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讲,练功时间的长短不能决定练功的好坏。练功时间 像吃饭、睡觉,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决定,有一定量的范围,超 量肯定有害,不够也不行,练功也是如此。什么功要求练多长时间正 好,这就是对时间的掌握,关键是对火候的掌握。如烤饼,时间不够还 没熟,时间多了烤湖了。有一些人要么不运动,要么又过度运动,不知 @ 科学运动的方式。中国传统的武术是上佳的运动方式,是人类最大智 , 慧的表现之一。现在还有些人或所谓的大师喜爱自我表现,一味地鼓或 吹一天练拳多少遍,一天站桩多长时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功夫。实 际上,他们也没有练那么长时间,只是虚张声势,表现自己如何吃苦,1 用不切实际的练功时间来误导别人,使一些没有经验、又想练习弊一_ 功夫的习练者误入歧途,把时间耗了,苦吃了,甚至还自己吵 知,习练精深功夫要把握好合理的练功时间,要有老!

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1、 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三年不入门之说的误区

先讲形意一年打死人,说明练形意一年劲力已很大,这并不算夸 张,如练一年的内功,加上对整体发力的掌握,一拳下去,一般没有功 夫的人是难以承受的。而太极三年不入门说明太极上手慢,实际上内家 拳练起来都要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方可完成,只不过形意从刚向柔练, 开始上功明显,而太极是从柔向刚练,开始上功不明显。

2、 以练拳出汗和气喘评价一个人功夫的高低

应该知道练拳和技击中人是会出现出汗和气喘的现象的,这主要 是用拙劲产生的现象。当你拙劲不生时,说明你内劲用的是对的,也 说明你有了一定的内功。到高境界练拳和技击时,会心不跳、气不喘、 身灵步快、出手似闪电、落拳重如弹。所以,以此来判断是有一定道理 的。

3、 对武功词语理解的误区

对武功词语理解的误区,可以说是谬误千里。如什么是浑圆劲, 什么是化劲,什么是用意不用力,什么是出手不回手,什么是言力不言 气等等。这些理论问题看似不大,但是,一旦错了,就进入了歧途,离正 确的方向愈走愈远,结果好的是练错了,结果坏的是练坏了身体,练出 了病。古语讲的走火入魔,对练功人而言,走火,就是练错了;入魔就 是产生了病态。特别是自学者,无经验,无老师指导,更易形成理解错 误,误入歧途。

形蠢大成每

4、一些武术书籍的误区

一些武术书籍,为了吹嘘自己的武术怎么厉害、怎样高深等,不切 实际地把武术书籍写的像武侠小说似地,让同行人哭笑不得。这种不 负责任的做法,会使不懂武术的人和初学者产生误导。不但起不到把 武术发扬光大之作用,反而影响武术正确发展的方向。因此,习武者要 分清对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九、一些关联理论问题

我认为对于形意大成拳的理论解读不仅是对拳法自身理论的解 剖和阐述,也需要深化对关联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拳术理论浩如烟海,内家功夫博大精深,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更增加了内家功夫的神秘色彩。习练中国武术的高境界,往往是没 练到这个层次的人无法想象和相信的。这也是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之处。


  1. 练拳三个不同的阶段 煮


一是用力练拳的阶段,为门外阶段。力是练形的基础,只有练好 黎. 形,形成气功态,方可练好气。力练形同时又练筋骨肉的功夫。 腆

二是用气练拳的阶段,为入门阶段。形练好后,形成气功态,此时 方可进行气的修炼。内家拳气是根本,气也是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奖 是中国武术的奥妙所在。所谓的内功就是气的功夫。气是

量,是武术修炼的重中之重。

三是用意练拳的阶段,为高级阶段。有了气为根本,方可通过意的 应用,得到意到气到,气到力生。有的讲用意打人,实际意必须要有气 的作用,如用意没有气的作用,光意而意,就失去武功的效应了。

  1. 现代武术练习者的类型


一是练套路的。这类人往往追求什么神奇套拳,什么名人所传,追 求会多少套拳,而感到沾沾自喜。追求表演的效果,追求高难动作、美 的造型,越走越脱离真正武术,越走越舞蹈化,对于真正的练武功来 说是一种时间浪费。当然传统的拳法套路也可以体现该拳的特点和风 格,因传统的拳法套路是为了表演需要而逐步形成的,里面还可以体 现不同拳种发力的特点和技击技巧,不像现在一些竞赛套路搞得面目 全非,有些套路甚至如同广播体操一样。

