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桩讲守神,守神可养气,气由养而增,守神可进入天人合一之 气功态,守神处在练神还虚阶段,是练身外生气之功夫,主要是通过 静化向虚无转化。入静也就是守神的方法。养气有丹田气和浑圆桩为 基础,效果更佳。
守神的方法就是入静,入静练到神不外溢,神不外溢练到精神内 守,精神内守练到独立守神,独立守神练到物我两忘,物我两忘练到 天人合一O
天人合一通过厂个静化的过程,即从不静到静、从静到极静的 过程。极静也就是进入虚的状态,以虚入道。中国哲学中虚指无、空; 入道,也就是得道,道在此可称为高功夫。
此桩功夫讲忘,也就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极静状态,进入天人合一 的高级气功态,此状态可在性命双、练气养神、自身修炼的同时,练 出身外生气的高功夫,并能得到一些特异的功能。这也是众多修炼者 追求和梦想的目标。当人练到身外生气阶段,人体之气会和宇宙之气 呼应而鼓荡,也就是天人气的合一,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合 于气。当人练到进入极静状态时,人可融于宇宙,达到天人合一、也就 是高级的气功状态。
守神也是守舍,守舍就是神不离舍,神不离舍可进入物我两忘的 状态,也就是极静的状态。
守神是指守元神,当练者进入极静时,就进入守元神的状态。
练神还虚,虚就是无、空,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极静状态,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极静的状态下,练者可进入天人合一状态。 天人合一为高级气功态,指人能融于宇宙、能与宇宙相通。
二、虚无桩的靖乞原理
虚无桩在增气方面主要指一是意静,二是体静。
意静有守神之妙,守神有养气之妙,气有养而增(静又有守形之妙, 当你进入静中可体会到守形之奥妙)o故道家讲的无、佛家讲的空、儒 家讲的虚为气功高的境界。以虚入道就是在极静的、天人合一的状态 中得道,得道也就是指在此状态中可得到高的功夫。虚无桩主要通过 一个从杂念不生到静、从静到极静的过程。
切记:练功的静,是意用于静,不是什么都不想像石头一样的空 静,也不是用意入静的静。用意入静的静,易执着于静,而形成昏沉的 静,这些静都是不对的。
体静可生动,这个动是气之动。静可生动,也就是静可生气,气由 养而增。静又是一种养的方法,包含生气、养气、得浑圆气之道理。 煮
三、虚无桩的练法
(一)意道。摆好动作,意用于人静摆好,内动时要注意放松,哪1 里动哪里松,不控制自然之动。不宜求静,求静反而易执着于静。切记~ 不可意用于摆好入静,那样易执着于静、失去独立之意。独晃珞m 去独立也就是失去形。桩功讲:“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无。 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物是指气,无物可求就是无练气之作 用;反之,“执着己身一无是处”指没有任何益处。要知入静是独立守 神的方法,独立守神是修炼高级功夫的方法。
切记,入静摆好,执着于静就会产生昏沉的静,就会形成失去意 识的现象。静要力求自然方合理。
注意用意宜轻宜重。收势、意守丹田、自然呼吸等呼吸恢复自然 就结束用意。要知意用以静摆好,看外不动即内气在动,静极生动, 外静内动,静中有动,要知不动的动,方是真正的动,方是生生不已之 动。看主观意识静,显意识静即潜意识在动,所以静可致远、静可开 悟、静可开慧。心静自然,静可净心,神藏于心,养神首先要静心,心静 方可调神养神。
