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武主要是指功夫,术主要是指技巧。只有抓住 两方面修炼,才能更好地、完整地掌握好一门武术的体系。
修炼武功因人而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我认为有几种人不 适宜练拳。一是练拳心不定者,没练多久,就认为此拳不行,就改别的 拳练,盲目求多难以成;二是练拳一知半解,不按规矩练者,难以成; 三是练拳心情浮躁,急于求成者,难以成;四是练拳时玩弄小聪明,不 刻苦练功者,难以成。这些人难以成大器。
固步自封是习武的大忌。武术界经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都说自 己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高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更看不到别人的优 点,夜郎自大,骄傲自满。这不仅使自己无法获得高深的武功,也阻碍 了门派的发展。
形意大成拳是内家拳,而学习内家拳要注意三害。一害练拙力, 血脉闭死,使四肢百骸的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 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二害练努气,憋 气,用蛮力,太刚则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气息不畅。三害挺 胸提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上实下虚,两足轻浮无根。
名家误导也容易导致习练失误。一些名气大、不懂什么是真正武 术的名家,或出书或网上视频等,对一些习武者,特别是刚学武者造成 极大的误导,形成同样拳术理论和练法不一,使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分不清对错。
现在网络发达,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但是,在网上学武术存
/形煮我
在着优点,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优点是有利于大家去查武术资料、远距 离收看老师视频、快速联动、便于联系等,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而主要缺点是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直接跟视频和资料学,分不清对 和错,加之理解错误,结果练习中错误百出,耽误时间,还可能误入歧 途,练出毛病。
在青年的习武群体中,许多人认为散打好学,也好学散打。这是因 为现在很多青年人疏于深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常 在电视报纸上见到散打比赛的宣传。还有的看到散打花架子多,套路 比赛多,造成散打才是真正的武术技巧的误区,认为其他传统武术只 是养身的方法,不能用于实战的错觉。当然,真正有神奇功夫和技艺 的人还是少数,一般比较保守,不轻意外传,传播力不广,影响力也就
小。最主要的因素是传统武术功夫深,习练时间长,一些青年人追求 时尚,学习简单速成的散打。其实,学武术的人群中,还是适应学练传 统武术的人多,因传统武术不受年龄限制,习练者众多,适宜习练的人 群广泛。不像散打,只局限于青壮年的人群。总的讲,不管是实战还是 养身等方面看,传统武术更有魅力,更能体现了中华文化哲学道理。
习练形意大成拳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练拳与练功同时进行, 这里需要从理论理清一些传统的理论误区。
L套路之误区
武术套路从史料上看,约在明朝中后期才有些记载,武术套路是 有由直接练习招式,到把一些招式组合起来,形成套路,主要是为了表 演而产生。虽然从套路中能看出一个习武者的力量、速度与变化,但与 真正的实战还是不切实际,相差甚远。我认为传统武术中的套路是为 了表演而产生的,本来就不是为练技巧和实战而用的。没有套路是人 练拳,可随心所欲;而练套路就是拳练人,把一个原本灵巧的人,练成 了一个机械式的人。规规矩矩演练套路,浪费了很多练功时间,直接影 响到真正练武术的进程。虽然套路也能展示出演练者的力度、速度、 协调性和技击技巧,但用套路来表达肯定不够精确,特别是技击技巧, 更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使练习套路容易失去武术的实战性。武术 起源于技击,技击也是武术存在的生命力。所以武术离不开实战。
2、绝招之误区
所谓的绝招因是指自己认为能够置敌于死地的招法,主要表现在 招法上的绝妙和功夫上的超常上。但任何绝招都不是绝对的,主要看 对手的实力,决定你所谓的绝招是否用得上,所以说没有真正的绝招。 初练习拳者容易被绝招所误导,往往去追求什么绝招,而不潜心练习 基础的功夫,真正到了实战时不知招法的恰当发挥,是受力量、速度、 硬度限制和影响的,有时绝招用不上,或在不能在合适的时间使用绝 招。事实上,练武的过程是一个练力、发力和用力的过程,也就是练功 夫的过程。练技巧用的时间比练功夫用的时间却少得多。
