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传统武术的继承与 保护就是保障一代代人的技艺传递,它比起对逝去生活样式的记忆传接更深 入、更具体,有更多的身体参与。在说起一项传统武术时.我们可能会描述得 活灵活现,但将技术真实地表现出来就很难,就如同会看戏和亲身上台演戏 的区别。传统武术虽要求动作精细、需要长期练习和感悟,但还是适合大众, 门槛较低。基本练习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并不大,只是需要进行系统的精选和 编排,借鉴竞技武术训练体系和舞蹈相关材料,创编出适合学生的传统武术 技术,则可以在学校进行有效推广与传播。
走进社区——在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再造过程中寻求新坐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仅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而且城市相关配套设 施不断升级,未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将更加迅速,社区体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 疑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社区也将是一种趋势。①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也强 调不能忽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与维护。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必然要适应从 “村落”到“社区”的转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社区环境中创建传统武术的文 化空间,至少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能在节庆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并 成为社区节庆活动中稳定的组成部分。传统武术曾经与舞龙、舞狮相结合, 成为部分农村春节及一些少数民族节庆时的主要活动,走向社区的传统武术 需要在节庆活动中逐渐成为社区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要在社区 公共活动或健身区域中建立一个固定场所,如同现今发展迅猛的广场舞一 样,逐渐形成固定的练习活动时间和空间。第三,具有稳定的练习人群,延续 并发展传统武术师徒传承谱系。第四,传统武术与传统音乐、中国绘画等紧 密结合,在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作用,尤其在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活 动、中老年休闲娱乐活动中进行推广。
由于农村常住人群主要是老人和留守青少年,节庆民俗活动受到极大冲 击,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又促进传统武术走向城市,传统武术师徒传承方 式受到限制,师徒联系减弱,甚至出现技术传承难以续接的现象。关于音乐、 艺术类“非遗”研究总结出活态传承突出传统文化中师徒传承的作用,提醒我 们要正确定位和思考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空间被挤压和破 坏是社会转型和经济大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提高大众对于传统文化和本址 民俗体育的理解,是改变这一现状最为重要的途径。传统武术在学校和社R 进行活态传承,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倡,也需要当地民众对传统武才 的支持。
咏春拳“创拳论”分析及其传播学意义
近几年,以咏春拳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引起大众对咏春拳的好奇。 国内武术界有“北有太极,南有咏春”的说法,而在国外,咏春拳也已经为人熟 知,欧美国家有近4000家咏春拳馆,网络上随处可见国外教练亲自示范讲解 咏春拳技巧的视频。广东佛山也因在咏春拳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成为 世界咏春拳爱好者追根溯源的武学圣地,已经举办过国内、国际多届咏春拳 赛事。不断发展的咏春拳正在逐步走向国际,但关于咏春拳的一些基础问题 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咏春拳是谁所创?创拳传说的原因是什么?具 有怎样的意义?这些问题是探讨咏春拳历史与传承和对传统武术文化进行 阐释与思考不能绕开的。在武术史料严重匮乏的现实条件下,苦于证据缺 乏,类似问题逐渐淡出学者视野,如何让此类研究得以继续,是武术史学和文 化学共同面对的问题。①本文将围绕着咏春拳起源.从文献资料入手,结合 实地调研,从传闻分析、形成原因及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咏春拳起 源研究提供另一种视角和思路。