守神,也就是守适。守适使意识不用于外,静可做到意不外用。要 知意不用于外与意用于外之区别,是可通过意用于外体会到,当你意 用于外,神就出适了。如意用于丹田或外景物,静方可做到神不外溢、 精神内守。静进入极静的状态时,即进入守神的状态他就是守元神状 态。极静状态,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也就是达到内无身心、夕卜无世界之 境。静又可体会到身体的微妙变化,静又可生慧、开悟、产生一些特异 功能。要知形不动为外静、意不动为内静。静是练功中的一种现象,也 是练功的一种境界。气化到静化,形神合一到天人合一,需要一个自然 逐步形成的过程。
守住神,无杂念。通过意识力从小到大的过程,意识力自然逐步
地增加,杂念会逐步减少,到无杂念时,也就守住了神。意识力的增 加是练功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强求的,不是有意用意识力、意识力就
大。
练功无杂念,无杂念方可达到静的效果,静化到内无身心、夕卜无 世界就达到物我两忘的极静状态。整个人融于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 功态,也就进入了高级的气功状态。此状态可练出身外生气之功夫,身 外生气也就是身体以外产生气场,是内功的最高级现象,此时人体之 气与宇宙之气相呼应。所以天人合一首先是气的合一,使整个人融于 宇宙,达到真正天人合一的功态。
(二)气道。气道为自然呼吸,一般以形成腹式呼吸、达到呼吸精 气之目的。
(三) 力道。用意不用力。
(四) 动作分解。动作分站、坐、卧三种练法,按练功效果来讲,卧 不如坐,不如坐站。
虚无桩也为不定势练法练功的开始也以双抱式进入练的状态, 形要随着内气的运动而变化。运动变化停止后,可随三个基本动作调 整站好,内动时要注意放松。这与养身桩动作要求基本是一样的。
(五) 练功要领。虚无桩是守神中自然进入静中,不可求静。站桩 时要心无所求,不可追求功感或功效,因为追求什么就会执着于上多 不可直接入静,直接入静会形成执着于静,执着于静易
沉无力和泄力的现象。
西、虚无桩练功中的功感
一是在气的方面,此时可得身外生气,气已化光,光光共振,使人 有光在动的感觉。
二是在动的方面,此时多是在不动的动中,不动的动也就是外不 动内动。
三是在静的方面,可从静中进入极静的状态中、空的状态中。进入 极静的状态中,就达到守神的目的(这个神指元神),也就达到天人合 一的状态,即高级的气功。
当进入静态中时,大脑很舒服,并且能感觉到外边的动静和身体 的变化“进入极静的、空的状态中,感觉会有变化,即时间有缩短的 感觉,如站一小时感觉好像站几十分钟。当进入空的状态时,也说明 练者有了一定的意识力,练到高境界可物我两忘、身外生气。
第八节松动内功
一、松动内功概述
松动内功是桩功的辅助动功,可配合桩功来练,静动结合,相互促 进。桩功是静中生动,桩功辅助动功就是动的延续、•是继续桩功的功 法。不同阶段的桩功,其桩功辅助动功的境界也不同。一个是静的,放 松摆好;一个是动的,放松练拳。一个是养气的练法,一个是练气的练
/形德A
法。气由养而增,由练而知,所以说练养结合方是内功修炼之大道。练 桩功的辅助动功如有活架的基础为好,有变架的基础更好。
二、松动内功的练法
辅助动功主要是运动周身之气,练气在周身之运动,从而得到运 气练气之目的,促进不同阶段桩功的功力增长,起到恰到好处的辅助 功效。
(一)意道。意用于放松练拳,不用想着练拳的动作,而是本能自 然的运动。注意不要错认为用意放松练拳,那是不一样的。练拳时不 用想着练拳的动作,是本能自然的运动,而放松掌握不到位地练拳, 身体易紧,体紧就会影响气的运动。
练功时会产生内气鼓荡、气血川流、与大气鼓荡相呼应融为一体 的功感。感觉象在空气中游泳,非常舒适得力,其妙无穷。高级阶段还 会产生嘶嘶有声的现象嘶嘶有声是气在身体的筋骨中运动产生的声@
音。 '
(二) 气道。自然呼吸。 |
(三) 劲道。用意不用力,运动时会有舒适得力的感觉。 J
(四) 动作分解。手的运动、腿的运动、步的运动都是自然产生的。1
不用想着练拳的动作,而是本能自然地运动。 l
(五) 动作要领。动作要求连绵不断,均整自如,宜慢伊
(六) 功法效应。有加快和进一步修炼内气,使节节气咨泣》
圆的作用。
通过桩功辅助动功的练习,使身体内气运动自如、内气贯通。
第九节习练桩功的注意事项