3、速成之误区
/形意我成怒
速成的武术是有的,但要想学高深的武功,又想速成,那是不可 能的。中华武术贵在博大精深、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一味地追求速成 必然会远离高深的武功。还有些习武者一心想追求武术之速成,即不 知追求速成同时,必然会失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一面。这实乃是追求 速成的误区所在。
4、金钱之误区
武术是学术,当武术受金钱左右和影响时,就会失去真正武术追 求的方向,就会影响武术正确的传播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贻误了习武 者对武术正确目标的追求徵使有些人练了几十年或练"辈子武术, 在技击和养身方面都没有多少收获。
5、 现代青年人对传统武术之误区
一是因现在的传统武术多是表演,加之真正有功夫的人又少。二
是没有形成能够真正地、恰好地展现自己武技的擂台,自然会让现代 的一些青年人认为传统武术只会表演和只有健身的作用,不能实战。@ 这既是青年人对传统武术之误区,又是传统武术之悲哀,也是传统 武术发展中的一大障碍。 %
6、 散打胜民间武师的误区 普
民间武师到散打比赛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输在比赛规则上在散1 打比赛中民间武师的技法和力量等都受到了限制。往往一些民间掣__ 上场,自己的拳法无法用,临时改为拳击的手法去打。就如罗 而到公路上去跑,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擂台规则限■- •'
战”,其实并非真正的“实战”。如立一个民间比赛规则让散打运动员 击打,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7、 拳术无高低之误区
不同的拳种,武与术是有高低之分的。不是拳种无高低,只要苦练 都一样。有高层次的武术、高深的武术;也有低层次的武术、简单的武 术。形意拳宗师李洛能以前学其他拳法,后遍游全国,历经磨难,直 到败在L、意六合拳下,才知道自己的拳技与人相差甚远,不堪一击,最 终拜心意六合拳门下〈戴龙邦将秘而不传的心意六合拳破格传于李洛 能,李洛能十年精心练习,到47岁时学乃大成,与人交技无不得心应 手,名震武林,有神拳李之威名。在咸丰、同治年间,神拳李与八卦拳 董海川、太极拳杨露禅,三足鼎立。可想而知,如拳种无高低,李洛能 就不用遍游全国、千里寻师了。
8、 内家拳慢的误区
有些人说,内家拳慢如何打人?用意不用力,不用力如何打人?殊不 知慢是练功的,如太极拳的一路、大成拳的试力等,打人时,肯定离不开 快。大成拳讲超速运动,形意拳讲出手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这都是形容打斗时快的作用。手快打手慢这是不可争议的道理。只是快 的方式不同,形意拳讲出手不回手,零距离也可发力,这样比回手速度 定快。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用的是内劲。用意不用力是用内劲的方法, 讲意到、气到、力到,而内劲可得到浑圆一气之浑圆劲。此劲比拙劲打击 力更大,速度更快。此劲打人的效果,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9、 学武人年龄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武术是从小练的,现在大了,胳膊硬了,不适宜练拳
X我认为不同的年龄可以选择不同的拳种,如少儿可练少儿武术;青 年人可练内家拳,外家拳或散打;女青年可练女子防身术或其他拳法; 老人主要以练内家拳为好。从养身角度讲,年龄大更应该注重对身体 的修炼。当然从培养人才的观点看,还是应该从小抓起。我们许多徒 弟四五十岁了,才开始练,都能练出成就,练出功夫。有的开始是练养 身的,等到功夫成熟了,开始对技击感兴趣,又开始练技击。
10、 练功时间越长越好之误区
可以肯定地讲,练功时间的长短不能决定练功的好坏。练功时间 像吃饭、睡觉,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来决定,有一定量的范围,超 量肯定有害,不够也不行,练功也是如此。什么功要求练多长时间正 好,这就是对时间的掌握,关键是对火候的掌握。如烤饼,时间不够还 没熟,时间多了烤湖了。有一些人要么不运动,要么又过度运动,不知 @ 科学运动的方式。中国传统的武术是上佳的运动方式,是人类最大智 , 慧的表现之一。现在还有些人或所谓的大师喜爱自我表现,一味地鼓j或 吹一天练拳多少遍,一天站桩多长时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出功夫。实『 际上,他们也没有练那么长时间,只是虚张声势,表现自己如何吃苦,1 用不切实际的练功时间来误导别人,使一些没有经验、又想练习弊一_ 功夫的习练者误入歧途,把时间耗了,苦吃了,甚至还自己吵 知,习练精深功夫要把握好合理的练功时间,要有老!
