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余家拳诞生于四川省简阳市一个叫石盘铺的小乡村。 淳朴善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余家人世代相传习武已有五百 多年的历史。一部余家拳的发展史,反映记录了从明朝中叶嘉靖 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余家拳的思想内涵包括了政治、 哲学、军事、科技、艺术、自由、社会生活、伦理道德、医学健 康、搏击等理念。余家拳是一种集南北两派内外两家之精华的 “怪拳”,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按地域划分,余家拳属 峨眉派拳种,是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余家拳的名称及发展沿革
大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始祖忽必烈驾崩。同年,简阳余 姓始祖余三九公在福建上杭故逝。其后裔后迁徙广东潮州府大埔 县清溪村定居。自定居广东至今,余姓家族诞生了无数历史人 物、英雄侠士、武林高手。据余氏家谱记载:始祖智,字孔真, 因二房长子余大椿起义,清溪族众,II祸及姨族改谱。据丰顺县志 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农民起义首领张琏、余大椿、 蓝松山、钟秀灵、彭仕壬先后占据铜锣嶂,鼎沸粤、闽、赣三 省。据广东博物馆东文传》1984年第二期载: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张琏称帝,国号飞龙。
据余氏家谱记载:自孔真公至信公凡十三代皆居粤之潮州府 大埔县清溪村,信德公乃由粤入川之祖。信公生五子,长子发让 公尤为出类拔萃。信公以家计维艰,府仰无足,因命让公择地迁 居为久远之计。让公以蜀遭献忠起义之后,地广人稀;风俗亦多 仁义,因于乾隆壬申年春抵川(1752年春,即乾隆十七年春), 家于锦城北关外中江县清溪河。申戍年(1754年)修家音回粤祈 信公来川,明年秋信德公携全家抵清溪河,是冬迁遂宁漏山空子 山,丁丑年(1757年)迁简州石桥镇八角井,己丑年(1769年) 迁简州之九曲镇关圣三井高屋基,由是家庭遂寝昌,三声备马, 余氏家谱重修,信德公为入川始祖乃余门拳第五代传人。
自余家拳第六代传人余氏十四世祖余发让入川前,余氏家族 练洪拳(洪门)及南拳,入川后由于历经艰辛创业有成富裕颇 佳,聘有家族武术教师曾文祖(绰号赛燕青)学北腿燕青翻子类 拳种,亦海纳百川,凡闻远近有武林高手皆拜之为师,以至于后 来所学的一百多套拳就像一本小的武林百科全书,所学武术套路 后来称为余门拳。该拳始于余门拳第八代传人(余氏第十六世 祖)余有福。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 之一,传自简阳县余氏。余有福既精于内外两科,又是东乡开派 人物,当地向他拜师求教者甚多,因此余氏家族世袭相传的武 功,始传于外姓,人称余门拳。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开县、 云阳、四川达县、宣汉、万源等地。其主要传承人物有:熊学 能、向平、丁承寿、丁先锡、丁宪章、丁举高、丁耀庭等。其主 要传承的套路有:一马三箭、火盘架子(翻沉子)、大燕青、小 燕青、连环掌(四箭)、铲手、长锤、七星链、二路虎链、马步 双劈拳、支子、挂印封喉等八十余套,后称宣汉余门拳。
1813年,由于直、鲁、豫三省大旱灾爆发了 “八卦教起义”, 中原大乱中原武林高师宋师游历,途经简阳余家借宿,宋师武 艺高强,精通天文地理等,余氏即拜为师。宋师意要看前学之武 术,余氏将所学一百多套拳逐一演示数日完毕。宋师建议:余所 学套路太多,数日操练不完,不如取其拳中精华,创编成九路拳 便于操练记忆,故余应允。经余门拳第八代传人余氏第十六世祖 余有福和宋师共同创编的余门拳,取九龙捧圣,海纳百川,四水 归池之意,吸南北两派、内外两家之精华,以阴阳八卦等理论为 一体而成。其主要传承人有:余门拳第九代传人余氏第十七世祖 余元洋(余发斋的叔叔老师);余门拳第十代传人余氏第十八世 祖余光斗,字发斋;余门拳第十一代传人余氏第十九世祖余明 山,字鼎山;余门拳第十一代传人余氏第二十代余德馨、余绍华 (余元洋曾孙,从师余发斋);余门拳第十二代传人余氏第二十一 代余森洋、余志斌(长房余元富后代)。自1918年余发斋赴渝授 拳至1926年返乡回家,余发斋亲授的外姓弟子(武士)余门拳第 十一代传人有:万人杰、胡宏图、刘梓明、耿樊元等十人。其后 众多的十二代、十三代余门拳传人均出自这十名武士门下。传承 下来的余门拳套路及纷繁复杂千姿百怪的兵器套路若干,主要 有:洪拳、探花、五关、霸王、七星、得胜、拐子、扣拳、四水 归池;兵器套路有:绑袍剑、凤尾单刀、雳霹铜、流水棍、滴泉 枪、大刀二十四刀半、板凳拳等若干套。