二是通过练拳想强身健体的这类人往往不追求什么高难动作、 美的造型、拳法正宗不正宗等,练练身体或玩玩就行。有的到公园和 广场跟着别人学习,有的随着视频学习,你要问他练得怎样,他往往会 说,不怎样,练着玩玩,一笑而过。

三是追求武术境界的。这类人往往把武术当作自己的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这类人学起来认真,练起来肯 下功夫,可不远万里去学习取经,不在乎花掉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 武术高低非常讲究,对武术境界非常痴迷。有的追求多年,有的追求 几十年,甚至一生。当然其中有的能得到武术之真髓,也有最终未能登 堂入室的。

如何分清不同的武术习练者

只因武术作用广泛性,自然存在一些不同目的的习武者,也自然形 成了不同形式的武术比赛。习武者目的不同,追求目标也自然不同。有 的是追求武术之真髓,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 交友等。目的不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为了娱乐而习武的人,你要教他 高深的功夫,他不会认为是难得的机会,反而不愿意下功夫去学练。 如一个想学真功夫的人向广场上一个教拳玩的老师学那就南辕北辙 To所以习武者为了不同的目的,就要找不同的老师。

武与术之关系

武指功夫,术指技击技法。武是根本,术是方法。所以王萝斋先生 要求:没有功夫是不教技法的。因为没有功夫打人,对方也不在乎,而 对方打你,你又承受不了。从技击观点讲,武要发挥,就需有方法;术 要有效,就需有功夫,所以说两者都很重要。

功夫和技法是为了用于技击,其效果要通过实际的搏斗得到验® 毫 证,没有通过实际搏斗验证的功夫和技法是纸上谈兵。所以实战是验 证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脱离实战,武术只是自欺欺人或成为中看不 赛 中用的舞蹈,从而远离真正武术的意义和作用。武术要在学中提高,练 F 中提高,用中提高。

  1. 学与练、体与用的关系


在武术练习中,学与练、体与用的关系都要明确。学

是说路子要对,路子不对再练也难、有成就;反过来讲,夕彩晦既,

刻苦地练才行,要有合理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功夫虽强,但要会用, 反过来讲,光会用没有功夫也不行。

  1. 练功的松与静


一言松。练功松,不可丢劲,松是指肌肉放松,是练功时气功态的 基本要求。松不能当作练功的目标,不能为追求松而松。如果执着于松 T,练一会就会感到无力或瘫软,有泄劲之现象;练功要求松不瘫软, 松不丢劲。

二言静。练功的静是通过正确的用意方法,从杂念不生到形成忘 我的静。静也不能当作练功的目标,也就是为追求静而静,那就执着 于静了,这种静练练就会失去意识,又称空静,站的是空桩,站时间长 还易产生晕沉和泄力之现象。练功要求静不昏沉,不失意识。

习练形意大成拳讲究松静自然。放松、入静于自然是气功锻炼过程 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论何种内功、练功的哪个阶段都必须符合这一基 本准则。一般说来,在练功过程中,松静自然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悟 解和做到,却要下一番功夫。松是指整个身体和精神放松,是气血运行 的条件。静是指练功一念过程中,杂念逐步减少,逐步进入轻松舒适的 “静”状态。静的程度有深浅,反映了练功状态的好坏和功夫的深浅。需 要明确的是松与静是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进一步 放松。练功中的自然是通过一个逐步形成本能和习惯的过程。不论坐、 卧、站、行,姿势都应做到形成自然,这样方可做到舒适得力。要知松是 为了行气,静是为了守神。松静是练功之要领,不是目的!

  1. 力气静与静气力练法之不同


力气静是武功捷进的练法,先从力开始练,其理是力可运气和练

气,其后再练气、养气、最后再练静,也就是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

神还虚、以虚入道的四层道理来练。

静气力是从静开始练,其理是静可生动,也就是生气;气自然可生

力。道、佛、儒、医诸家气功皆是从静开始练,从力气静开始练上功快,

力量大,这也是武功与其他诸家气功修炼不同之处。

  1. 人的体力和智力


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受天生遗传影响但都可以通过武功来修炼提

高。人们往往光注重体力修炼而忽视了智力的开发和修炼。

浏览9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