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11、 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三年不入门之说的误区
先讲形意一年打死人,说明练形意一年劲力已很大,这并不算夸 张,如练一年的内功,加上对整体发力的掌握,一拳下去,一般没有功 夫的人是难以承受的。而太极三年不入门说明太极上手慢,实际上内家 拳练起来都要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方可完成,只不过形意从刚向柔练, 开始上功明显,而太极是从柔向刚练,开始上功不明显。
12、 以练拳出汗和气喘评价一个人功夫的高低
应该知道练拳和技击中人是会出现出汗和气喘的现象的,这主要 是用拙劲产生的现象。当你拙劲不生时,说明你内劲用的是对的,也 说明你有了一定的内功。到高境界练拳和技击时,会心不跳、气不喘、 身灵步快、出手似闪电、落拳重如弹。所以,以此来判断是有一■定道理 的。
13、 对武功词语理解的误区
对武功词语理解的误区,可以说是谬误千里。如什么是浑圆劲, 什么是化劲,什么是用意不用力,什么是出手不回手,什么是言力不言 气等等。这些理论问题看似不大,但是,一旦错了,就进入了歧途,离正 确的方向愈走愈远,结果好的是练错了,结果坏的是练坏了身体,练出 了病。古语讲的走火入魔,对练功人而言,走火,就是练错了;入魔就 是产生了病态。特别是自学者,无经验,无老师指导,更易形成理解错 误,误入歧途。
/形蠢大成每
14、一些武术书籍的误区
一些武术书籍,为了吹嘘自己的武术怎么厉害、怎样高深等,不切 实际地把武术书籍写的像武侠小说似地,让同行人哭笑不得。这种不 负责任的做法,会使不懂武术的人和初学者产生误导。不但起不到把 武术发扬光大之作用,反而影响武术正确发展的方向。因此,习武者要 分清对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九、一些关联理论问题
我认为对于形意大成拳的理论解读不仅是对拳法自身理论的解 剖和阐述,也需要深化对关联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拳术理论浩如烟海,内家功夫博大精深,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更增加了内家功夫的神秘色彩。习练中国武术的高境界,往往是没 练到这个层次的人无法想象和相信的。这也是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之处。 @
- 练拳三个不同的阶段 煮
一是用力练拳的阶段,为门外阶段。力是练形的基础,只有练好 黎. 形,形成气功态,方可练好气。力练形同时又练筋骨肉的功夫。 腆
二是用气练拳的阶段,为入门阶段。形练好后,形成气功态,此时1 方可进行气的修炼。内家拳气是根本,气也是中国武术的魅力所在奖■_ 是中国武术的奥妙所在。所谓的内功就是气的功夫。气是
量,是武术修炼的重中之重。
/ xi膏埒辰三是用意练拳的阶段,为高级阶段。有了气为根本,方可通过意的 应用,得到意到气到,气到力生。有的讲用意打人,实际意必须要有气 的作用,如用意没有气的作用,光意而意,就失去武功的效应了。
- 现代武术练习者的类型
一是练套路的。这类人往往追求什么神奇套拳,什么名人所传,追 求会多少套拳,而感到沾沾自喜。追求表演的效果,追求高难动作、美 的造型,越走越脱离真正武术,越走越舞蹈化,对于真正的练武功来 说是一种时间浪费。当然传统的拳法套路也可以体现该拳的特点和风 格,因传统的拳法套路是为了表演需要而逐步形成的,里面还可以体 现不同拳种发力的特点和技击技巧,不像现在一些竞赛套路搞得面目 全非,有些套路甚至如同广播体操一样。
二是通过练拳想强身健体的这类人往往不追求什么高难动作、 美的造型、拳法正宗不正宗等,练练身体或玩玩就行。有的到公园和 广场跟着别人学习,有的随着视频学习,你要问他练得怎样,他往往会 说,不怎样,练着玩玩,一笑而过。
三是追求武术境界的。这类人往往把武术当作自己的生活中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这类人学起来认真,练起来肯 下功夫,可不远万里去学习取经,不在乎花掉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对 武术高低非常讲究,对武术境界非常痴迷。有的追求多年,有的追求 几十年,甚至一生。当然其中有的能得到武术之真髓,也有最终未能登 堂入室的。
/形悬火
- 如何分清不同的武术习练者
只因武术作用广泛性,自然存在一些不同目的的习武者,也自然形 成了不同形式的武术比赛。习武者目的不同,追求目标也自然不同。有 的是追求武术之真髓,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 交友等。目的不同,要求也是不同的。如为了娱乐而习武的人,你要教他 高深的功夫,他不会认为是难得的机会,反而不愿意下功夫去学练。 如一个想学真功夫的人向广场上一个教拳玩的老师学那就南辕北辙 To所以习武者为了不同的目的,就要找不同的老师。
- 武与术之关系