练习桩功一般是不会出现偏差的。通常来讲,在练习时只要感觉 协调平衡、不憋气、不过于紧张,都是正常的,可以坚持练下去。按照 练功的具体要求练,让各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形成、自然而然地消失,这 样才能把功夫练好。但在练功初期,由于缺少经验、方法掌握不当或 受情绪不稳、身体有病、环境不佳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适的 感觉和情绪。如:情绪波动大,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干扰,会想着 工作、生活上的事情,急躁难耐,心烦意乱,自己觉得站了很长时间,一 看表才十几分钟。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切不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 要按照老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地一步步去练,不可心急、三心二意、好 高鹫远。有什么不理解的,要多请教老师、及时纠正,不要自己乱练, 避免走弯路、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
就具体习练桩功而言,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把握。
一、站桩功首先要注意对环境的选择。尽可能选择安静、空气新 鲜和自己感到舒适安静的地方练功。脸面对的方向没有规定,以感觉 舒服就可,外边风大时可到空气好和安静的室内练;如风小也不可身 体背着风练,因练功时肌肉是放松的,穴位都是打开的,人背后的穴位 多,特别是后脑更怕风吹。冬季在室外练功应防止受凉。
二、 练功要有规律性和时间要求。制定好练功的时间,形成规律 性和习惯性,这样方有利于功夫的逐步提高。不可想站就站,不想站 就停,那样练功效果差,不易练出功夫,更不易坚持下去。
三、 随着时间变化,站桩中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站桩时间的要求 一般是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以上为好。练20分钟时一般能产生 气感,也就是刚进入练功的状态;练40分钟时,一般能产生气之鼓 荡,也就是已进入练功的状态;练60分钟时,一般能产生最佳的功 感,就能进入最佳练功的状态中。需要说明的是,各人的功感来的快 慢不一样,产生的功感也不完全一样。
四、 站桩时要心无所求,做到练功不求功。如果追求和执着于某 一种功感和效果,会不知不觉中练错,或练出副作用。要知道练功需要 循序渐进的过程。
五、 不可自作聪明,要按照老师教学的课程踏踏实实、一步一步 ® 地去练。
六、 不要把其它功法与桩功掺合同练,不可今天练一种、明天又 * 练一种。几种功法相互影响或换来换去,会搞得心神不定,影响练功 F 效果。选好功法后,就应潜心练习。 i
七、 现在有些桩功习练者,错误地认为只要平时多站桩,就能梨― 周身无处不在的爆发力、做到“打人似电击,放人如挂画"
站桩只是功法中的一个部分,如站桩能代替整个功法,
弹耄大成塞
丹田、试力、发力了。
八、 大多数初学者因无师傅指导,只能在网上学,会因理解错误 和掌握不了要领而瞎练;有的虽苦苦站桩却不得进步,原因多在意念 应用上。因为外形可以模仿,但正确的意念难以得知,所以说想练内家 拳应有老师的言传身教,不宜自学。
九、 练功应抛开一些琐事,以免站桩时定不下心而影响练功。
十、练功支持不住时,应强行要求自己尽量多站一会,若实在支持 不住,也不要勉强,可休息一下再练。但不可休息时间过长,那样会影 响练功的火候和效果。
十一、不可边看电视边站桩,那样定会影响到练功之效果。
十二、不宜自己看书练功,无师傅指导练功易出偏。
十三、饭前过饥不宜练功,饭后休息20分钟后练功为好。
