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武术传播史”,中国武术得以传续至今正反 映了千百年来其自身的有效传播,而未来武术的发展也与现今武术传播活动 紧密相关。近年来,部分民间武术发展形势堪忧,一些项目已经被列入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此同时,更多的武术项目正在申报“非遗”,不论项目 申请是否成功,都需要寻求合适的办法来真正推动传统武术发展,这样才能 彻底解决问题。音乐、舞蹈、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研究表明,除一般性的静态 传承和保护外,更需注重进行以“人”为根本的活态传承,而关键就在于对传 统的师徒传承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在传统武术急需“抢救”与发扬的今日,重 新考虑“师徒”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显得尤为急迫。本书在叙述主要民间武术 拳种及现状、传承人的处境与期望、现行传承方式与问题、未来发展的设想和 困难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武术传承现状,运用传播学、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现代化转型的必要性及可行的方法与途径。

传统武术历来遵循“师徒”传承方式,严格通过“口传心授”实现技艺的传 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在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环境发生了重大 变化,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被逐渐挤压。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武 术挖掘整理工作和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相同,但是, 30多年之后,很多传统武术传承人离我们而去,留下“人死琴亡”的遗憾,以 及进城务工导致村落武术衰落的无奈,让此项工作变得更加紧迫。真正认清

咏春拳研究

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才能使得“申遗”工作事半功倍,传统武术文化才能得 以平衡与健康发展。

第一节“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

道场或训练场上的教练与学员的关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换 言之,传统武术的师徒关系的现代化转型,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千百年来武 术行业传承已久的师父与徒弟形成的“武术圈”。传统武术的传承不能全然 过渡为教练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传统武术技术传承一直延续的是 师徒单线方式而非集体教学方式,师徒传承是集体教学套路动作(依据的理 论,可以将其称为显性知识)之外的“难以正式化,不可编码,只可意会不能言 传”的隐形知识。①依据Nonaka理论,传统武术“难以表达的技能、诀窍和操 作流程”等隐形知识正是师父传徒弟单向个体之间的传递,这也正是传统武 术非常注重“功夫在拳外”体悟式学习的原因。②第二,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分 门别派,技术的评价标准只存在于门派内部,在如此封闭的格局下评定技艺 的高低不在于实战能力有多强,而在于门派内部的师父的看法,所以才能形 成源流清晰、理法完备的131个拳种。只要这种扎根于中国农业社会且富有 典型宗法特征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不发生质的变化,师徒传承仍具有不可替 代的关键作用。第三,师徒传承与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深度结合,不可截然分 开地进行处理。从文化的三层理论看,技术属于最外层,制度是中间层,文化 是最里层。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象,虽处于内核层面,但是和传 统武术技术体系缺乏紧密结合,这就决定了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 动力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现代体育传播及外来武技的推动。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面临的困境

第二节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武术传承人“有艺难传”

传承人,是“通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技艺精湛的各类艺人和 传统文化宝贵的保存、收藏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 认可,具备较高的公信力”。①传承人离不开“传”与“承”两个字,承前人所 学,传今人技艺。传承人是传统武术技艺延续下去的关键,但由于中国处于 社会转型时期,城镇化进程促进了人们入城务工和落户城市,传统武术在原 有村落环境急剧变化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没落趋势。与外国统一服饰、段位 分级、集体教学的道馆武技相比,传统武术强调反复练习、单一指导、体悟参 透,显得过于“老土”,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现今传承人即便仍有徒弟跟随学 艺,也多是无传统意义上的师徒传承关系。曾经是传统武术身份象征的技击 在整个社会尚文不尚武的风气下,逐渐褪去鲜亮的颜色,而国外武技道馆式 的课程形式吸引广大青少年的注意。传统武术拳师门庭清冷,少有人来问拳 论道。此外,传统武术教授拳艺不同道馆授课,难以成为“师父”获得收入的 方式,是影响传承人动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旧时“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谨慎而牢固的师徒关系受到现代道馆付钱上课这种 简单直接“师生”模式的极大冲击,正如李仲轩所说的“逝去的武林”,显然传 统师徒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并非自身主动进行而是被迫进行的,且这一过 程开始于民国公开集体教拳。

师徒传承需要应对武术行业环境的改变。传统武术在古代是镖师、护 院、卖艺人所要掌握的本领,虽不全是戚继光所言战场上“杀敌的勾当”,也是 安身立命的技能。因而早期在父传子的基础上推衍出的师徒传承方式,即通师父传弟子技艺,徒弟尊敬师父,这是千百年来传统师徒首先要遵循的 原则,可是,师徒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这样简单的关系。“教会徒弟,打 死师父”,讲的是师父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那师父就离丢饭碗不远 了,甚至会影响到师父的身家性命。中国传说中有逢蒙学艺,当逢蒙学成之 后,就想要杀害师父后羿,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多亏后羿还有一招没有教. 才没被杀害,这个传说就是提醒师父要留一手。“徒弟徒弟,师父的奴隶”,是 讲徒弟为了学到技艺,不仅要对师父言听计从,还要在生活上照顾师父、师母 的起居,所谓“一个徒弟半个儿”。

过武术教育发展自己行业中的势力,但是如今传统武术早已不是一种职业, 老拳师传承武术技艺也多不是出于发展行业的目的,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技能 得到传播。所以,今天的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脱离了武术行业的背景,也反映 出很多因素发生了变化。

现行“非遗”保护传承人认定方式亟待调整

传承人认定采用的是个人申请,政府部门审批的方式。传承人的认定促 进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促进了非遗文化保护及增强了传承人信心。但 是,传统武术一直存在流派之间争高下,标榜“正宗”的弊病,而传承人认定工 作做得不够细致就会造成其他流派及流派内部拳师对其的抵制,从而不利于 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广东佛山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咏春拳传承人 对借用武术协会名义进行武术教学者的技术存在看法,进而也不愿进入协会 组织。很多武术拳种都在申请非遗保护,因“传承人”的看法而影响其他传统 武术拳师传播武术的热情,对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传统武术保护工作构成了障 碍.违背了“非遗”保护的初衷。

规范段位——架设师徒的身份认可与官方水平认证之间的桥梁

“圈子”是社会生活中具有不明显组织形式的人际网络,和行业内部的社 团或协会不同,它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发挥着重要的交流作用,甚至有时比官 方认定更加具有影响力。民间武术的师徒传承是建立在师与徒基本关系之 上包含叔侄、师兄弟的一个武术流派的人际圈,师徒关系标定在门派中的身 份位置,虽然社会环境、习武风气、生活节奏的变化使圈内活动并不如过去频 繁,但是在传承过程中身份认可的作用并未能在发展中得到继承,尤其是在 中国武术协会推广的武术段位制中,师徒传承被“段位”遮蔽,出现徒弟比师 父段位高的现象,而这严重影响了段位制在民间的推广效果。

传统武术师徒传承需要借鉴空手道、跆拳道的段位制甚至是音乐级别制 的做法,武术段位的设置要注重师徒传承的重要作用,并在段位证书上正式 增添老师的姓名,这样虽然师父没有参加段位制的申请,但是徒弟的段位证 书也是对其武术传播与推广的一种肯定。这样能在根本上解决武术段位制 在民间推广的问题。

浏览8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