武指功夫,术指技击技法。武是根本,术是方法。所以王萝斋先生 要求:没有功夫是不教技法的。因为没有功夫打人,对方也不在乎,而 对方打你,你又承受不了。从技击观点讲,武要发挥,就需有方法;术 要有效,就需有功夫,所以说两者都很重要。
功夫和技法是为了用于技击,其效果要通过实际的搏斗得到验® 毫 证,没有通过实际搏斗验证的功夫和技法是纸上谈兵。所以实战是验 证武术水平的唯一标准,脱离实战,武术只是自欺欺人或成为中看不 赛 中用的舞蹈,从而远离真正武术的意义和作用。武术要在学中提高,练 F 中提高,用中提高。 {
- 学与练、体与用的关系
在武术练习中,学与练、体与用的关系都要明确。学
是说路子要对,路子不对再练也难、有成就;反过来讲,夕彩晦既,
。65 /Z 落
/xi»母刻苦地练才行,要有合理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功夫虽强,但要会用, 反过来讲,光会用没有功夫也不行。
- 练功的松与静
一言松。练功松,不可丢劲,松是指肌肉放松,是练功时气功态的 基本要求。松不能当作练功的目标,不能为追求松而松。如果执着于松
T,练一会就会感到无力或瘫软,有泄劲之现象;练功要求松不瘫软, 松不丢劲。
二言静。练功的静是通过正确的用意方法,从杂念不生到形成忘 我的静。静也不能当作练功的目标,也就是为追求静而静,那就执着 于静了,这种静练练就会失去意识,又称空静,站的是空桩,站时间长 还易产生晕沉和泄力之现象。练功要求静不昏沉,不失意识。
习练形意大成拳讲究松静自然。放松、入静于自然是气功锻炼过程 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论何种内功、练功的哪个阶段都必须符合这一基 本准则。一般说来,在练功过程中,松静自然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悟 解和做到,却要下一番功夫。松是指整个身体和精神放松,是气血运行 的条件。静是指练功一念过程中,杂念逐步减少,逐步进入轻松舒适的 “静”状态。静的程度有深浅,反映了练功状态的好坏和功夫的深浅。需 要明确的是松与静是互相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可以进一步 放松。练功中的自然是通过一个逐步形成本能和习惯的过程。不论坐、 卧、站、行,姿势都应做到形成自然,这样方可做到舒适得力。要知松是 为了行气,静是为了守神。松静是练功之要领,不是目的!
/形德六
- 力气静与静气力练法之不同
力气静是武功捷进的练法,先从力开始练,其理是力可运气和练
气,其后再练气、养气、最后再练静,也就是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
神还虚、以虚入道的四层道理来练。
静气力是从静开始练,其理是静可生动,也就是生气;气自然可生
力。道、佛、儒、医诸家气功皆是从静开始练,从力气静开始练上功快,
力量大,这也是武功与其他诸家气功修炼不同之处。
- 人的体力和智力
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受天生遗传影响但都可以通过武功来修炼提
高。人们往往光注重体力修炼而忽视了智力的开发和修炼。
- 精深武功的修炼途径
高级武功是能练出超人的功力,又有健身养身的作用。练习高级
武功关键在于选择高级、系统的功法去修炼。修炼的方法离不开对精、
气、神的修炼,而修炼精气神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养气和练气。站 @ 桩为养气的修炼方法,动功为练气修炼方法。一般气由养而生、而增, $ 由动功而练,而运。在练气方面一定要抓住丹田气的修炼,丹田气好比葵 是人体的发动机,从丹田发到周身,才能真正练就浑圆一气的高级武 f 功。因此,内家三大拳都离不开对气的修炼,特别是丹田气的修炼。 1
- 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 ,
评价-个人武术技击水平高低的标准,-般是初级用
中级用力量打人,高级用功夫打人。至高无上的武技,雷夕隘仲产〉
内功为根基。武术水平的高低,主要是功夫的高低,功夫是技巧之上 的东西,凭技巧取胜总是浅薄,凭功夫取胜方为高明,不单可以赢人, 还能服人。所以内功修炼成了武术的主要内容。当你具有一触即出的 功力和拳打人不知的技巧时,你就达到了高级技击境界。此时你可随 心所欲应用你的武功,会感到得心应手。一般得到此境界的人,都离 不开老师的真传指点和自身的潜心修炼。
- 武功与特异功能
武术业界关于特异功能的争议此起彼伏,议论不断。可以肯定地 说一些特异功能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武功修炼到高级阶段可能产 生某些特异功能,但特异功能的最大弊端是不稳定性,不稳定往往就 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如预测功能不稳定,预测信息就不易用于军事,或 没有人敢用。