十四、在身体有疾病的阶段,要跟据情况适当合理地掌握练功 时间,不宜做大运动量的运动,如病重老人可选卧功、坐功,病轻者可 选站立、行走的功法。
十五、疲劳时可先坐着或卧着练一会,调整感到不累时,再 站着练。
十六、练功也不能过于疲劳。心急求速,日夜不停地多练,也会出 问题。气功界有句术语叫火候适度,因此练功不能过火。
十七、练功应肯下功夫,不宜娇气,不宜对效果疑心重重。
十A、多人一起练功,不宜相互聊天,必须保持安静,一个人练功
/形意六
为好。
十九、站桩用意上讲应该做到离开已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一 无是处。也就是说站桩用意掌握,意不要离开已身,也不可执着己身, 这才是正确的用意方法。
二十、站桩功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功感,不可去找感觉,那就会 执着于感觉而影响练功。
第十节练功不适与调整
一、练功中的不适反应
练功中的不适反应一般分为气机紊乱和精神情志障碍两大类,包 括由于理解错误不能掌握要领,以及自身心理精神方面的某些缺陷所 引起的_些不适。因此,练功者必须在有经验的教功老师指导下进行, 不能盲目练功;练功要讲究科学,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切忌迷信;要 掌握气功锻炼的要领,切忌盲目乱用意念、以意引气;要安排好练功环 境。
二、练功中不迨情况的表现
(一)由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注意自己的呼吸等,从而
紧、呼吸不畅,或产生气胸部弊气、胸闷、气短、气上涌现象。
(二) 站桩时有时会出现一手高、一手低;一边手臂轻灵,一边手 臂麻胀重;一手热,一手凉;一臂保持原位不动,一臂却不由自主地下 沉等现象。
(三) 气浮于上,易造成气阻胸膈、滞而不通,出现胸闷、心慌等 感觉,这些也是一些练功者在初期的表现,如因一侧身体有病所致, 可不加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病情的好转,这些现象可自然而然地 消除。
(四) 站桩时气不顺或气结于胸等等,主要是由于练功中的动不 正确、用意重或身体不够松形成的,要特别注意胸口的放松,因气最 易结于胸口的膻中穴。
三、练功不适状态的调整
练功出现不适情况主要可用放松和意守丹田的方法来调整,如还 不见多大好转,可休息几天调整好再练。
有精神障碍倾向者、曾经出现过或现在仍不时出现意识障碍、抑 郁或痴呆状态的人不宜练气功,因为练功入静之后,体内精神的障碍 容易被激发,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一个兴奋灶,会使练功者的精神出现 异常。
在直系亲属中有患过精神病的人,或练功者本人曾患过诸如精神 分裂症、瘴病、躁狂性抑郁症者,一般均不宜练气功。
/彩意大讯。
深昏迷、大出血、心脑肾衰竭等危重病人不宜练气功。
第十一节桩功的习练现象和功感
二功感和现象的不同可以衡量功夫的嵩低
形意大成拳桩功习练中功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习练形意大 成拳的过程中,不同的桩功会产生不同的功感和现象,而不同阶段的 桩功产生的功感和现象也是不同的。
功感和现象的不同是衡量自己功夫高低的一种方法和标准。总 的来说,站桩现象和功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力的现象和功感,二是 气的现象和功感,三是静的现象和功感。
_般初练者开始站桩往往都会感到单调心烦,耐不住性子,有烦
躁的感觉。全身酸痛吃力,身体肌肉会颤抖,尤其腿部会颤抖,这主要 @ 是肌肉紧张形成的。还会产生流眼泪、打哈欠、饱嗝、腹鸣、蚁走、放 套 屁等现象。两膀会有贯劲的感觉,周身有上劲的感觉,有时由于肌肉 紧张浑身会颤抖、膨胀,手部会有麻、热、胀、重的感觉等现象。例如,* 身体感到不自在,局部出现酸痛,特别是两肩尤感强烈,这是因为初练1 时一时肌肉还放松不下来,使拙力,易把汗憋出来,易产生疲劳。警 站桩强调放松,但还需要一个形成的阶段,所以说肌肉出嘤 胀的反应是正常的,随着练功的深入,反应会自行消退置如—X