咏春拳起源论
咏春拳,也称为“泳春”,广东和香港地区则使用繁体字的“繇”,福建地区
有使用“永春”的。关于咏春拳创始人的传闻较多,相互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 矛盾。大凡谈及咏春起源,都会提及南少林永春殿、福建永春县、五枚和严咏 春。从总体上看,这些起源说都没有确凿证据支撑,但它们折射出咏春门人 (这里是指在咏春流派传承中得到认可,即能将其姓名写入拳谱传承列表中 的人)对咏春最基本的看法和认同,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初步对咏春拳有一个 整体定位,对理解和分析咏春技法及其武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①因此,探究 咏春拳起源需要跳出“证真与证伪”问题表面而指向其背后所传递的武术文化 层面的信息。依据现有资料,咏春拳起源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版本:
以地为拳名
相传咏春拳是福建永春县方七娘(也有“严三娘”的说法,《永春县志•方 技传》所记载为丁七娘,据推断为同一人)所创,她将白鹤的姿态与少林武技 融合一体,开创了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独特“鹤法”。所以就取所在 地“永春”为拳种名称,后逐渐衍化为“咏春”。福建现今仍流传一种称为“永 春白鹤拳”的拳种,是福建南拳主要拳种之一(后传播至福建其他地区和广 东、台湾等省及日本等国家),常被视为咏春拳的技术“源头”。部分咏春白鹤 拳的研究者也认为咏春拳是由福建白鹤拳衍变而来,因为在广东的传播活动 与太平天国的秘密结社有关,在隐藏和躲避中逐渐隐去一部分名称而成为 “咏春拳”。
因殿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认为,“咏春拳”这一拳名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由“永春拳”转 变而来.该拳和永春县无关,是因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而得名。永春拳 是当年进殿所习练的一种南派拳法,全称应该为“少林永春”。因少林寺至善 禅师避难至佛山(也有传说是广州),咏春拳在这一区域而得以发扬。但这种是广州、佛山地区民间传说相互“借鉴”创编而来。
五枚创拳说
还有人认为,避祸于川滇边界大凉山的五枚师太看见“蛇鹤相争”,悟出拳 理进而创出“咏春拳”,后将该拳传授给严咏春,然后逐渐发展延续至今。五枚 是广东与佛山流传的武侠小说和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与至善、苗显、白眉、冯道 德并称为“南少林五老”,分别是咏春、洪拳、花拳、峨眉派、武当派的代表。
严咏春创拳
“严咏春创咏春拳”应该是流行最为广泛的咏春拳起源说。严咏春据传 原籍福建,自小随五枚师太习武,因看见“蛇鹤相斗”悟出这套拳法,创出咏春 拳。①另一种说法是,严咏春随其父严四因避祸来到川滇边界的大凉山脚 下,为避当地土霸逼婚而跟随五枚学习拳术,最终与福建盐商梁博椿完婚,并 传拳给梁兰桂。严咏春的武功从五枚处学得的说法与各种关于咏春拳传承 的述说是一致的,只是开始学拳的时间有所差异。
天下功夫出“少林"
北少林寺指的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北少林天下皆 知,但是南少林一直是个难解之谜。关于“南少林寺具体指的是哪座寺庙”,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福建地方志和武术文化研究者。无论是《福清县图》中 出现的“少林”字样,还是天地会《海底》(文献资料)的记录,甚至挖掘出土的 刻有“少林寺”的石碑.都不能直接证明南少林寺的遗址所在,①至今“泉州、 莆田、福清”三地的南少林之争仍无一个让人信服的定论。②有学者开始质 疑南少林只是一个具体寺庙的说法,认为南少林可能是南方习武寺庙的代 称。程大力教授对南派武术众多拳种的起源进行分析,指出闽、粤、川地区流 行的武术和天地会活动有关,因为“闽中少林”可能有多处,而少林寺有抗倭 爱国的事迹,借“南少林”之名的可能性较大。这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它揭示了南少林背后可能隐藏着当地革命人士结社的秘密,具有“假少林之 技,鼓逋臣之血气”的政治意义。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洪拳“处处不离三” 的礼仪规范中反映出的血脉相连、入会问答“猛勇洪拳四海闻,出在少林寺内 僧”,因为在天地会无论练的是哪门哪派拳,都统称为“少林拳”。③少林拳因 南少林武僧流落民间而逐渐在当地发枝散叶传承开来,南少林武艺在福建、 两广地区得以传播与发展,所以南方武术流派多与南少林传说有关联。
咏春拳传说中五枚功夫出自南少林,至善来自南少林永春殿,严咏春之 父严四(也有“严二”的版本)也是南少林传人,真可谓“天下功夫出少林气虽然南少林寺具体地址一直是武术界争议的话题,但学者们肯定的是散落于民 间的南少林武术连绵不绝,对南派武术的发展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咏春拳 和南少林武术的传播也难完全脱离关系。
浏览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