析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抱腿动作、后撤幅度、速度等是这一技术成功 使用的关键要素。

力的测试在各种运动和医学研究领域都有应用,而武术作为追求技击效 果和技击表现的一项运动对打击力相当重要。打击力,是指“物体间碰撞产

生的力”。刘维曾认为,对以打击力为主的打击力体育项群来说,研究打击力 的大小、影响因素、打击力作用前运动状态产生的冲量的大小、方向的影响都 是有必要的。针对冲撞力对人所造成的损害的研究,在汽车检测领域得到了 极大的重视。Hybridlll假人是较为常用的汽车碰撞试验工具,生物医学工 程学领域的马春生认为,“Hybridlll假人是经过大量尸体实验验证,具有高 度仿生性的假人”,它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汽车碰撞试验及相关汽车安全 的研究

其他相似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概述

(一)拳击注重动作发力特征探索

拳击在古代是强者的体育项目,神圣但也充满血腥,是西方武技的典型 代表。现代拳击运动起源于英国,是广为人知的奥运会项目。它有鲜明的技 术特征,以直、摆、勾为基本拳法,技术体系中进攻与防守都趋向于简捷。在 比赛中,格挡防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防守技术,因为拳击的基本姿势是 双手在头部的两侧或前侧,使用格挡是路线短、效果好的一种选择。拳击得 分的要求是进攻具有力度而且对方无遮挡。作为一种技击性很强的特殊体 育项目,拳击动作的节律、结构,甚至用力程度都具有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 动作和呼吸是相互协调的。③

后手直拳是一项主要得分技术,郭峰等对我国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进行 测试,发现拳速峰值平均为10. 03m/s,并不低于国外优秀选手(William等人 的研究发现,国外优秀男子拳击选手勾拳的峰值速度平均值为12. 5m/s,刺拳的峰值速度平均值为7. 2m/s);①岳东升等研究显示,拳击选手前手直拳拳 速峰值出现在37%臂长距离上,后手直拳在38%臂长距离上。上肢主动激 活顺序呈现由近端依次到远端的发力特征。

浏览6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