加和功夫的深入,练者会由不自然到自然,会越站越顺,越站越得力。 当功夫练到感觉浑身有力量、舒适得力、妙趣横生时,练者会感到练 功是一种享受,就会长期练下去,使练功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
二、桩功习练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一) 站桩产生蚁走感觉,是气血流行表皮所致。
(二) 站到自发产生内动,包括扭转、摆动、腹部鼓荡等,开始动 作大,后会越来越小。
(三) 站到产生舒适得力、精力充沛时,说明内功已经上身,身上 有内气已绷起。气贯周身,人才感到舒适得力。
(四) 站到不感到累时,说明有内气已绷起、内气有浮力,所以 不感到累。
(五) 站时产生的身体之气与大气之气呼应时,说明内气已鼓荡。
(六) 站到产生肾气鼓荡、背气鼓荡、上下鼓荡的现象时,说明气 血运动已达周身。
(七) 站到产生腹式呼吸时,可达到呼吸精气之目的。
(A)站时产生两手有时会自然绷起,两手向一起合遇到阻力、向 外开有引力时,身体内有内气膨胀感。
(九)站到上功时,有动感、劲感、气感。丹田和周身都会有鼓荡 之现象交错产生。
(十)站到产生浑圆劲时,浑圆功夫会逐渐提升。
/形患六
(十一)站到产生整体如一、上下贯通之境界时,也是周身气贯通 之时。这时,会产生周身膨胀力,也就是浑圆劲,这就是言力练出的功 夫。
(十二)站到产生周身内气鼓荡,气血川流,技击时嘶嘶有声之现 象。此时可达到周身无点不弹簧之境界。一触可发人而出。
(十三)桩功可以改变人的性格,起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十四)站到形成气不运自行、力不练自生时,此时内功水平己 很高。
三、桩功习练后的功威
桩功的功感共有17种,主要包括:1抖、2酸、3痛、4麻、5热、 6胀、7动、8劲、9通、10舒适、11轻、12响、13性、14忘、15香、 16色、17光的感觉。下边分别解释。
(一) 抖的感觉。刚开始站桩不久的人,容易出现四肢肌肉颤抖的 现象,尤其是腿部颤抖,这主要是肌肉紧张的原因形成的,其后还会 出现蚂蚁爬行之痒感,这是气血在表皮运动而产生的感觉,等肌肉放 松了、用内劲站就不感到累了。
(二) 酸的感觉。一般初练者都会有肌肉发酸或酸痛的表现,例 如身体感到不自在,局部出现酸痛,特别是两肩尤感强烈,这是由局部 肌肉紧张造成的。虽然站桩强调放松,但还需要一个最基夸浙宓富 持间架的平衡,因此,站桩初期,往往松紧不能协调一分或者虽欢放 松了但松不透,所以出现肌肉酸痛或酸胀的反应是正常的,随着练功 的深入,肌肉酸痛或酸胀会自然消退。
(三) 痛的感觉。有些疾病患者,练功初期会感到局部疼痛加重。 一般来说,这是通过练功后气血冲击病灶的良性反应,符合“痛则不 通、通则不痛”的中医原理。坚持练功,“气冲病灶”的反应会越来越 弱,最后疾病也得以治愈了,这是正邪相搏而最终正胜邪败的结果。
(四) 麻的感觉。即皮肤发麻,尤其是手掌和脚掌部位感觉强烈, 这是气血尚不够流通的正常反应,久之自然消除。练功到一定程度,麻 的感觉特别是电麻感是人体生物电的反应,是功力增长的表现。麻的 感觉时有时无,有时弱、有时强。
(五) 热的感觉。发热分局部发热和全身发热,开始多会感觉身上 某部位有热的现象,一般多会在手上发热,逐步会全身发热,这是气 血运行好的现象,但不可有意追求,要任其自然。
(六) 胀的感觉。胀的感觉是气血运行过程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 管扩张的正常反应,到了高级阶段会感到周身微胀、极其舒适鼓荡。
(七) 动的感觉。动的感觉也就是气的感觉,因动是有气而产生 的,一般2—3个月后会产生内动,内动会带动外动。开始动的动作大, 随着练功的时间长了,动的动作会逐渐变小。内动的奥妙在产生速动, 也就是超速运动。动也就是气动,会出现扭动、摆动、腹部气动、肾气 鼓荡等的感觉,这些都是气的运动现象。