关于“怪拳”的缘来。1933年万人杰等七人代表重庆市参加 “民国”第二届全国运动会暨第二届国考获甲等奖(最高奖)银 质奖章一枚,并同师弟刘梓明一道考入“中央国术馆”学习深 造。在“中央国术馆”学习深造期间,万人杰的余门拳小楷表演 得中规中矩,刚柔弹脆;明暗断化八劲,招招分明;刘梓明的余 门拳行书,舞得行云流水,眼花缭乱,快如脱兔,一招一式,没 有断点,一气呵成。“中央国术馆”各大门派掌门人暗暗称奇, 异口同声说从没见过这样的怪拳,故“怪拳”的美称沿用至今。
余家拳的特点
余家拳的特点鲜明地体现在,每一套拳每一动作都包含着阴 与阳、刚与柔、快与慢、攻与防、内与外、虚与实等,招式相互 依存,灵活转换,既对立又统一的独特形式,由此也形成了余家 拳的突出特点:凶猛刚烈,气势如虹,直攻快打,侧攻巧击,手 脚并用,摔打结合,进退有序,攻防兼顾,内外兼修,“扁”字 当头,出拳如拉弓射箭,劈掌如开山碎石,身行如鸡步,灵活多 变,腾空似蛟龙,翻江倒海,舒展大方,跃步如蝴蝶,轻灵飘 逸,美丽潇洒,“快”字为先,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 济,静如伏猫,彼不动已不动,动如脱兔,彼欲动已先动,其武 学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余家拳称为“怪拳”,其“怪”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用四个 字概括为:隐(扁身)、快(直线),圆(切线)、抖(寸劲,爆 发力)。二百多年前这是余家拳的创始人余有福的创新发明,独 树一帜。
隐,即隐避,隐藏,隐忍,蓄势待发。这主要体现在余家拳 的桩法和身法上。余家拳的寒鸡式桩,又名夹夹桩。模仿寒鸡的 形态,后脚弯曲身体重心下沉,前脚两分,后脚八分,前脚尖轻 轻做地内扣,身体侧扁身及整个洪门夹住隐藏起来,即所谓的夹 夹桩。尽可能地缩小可能被攻击的目标,把可能被攻击的身体部 位隐藏起来,即所谓的藏身。隐藏身体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蓄势 待发,增加攻击对方的突然性。所以有时也称之为寒鸡式桩。站 好寒鸡式桩和藏身是练好余家拳最基本的要求。过去有人把练习 武术称之为操扁挂。扁挂,要扁就是指的藏身,把藏身等同于练 武,可见藏身在余家拳中的重要性a
快,是余家拳的主线轴。余家拳的快,是以两点之间直线距 离最短这一科学原理为依托决定的,是以余家拳最基本的步法、 身法、手法的运用来实现的。在余家拳的手法中穿掌称之为箭 手、杀手,前冲拳称之为箭锤,这是因为余家拳的出掌、出拳由 如拉弓射箭,前伸后拉取其射箭的初始速度,前后手同处一条水 平直线上,出手依靠身体的旋转瞬间发出抖劲。在同一条件下距 离越短速度就越快,反之则相反。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把这一定律 运用在余家拳拳术中。
圆,是余家拳的根基,即核心内容。余家拳的一招一式都是 通过切线圆的运动来实现的。余家拳手法中的擒、拿、勾、挂、 挑、宰、割、提、拧肩、裹身等无一不是在做切线圆的运动。它 就像机器的轴承没有圆就不能运转。有人说“圆”就像一个小女 人,当男人怒气冲天的时候她妩媚一笑,一切怒气都化解了,四 两拨千斤就是通过圆的运动来实现的。在余家拳中“圆”是阴, “抖”是阳,阴阳相结合,圆的运动蕴含在“抖”的来临。
抖,是余家拳的后勤保障。抖即寸劲,瞬间的爆发力,有人 也称之为“抖劲”6余家拳的抖劲是通过身体旋转那一瞬间速度 来实现的。速度越快爆发力就越大,穿透力就越强,正像一颗子 弹穿过竖立的瓶子而瓶未倒一样。余家拳的所有特点是一个有机 结合整体,缺一不可。余家拳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 方方面,还有很多其他属性的特点,留待以后去阐述、挖掘。