习武者特异功能的稳定性会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如受到练习者所 处状态、心理、做功的环境、做功次数等影响。因此,我认为有特异功 能者不要去刻意追求和有意发挥。这往往不是通过主观努力能做到 的,如一味地去追求,练出了偏差,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还会给你带 来无穷的烦恼,甚至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危害。
- 内功劲道修炼之理
内功修炼是由内而外,也就是说,是由丹田到周身,但由向外修炼 是很难进入的。内功修炼虽然费时甚久、见效慢,但练成后却是威力 奇大,超乎想象。临敌一招一式之中可换劲变招,能够不经意间克敌
/形患火成会
制胜。等到浑圆劲大成,更是无不得心应手。
- 习武的悟性
人们常说习武人要悟性高的人,才能成才。习武人悟性可分几个 部分:一是天生聪慧。就是自身拥有的本能的感悟和发现能力,俗语 说聪慧过人就是这样。二是个人悟性。悟性高低来源于自己的水平。人 们常说站得高方可看得远,从武功上讲,也就是当你有高的水平时方 可感悟到更高的武功之奥妙。如相差太大,告诉你你也理解不了,或不 敢相信。三是悟道,就是感悟的方式。悟道讲究方法,重在体会,从体 会中去感知和认识,实践出真知。
-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武术不光要讲正宗、讲传承,还需讲提高、讲创新。中华武术 走向世界,中国武术的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 爱。武术的推广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过程。中国武术走向擂 台、走向奥运、走向世界必须要制定自己的比赛规则,像拳套是为拳击 而设置的道理一样。现在中华武术要想提高、创新,需要传统武术与 竞技武术共同发展,这是中华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走向竞技武坛是 传统武术必需改革之路。

技击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在实战中勇于接近对手,打击对方。认 识技击,需先认识人的本能。本能的恰当发挥,可使你的力量、速度和 技法充分发挥,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战胜对手。
技击技巧讲究全面,这样方可不受限制地,充分地去发挥你的拳 脚的威力。
武术之技击的实用性,需要从体认中去寻找,需要在实践中得到
/形意六
论证!只有经过体认的过程,才能寻找到所学武术的实用性。只有通
过实践方可明确所学武术的实际效果,得出正确的武术论证。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没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未经
过反复实践检验,就抛出了自己的论述,这种做法是极不负责任的,有 可能会误导后人。技击技巧实用如何,要通过实战得到验证,需要在 实际的应用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靠主观的想象。
形意大成拳技击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技击中三种不同的层次
一是一般层次的技法应用。一般层次的技法应用,指拳脚相触,
一触即出,一击便倒。所以只要应用正常范围的拳脚技巧进行相搏。技
巧的应用显得极为重要,有的表现为有几个常用的所谓绝招取胜人,
有的表现为一些硬功占其优势。
二是力量层次的技法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一力降十会,如果你的 对手力量大于你很多,你的招法就很难用上,如果你的对手力量超群,© 你会什么招法都没有用。就好比一个60公斤的拳手,和一个100公斤
搭 重量级拳手比赛,是没有胜的希望的,所以比赛要分量级,也就是分 蚤 力量大小。 肚
三是功夫层次的技法应用。把人打出去不算功夫,一接触对方就|
出去,这才是功夫,这就是一触即出。这就需要功夫得化劲或浑婴— 时,通过劲的传导性,一触可使人失去平衡或失去意识,
这是功夫层的技击效应。人们常说,拳不打力,力不打功
夫之厉害。
功夫层次的技法应用是根据自己的功夫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攻 防方法,用功技法发挥就好比用刀用棍在搏击,只不过功是无形的,而 技法的搏击看起来显得更为简单直接,但攻防的效果往往是惊险离 奇,超乎想象。
其特点是在点上就可打人和放人,点也是指接触点,有接触就可 打人和放人。触打开始,多用手、腕、臂。到功夫深了,可用腿和周身去 触打对手。
一般层次技法在攻防动作的接触中是没有打人和放人效果的, 只有拳脚进去打击对方的身体才有打击的效果。但功夫层的技法应 用,是以L般层次的技法形成本能为基础的,可做到换劲不换招,去进 攻和防守,给对手以超乎想象的打击。
- 不同层次技击水平的三种境界