站桩中会出现内动,内动又分两种境界。第一种是内动带外动,第
二种是内动外不动,是内气在内里运行,这个动是最高级的动。用萝 老的话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 动”。
在习练形意大成拳过程中,静极生动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这是指 内动,内动可以带外动,就是以内带外,是内家拳根本的运动方式,还 会产生各样的动作变换。动又包括身体产生鼓荡现象,如周身贯气、双 手绷起、肾气鼓荡等。动会自然形成丹田呼吸,也就是呼吸精气最佳 的状态。
(A)劲的感觉。不同的层次,感觉是不同的,先是局部有上劲感 觉,初期会在手上和膀子上上劲。自然自发地产生对立的挣劲和合劲, 会在双腿中产生开合劲和内劲的运动,内劲的运动使练者可体会到腿 里面在动。随着练功的深入,劲会逐步达于周身、形成整体之劲,也就 是产生整体劲感觉,即身体形成整体如一的劲。
(九)通的感觉。要知通指周身内气贯通,像装满袋子的水一样,® 周身内气有“一动无有不动”之感。周身贯气,得到周身一气,周身一 挤 气为浑圆,是练浑圆劲的基础。 萝
(十)舒适的感觉。练功中心无杂念、内气鼓荡、周身内气贯通, 普 自然会产生内劲,此时站桩一般感觉不到累,练者会有心情愉快、舒1 适得力、妙趣横生之感。 ——
(十-)轻的感觉。内劲充足,动作敏捷,有身轻如燕
(十二)响的感觉。内气鼓荡时肌肉、内脏、骨骼、
的响动,如嘶嘶声、嗡嗡声、啪啪声等。
(十三)性的感觉。心觉恍惚,周身酥绵快乐,阳物勃然举起,似 将走泄并不走泄。性觉不同于日常房事中的性快感,性觉是练功者肾气 旺盛、性功能增强的表现。练功有素者,行房交媾,往往坚硬而持久, 大有欲罢不能、金枪不倒之势,对和谐的性生活大有裨益。但性觉也 是极易让人贪恋的,如果贪恋它、引起元精亏伤,则有损功力。
(十四)忘的感觉。也就是物我两忘的状态,是内无身心、夕卜无世 界的状态,是极静的状态。进入道家讲的无的状态、佛家讲的空的状 态、儒家讲的虚的状态。无论道家、佛家、儒家都把此状态认为是最高 级的修炼状态。练功中有时会时常进入忘的状态,进入的越多时间越 长越好。但不可有意追求功感。能进入此状态中也说明有了很强的意 识力,有了忘却自我、超越时空的感觉。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作为形 体存在的那部分空间也就被忘却了,对时间的感觉也缩短了,觉得才 练功片刻但看看钟已过去了几小时。时间感的超越往往在练功结束后 才发现。自我形体乃至自我意识的活动均已忘却的状态下,时间的知 觉自然也不复存在。对时空的超越可以说是在“忘”中完成的,在感觉 到“忘”的时候,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忘的状态是天人合一的状态, 也就是高级气功的状态。
(十五)香的感觉。身体内部发出种种馨香。•
(十六)色的感觉。身体周围出现白、黄、红、黑、蓝、青、紫等多种 颜色,尤其出现青、蓝、绿是练成上乘功夫的标志。
/形套六
(十七)光的感觉。身体有通体透明的感觉,上下四周出现若明若 暗的光亮,或者由体内向夕卜发出光束,形成光团、光圈、浑圆光球。
上述功感和现象,通过了一个从不动到动的气化过程、一个从不 静到静的静化过程。练到静的高级阶段,可使人进入虚无、空无之境 界中,进入高级的天人合一的气功状态中。可以达到清静无为、恬淡虚 无、忘我空无之境界,精、气、神不漏。
第十二节桩功与特异功能
我们认为桩功产生的特异功能是练功中自然产生的,其准确性是
主观难以提高的,其稳定性也是主观难以把握的。因为功能的发挥容 易受主观意识、人的状态、心理、环境、做功次数等等因素的影响,所 以不主张去追求功能更不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滨际应用更易受 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越是熟悉的方面,越易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