余家拳的特点之一,灵活多变,快字为先。因这一特点进一 步演变为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就像中国的书法分为正楷、行 书、草书。练习者可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性格爱好,选择哪种 操练形式。
余家拳正楷。练习余家拳,如果你练正楷那就是一招一式中 规中矩,正正堂堂要有骨骼。刚柔弹脆,明暗断化,一招一式要 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练拳快慢相间得体,不能鬼画桃 符。余家拳正楷多为蝇头小楷,架势低矮,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没有上乘的功夫一般人是练不出这种蝇头小楷的。
余家拳行书。余家拳行书美丽大方,操练起来简单易行,动 作操练速度极快,让观赏者眼花缭乱极具观赏性,深受广大青少 年及观众的喜爱。操练余家拳行书开步用中桩,擒拿勾挂,挑宰 割提,冲翻砧盖等拳法动作幅度要小,行拳速度自然就快起来 了。行拳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为了提高行拳速度增加观赏性 和实用性,有些关联动作可以忽略或一笔带过,其身法可以是微 扁身或者是不扁身这样,行拳速度更快。
余家拳草书行拳更快,在练拳过程中一般是高桩或者是不下 桩,在武术散打和现代搏击中常使用这种桩法和步法。练余家草 书灵活多变,简单易学省劲,要求不高,适合老、中、青、小各 类人群操练。
练习余家拳的基本要求
练习余家拳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 健体,匡正驱邪,自卫防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更好地服 务于社会。练习余家拳不能凭武艺恃强凌弱,随意出手,打三个 侵五个,要知道练武之人一出手必伤人,轻者住院治疗,重者致
残致死,要负法律责任,更不能步入黑社会,以不正当手段获取 非法利益a正当防卫,以制服对方为原则,不要防卫过当,要适 可而止。同门师兄弟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武术技 艺a练习余家拳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授,最注重的是一个 “德”字°尊师重道是最基本的要求。
练习余家拳套路多,动作难度大,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初学 者最好是有个老师指点结合本书练习,这样进步就要快一些。练 武是一件苦中求乐、乐中求苦的事,要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须 持之以恒,练武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 网。要想练就成为余家拳中的高手,关键在于一个“练”字。一 代宗师万人杰老师讲:“练拳,不练百遍不得熟,不练千遍不得 精,不练万遍不得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老实实地练,踏 踏实实地练,方能有成效。
练习余家拳就是一个练劲用劲的过程。打拳不用劲就成了舞 蹈,就达不到练拳的目的,练劲和用劲是武术与舞蹈的根本区 别。随便划两下不是武术,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十分重要。 要练好余家拳就是要掌握练拳的要领,“抖劲”即瞬间的爆发 力。一代宗师万人杰老师按照抖劲的方法、作用、表现的形式和 内容不同把抖劲分为八劲,即刚、柔、弹、脆、明、暗、断、化 八劲。练习和运用余家拳八劲是练习余家拳必须掌握的八大要领 和方法。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要领和方法以后,锻炼起来进步就 很快,收益也大。余家拳“切线圆运动”与余家拳“八劲”的有 机结合构成了余家拳科学而强大的武术攻防体系。要求余家拳初 学者及教练员从理论上要认真学习、领会、掌握余家拳攻防体系 理论,并在武术实践中灵活运用,发扬光大。
余家拳的基本拳法