一是靠技巧打人。此时主要是比招法之高低。胜者都是技巧多、 实战经验丰富和有几下绝招。双手拳脚相加、当对方败了、自己也就是 在点上取胜。这些算是一般的习武者。
二是靠劲打人。此时主要是比劲道之大小。胜者都是身高马大、 练习过硬功或硬气功,有相当的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他们所使用 的力大多是肢体力。
三是靠内功打人。此时主要是比内功之深浅。胜者都是双方一接 触,就分胜负。此时的招法断手与连手巧妙地结合,招法的变化是根
/形煮六
据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感知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随对方的变 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自己的一切变化都是由对方的变化而产生的。 能到这种感知的水平,可应付对方的千变万化。这也就是“舍己从犬 技更高之道理,以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高级境界。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目前还极为少见。
- 本能发挥体现应用技法的精深层级
真正地做到妙在本能,可提高你在实战中的反应、速度和力度。
本能的应用可使你的武技得到充分的发挥高级应用技法的方法是本
能的发挥。妙在本能,怎样去发挥本能是技法提高的奥妙。
技法是练起有法,用起无法,法是在本能中的发挥。以形意拳讲, 从有形到无形,无形有形是真形;从有意到无意,无意有意是真意,拳 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就大成拳讲,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拳服膺为之拳。当一个人的技击 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想提高就非常困难,当能够恰好地掌握本 ® 能这一方法后,就跨越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高级技击水平发挥的阶 $ 段。要知本能是无意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形与意都以形成本能、以本 葵 能用法为基础而逐步形成和做到的,故妙在本能。 秒
- 出手如无手、拳打人不知 |
出手如无手说明此时内劲已远远超过对方。出手如无手的粤
是指对方如无手,也就是说,你出手时,对手无法接招,所少务也如 同无手-样。
®煮大成基/ *5
拳打人不知说明此时技击技巧的应用,已进入本能变换的高级阶 段。此时出招来去变化,多使对手反应不过来,被击中了还不知所以 然,也就是说把对手打了,对手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得此技击变换奥妙 的人极少,都掌握在内家三大拳掌门人和个别传人手中。
- 本能打法和思维打法的不同
本能打法和思维打法是不同的。思维打法是指你脑海里还没彻 底放弃你的攻防方法和技巧应用,还是一种有意的发挥。这种打法的 反应,就比本能打法慢而不够灵活。本能的打法是技击中完全开攻 防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一切攻防的动作都是无法中有法,无意中有意 地发挥。就好比当你不注意时,手碰到点燃的烟头,就会产生比平常 快得多的瞬间动作。这就是无意的动作,本能的动作。
- 练起有法、用起无法、妙在本能
练起有法是指练拳要有方法,如练时没有方法,用时就成乱打了, 体现不出武术的技击技巧了。
用起无法是指用时不可想着方法,如用时想着方法,就会执着于 方法,而影响到技击技巧的发挥。
妙在本能是指你的一切招法只有在本能状态下方可得到最佳的、 极致的发挥。本能功夫好,在技击时看别人进攻的动作很快,也感觉 不怎么快,且能反应过来,同时又能给以反击,使对手难以应对。
- 本能的形成与招法和力量的关系
本能的形成是招法与力量发挥的基础条件。当你的某种力量形成
/彬意六成.冬,
本能时,在技击时一出手,这种力量会自然地产生。招法也是一样,当 你的某种招法形成本能时,在技击时一出手,这种招法也会自然地产 生。实际在武术的练习中,有很多方面都要形成本能方可有效。有些人 在打斗中忘了招法,实际也就是他的招法没有练到形成本能。
- 技击的最高境界一'一触即出”
技击的最高境界就是“一触即出”。这是高级武功的恰好发挥。一 触即出不光是技巧的应用,而是靠功力的发挥。一接触、一搭手,对方 往往会失去平衡或失去战斗能力,或被弹飞出去,或失去意识。这种 神奇的劲道是具有高深武功的人,瞬间爆发出来的浑圆一气之劲,也 就是浑圆劲。浑圆劲是微动的触间,周身产生膨胀的劲涌于一点,速 度极快、威力巨大。当你具备此功力时,与人较技就会显得更简单、更 直接。此境界也说明你的武功达到集大成的境界。与此功夫人较技, 会使对方的技击技巧无法发挥,一些连贯动作无法连贯。会使对方感 到恐慌和不可思议。但得到此高深武功境界的人极少,所以也很难有 ® 幸见识到。
浏览1,118次