桩功产生的特异功能开始主要表现在预测功能方面显现,如遥 感、遥视、遥听。这是高智慧的境界,是潜意识被激活后的直觉反应, 装 比如对未来事情特别敏感、有预见性和预测能力等。遥感甚至能感知 萨 到某人的情绪反应、行为状态和心理活动、未来事情的发生。遥视可i 见到常人看不到的图像和未来产生的图像。入静中还能够看到自己的
脏腑、骨骼和经络系统,这种功能为内视功能,中医学能内视岸 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正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谈到经络
“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遥听可听到身体周围几米、十几米、 几十米远的小的声音。预测功能分事后预测和事前预测,事前预测要 难于事后预测。
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对预测功能进行研究,以证 实其是否存在。进行了二十多年对遥视功能的研究证明,任何否认遥 视存在的人都不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究其功能还有许多至今人类 依旧无法理解的问题。
第一节劲道概述
一、劲的作用
劲是武术中一种独特的技术,这项技术一直在武术界中神秘流 传,只有极少数武术家能够真正地掌握其奥妙。我认为武术的奥妙主 要是劲的奥妙,劲的奥妙也就是气的奥妙。练武的过程主要是练力、 发力、用力的过程,也就是练劲道的过程。
武功的高低主要体现是力量的高低,故“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 空”,无论大车碰小车或小车碰大车,小车都会飞出去,这就是力大力 小的差距。这也是一接触就决定胜负的情况,说明这劲是决定胜负的 根本。
内家拳讲劲来源于气,气来源于桩,讲“劲由气中来,气由桩中生” 的道理。内家拳的什么劲就会产生什么形,这是内家拳以内代外之现 象。要知不同的劲的修炼方法是不同的,其技击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 劲的不同也说明人的功力、境界的不同。
劲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和速度之快慢,是决定胜负的 主要因素。劲不光是应用技击技巧的方法,如何应用劲的本身更为重 要。劲不光要会练,还需要会用,需要讲究应用方法和技巧。这样方可
/形穗六
在实际的搏斗中体现出高级的技艺。所以说神奇的技艺,是神奇功夫 恰好发挥形成的。
不同劲的修炼方法,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正确的练功方法可易筋 易骨、强健身体;反之,不正确的练功方法,伤筋伤骨,重者内脏被练 伤,所以说练功要得法。内家拳的劲,使人越练越柔和,练得像婴儿 一样柔软;而外家拳力,使人越练越僵硬,练得像铁板一样,很容易 练伤。
劲主要有长劲、短劲和横劲、竖劲之分,劲的不同,产生的现象和 作用也不相同。
二、练劲的方法
形意大成拳劲的练法主要有站桩、试力、发力、明劲、暗劲、化劲。
1.站桩。
站桩可养气,气由养而增,力由气中来,气可产生力。并有力由站 桩而来、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到、由技击而用之道理。通过长期正确 的桩功练习,可以使练者培养出内劲,使练者的劲形成一体,也就是练 出整体之劲,这样练者的内气上下贯通,形成浑圆一气,使内气渐增、 自然产生运动。这个动通过了一个从不动到小动再到大动、由大动到
小动、再到不动这一转化的过程。这个动也就是气动,是以后内劲试 力的基础。
浏览1,4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