余家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武术体系,它由拳术和各类兵器两 部分组成。拳术分为功法和技法,具体的还可分为余家拳的身 法、手法、步法、腿法等,这些都是从余家拳拳术中解析出来的 最基本的技能和基本功。
余家拳的基本功法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不练腿必是’冒失 鬼’。”可见练功的重要性。余家拳的主要功法有:站桩、踢桩、 打桩、打沙袋、坯手、举石锁、举石担、插鹅卵石、通臂劲、抖 空拳、打人字锤、压腿、踢腿、五禽戏、八大劲、地盘劲、虎爪 劲、霸王劲等。通过练功提高自身身体机能素质,达到战时随 心、平时养身健身的目的。
余家拳的功法又可分为:硬功、劲功、气功和外功。一代宗 师万人杰老师讲:“未学打,先学挨打,打铁还要自身硬。练好 硬功就是要战时杀手能穿心,出拳能断骨。”练好硬功不能只凭 坚硬的肌肉,还要以强大的气功做保障。不能外部练成金刚体, 内部却是玻璃瓶。练硬功要循序渐进,坯手坯脚要适可而止,避 免暴练随意加重,一旦身体受到损伤就不敢继续再练,欲速则不 达,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和效果。
余家拳的劲功与硬功是密不可分的。余家拳的劲功名称比较 形象,称为“抖劲”,即瞬间的爆发力,亦可称为“寸劲”。一代 宗师万人杰老师又进一步细分为八劲,即刚劲、柔劲、弹劲、脆 劲、明劲、暗劲、断劲、化劲。各种劲道的表现形式有明确的阐 述。初学者必须熟练掌握余家拳独特的练劲方法。
(-)寒鸡式桩
寒鸡式桩法是余家拳最重要的基本功,它贯穿于余家拳武术 的主线轴。通过站寒鸡式桩来稳固下盘,增强自身的“暗劲”亦 称为“沉劲”功夫,也是锻炼“身法”的方法之一。寒鸡桩中的 “扁身” “裹身拧肩”就像最初划出的一道弧线,是余家拳“圆 运动”的开始。“圆运动”始于腰达于梢,余家拳“抖劲”的用 法同样始于腰而达于梢。所以站好寒鸡桩,练好扁身、裹身拧肩 即最初的“圆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余家拳寒鸡桩按站桩 的难度不同分为:矮桩、中桩、高桩。初练者和中青年开步用中 桩,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最终达到站矮桩练“小楷”。老 人、妇女、儿童开步用高桩,简单易行便于普及推广余家拳。在 武术散打中高桩多为长手寸劲。按手法表现的形式不同,寒鸡式
双脚跟并拢,脚尖自然 张开成立正姿势。全身放松, 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眼平 视如图2-1所示。接前式,下肢不动,左 肩向右前右肩向右后弧形拧 转90度即裹身拧肩。头不动,左掌五指并拢,由下向上弧形移至左肩前方,指尖斜向前,肘弯曲下坠内扣(指、肘、肩成三角形),右手五指并拢护于左肘部 下方,指尖斜向前,肘弯曲下坠内扣,同时左脚向前进半步,右 脚弯曲身体重心下移,两脚间相距一市尺左右,左右脚尖内扣, 前脚尖轻着地,身体重心全在后脚(右脚)身正眼平视前方。即 所谓的夹夹桩。
接前式,右转身180度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左寒鸡式顺桩, 同时左掌由前向后,由上而下弧形收回护于右肘部下方,右手掌由 胸前向右前方伸出成左寒鸡式罩手。眼平视,
接前式,身体左转身180度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右寒鸡式 顺桩,同时左掌五指并拢成勾手,由右向左前方弧形横摆至左膝 上方,右手由上而下弧形收回护于右肘部上方,右手掌心向左指 尖向上成右寒鸡式罩手。眼平视
接前式,身体右转身180度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右寒鸡式顺 桩,同时右掌五指并拢成勾手,由左向右前方弧形横摆至左膝上 方,左手勾手变掌由上而下弧形收回护于右肘部上方,右手掌心向右指尖向上成左寒鸡式罩手。眼平视,
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舌顶上腭,呼吸自然,凝神静 气,身正眼平视。
前后脚、身、手、眼在一条直线上,十指并拢指尖有 向前穿掌之意想,沉肩坠肘内扣,意气合一,气贯指尖。扁身收 胯,严禁俯身翅屁股。
浏览3,6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